從古蹟已「死」到「活」進未來,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十年逆襲路(附重點項目打卡清單)

2021-01-14 ECON PLUS

——謹以此文作為「經聯智匯」公眾號的開號首篇,送給香港這座賦予我們獨特視角與養分的城市。


2018年,是香港歷史文物保育活化碩果纍纍的重要年份:

2018年1月,九龍倉集團旗下由香港美利大廈改建的The Murray Hotel 正式對外營業。

2018年5月,由中區警署建築群改建的香港最大型古蹟活化項目——「大館」終於揭開面紗。

2018年12月,南豐集團原紡織舊廠改建而成的零售和藝術空間——南豐紗廠活化完成。

一時間,從百年鬧市中環到輕工之城荃灣,從傳聞鬧鬼的政府大樓到百變成精的英式監獄,那一座座曾經歷盡滄桑老態龍鐘的歷史建築,像是被時代渡了口的鮮氣,換上鮮衣重出江湖。特別是作為全年重頭戲的大館,如今已成為中環深處又一活力中心,引得港內港外人士紛至沓來,不論是深度遊客還是中環精英都要在這新晉網紅勝地打上一卡。

去過大館的朋友應該都會注意到它的業態功能之豐富。在幾棟巧妙地平衡了歷史氣韻與摩登創意的建築間,既生動記述了場地歷史與時代變遷,又安頓了大大小小、室內室外的多個藝術展覽、演出,還巧妙布局了30餘家令人眼(衝)花(動)繚(消)亂(費)的時尚餐廳與精品店鋪。除此之外,大量待定義及可變異的「留白」空間,也使得任何試圖總結它內涵的斷言都略顯單薄與短視。大館的使命,並不在於單純地展示過往,而在於增加公眾多形態藝術的深度接觸,探討都市發展與文化的關係,引導藝術融入城市生活方式,為公眾提供一個啟迪思考、激發靈感的休閒探索空間

大館開幕展覽「大館一百面」宣傳畫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當遊客們感慨於香港歷史文物保育理念之前衛,腦洞之解放,心思之細膩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十年前的香港保育項目面臨的可是輿論抨擊、民眾批評,甚至被抗議團體致送花圈的尷尬局面。

2009年底,關懷香港及保護古蹟行動成員到1881Heritage古蹟酒店及商場抗議,致送花圈予長實主席李嘉誠,諷刺古蹟已死。(圖片來源蘋果日報,曾顯華攝)


時光倒回十年前。2009年11月11日,前身為香港水警總部的1881 Heritage在半個世紀的沉寂之後盛大開幕。這座擁有128年歷史的維多利亞時期代表性建築,是全港4大古老政府建築物之一,坐落於尖沙咀毗鄰維港的黃金地段,由長實集團花6年時間投3.5億元改建完成,為香港首個由私人企業參與發展的古蹟活化項目。

改建後幾乎所有室內空間都化身為商場與酒店功能(圖片來源網絡)

僅有 1.前時間球塔; 2.防空洞歷史長廊; 3. 花園平臺23棵古樹; 4. 3盞古董煤氣燈; 5. 鴿舍遺址得以保留 (圖片來源網絡)

遺憾的是,這座光鮮奪目的重建地標自開業始便迎來了社會各界的口誅筆伐。從政府官員到普羅大眾,批評聲主要集中幾個方面

過度改建為追求富麗堂皇的整體效果,歷史建築被改得面目全非,新增建築與舊建築之間已不辨彼此,古蹟建築的文物價值被大大削弱。

過度商業化營利性業態佔比過高,對於古蹟歷史的保留與回顧過少,公共古蹟完全淪為私家商場。

公眾可及性過低原本已保留極少的古蹟很多位於商場酒店內部,由於酒店私密屬性及商場高端定位,大眾很難真正進入歷史建築內近距離欣賞歷史文物。

社會價值無法延續最令人唏噓的是,1881 Heritage作為一座高端商業綜合體,其建築作為社會歷史遺產的使命被剝去,無法再為社會提供持續的公眾價值。這也是團體在抗議時痛心疾首地喊出「古蹟已死!」的主要原因。

香港歷史文物的保育工作啟動較晚,2000年後,社會開始逐漸重視文物保育工作,直到《2007-08施政報告》中,才首次提出全面開展文物保育工作,公布一系列的文物保育措施。而香港文物保育所適宜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更是近10年內才逐步在摸索中成型。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網站上的信息顯示,到目前為止,本港共有120項法定古蹟,而不同級別的歷史文物建築更達1154項之多。10年間,落成的大大小小保育項目可謂不勝枚舉。

