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鼓勵歷史建築活化為博物館

2020-12-1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日前,《龍驤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獲市政府批准,已經開始實施。規劃提出,要保護該區民國獨立住宅區及其獨有的整體格局、空間肌理以及整體風貌,並鼓勵支持歷史建築發展公共服務和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博物館等功能的活化利用。

  鼓勵改善建築內部適合現代使用

  據了解,龍驤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海珠區西北部,是廣州市公布的26片歷史文化街區之一。為保持片區傳統風貌,核心保護範圍保護控制要求除建設必要基礎設施和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而新建、擴建必要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服務設施的,建築高度應控制在12米以下,並在體量、色彩、材質等方面應與街區歷史風貌相協調。

  規劃提出,將對片區內寶龍直街10號民居等16處歷史建築採取改善的保護整治措施。對於傳統風貌建築,應保護其臨街立面及其他有價值的外立面與建築形制、特色材料裝飾、部位的真實性,對建築外觀可加以維護修飾。而建築內部則鼓勵改善使用條件、適合現代使用。

  同時,鼓勵、支持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發展公共服務和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地方文化研究、展館、博物館等功能的活化利用。

  加強展示民族實業家創業事跡

  作為廣州最早的華僑聚居區之一,龍驤大街還是民國時期愛國華僑歸國創業的重要見證。街區的優秀傳統文化與傳統非物質文化包括周憲綠、司徒炳、司徒旭等愛國華僑、民族實業家相關的名人事跡。

  規劃將龍驤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功能定位為以傳統居住、文化體驗功能為主,展現與傳承「中西結合」特色的民國獨立住宅區,並且為片區內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保護措施包括加強對民族實業家創業事跡及照片、檔案資料的展示。並且結合街區更新整治,增加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化空間。

