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的活化文史館青年講壇之一

2021-12-23 靜安區文史館

文化遺產日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我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動卻需要持續的進行。

6月12日中午,文史館團支部在松浦特委的陽光房裡舉行了「香港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以美荷樓為例」的分享會。分享人是文史館的有志青年喬斯琳,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就職於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參與美荷樓活化項目的運營推廣工作。

這樣的分享會西摩和小夥伴們還是第一次參加,在分享會上大家都踴躍提問,也積極的發表意見。


約十年前天星碼頭、皇后碼頭等事件促使香港政府將保育文物建築提上日程。

  2008年2月由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隸屬於香港發展局)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力求:
1. 保存歷史建築,並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

2. 把歷史建築改建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

3. 推動市民積極參與保育歷史建築;

4. 創造就業機會,特別是在地區層面。

2008年2月香港政府推出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美荷樓位列其中。

美荷樓概況

建造起因:1953年12月的石硤尾大火

建成時間:1954年10月

評級:二級歷史建築

建築風格:現代

佔地面積:2,765 平方米

建築面積:6,755平方米

意義:石硤尾邨是香港政府建設的第一個公共屋邨。而美荷樓是香港碩果僅存的「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亦是香港政府興建的首八座公共房屋之一,標誌了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始,見證了從1954年開始的香港公共房屋歷史、政策發展。它直接影響了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成立,促使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實行及推廣,使香港市民得以安居,社會得以發展。


50年代美荷樓平面圖

分享會上小夥伴們提出了好多問題,也讓大家對這棟樓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

問:美荷樓為什麼是「H」形?

答:聽說這是參照了印度軍營的設計,所有單位背對背排列於大廈兩翼。供水結構是最複雜的,在中間建造既可以縮減時間,又能夠將兩翼相連,成為兩翼居民的公共設施。「H」形的設計在當時這個特殊時期是最節省時間,最節省成本,又能容納最多難民的方案。

問:50年代美荷樓裡一個10來平方米的小單位要容納多少人?

答:政府規定至少容納5個成人,10歲以下的孩子當作半個成人來計算。那個年代的家庭孩子眾多,如果一對夫婦帶著4個10歲以下的小孩就只能算作4個成人,那就要把房間再隔出一小塊,供某位單身漢或者寡婦住進去。根據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所收集的口述歷史內容來看,一個單位的容納紀錄可以達到17-18個人。

問:美荷樓舊居民覺得最恐怖的住宿經歷是什麼?

答:上廁所。一層樓通常住著400多個居民,但每層樓卻只有3個女廁所,3個男廁所。早上上廁所往往是人滿為患,而廁所裡也是遍地黃金。

2009年,香港青年旅舍協會(Hong Kong 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從17個參選機構中脫穎而出,成功獲得了美荷樓的營運權,並在香港政府的支持下, 耗資2.2億港幣對其進行活化。


活化前後對比圖

   美荷樓原來的居住單位大部分被改建成了旅舍房間,現YHA美荷樓青年旅舍提供129間客房,包括93間雙人房、8間家庭房、10間多人房、14間主題房和4間傷健人士房。公用空間假設懷舊冰室、懷舊小賣部、自助廚房、自助洗衣房、平臺花園、多功能室等等。

  旅舍還附帶了一間社區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了上世紀50-70年代香港徙置大廈的居住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狀況。

  美荷樓活化項目的另一大特色是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專門打造了一個名為「舊居民網絡及義工團隊」的平臺。透過這個平臺,美荷樓項目凝聚了一大批曾在石硤尾地區生活過的原住民和來自香港各區的對於文化保育有興趣的人們。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年齡跨度很大,但都懷著一顆赤誠之心,以義工的形式為美荷樓的活化出謀劃策。他們親自擔任講解員、口述歷史訪問員、文化活動的策劃者等等,讓這個項目充滿了生命力,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美荷樓活化項目於2015年9月榮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