舊水警總署並非唯一飽受詬病的保育項目,2010年政府提出的中環政府山保育計劃因過高強度的商業開發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而擱淺;大館也不是唯一成功的案例,自聯合教科文組織(UNESCO)設立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以來,香港至今共有17個保育項目獲獎,2017年灣仔的藍屋活化計劃更是獲得了獎項中的最高榮譽【卓越大獎】

藍屋活化項目保留了基層社區文化及鄰裡關係,用「留屋留人」的思維延續了社會價值(圖片來源網絡)


回顧香港文物保育的十年探索之路,我們可以看到以下趨勢越來越明晰

從古蹟保護到保育活化不滿足於歷史古蹟的保存、修復與重建,寸土寸金的香港更關注歷史建築在新時代、新環境下的再利用。不僅需要滿足政府與社會的期待,同時需要創造就業機會、商業價值與旅遊資源。

從單一屬性到複合功能保育初期政府會將建築用於博物館或商業綜合體等單一功能,而保育項目的屬性也被定義為單純的公益項目或商業項目。直到近年才越來越關注公益性與商業性的平衡,進而形成更多元的功能組合,業態內容的複合性越來越高。

從職責割裂到夥伴共建在開發初期,保育工作常由政府獨自承擔,或偶爾交由商業企業主導。而然,這樣職責割裂的開發模式不是無法形成良性的市場運作就是失去政府的引導功能。2007年起,政府提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邀請非營利機構參與文物保育的開發運營工作,在實操中引入商業運營思維,各聘所長,合作共建。

從失憶開發到使命傳承以1881 Heritage為例,保育初期的多個項目都面臨著只留空殼,無法在公眾心中延續建築歷史與使命的尷尬。而隨著保育經驗的完善,後期項目越來越注重延續項目原本的歷史記憶與場地精神,甚至主動擔起培育傳統產業新生力量的職責(南豐紗廠),使歷史建築能夠為社區創造繼往開來的長效價值。

而最能夠表達以上趨勢並展現未來香港保育前景的,非「保育中環」莫屬。《2008-09政府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保育中環」這項重大計劃,聚焦中環八大歷史遺蹟的保育與活化,目標「以一系列饒富創意的項目,延續中環的傳。」

「保育中環」小冊子上的八大歷史遺蹟分布圖(圖片來源網絡)

截止今日,八大項目中雖然只有三大項目(PMQ, The Murray Hotel 及大館)建成開放,已建成的項目也面臨著例如在公益性及盈利性間尋求平衡的種種問題,但從已建以及在建項目的規劃中不難看出,香港歷史文物保育理念及手法已經日漸成熟,並朝著更開放、更複合、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十年探索,香港已然走出了自成一派的保育之路。相信那1000多處歷史文物也將成為一座座待點亮的燈塔,他們不會成為被人遺忘的黯淡角落,而是會被注入全新的生機,成為社群中發光的地標,帶著故事,「活」進未來。


留屋留人的保育理念,奪得2017年度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大獎。

前身是新界首間警署,經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活化而成,傳播永續生活理念。獲2016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

打造香港創意新地標,吸引逾百家設計及創意企業進駐。

提供129個由原公屋單位改建的房間,設有懷舊主題房、懷舊冰室及士多。獲2015UNESCO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提供內科,骨傷及跌打科,推拿科和針灸科的中醫門診服務,並會定期舉辦義診,為區內弱勢社群服務。

由舊大澳警署修復而成,提供九間海景客房,並保留大炮、探射燈、看守塔及地堡等原有的特色。獲2013UNESCO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

原北九龍裁判法院活化而來,可提供1,500個專上學位。獲2011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



