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斥2.1億助3歷史建築活化 料2013年啟用

2020-12-11 搜狐網

    人民網9月1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港府公布第2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甄選結果,在5項供申請活化的歷史建築中有3項批出營辦機構,包括灣仔藍屋建築群、舊大埔警署及九龍城聯合道石屋,其中聖雅各福群會負責把藍屋建築群活化為多元服務大樓,並首次以「留屋又留人」方式容許原居民繼續居住。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港府向該3個項目提供的復修及營運資助達2.1億元(港幣,下同),復修期及營運期共創造224個全職及兼職職位,預期可於2013年下半年陸續啟用。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第2批歷史建築甄選結果昨日揭盅,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審批由36間機構提交的38份申請書,其中聖雅各福群會、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及永光鄰舍關懷服務隊,分別承辦灣仔藍屋建築群、舊大埔警署及九龍城聯合道石屋的活化計劃,但前粉嶺裁判法院和沙田王屋村古屋,則「流標」收場。  

藍屋群升級「We譁藍屋」

  聖雅各福群會會把由藍屋、黃屋和橙屋組成的建築群,活化為「We譁藍屋」的多元服務大樓,將會提供「留屋又留人」的住宿服務,容許原有8個家庭、21名居民居住原來單位,並為新租戶提供住所、舉辦文化及文物導賞團,並營運1間糖水店及1間素食店。項目亦會在單位閣樓內,展示香港早期居住環境。

  林鄭月娥昨日在記者會上稱,「留屋留人」方案不僅是新嘗試,亦是極大的挑戰,既要為原有居民安排單位,同時亦要引入新租客,鼓勵居民持續參與保育項目。她又稱,承辦機構會以社企形式,經營糖水店和素食店,並會設立展覽館、安排導賞服務和建立口述歷史紀錄等,展示灣仔昔日的社區生活。  

5691萬復修 凍租2年後加租

  在「留屋留人」計劃下,藍屋建築群會分階段復修,原居民只需搬至鄰座,復修後搬返原來單位。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承認,藍屋項目用上5,691萬元復修是大投資,主因是加建無障礙及消防安全設施,並形容「清拆重建(藍屋)或許更便宜」。他又稱,復修期間租金與現時相同,其後2年亦會凍租,往後租金會按通脹調整。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賴錦璋表示,藍屋建築群原本住有19個家庭,部分住戶遷離後,當前只餘8個家庭居住,他們將會維持現有低廉的租金水平,但復修後會有10個住宅單位及1個商鋪公開招租,將會以市值釐定租金,但現階段難以估計啟用後的租金水平。協助推動該項目的社聯高級經理凌浩雲表示,已請得食家歐陽應霽為藍屋的食肆商戶提供顧問意見。

  在藍屋居住35年的李先生歡迎有關計劃,並指自己多年來紮根灣仔,親人亦居於附近,租金又相宜,即使當年向住客提供賠償及獲安排入住公屋,他亦拒絕,只希望繼續居於藍屋。由內地移居香港5年多的戤婆婆亦歡迎計劃,指藍屋的鄰舍關係不錯,高興可在藍屋繼續居住。

(責任編輯:renyue)