香港其它活化建築:


原荔枝角醫院活化為饒宗頤文化館


原大澳警署活化為大澳文物精品酒店

  歷史建築的保護性修繕能夠讓建築的歷史信息得以留存,而「活化」正是歷史建築等文化遺產留存的信息走進現實,走進社會,走進民眾的重要途徑。它可以推動整個社會面向現在和未來,進行「輸血」和「強化」,從而增強文化遺產的原有活力,實現面向下一代的傳承和接續。因此,「活化」是對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是在保護中實現利用,在利用中進行保護,值得借鑑和推廣。

 

相關焦點

  • 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為青年旅社
    原標題: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為青年旅社   新華網香港12月20日電 由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而來的YHA美荷樓青年旅社20日舉行落成典禮。這也標誌著香港特區政府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6個項目全部落成供市民享用。  美荷樓是特區政府在1954年興建石硤尾邨時所建。
  • 香港如何「活化」歷史建築
    通過「活化」實踐,香港不但較好地實現了文物保育,也使歷史建築重煥生機,在當代發揮出經濟、社會、教育等價值。   原址修復展出舊日物件   香港歷史建築雷生春堂由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先生於1931年建成,位於香港九龍旺角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高4層,底層原為雷生春醫館及藥店,上層為雷氏家族住所。雷生春藥品在當時廣受香港市民歡迎,並且行銷海外。
  • 看香港如何把歷史建築「活化」
    歷史不長,但香港人很珍視自己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見證了香港的發展,凝結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但如今大多失去了原有功能而被空置。     空置的歷史建築如何才能重新注入新的生機?香港近年來的嘗試令人驚嘆:早期公屋變青年旅社、廢棄法院變藝術學校、跌打藥鋪變身中醫診所、精神病院變為文化館……近日,本報記者以遊客的身份參觀、訪問了香港活化歷史建築的部分項目,以公眾的角度體驗和欣賞這些建築。
  • 他山之石,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見聞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取的其中一種手段,也就是在保留一些具歷史價值建築物的同時,善用這些建築物,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享用。  「以前全都講錢和發展,這是以前的思維。新一代的思維,大家都重視(在發展和保育之間)找到平衡。」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向新華社記者表示,近年來香港對歷史建築保育的意識越來越強,活化形式也傾向多樣化。
  • 活化的不止是歷史建築|香港活化空間穿越指南
    香港政府在引領發展的同時,於2008年推出一系列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在文物保育和持續發展之間尋求平衡,通過「活化」的方式,既保留歷史建築原有的歷史、社會、建築及美學價值,同時為歷史建築尋找新生命、新用途。在計劃推出的近十年間,有一批老建築開始以新的身份融入香港市民的生活,成為獨一無二的香港文化地標。
  • 遊香港,住在「活化」的歷史建築裡
    空氣中瀰漫著清香,綠樹掩映青瓦紅牆,間或有幾聲鳥鳴,入眼所及,尖頂的平房建築皆有近百年的歷史,身處在饒宗頤文化館裡,不禁感嘆香港鬧市還有如此清雅的所在。 這是香港歷史建築「活化」工作的一個剪影。 在香港,摩天高樓間隱藏著1400多座歷史建築,記錄了這座城市的百年過往,也承載著市民共同的回憶。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讓老建築煥發新生命
    2010年石屋通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得以活化,並於2015年開始營業成為市民喜愛的懷舊冰室。  歷史建築具有歷史、社會、建築及美學的價值。如何在文物保育和持續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香港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所謂「活化」,即是為歷史建築尋找新的生命、新的用途,強調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老味道 新體驗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取的其中一種手段,也就是在保留一些具歷史價值建築物的同時,善用這些建築物,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享用。  「以前全都講錢和發展,這是以前的思維。新一代的思維,大家都重視(在發展和保育之間)找到平衡。」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向新華社記者表示,近年來香港對歷史建築保育的意識越來越強,活化形式也傾向多樣化。
  • 遊香港,住在「活化」的歷史建築裡(圖)
    吳玉潔攝代表香港人集體回憶的公屋美荷樓被「活化」為青年旅社。吳玉潔攝   空氣中瀰漫著清香,綠樹掩映青瓦紅牆,間或有幾聲鳥鳴,入眼所及,尖頂的平房建築皆有近百年的歷史,身處在饒宗頤文化館裡,不禁感嘆香港鬧市還有如此清雅的所在。  這是香港歷史建築「活化」工作的一個剪影。
  • 香港文保官員談香港歷史建築的「活化」
