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計劃」為香港老建築增添新活力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活化計劃」為香港老建築增添新活力 

  【解說】眼前這棟藍白相間的三層建築位於香港流浮山山頂,這裡不僅可以俯瞰香港屏山,還可以眺望后海灣和深圳。建築物頂層的兩個圓柱體瞭望臺和地面層入口用繁體字和英文標出的「入彈處及退彈處」都揭示了這棟建築曾經的用處。這裡就是被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的香港前流浮山警署。雖然因為編隊調整,警署從2000年開始停用至今,但警署內部格局一直沒有改變。

  「活化計劃」為香港老建築增添新活力 

  【解說】眼前這棟藍白相間的三層建築位於香港流浮山山頂,這裡不僅可以俯瞰香港屏山,還可以眺望后海灣和深圳。建築物頂層的兩個圓柱體瞭望臺和地面層入口用繁體字和英文標出的「入彈處及退彈處」都揭示了這棟建築曾經的用處。這裡就是被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的香港前流浮山警署。雖然因為編隊調整,警署從2000年開始停用至今,但警署內部格局一直沒有改變。

  【同期】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 陳茂波

  警署內部保留了辦公室、拘留室及洗手間等,一些窗門更有鐵柵及防衛窗板。在地面樓層的主入口保留了一個由金屬結構物和地墊組成的入彈處及退彈處。警署屋頂建有兩個別具特色的圓形結構,被警署前職員稱為「炮臺」。

  【解說】而這棟有著50多年歷史的前警署樓,將和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舊域多利軍營羅拔時樓、二級歷史建築前哥頓軍營、三級歷史建築聯和市場一起,在第五期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中進行活化,可能被改建為飯店、展覽館、教育機構、遊客中心等,希望可以在保育歷史建築的同時,打造全新的文化地標。12月13日至16日,這幾棟歷史建築將開放給有興趣申請的機構實地考察,有意向的機構可以在2017年3月23日前申請參與計劃。

  活化計劃中,非牟利機構可以就如何以社會企業形式使用待活化的歷史建築物遞交建議書,說明如何保育歷史建築,並有效發揮其歷史價值;同時分析活化方案的財務可行性以及如何令社區受益。特區政府將從能否彰顯建築物歷史價值、社會價值以及技術層面、財務可行性等角度評估和甄選收到的申請,評選結果最晚會在2018年上半年公布。而公眾參觀建築物的程度是重要的衡量標準。

  【同期】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 陳茂波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重要元素,是希望在社會企業的營運情況下,讓公眾能夠享用和參觀全部或部分歷史建築。

  【解說】據介紹,香港特區政府從2008年開始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如今已經進行到了計劃的第五期。前四期計劃中共有15個項目,其中8個已經投入服務,分別活化為教育機構、博物館、酒店等,當中有4個還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記者 閆宇赫 任凱 香港報導

關鍵詞:

