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共話大運河】一條河一座城 悠悠千年運河水給滄州烙上了...

2020-12-10 中安在線網站

  長城新媒體記者 鄭夢婷 王璇 閆玲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堅持科學規劃、突出保護,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

  中國大運河,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跨度最大、裡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產走廊」。全國兩會期間,長城新媒體集團聯合北京、天津、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7地的主流媒體推出「代表委員話運河」專題報導,共同講好運河故事,傳承運河文化!

  運河故事之河北——打開河北地圖,全長約530餘公裡的大運河河北段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5個市及雄安新區,流淌2500餘年,廣袤土地、億萬民眾得以滋潤、繁衍,一座座城鎮因之崛起、繁榮。

  對於滄州這座大運河流經裡程最長的城市而言,將大運河看作「母親河」毫不為過。這裡不僅是大運河文化重要的承載地,還是城市生態休閒走廊與重要標誌。大運河與滄州,滄州與大運河,相生共榮,恆久相伴。

  談及京杭大運河,人們往往先想到杭州、揚州、蘇州等江南古城。然而,在全長1794公裡的京杭大運河所流經的那些城市中,流經裡程最長的城市卻是滄州。

  製圖:許曉星

  一條河一座城:千年文脈大美滄州

  「作為滄州的母親河,古老的大運河不僅見證了滄州改革開放以來的滄桑巨變,也孕育了深厚的運河文化。」全國人大代表、滄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李麗華說。

  滄州是京杭大運河流經裡程最長的城市。圖片來源:新華網

  厚重的運河文化猶如涓涓河水生生不息,衍生出沿線豐厚且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名揚天下的武術、雜技等文化。水波動,文化興。「滄州段大運河是整個河北省大運河中文化遺產最為集中的區域。」李麗華表示,對於滄州段大運河沿線特色文化的闡釋和展示,是抓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

  近日,在滄州市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各位委員討論並研究了《滄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草案)》,會上指出要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

  「目前,滄州市成立了專門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主管部門,並組建了滄州市大運河文化研究院、大運河文化帶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大運河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等行政、文化、企業多重機構。」李麗華告訴記者,滄州市集中了優勢力量全面開展大運河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

  吳橋雜技。資料圖

  據了解,去年,滄州市藉助旅發大會,吳橋雜技文化名鎮、興濟運河小吃文化名鎮等7個特色小鎮大放異彩,這是滄州傳統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要將滄州段大運河打造成為一張亮麗的名片。李麗華介紹,近年來,滄州認真梳理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將沿線164處物質文化遺產和2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串聯成一條歷史文化「項鍊」,講好大運河文化帶的「滄州故事」。

  另外,「正在謀劃的中國大運河非遺文化展示中心項目,將成為滄州市第一個國家級文旅產業項目。」李麗華表示,這個項目會集中展示滄州、河北省乃至全國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條河一座城:在水一方綠色發展

  綠色,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最美底紋,也是這條千年運河的靈魂所在。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僅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態工程。」李麗華稱,滄州市始終立足傳承大運河生態文明目標,打造生態滄州、綠色滄州。

  據了解,為了更好的還運河於人民,2018年,滄州市系統實施了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生態修復全覆蓋等工程,並精心打造了滄州大運河環境衛生清理整治與生態修復展示區。

  滄州大運河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展示區航拍圖。資料圖

  大運河環境衛生清理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用地面積約1200畝,河道長約3.61公裡。「Ω」形狀的河水蜿蜒曲折,河畔花草樹木相得益彰,如今已成為「老人能散步、青年能運動、兒童能嬉戲」的城市生態新空間。

  「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是滄州市委、市政府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而實施的一項過渡性工程。」李麗華說。

  2019年,滄州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滄州城市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思路》,明確了滄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目標是打造「中國大運河文化重要承載地、城市生態休閒走廊、城市重要標誌」,這涵蓋了文化、生態、經濟等多方面建設目標。

  未來滄州將進一步推動運河保護工作由帶向面擴展,統籌產業、生態、文化旅遊等多種功能。李麗華表示,「滄州將打造富有特色的『滄州運河』品牌,讓大運河『顏值』更高、底蘊更深。」

  悠悠古運河在燕趙大地上流淌千年,為滄州帶來了旖旎的自然風光,也孕育了燦爛的運河文化。滄州特有的運河文化風光,正吸引著八方遊客紛至沓來!