    「活化」  作者 張曉曦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近日在內地出席活動時,發表題為《歷久彌新:細說香港古建築的活化利用》演講,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於2008年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是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工作的裡程碑,並介紹了在該計劃下實現「活化」的香港建築實例。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新華社香港3月2日電(記者丁梓懿)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 培養本地居民的歸屬感
    人民圖片   閱讀提示  香港開埠一個多世紀裡,留下了1444幢歷史建築,它們默默見證著城市的成長。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建築大多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長期閒置。  2007年起,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保育措施,包括對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推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為保存私人歷史建築提供經濟誘因等。
  • 文物建築保護:保育、活化與演變
    集團相信通過有效的活化,能夠完善地保留建築的原有結構,同時注入全新功能,滿足現代用戶千變萬化的需求。擁有150年的豐碩歷史,集團展示了對保育歷史文物的透徹了解,以及持續使用、欣賞及保育古蹟的熱忱。 保育 最近,由集團設計並在1960年落成的前粉嶺裁判法院參與活化計劃,再次開放給公眾使用。在 2009年獲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前裁判法院現由香港青年協會營運,定期舉辦主題參觀團,教育公眾香港法律史。
  • 廣州:鼓勵歷史建築活化為博物館
    日前,《龍驤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獲市政府批准,已經開始實施。規劃提出,要保護該區民國獨立住宅區及其獨有的整體格局、空間肌理以及整體風貌,並鼓勵支持歷史建築發展公共服務和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博物館等功能的活化利用。
  • 香港發展局長:創意活化83年歷史建築「虎豹別墅」
    中新網6月25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日前,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網誌撰文,稱早前參觀有83年歷史的「虎豹別墅」,即「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項目之一,現已活化成「虎豹樂圃」音樂學院。發展局期望通過具創意的活化再用計劃,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同時讓市民有機會觀賞和使用。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賦予新的意義
    新華社香港3月2日電(記者丁梓懿)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香港11個活化歷史建築9月起開放免費導賞!
    古蹟週遊樂將於9月1日至10月31日介紹11個政府歷史建築活化項目,並提供免費導賞團;巡迴展覽則於9月1日至12月31日舉行。 參與的歷史建築包括第一至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10個項目:大澳文物酒店(舊大澳警署)、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雷生春)、YHA美荷樓青年旅舍(美荷樓)、饒宗頤文化館(前荔枝角醫院)、綠匯學苑(舊大埔警署)、石屋家園(石屋)、We譁藍屋(藍屋建築群)、香港新聞博覽館(必列啫士街街市)、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前粉嶺裁判法院)和虎豹樂圃(虎豹別墅),以及「保育中環」措施下的元創方(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
  • 香港新一批「活化」歷史建築名單出爐
    人民網香港12月5日電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納入新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4幢歷史建築名單,並指將在本月13至16日舉辦開放日,讓有意申請「活化」的非牟利機構參觀。
  • 香港發展局長:創意活化83年歷史建築「虎豹別墅」
    中新網6月25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日前,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於網誌撰文,稱早前參觀有83年歷史的「虎豹別墅」,即「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項目之一,現已活化成「虎豹樂圃」音樂學院。發展局期望通過具創意的活化再用計劃,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同時讓市民有機會觀賞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