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具歷史價值、原本要面臨清拆的居民樓,經過翻新「活化」後,近日成為香港旺角花墟的新地標,命名為「GoodPoint優點」,提供零售、藝術文化活動等服務,滿足不同人士的需要,也為社區增添新氣象。
香港致力在發展和保育並重之間取得平衡。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取的其中一種手段,也就是在保留一些具歷史價值建築物的同時,善用這些建築物,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享用。
「以前全都講錢和發展,這是以前的思維。新一代的思維,大家都重視(在發展和保育之間)找到平衡。」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向新華社記者表示,近年來香港對歷史建築保育的意識越來越強,活化形式也傾向多樣化。
位於旺角花墟這個鮮花零售集中地的「優點」,樓高4層,是香港第一代鋼筋混凝土建築,保留了上世紀30年代初法式建築設計的優雅簡約特色,是當時小資產階層的住所,有「摩登公寓」之稱,後來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翻新後,現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負責管理營運,一樓和二樓售賣健康食品、三樓用於舉行社區藝術文化活動、四樓開辦長者興趣班。
從前的「摩登」樓房,經過歲月洗禮而變舊,重新改造策劃後又再時尚活潑起來,「優點」只是香港近年推出的眾多建築活化項目之一。
據特區政府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介紹,香港部分活化項目通過辦事處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開展,當中包括邀請非牟利機構就如何以社會企業形式使用相關建築物,以提供服務或營運業務遞交建議書,詳細說明如何保存有關的歷史建築,並有效發揮其歷史價值;就財務可行性而言,社會企業可如何營運;以及如何令小區受惠。
另外,法定機構香港市區重建局也負責處理部分活化項目,花墟的「優點」就是其中之一。陳智思說,「優點」本來要面對清拆命運,若非市區重建局把它翻新活化過來,那些展現七、八十年前建築風格的地板、樓梯,便無法原汁原味保留下來。
而去年開幕的「PMQ元創方」由一座三級歷史建築改建而成,由一個致力推動創意文化教育的慈善基金會管理,以優惠租金出租給年輕設計師,打造成創業產業基地。這地方還設有空中花園,提供大片公共休憩空間;一樓露天廣場不時舉辦展覽和主題活動,吸引不少遊客參觀。
通過活化,將歷史建築與社區連接起來,不僅讓人能繼續欣賞它們原有建築特色,還可創造就業機會,甚至有助推廣所屬小區的特色。
以大澳文物酒店為例,坐落於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的香港漁村大澳,由建於1902年的舊大澳警署活化而成,以非牟利社會企業形式經營,創造了大量就業職位之餘,更推廣了大澳的獨特風情。這項目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優異項目獎。
其他活化項目還包括一級歷史建築雷生春,於2012年起由空置住宅變為由香港浸會大學營運的中醫藥保健中心,為市民大眾提供醫療服務;由舊式公營房屋翻新而成的美荷樓青年旅社等。
談到是否所有古舊建築都要保留,陳智思則認為不一定,因為當中涉及龐大的公費,社會未必負擔得起。
「香港剩下來的(舊式建築物)不多,拆了不少,其實選擇不多,重點在於保留下來新的用途,大家是否認同。」他說,大澳警署、雷生春、美荷樓等項目,都是活化後剛開始以新模式操作,相信要再過一段時間,才能更清晰看到整體社會的認同程度。
陳智思強調,活化保育並不能盲目地一窩蜂去做,尤其這牽涉花費納稅人的金錢,大家對建築物的用途自然有較大期望,會考慮是否值得這樣做。
但另一方面,他認為,把別具紀念性的建築物保留下來是值得的,否則再過一些日子,香港的年輕人可能再沒有機會親身接觸這些舊建築物,只能從書本感受它們的風格和味道。(記者 張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