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日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我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動卻需要持續的進行。
6月12日中午,文史館團支部在松浦特委的陽光房裡舉行了「香港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以美荷樓為例」的分享會。分享人是文史館的有志青年喬斯琳,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就職於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參與美荷樓活化項目的運營推廣工作。
這樣的分享會西摩和小夥伴們還是第一次參加,在分享會上大家都踴躍提問,也積極的發表意見。
約十年前天星碼頭、皇后碼頭等事件促使香港政府將保育文物建築提上日程。
2008年2月由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隸屬於香港發展局)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力求:
1. 保存歷史建築,並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
2. 把歷史建築改建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
3. 推動市民積極參與保育歷史建築;
4. 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在地區層面。
2008年2月香港政府推出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美荷樓位列其中。
美荷樓概況
建造起因:1953年12月的石硤尾大火
建成時間:1954年10月
評級:二級歷史建築
建築風格:現代
佔地面積:2,765 平方米
建築面積:6,755平方米
意義:石硤尾邨是香港政府建設的第一個公共屋邨。而美荷樓是香港碩果僅存的「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亦是香港政府興建的首八座公共房屋之一,標誌了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始,見證了從1954年開始的香港公共房屋歷史、政策發展。它直接影響了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成立,促使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實行及推廣,使香港市民得以安居,社會得以發展。
50年代美荷樓平面圖
分享會上小夥伴們提出了好多問題,也讓大家對這棟樓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問:美荷樓為什麼是「H」形?
答:聽說這是參照了印度軍營的設計,所有單位背對背排列於大廈兩翼。供水結構是最複雜的,在中間建造既可以縮減時間,又能夠將兩翼相連,成為兩翼居民的公共設施。「H」形的設計在當時這個特殊時期是最節省時間,最節省成本,又能容納最多難民的方案。
問:50年代美荷樓裡一個10來平方米的小單位要容納多少人?
答:政府規定至少容納5個成人,10歲以下的孩子當作半個成人來計算。那個年代的家庭孩子眾多,如果一對夫婦帶著4個10歲以下的小孩就只能算作4個成人,那就要把房間再隔出一小塊,供某位單身漢或者寡婦住進去。根據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所收集的口述歷史內容來看,一個單位的容納紀錄可以達到17-18個人。
問:美荷樓舊居民覺得最恐怖的住宿經歷是什麼?
答:上廁所。一層樓通常住著400多個居民,但每層樓卻只有3個女廁所,3個男廁所。早上上廁所往往是人滿為患,而廁所裡也是遍地黃金。
2009年,香港青年旅舍協會(Hong Kong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從17個參選機構中脫穎而出,成功獲得了美荷樓的營運權,並在香港政府的支持下, 耗資2.2億港幣對其進行活化。
活化前後對比圖
美荷樓原來的居住單位大部分被改建成了旅舍房間,現YHA美荷樓青年旅舍提供129間客房,包括93間雙人房、8間家庭房、10間多人房、14間主題房和4間傷健人士房。公用空間假設懷舊冰室、懷舊小賣部、自助廚房、自助洗衣房、平臺花園、多功能室等等。
旅舍還附帶了一間社區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了上世紀50-70年代香港徙置大廈的居住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狀況。
美荷樓活化項目的另一大特色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專門打造了一個名為「舊居民網絡及義工團隊」的平臺。透過這個平臺,美荷樓項目凝聚了一大批曾在石硤尾地區生活過的原住民和來自香港各區的對於文化保育有興趣的人們。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年齡跨度很大,但都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以義工的形式為美荷樓的活化出謀劃策。他們親自擔任講解員、口述歷史訪問員、文化活動的策劃者等等,讓這個項目充滿了生命力,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美荷樓活化項目於2015年9月榮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
香港其它活化建築:
原荔枝角醫院活化為饒宗頤文化館
原大澳警署活化為大澳文物精品酒店
歷史建築的保護性修繕能夠讓建築的歷史信息得以留存,而「活化」正是歷史建築等文化遺產留存的信息走進現實,走進社會,走進民眾的重要途徑。它可以推動整個社會面向現在和未來,進行「輸血」和「強化」,從而增強文化遺產的原有活力,實現面向下一代的傳承和接續。因此,「活化」是對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是在保護中實現利用,在利用中進行保護,值得借鑑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