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央及省市近20家媒體記者走進吳橋雜技大世界。長城網記者 吳浩 攝
10月23日上午,由滄州市委網信辦主辦,長城新媒體集團滄州分公司承辦的「行走獅城大運河」媒體行活動,在滄州正式啟幕。來自人民網、光明網、央廣網等中央及省市近20家媒體記者先後走訪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區、滄縣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青縣紅木小鎮、東光謝家壩、吳橋雜技大世界等地,以融媒體新聞報導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維度地展示大運河滄州段的風貌與魅力。
來自中央及省市近20家媒體記者走進青縣紅木小鎮。長城網記者 吳浩 攝
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內,一望無際的草坪與蜿蜒流淌的運河相得益彰。這裡自2018年10月1日正式開放後,就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網紅打卡地」。這個「老人能散步、青年能運動、兒童能嬉戲」的城市生態休閒空間,讓獅城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盡情享受親近自然的輕鬆與愜意。
來自中央及省市近20家媒體記者近距離欣賞滄縣鐵獅子。長城網記者 代晴 攝
滄州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裡,巍巍鐵獅櫛風沐雨,積澱了上千年的文明;斑駁牆基歷經滄桑,講述著滄州舊城久遠的歷史。滄州鐵獅作為大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也見證了大運河的興衰。如今,鐵獅子不僅成為滄州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更是滄州人民的精神「圖騰」。
來自中央及省市近20家媒體記者走進東光縣連鎮鎮謝家壩。長城網 代晴 攝
東光縣連鎮鎮謝家壩前,遙想當年,在運河水勢震天的年代,謝家壩經受風雨洗禮,一次次防禦洪水的侵襲,保護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這座全長218米、用灰土加糯米漿逐層夯築的壩體,不僅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是中國考古的一項重大發現,也再現了中國近代在漕運水利設施中夯築的先進工藝。
兩天的活動時間裡,媒體記者奔赴滄州市區、滄縣、青縣、吳橋、東光、泊頭等地進行實地採訪,對大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產、景觀風貌、百姓生活、傳承保護等方面展開了全方位的採訪和報導。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從滄州穿城而過,作為大運河流經裡程最長的城市,滄州一直將大運河視為「母親河」。滄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大運河的產業功能、城鎮功能、生態功能、交通功能和文化旅遊功能,力爭「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資源,真正還運河於人民。舉辦本次「行走獅城大運河」活動,就是希望藉助新聞媒體的優勢和力量,深入挖掘滄州運河文化,弘揚運河精神,為推動大運河文化經濟帶建設凝聚智慧和力量。
中國網記者李超表示,通過此次「行走獅城大運河」媒體行活動,他對大運河滄州段沿線的運河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對滄州當地對大運河的保護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他會用腳步記錄滄州的運河故事,用媒介傳播滄州的運河精神,並號召更多的人關注大運河,保護大運河。
河北青年報記者李媛說:「具有千年歷史的大運河擁有無數的文化寶藏,尤其是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國家大運河生態文化帶的逐步修復和開發,我們相信,散落在歷史和民間的各種大運河文化遺產都將被一個個尋回和發掘出來,大運河文化帶很快將會變得明珠薈萃、五彩紛呈。我們期待這一天早點到來!」(記者段永亮 代晴 吳浩)
文章來源:長城網
責任編輯: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