分類名稱: 港澳臺僑

相關焦點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新華社香港3月2日電(記者丁梓懿)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老味道 新體驗
    一座具歷史價值、原本要面臨清拆的居民樓,經過翻新「活化」後,近日成為香港旺角花墟的新地標,命名為「GoodPoint優點」,提供零售、藝術文化活動等服務,滿足不同人士的需要,也為社區增添新氣象。  香港致力在發展和保育並重之間取得平衡。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讓老建築煥發新生命
    6月4日,香港市民在石屋家園懷舊冰室享受美食。石屋家園前身為侯王廟新村31-35號,二次大戰後,石屋一帶成為寮屋區。2010年石屋通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得以活化,並於2015年開始營業成為市民喜愛的懷舊冰室。
  • 活化的不止是歷史建築|香港活化空間穿越指南
    香港政府在引領發展的同時,於2008年推出一系列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在文物保育和持續發展之間尋求平衡,通過「活化」的方式,既保留歷史建築原有的歷史、社會、建築及美學價值,同時為歷史建築尋找新生命、新用途。在計劃推出的近十年間,有一批老建築開始以新的身份融入香港市民的生活,成為獨一無二的香港文化地標。
  • 香港歷史建築:在活化中「重生」 賦予新的意義
    新華社香港3月2日電(記者丁梓懿)對於一座歷史建築,是讓它成為只供陳列的遺物,還是喚醒它,重新發揮它的實用功能?香港選擇了後者。  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用的一種手段。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築,經過翻新活化後,不僅保留了原有風貌及特色,還為社區帶來了經濟、教育和社會價值。
  • 尋訪香港「活化」老建築裡的「文藝綠洲」
    新華社香港10月22日電 題:尋訪香港「活化」老建築裡的「文藝綠洲」  新華社記者閔捷 戰豔  香港九龍灣馬頭角道,一座由古樸的紅磚建成的院落引人矚目。院子的中央原樣保留著長長的飲水槽,那是當年為運到這裡進行檢疫和屠宰的牛準備的。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收到建議113份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收到建議113份 2008年05月23日 00: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發展局今日表示,共收到一百一十三份非牟利機構提交的計劃書,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首批七座歷史建築進行保育及活化工作。
  • 香港:實行古建築「活化」保護計劃
    中國園林網7月2日消息:據有關媒體報導,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項目之一的「饒宗頤文化館」日前在香港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典禮。此舉並非個例。近些年,特別是香港回歸祖國15年以來,香港的文物保護意識一再高漲。
  • 遊香港,住在「活化」的歷史建築裡
    而同時,寸土寸金的香港,每一寸地皮都代表著一個商機,空置的古蹟該如何保護,才能不被經濟發展的浪潮所破壞?敢於挑戰的香港人在不斷探索中,將古蹟「活化」成旅館、超市、文化中心等現代建築,古為商用,探索出一條古蹟保護的「新出路」。 古為商用 百年古蹟「化身」文化旅館 饒宗頤文化館坐落在香港荔枝角山崗上,前身是荔枝角醫院。
  • 香港新一批「活化」歷史建築名單出爐
    人民網香港12月5日電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納入新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4幢歷史建築名單,並指將在本月13至16日舉辦開放日,讓有意申請「活化」的非牟利機構參觀。
  • 遊香港,住在「活化」的歷史建築裡(圖)
    在香港,摩天高樓間隱藏著1400多座歷史建築,記錄了這座城市的百年過往,也承載著市民共同的回憶。而同時,寸土寸金的香港,每一寸地皮都代表著一個商機,空置的古蹟該如何保護,才能不被經濟發展的浪潮所破壞?敢於挑戰的香港人在不斷探索中,將古蹟「活化」成旅館、超市、文化中心等現代建築,古為商用,探索出一條古蹟保護的「新出路」。
  • 香港如何「活化」歷史建築
    吳玉潔攝   走過滄桑,歷史建築在當代的命運是什麼?在香港,從2008年特區政府推出首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到2016年公布第5期,香港如今已有近20個「活化」項目,其中8個已投入服務,分別為前北九龍裁判法院、舊大澳警署、雷生春堂、芳園書室、美荷樓、前荔枝角醫院、舊大埔警署和石屋。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將展開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將展開 2008年01月16日 1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月16日電 香港發展局未來三個月將舉辦一系列文物保育活動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 培養本地居民的歸屬感
    年近六旬的建築師劉先生,每天都會駕車駛過尖沙咀半島那條布滿世界名品店的廣東道,他在見證一幢幢摩天大廈拔地而起的同時,對自己熱愛的香港淪為「石屎森林」憂心忡忡,原因在於,留在記憶中的那些老建築,那些記錄香港成長痕跡的一磚一瓦,正在一點一點消逝……  其實,香港特區政府已然在和非牟利機構合作,保護並活化再用歷史建築,探索一條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文物保護新路。
  • 香港文保官員談香港歷史建築的「活化」
    中新社北京7月25日電 題:香港文保官員談香港歷史建築的「活化」  作者 張曉曦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近日在內地出席活動時,發表題為《歷久彌新:細說香港古建築的活化利用》演講,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於2008年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是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工作的裡程碑,並介紹了在該計劃下實現「活化」的香港建築實例。
  • 香港前北九龍裁判法院十年後再納入歷史建築活化計劃
    中新社香港9月18日電 (記者 史冰筠)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18日邀請傳媒參觀時隔十年再次納入古建築活化計劃的前北九龍裁判法院。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表示歡迎任何創意設計,以繼續保存該建築原有的歷史、社會及建築價值。本期計劃,首次要求有意機構以概念計劃書形式遞交申請。香港特區政府於2008年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目的是邀請社會各界機構將擁有的法定古蹟活化利用。至今已是第六期。
  • 他山之石,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見聞
    」後,近日成為香港旺角花墟的新地標,命名為「GoodPoint優點」,提供零售、藝術文化活動等服務,滿足不同人士的需要,也為社區增添新氣象。  香港致力在發展和保育並重之間取得平衡。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取的其中一種手段,也就是在保留一些具歷史價值建築物的同時,善用這些建築物,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享用。  「以前全都講錢和發展,這是以前的思維。新一代的思維,大家都重視(在發展和保育之間)找到平衡。」
  • 看香港如何把歷史建築「活化」
    空置的歷史建築如何才能重新注入新的生機?香港近年來的嘗試令人驚嘆:早期公屋變青年旅社、廢棄法院變藝術學校、跌打藥鋪變身中醫診所、精神病院變為文化館……近日,本報記者以遊客的身份參觀、訪問了香港活化歷史建築的部分項目,以公眾的角度體驗和欣賞這些建築。香港活化歷史建築的模式或可為內地城市借鑑。
  • 尋訪香港「活化」老建築裡的「文藝綠洲」
    新華社記者閔捷 攝新華社香港10月22日電(記者閔捷 戰豔)香港九龍灣馬頭角道,一座由古樸的紅磚建成的院落引人矚目。院子的中央原樣保留著長長的飲水槽,那是當年為運到這裡進行檢疫和屠宰的牛準備的。這座佔地1.7公頃、近百年前的檢疫、屠宰中心,如今「活化」成「牛棚藝術村」,有15個藝術家工作室落戶在這座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