相關焦點

  • 看香港如何把歷史建築「活化」
    美荷樓的故事源於1953年12月25日發生在石硤尾寮屋區的一場火災。火災令58萬人無家可歸。從1954年至2006年,美荷樓一直用作住宅,也是香港碩果僅存的第一代公屋。     2009年2月,香港青年旅社協會獲選為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夥伴機構,負責保育及活化美荷樓的青年旅社,為歷史建築注入新生命。
  • 活化的不止是歷史建築|香港活化空間穿越指南
    香港政府在引領發展的同時,於2008年推出一系列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在文物保育和持續發展之間尋求平衡,通過「活化」的方式,既保留歷史建築原有的歷史、社會、建築及美學價值,同時為歷史建築尋找新生命、新用途。在計劃推出的近十年間,有一批老建築開始以新的身份融入香港市民的生活,成為獨一無二的香港文化地標。
  • 歷史文化建築要保存活化
    粵港共推基建項目南方日報:特首曾蔭權在2007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基建,提升香港經濟的競爭力。請您介紹一下香港的基建情況。林鄭月娥:這5年我們大力推動基建。2007/2008年政府基本工程項目開支大概是200億港幣,之後這個開支不斷上升,2012/2013年我們預算的開支是623億。
  • 歷史建築的活化文史館青年講壇之一
    約十年前天星碼頭、皇后碼頭等事件促使香港政府將保育文物建築提上日程。  2008年2月由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隸屬於香港發展局)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力求:1. 保存歷史建築,並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2.
  • 港府公布4個活化歷史建築項目 冀借民間創意善用建築
    中新網12月4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香港特區政府先後預留共24億港元推動「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12月3日公布被納入第六期計劃的4個歷史建築項目,當中2項屬重推。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希望借著民間智慧和創意,為歷史建築覓得最合適用途。
  • 饒宗頤文化館開幕 歷史建築載藝重生
    饒宗頤文化館開幕 歷史建築載藝重生   中新社香港6月22日電(記者 賈思玉)一枝大毛筆由銀髮婆婆遞給年過而立的男士,再遞給青春少女,接著傳到兩個男童手上……香港饒宗頤文化館(第一期)22日開幕,寓意「文化薪火相傳」的儀式在此間舉行。
  • 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為青年旅社
    原標題: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為青年旅社   新華網香港12月20日電 由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而來的YHA美荷樓青年旅社20日舉行落成典禮。這也標誌著香港特區政府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6個項目全部落成供市民享用。  美荷樓是特區政府在1954年興建石硤尾邨時所建。
  • 香港再有四歷史建築啟動活化 冀提供多元公共服務
    這訓練有素的一幕,出現在香港一座三級歷史建築前流浮山警署內,日前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剛剛宣布,它即將被活化為一間飼養及訓練導盲犬的學苑。為給歷史建築注入新生命,2008年推行至今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10年間推出近20個項目;此次第五期的「活化計劃」,包括中環舊域多利軍營羅拔時樓、粉嶺聯和市場、元朗前流浮山警署和屯門前哥頓軍營4座建築物。
  • 香港如何「活化」歷史建築
    吳玉潔攝   走過滄桑,歷史建築在當代的命運是什麼?在香港,從2008年特區政府推出首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到2016年公布第5期,香港如今已有近20個「活化」項目,其中8個已投入服務,分別為前北九龍裁判法院、舊大澳警署、雷生春堂、芳園書室、美荷樓、前荔枝角醫院、舊大埔警署和石屋。
  • 香港新一批「活化」歷史建築名單出爐
    人民網香港12月5日電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納入新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4幢歷史建築名單,並指將在本月13至16日舉辦開放日,讓有意申請「活化」的非牟利機構參觀。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新華社香港3月2日電(記者丁梓懿)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 培養本地居民的歸屬感
    人民圖片   閱讀提示  香港開埠一個多世紀裡,留下了1444幢歷史建築,它們默默見證著城市的成長。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建築大多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長期閒置。  2007年起,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保育措施,包括對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推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為保存私人歷史建築提供經濟誘因等。
  • 香港公布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獲選名單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5日公布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評審結果,中環舊域多利軍營羅拔時樓、粉嶺聯和市場、元朗前流浮山警署及屯門前哥頓軍營等4個由非牟利機構提交的方案獲選,陸續展開活化工程。
  • 香港文保官員談香港歷史建築的「活化」
    「活化」  作者 張曉曦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近日在內地出席活動時,發表題為《歷久彌新:細說香港古建築的活化利用》演講,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於2008年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是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工作的裡程碑,並介紹了在該計劃下實現「活化」的香港建築實例。
  • 文物建築和歷史街區活化利用的案例觀察
    1931年,第一屆歷史紀念物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在雅典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歷史性紀念物修復的雅典憲章》。其開宗明義第一條,明確提出:建築物的使用有利於延續建築的壽命,應繼續使用他們,但使用功能必須以尊重建築的歷史和藝術特徵為前提。
  • 他山之石,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見聞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取的其中一種手段,也就是在保留一些具歷史價值建築物的同時,善用這些建築物,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享用。  「以前全都講錢和發展,這是以前的思維。新一代的思維,大家都重視(在發展和保育之間)找到平衡。」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向新華社記者表示,近年來香港對歷史建築保育的意識越來越強,活化形式也傾向多樣化。
  • 香港採取多種方式活化歷史建築促進旅遊業發展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年永剛):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特區政府重視歷史建築保護及活化工作,希望與社會各界可繼續攜手合作,為更多旅客和市民提供全新的歷史及文化體驗當天,林鄭月娥在出席位於尖沙咀的「1881公館」——前水警總部建築群開幕典禮時表示,特區政府對富有歷史價值的法定古蹟實行文物保育政策,自2007年開始,至今已經取得了多方共贏的良好效果。例如「大館」——前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開館一年來,到訪的市民及遊客超過200萬人次,極獲好評。
  • 香港發展局長:創意活化83年歷史建築「虎豹別墅」
    中新網6月25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日前,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網誌撰文,稱早前參觀有83年歷史的「虎豹別墅」,即「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項目之一,現已活化成「虎豹樂圃」音樂學院。發展局期望通過具創意的活化再用計劃,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同時讓市民有機會觀賞和使用。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讓老建築煥發新生命
    2010年石屋通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得以活化,並於2015年開始營業成為市民喜愛的懷舊冰室。  歷史建築具有歷史、社會、建築及美學的價值。如何在文物保育和持續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香港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所謂「活化」,即是為歷史建築尋找新的生命、新的用途,強調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
  • 遊香港,住在「活化」的歷史建築裡
    空氣中瀰漫著清香,綠樹掩映青瓦紅牆,間或有幾聲鳥鳴,入眼所及,尖頂的平房建築皆有近百年的歷史,身處在饒宗頤文化館裡,不禁感嘆香港鬧市還有如此清雅的所在。 這是香港歷史建築「活化」工作的一個剪影。 在香港,摩天高樓間隱藏著1400多座歷史建築,記錄了這座城市的百年過往,也承載著市民共同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