經聯智匯(ECON PLUS),一家獨立的創新型經濟規劃諮詢專業服務機構。

相關焦點

  • 香港古建築保育 讓歷史刻進日常
    建築是城市的肌理,一磚一瓦都各有故事,時間給建築打上斑駁的印記,又將建築刻進城市人的共同記憶。在香港,近1500座歷史建築,每一幢都記載著一段「香江風雲」,連起來就是最寫實的城市發展史。因此,歷史建築活化工作對於香港,不單只是賦予老樓以新生,更是整座城市對下一代的文化饋贈。
  • 乾貨香港城市古蹟保育論壇分享
    @Cici論壇圖片  圖: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16年10月8日,筆者有幸旁聽了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城市古蹟保育論壇——民間歷史研究及保育策略分享」,獲益匪淺。本文將摘取是次論壇對筆者有所啟發的內容。
  • 香港歷史建築"活"過來:古蹟建築"再利用"予以新功能
    原標題:香港:讓歷史建築「活」過來(港澳在線)   多方考量評核古建築   本世紀初,香港政府一度將歷史建築的衡量標準定為「有50年或以上歷史」。雖然在《古物及古蹟條例》(第五十三章)中,此標準並未有明文規限,但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卻將其列為評審文物古蹟的一貫考量標準。
  • 香港70"大騎樓"或活化 非古蹟特色建築亦堪保育
    灣仔大道東舊唐樓,擁闊大騎樓,是戰前華南地區流行建築特色。 文匯報圖  中新網3月12日電 香港的文物保育近年愈受社會關注。香港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羅義坤稱,市建局將著手保育和活化約70幢戰前擁有「大騎樓」的廣州式唐樓,本月底正式公布有關方案。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羅義坤表示,市建局將保育和活化約60至70幢戰前擁有「大騎樓」的廣州式唐樓。他又說,有關建築物不一定是法定古蹟,建築物只要有歷史價值都可以保育或活化,「如有特色的建築、曾經有甚麼名人住過等等」。
  • 香港驚現百年地下蓄水池!應加強古蹟保育
    這說明,平衡保育與發展是港主流民意,香港民間對文物古蹟、歷史建築保育等愈來愈關注。而政府在今後的發展項目中,亦應加強對文物古蹟的勘探、評估及保護工作,切勿因一時疏忽而破壞了那些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蹟。 今次百年歷史的配水庫被曝光可謂一次偶然,亦是一次幸運。
  • 香港 歷史建築喚醒城市記憶
    超過80年歷史的藍屋建築群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由藍屋、黃屋、橙屋及毗鄰空地組成,建於上世紀20至50年代。藍屋建築以磚木結構為主,為現時香港僅存有陽臺的唐樓,它的外牆、木樓梯和鐵欄露臺已成為灣仔的標記。  這樣一座飽含戰爭洗禮和歷史風霜的建築,在飛速發展的城市生活中面臨被拆除、重建的命運。
  • 香港:讓歷史建築「活」過來(圖)
    雖然在《古物及古蹟條例》(第五十三章)中,此標準並未有明文規限,但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卻將其列為評審文物古蹟的一貫考量標準。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認為,「50年或以上歷史」的定義太過片面和粗淺,對歷史建築的評核,應更重視建築物的價值和在歷史上的貢獻,而非單純的「樓齡」。
  • 香港:讓歷史建築「活」過來(港澳在線)
    多方考量評核古建築  本世紀初,香港政府一度將歷史建築的衡量標準定為「有50年或以上歷史」。雖然在《古物及古蹟條例》(第五十三章)中,此標準並未有明文規限,但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卻將其列為評審文物古蹟的一貫考量標準。
  •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推出酒店業青年領袖計劃
    香港2020年7月17日 /美通社/ -- 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推出酒店業青年領袖計劃,推動可持續旅遊發展及培育未來領袖。計劃於2020年7月15日展開,為期6個月;10位對行業充滿熱誠的本地大專院校畢業生獲聘到由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營運、本地首間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奬的大澳文物酒店,接受有關可持續旅遊、酒店業及文化保育的寶貴培訓機會;當中9位參加者修畢旅遊業管理及建築文物保護等相關學科。 計劃備受歡迎。
  • 文化保育:香港警察宿舍的前世今生
    前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及其弟弟前香港警務處處長曾蔭培,兒時都曾在此居住;現任行政長官梁振英,童年時期也曾居住在此。2000年後,由於香港警署的遷移,這座宿舍樓長期處於空置狀態。在我想像中,它或許已經成為一片荒蕪的廢墟,破敗、蕭條、無人問津,但當我去到這座歷史建築中時,它卻已搖身變為香港本地的「798」——PMQ元創方。
  • 香港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十年後再納入歷史建築活化計劃
