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十年後再納入歷史建築活化計劃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9月18日電 (記者 史冰筠)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18日邀請傳媒參觀時隔十年再次納入古建築活化計劃的前北九龍裁判法院。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表示歡迎任何創意設計,以繼續保存該建築原有的歷史、社會及建築價值。本期計劃,首次要求有意機構以概念計劃書形式遞交申請。

香港特區政府於2008年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目的是邀請社會各界機構將擁有的法定古蹟活化利用。至今已是第六期。

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建於上世紀60年代,到2005年一直負責審判九龍區案件。而2010年在第一期活化計劃中該建築成為一所藝術學院,至今年6月該學院停運。8月特區政府再將其納入第六期歷史建築活化計劃,在12月21日前接受各界機構申請。

18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項目經理陳偉建在建築內接受傳媒採訪時稱,當局歡迎任何有創意的設計前來投標,而且這次新增「概念計劃書」形式申請,更注重公平性,給有些無法很快交出技術性圖表的機構機會。陳偉建表示,現已有幾十間機構有意參與,但和常規申請數量來比不算出奇。

據古物古蹟辦事處文物主任冼穎君介紹,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建築是典型的古典簡約建築,沒有繁複的花紋,多垂直線條且注重對稱。其中最出彩的部分屬內部3層樓的天井,和室外花崗石的對稱樓梯。

記者參觀該法院時見到,建築外部被完整保存下來,比如灰色外牆、藍色高窗。建築內部也留有原汁原味被保存的法庭、押囚通道和囚犯房等,一層至二層大廳的樓梯欄杆採用白色鳶尾花設計,十分美觀。

古物古蹟辦事處建築師陳海韻說,古蹟辦事處希望之後的機構可以繼續保留原有的法院元素,並且如有需要,也可以利用之前改造的設施。(完)