摘自 《信息時報》 2018.07.04 記者 奚慧穎 通訊員 穗國規宣

相關焦點

  • 歷史建築「變身」民宿客棧?廣州擬出臺新辦法,鼓勵歷史建築活化利用
    廣州擬出臺新辦法,鼓勵歷史建築活化利用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  2020-03-24 辦法優化了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行政審批流程,提出設置歷史建築修繕工程「一站式」服務窗口,提出彈性化審批標準等。
  • 破解廣州歷史建築「老化」難題,市人大代表建議形成活化利用模式
    南都訊 作為一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州市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眾多。但由於缺乏合理的保護與利用,有些已逐漸老化。2020年廣州市兩會召開之際,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受到了不少人大代表的關注。
  • 香港如何「活化」歷史建築
    該建築為典型唐樓(無電梯的多層住宅),具有濃厚地域特色,卻自上世紀80年代起逐漸荒廢。   2000年,雷氏後人決定把雷生春堂捐給特區政府。特區政府於2008年將雷生春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香港浸會大學獲選,將雷生春改建為中醫藥保健中心。「活化」工程於2012年初竣工,同年4月正式投入服務。
  • 廣州日報:活化古建築,才是最好的保護
    (10月14日《廣州日報》) 保護性利用是此次《意見稿》一大亮點。何為保護性利用?即鼓勵利用歷史建築發展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地方文化研究,開辦展館、博物館,開展經營活動,以及以其他形式對歷史建築進行科學保護和充分利用。誰能「保護性利用」?《意見稿》提出,各級政府可收購歷史建築,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選擇符合條件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國有歷史建築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鼓勵民營資本進入。
  • 香港文保官員談香港歷史建築的「活化」
    「活化」  作者 張曉曦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秘書蕭麗娟近日在內地出席活動時,發表題為《歷久彌新:細說香港古建築的活化利用》演講,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於2008年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是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工作的裡程碑,並介紹了在該計劃下實現「活化」的香港建築實例。
  • 廣東公布2833處歷史建築 多地探索活化利用
    記者26日從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對梁樹森等23位廣東省政協委員聯合提交的提案答覆中獲悉,截至目前,廣東省所有地級以上市均已完成歷史建築普查,其中18個地級以上市確定並向社會公布2833處歷史建築,歷史建築保護名錄數量位居中國前列。
  • 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為青年旅社
    原標題: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為青年旅社   新華網香港12月20日電 由香港歷史建築美荷樓「活化」而來的YHA美荷樓青年旅社20日舉行落成典禮。這也標誌著香港特區政府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6個項目全部落成供市民享用。  美荷樓是特區政府在1954年興建石硤尾邨時所建。
  • 廣州形成歷史建築活化利用四大模式
    10月25日,一場主題為「聚合力•煥新生」的廣州歷史建築活化利用沙龍在廣州東山新河浦鳴·稀奇藝術館順利舉行。廣州市國規委介紹,除了永慶坊的成片保護利用模式之外,經過多年探索,廣州逐漸形成了歷史建築共建共享的四種活化利用模式。
  • 廣州為國有歷史建築「鬆綁」:租賃期限可放寬至20年
    記者23日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廣州市促進歷史建築合理利用實施辦法》(下稱《辦法》)已經廣州市委、市政府同意,於近日正式印發實施。該《辦法》被認為是廣州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重磅新政,旨在解決近年來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痛點難點。
  • 歷史建築活化利用新政徵詢意見,可增加使用面積無需補繳地價
    6日,《廣州市促進歷史建築合理利用實施辦法(徵求公眾意見稿)》開始公示,其中提出多條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創新性政策:放寬歷史建築使用條件,允許歷史建築增加使用面積或調整樓層層高;著力解決消防審批制約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突出問題;落實歷史建築在城市更新中徵而不拆,完善出讓手續等。
  • 廣州103處歷史建築有了保護利用規劃
    鼓勵活化利用 可申請增加使用面積  第五批次歷史建築共103處,其中,越秀區共27處,荔灣區共76處。這些建築體現了東山洋樓以及西關特色騎樓的風貌,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本次規劃為歷史建築的利用提出了四大原則:合法、適度、多元和開放。
  • 廣州擬出新規 歷史建築可「變身」民宿
    來源:羊城晚報原標題:廣州擬出新規 歷史建築可「變身」記者23日從廣州市政府了解到,近日,《廣州市促進歷史建築合理利用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即將正式印發。辦法適用於經市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歷史建築。辦法為解決近年來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痛點難點提出創新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國有歷史建築租賃期限可放寬至20年;為保障房屋消防、結構安全需求等,允許歷史建築適度增加使用面積,不辦理產權登記,無需補繳土地出讓金。
  • 鼓勵歷史建築引入圖書館、博物館等功能
    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昨日召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提交審議,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提出,鼓勵歷史建築結合周邊區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和服務功能,鼓勵歷史名園採取多種開放方式,使歷史名園貼近市民生活。
  •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收到建議113份
    香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收到建議113份 2008年05月23日 00: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首批七座歷史建築進行保育及活化工作。  據悉,這些計劃書建議以不同形式活化再用該七座歷史建築,包括博物館、展覽廳、教育中心、訓練學院、旅舍、餐廳等。   發展局新成立的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已成立特別小組評審這些申請。預計評審工作可於今年年底前完成,以便就已選定的項目向立法會申請撥款。
  • 文物建築和歷史街區活化利用的案例觀察
    1931年,第一屆歷史紀念物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在雅典舉行,會議通過了《關於歷史性紀念物修復的雅典憲章》。其開宗明義第一條,明確提出:建築物的使用有利於延續建築的壽命,應繼續使用他們,但使用功能必須以尊重建築的歷史和藝術特徵為前提。
  • 評論:歷史古建築從保護走向活化
    這是順德民間力量「活化」歷史建築的一個小案例。在工業化時代,各種歷史建築常因各種問題而處於閒置狀態。但進入城市化時期,這些歷史建築卻因其承載了區域的發展記憶而成為城市「個性」的彰顯者,也為市民休閒娛樂提供了一個新空間。  在城市升級計劃即將滿三年之際,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從城市升級走向城市升值,這不僅需要產業活力作為支撐,更需要文化魅力來點綴。
  • 他山之石,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見聞
    一座具歷史價值、原本要面臨清拆的居民樓,經過翻新「活化」後,近日成為香港旺角花墟的新地標,命名為「GoodPoint優點」,提供零售、藝術文化活動等服務,滿足不同人士的需要,也為社區增添新氣象。將歷史建築活化,是香港保育文物採取的其中一種手段,也就是在保留一些具歷史價值建築物的同時,善用這些建築物,為它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眾享用。  「以前全都講錢和發展,這是以前的思維。新一代的思維,大家都重視(在發展和保育之間)找到平衡。」香港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向新華社記者表示,近年來香港對歷史建築保育的意識越來越強,活化形式也傾向多樣化。
  • 「活化計劃」為香港老建築增添新活力
    「活化計劃」為香港老建築增添新活力   【解說】眼前這棟藍白相間的三層建築位於香港流浮山山頂,這裡不僅可以俯瞰香港屏山,還可以眺望后海灣和深圳。建築物頂層的兩個圓柱體瞭望臺和地面層入口用繁體字和英文標出的「入彈處及退彈處」都揭示了這棟建築曾經的用處。這裡就是被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的香港前流浮山警署。
  • 成都已認定314處歷史建築,這些老建築該如何活化利用? 有機更新,讓...
    今年,《成都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出臺,明確要求對歷史建築進行全方位保護,提出「在城市有機更新中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文化、旅遊、體育、商業等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對保護保留建築進行活化利用」。時光荏苒,歲月滄桑,這些從歷史煙塵中走來的老建築,如何在當下綻放新生?近日,記者走訪了市內幾處老建築,探尋城市有機更新究竟是如何再次賦予它們全新生命力的。
  • 讓老建築「活」起來!廣州鼓勵歷史建築發展新業態,還給予租金減免
    廣州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歷史文化資源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都具有獨特優勢。隨著人們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當前文化旅遊消費已成為居民消費的熱點。促進歷史建築合理利用,切實打好「歷史文化」牌,將文化旅遊產業培育成為廣州經濟新的增長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