    中新社香港9月18日電 (記者 史冰筠)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18日邀請傳媒參觀時隔十年再次納入古建築活化計劃的前北九龍裁判法院。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表示歡迎任何創意設計,以繼續保存該建築原有的歷史、社會及建築價值。本期計劃,首次要求有意機構以概念計劃書形式遞交申請。
  • 綜述:致力文物保護 香港景賢裡古蹟獲換地保育
    (記者 曉萍)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二日通過,特區政府與司徒拔道四十五號景賢裡的業主進行非原址換地,以保育該幢歷史建築作活化再用。香港特區發展局發言人指出,「景賢裡的個案印證了政府對文物保育的承擔。」   景賢裡於二零零八年七月十一日獲列為法定古蹟。根據已獲批准的換地協議,景賢裡的業主將把大宅和整個地段交予政府作保育和活化之用,同時政府會把毗鄰一幅面積相若的地段批予該業主,以供發展私人住宅。   紅磚碧瓦、古色古香的景賢裡於一九三七年落成,位於灣仔司徒拔道,是糅合優秀的中西式建築特色的罕有例子。
  • 香港發展局文物保育被批名不符實 16幢歷史建築養蚊子
    人民網4月18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文物保育政策將展開檢討,香港審計署最新報告批評香港發展局現時的文物保育政策欠周詳,16幢由香港政府持有的文物歷史建築瑰寶,長期被丟空荒廢。當中10幢歷史建築,包括兩幢有逾百年歷史的一級歷史建築物,淪為「孤兒仔」,未有香港政府部門認領以致長年失修。
  •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或被列"備用"古蹟 以獲得保護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或被列"備用"古蹟 以獲得保護 2008年11月27日 13: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26日宣布,日後獲列為一級的歷史建築物,將視作已列入「備用名單」的具高度價值的文物建築,從而考慮是否已達到宣布為古蹟的「極高門坎」,以獲得法例上的保護。
  • 香港應用三維雷射掃描和立體列印技術保育歷史建築及文物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結合工藝與科技,將三維雷射掃描和立體列印技術應用於保育歷史古蹟和文物。香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19日表示,香港文物探知館將由9月21日至12月2日舉辦專項展覽,向公眾展示此兩項技術的應用成果。
  • 香港古蹟活化變新顏 老建築不再走向「負資產」
    融匯了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精華的香港建築,保留了不少早年香港居民的生活信仰。近年來,香港的文物保護意識高漲,古蹟「活化」的概念被廣為流傳。多座逾百年歷史的古蹟遺址被改造,使老建築不再走向「負資產」,而是在保留著傳統文明的基礎上,重新被注入著新生命、創造著新價值。
  • 香港最大型古蹟保育項目開放 系中區警署建築群
    有近170年歷史、俗稱「大館」的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經過10年活化工程後,從5月29日開始向公眾開放,並以「大館一百面」展覽為首個節目,介紹該建築群和港島中區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5月29日,市民在參觀囚室。
  • 香港傳真|皇都戲院舊事與港島文物物業保育一二事
    「皇都戲院未來發展方向冀延續項目原有用途,包裝表演藝術場地,強調保育並非只是保留舊建築,而是要形神俱備,將硬體與軟體融合,希望盡一切努力令皇都戲院重生,並取得聯合國教科文認同」,鄭志剛補充道。而在香港發展的若干年歷史長河中,歷史建築及文物多達上千處,但能被定義為法定古蹟保存起來的並不多,截至2020年5月22日,香港共有法定古蹟126項,其中香港島、九龍、新界、離島分別有53項、13項、51項及9項。
  • 香港新成立保育歷史建築委員會
    人民網香港4月22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今日公布新成立的保育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成員名單。委員會將就2016年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宣布預留五億港元設立的保育歷史建築基金的運作提供意見。現有的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的工作將於2016年5月14日後納入該委員會。
  • 本土文化保育何去何從,明天香港大師來指教
    分享交流嘉賓: 林中偉林中偉,建築學士及建築保護理科碩士,香港建築師會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前主席。現為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對建築設計及文物保育有多年經驗,亦從事香港建築歷史研究及講學。主要著作包括《建築保育與本土文化》、《建築師的見觸思》(合著)、《熱戀建築》(合著)及《山林之樂:摩星領公民村》。作為建築師,林中偉老師多年前已參與類似的歷史建築改建及維修項目,自2005年獲得香港大學理科碩士學位後(建築文物保護),林中偉老師開始活躍於保護建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