相關焦點

  • 香港前粉嶺裁判法院活化為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香港3月31日電由香港前粉嶺裁判法院活化而成的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31日開幕,將歷史建築保育和青年人才培育結合起來。樓高兩層的前粉嶺裁判法院建於1960年,是新界第一所裁判法院。隨著新的粉嶺法院大樓於2002年落成,舊法院完成其歷史任務,並於2010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其後舊法院通過特區政府發展局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由香港青年協會保育活化為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活化後的青協領袖學院保留了前粉嶺裁判法院原有的典雅建築風格,大堂樓梯、二號法庭等均呈現昔日原貌,讓市民參觀;拘留室原址保留,其中部分活化成多用途會議室,可舉行會議和課程訓練等活動。
  • 香港如何「活化」歷史建築
    吳玉潔攝   走過滄桑,歷史建築在當代的命運是什麼?在香港,從2008年特區政府推出首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到2016年公布第5期,香港如今已有近20個「活化」項目,其中8個已投入服務,分別為前北九龍裁判法院、舊大澳警署、雷生春堂、芳園書室、美荷樓、前荔枝角醫院、舊大埔警署和石屋。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 培養本地居民的歸屬感
    9月15日,特區政府公布了第二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包括三大項目,昔日老建築將分別化身環保訓練營、主題餐廳和服務大樓,在巧用之中得到妥善保護。這個計劃啟動於2008年,目標是讓公益企業和文物保護實現雙贏。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讓老建築煥發新生命
    6月4日,香港市民在石屋家園懷舊冰室享受美食。石屋家園前身為侯王廟新村31-35號,二次大戰後,石屋一帶成為寮屋區。2010年石屋通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得以活化,並於2015年開始營業成為市民喜愛的懷舊冰室。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將展開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將展開 2008年01月16日 1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月16日電 香港發展局未來三個月將舉辦一系列文物保育活動
  • 香港文保官員談香港歷史建築的「活化」
    「活化」  作者 張曉曦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近日在內地出席活動時,發表題為《歷久彌新:細說香港古建築的活化利用》演講,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於2008年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是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工作的裡程碑,並介紹了在該計劃下實現「活化」的香港建築實例。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新華社香港3月2日電(記者丁梓懿)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賦予新的意義
    新華社香港3月2日電(記者丁梓懿)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香港古蹟活化變新顏 老建築不再走向「負資產」
    古蹟見證時代變遷,恢復歷史中活化再利用香港融匯了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精華,多數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興建的老建築,除了富有悠久歷史的寺廟、教堂及祠堂外,還有水塘建築、軍營、官員官邸等一些政府建築。早在2007年起,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等一系列保育措施,項目實施四年多來,一批歷史建築得以復活,在恢復歷史中活化再利用,重新融入現代的都市生活,使得香港城市的肌理更加清晰,市民也多了一份歸屬感。不過「活化」不等同於拆遷翻新重建,而是意指在外表「更新」的基礎上,把建築的商業、觀賞功能進行更深層面的改造,把歷史建築再利用,賦予建築物可持續的新用途。
  • 活化,為香港古建尋「活路」(保護古建·留住記憶)
    在經濟前行的巨輪前它也曾經讓步,在寸土寸金的壓力下它也曾經妥協,但是近年來,從政府到公眾都開始重視維護和保留歷史建築、強化文化內涵,並找到了一條「活化」之路。他們的理念和舉措,是否可以借鑑?對比香港,內地的古建保護又有哪些不足?
  • 去香港購物?不如逛逛這些歷史建築
    香港近年來的嘗試令人驚嘆:早期公屋變青年旅社、廢棄法院變藝術學校、鐵打藥鋪變身中醫診所、精神病院變為文化館……2014年3月,我以遊客的身份參觀訪問了香港活化歷史建築的部分項目。一起來欣賞這些建築。抬頭望去,白色花崗石磚的牆壁上仍舊懸掛著「北九龍裁判法院」的字樣,這裡曾經是香港最繁忙的裁判法院之一,處理包括旺角、深水埗、石硤尾、長沙灣及何文田等地區的案件。2005年,香港政府為節省開支關閉了這座已服務44年的法院。此後,它空置了三年。
  • 香港新一批「活化」歷史建築名單出爐
    人民網香港12月5日電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納入新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4幢歷史建築名單,並指將在本月13至16日舉辦開放日,讓有意申請「活化」的非牟利機構參觀。
  • 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為青年旅社
    原標題: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為青年旅社   新華網香港12月20日電 由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而來的YHA美荷樓青年旅社20日舉行落成典禮。這也標誌著香港特區政府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6個項目全部落成供市民享用。  美荷樓是特區政府在1954年興建石硤尾邨時所建。
  • 香港四個歷史建築將活化 前流浮山警署變導盲犬基地
    《大公報》報導,香港發展局5日公布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四個項目,其中空置近16年的三級歷史建築前流浮山警署,確定將其活化為首個香港本地飼養及訓練導盲犬場地,本地導盲犬繁殖量可望增加一倍。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記者會。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記者 彭子文/攝  另外三個同期計劃項目中,中環舊域多利軍營羅拔時樓、屯門前哥頓軍營將分別活化用作心靈治療推廣,粉嶺聯和市場則改為「城鄉生活館」,重現昔日街市功能。四個項目涉及撥款3.8億元港幣,最快2022年投入服務。
  • 香港前粉嶺法院變身領袖學院 曾為《無間道2》取景地
    中新網3月4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有近60年歷史的前粉嶺裁判法院,經復修後已活化成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3月底將正式開幕。近日,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學院除了保留原有建築特色外,同時著重青年培訓,讓青年文化保育大使擔任導賞員。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收到建議113份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收到建議113份 2008年05月23日 00: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發展局今日表示,共收到一百一十三份非牟利機構提交的計劃書,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首批七座歷史建築進行保育及活化工作。
  • 他山之石,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見聞
    香港致力在發展和保育並重之間取得平衡。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取的其中一種手段,也就是在保留一些具歷史價值建築物的同時,善用這些建築物,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享用。  「以前全都講錢和發展,這是以前的思維。新一代的思維,大家都重視(在發展和保育之間)找到平衡。」
  • 遊香港,住在「活化」的歷史建築裡
    行走其間,略帶鏽跡的通風口,簡單古樸的窗欞扣,還有「巴掌大」的通報窗,這些不說話的物件默默傳遞出豐富的歷史細節。在「活化」之前,這片尖頂紅牆的平房建築群曾肩負過華工工舍、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等諸多功能,見證著區域發展的每一段故事。 2008年特區發展局推出的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決定結合社會企業力量,賦予歷史建築新的商業價值,前荔枝角醫院名列其中。
  • 十四個香港獲獎法定古蹟及歷史建築
    而香港有十四個法定古蹟及歷史建築,近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這些法定古蹟及歷史建築各具歷史價值及建築特色,它們蘊藏著有關香港豐富的歷史故事和不同時期的文化,很值得大家深入認識。家塾兼具家祠及書室用途,屬傳統兩進一院三開間建築。書室曾為」卜卜齋」;一九六五至一九八八年間用作幼兒園。因兼具家祠功能,村民以往亦在此祭祀祖先、舉行春祭、慶祝壽辰、婚事及其他傳統節慶。家塾自一九八零年代後期空置,於二零零六年完成修復後再展光輝。
  • 港府斥2.1億助3歷史建築活化 料2013年啟用
    人民網9月1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港府公布第2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甄選結果,在5項供申請活化的歷史建築中有3項批出營辦機構,包括灣仔藍屋建築群、舊大埔警署及九龍城聯合道石屋,其中聖雅各福群會負責把藍屋建築群活化為多元服務大樓,並首次以「留屋又留人」方式容許原居民繼續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