相關焦點

  • 滄州:河北印「冀」| 穿越千年的大運河風景線-1
    運河湯湯在河北傳唱出千年史詩這片慷慨、厚重的熱土上鐫刻著中華文明的印記書寫著燕趙大地的傳奇讓我們走近大運河河北段尋找那些深藏不露的河北印「冀」河北印冀大運河渙渙流水,悠悠千載。大運河河北段途經邯鄲、邢臺、衡水、滄州、廊坊、雄安新區,這近600公裡的河段記錄了河北的無限風光。在運河兩岸那些煙雨中的亭臺樓閣、清晰可識的城池古蹟、湖泊中的蓮舟、古老又具有現代氣息的城池和在大運河上周而復始的一隊隊駁船……一切都恍如隔世,渺如雲煙。站在古運河的堤岸上,恰如赴一場跨越千年的約見。
  • 領略滄州風光——運河古驛 大運泊頭
    滄州·泊頭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跨度最大、裡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產走廊」。悠悠古運河在燕趙大地上流淌千年,為滄州帶來了旖旎的自然風光,也孕育了燦爛的運河文化。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行走大運河,領略沿岸的滄州風光,感受這條千年文脈的魅力與內涵。
  • 一條河、一座城!運河之城,我們來了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的全媒體新聞行動「行走大運河」繼續中,報導組今天下午抵達了滄州,開啟了滄州運河文化的尋訪之旅。而滄州,卻是這些運河城市中唯一一座被全境貫穿的城市。從北到南穿越青縣、新華區、運河區、滄縣、泊頭、南皮、東光、吳橋8個縣區。京杭大運河滄州青縣段今天下午,採訪組陸續趕到了滄州段大運河最北端的青縣。
  • 愛家鄉 遊河北 發現身邊的美 | 行走大運河泊頭段:運河古驛煥新暉,繪就發展新畫卷​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跨度最大、裡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產走廊」。悠悠古運河在燕趙大地上流淌千年,為滄州帶來了旖旎的自然風光,也孕育了燦爛的運河文化。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行走大運河,領略沿岸的滄州風光,感受這條千年文脈的魅力與內涵。
  • 來滄州,發現大運河的美! 「走訪獅城大運河」全國網絡媒體滄州行活動圓滿落幕
    長城網記者 代晴 攝滄州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裡,巍巍鐵獅櫛風沐雨,積澱了上千年的文明;斑駁牆基歷經滄桑,講述著滄州舊城久遠的歷史。滄州鐵獅作為大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千百年來也見證了大運河的興衰。如今,鐵獅子不僅成為滄州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更是滄州人民的精神「圖騰」。
  • 滄州市委網信辦開展「千年運河 歷久彌新」全國知名攝影師京杭大...
    滄州市委網信辦開展「千年運河 歷久彌新」全國知名攝影師京杭大運河滄州段採風活動 2020-09-28 16: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愛家鄉 遊河北 發現身邊的美 | 我們的大運河——滄州記憶
    然而,在京杭大運河所流經的十幾個城市中,流經裡程最長的城市卻是一座北方古城—滄州。 滄州文化源遠流長,大運河以寬闊的胸襟擁抱著這片神奇的沃土,為其潤染了獨特的色澤與風韻,使其以「雜技之鄉」、「武術之鄉」而聞名。
  • 千年運河,時代IP
    在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統領,強化大運河沿線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點、線、面相結合構建全域統籌、區域協同的文化和旅遊發展格局過程中,大運河文旅IP又該如何統籌打造?讓我們順著悠悠運河水,來看看運河流經的各地如何以IP為引領,向世界講述歷史故事和當代傳奇。
  • 百年古渡話滄桑|消失的滄州古城運河渡口
    滄州段大運河是一部偉大的史書,書寫豐富著大運河千年的歷史。作為一條歷史悠久、水運發達、商鎮密集、關乎國運民生的河道,大運河滄州段的碼頭、渡口及堤壩閘口星羅棋布,它們規模不等,形制不一,是大運河文化最直接有力的解讀腳本,是人與河關聯的起點,也是終點。
  • 滄州舉行「行走獅城大運河」媒體行活動
    10月23日至24日,由滄州市委網信辦主辦的「行走獅城大運河」媒體行活動,在滄州舉行。來自人民網、光明網、央廣網等中央及省市近20家媒體記者先後走訪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區、滄縣鐵獅與舊城遺址公園、青縣紅木小鎮、東光謝家壩、吳橋雜技大世界等地,以融媒體新聞報導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維度地展示大運河滄州段的風貌與魅力。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內,一望無際的草坪與蜿蜒流淌的運河相得益彰。
  •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成績單 從文物裡讀懂千年運河的壯美華章
    揚州的繁榮,滄州的雄渾,拱宸橋的車馬,洪澤湖的濤聲,運河鈔關的繁忙,古纖道的印痕……都一一刻畫在運河沿線豐富的文化遺產上。  「大運河申遺成功五周年成果展」用大量圖片和實物,充分展示大運河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安徽淮北柳孜運河遺址考古發掘、通濟渠鄭州段展示標識系統、洛陽洛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對於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各地均有值得借鑑的經驗和做法。運河遺產的最新發現也體現在展覽中。
  • 滄州元素「閃耀」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
    滄州元素「閃耀」 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每天接待來賓千餘人次9月4日至6日,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江蘇省無錫市、淮安市等運河城市拉開帷幕,共吸引了國內10個省(區、市)37個城市、境外28個國家(地區)的400多家企事業單位近3000人參展參會。
  • 泊頭千年運河披錦繡
    依託大運河而建的生態公園裡,遊人三三兩兩而至,或吹拉彈唱,或漫步棧橋,或踏著滿地的落葉信步而行,怡然自得,盡情地擁抱母親河揮灑出的清新和遺韻。一座曲曲折折、沿運河逶迤而建的白橋,當地人稱為「運河之鏈」。這座橋全長700米,是一座環形棧橋,運河兩岸被它擁入懷抱。人行橋上,幾步一景,林木蒼茂,花海芬芳,水流清澈。
  • 「大運河·印象」千年碼頭訴說昔日繁華
    千年運河滋潤沃野田疇千年碼頭訴說昔日繁華 ——中國大運河衡水段·阜城印象悠悠運河,漫漫歷史,中國大運河靜靜流淌,與運河沿岸的百姓朝夕相處、休戚與共而千年不渝,他那博大的胸懷和溫潤的性格,孕育了阜城豐富深邃的運河文化。
  • 大運河江蘇段:千年漕運見證運河大省變遷
    大運河江蘇段全長約690公裡,是運河遺產資源最密集的省份。江蘇60%的人口沿運河而居,大運河記錄著千年歲月裡漕運的輝煌,也見證著這個運河大省的發展變遷。城市繁華因「運」而興秋夜的無錫南長街,皓月當空。色彩斑斕的畫船蕩漾在古運河上,河水被燈光照得波光粼粼,河道兩岸,青瓦白牆宛若畫卷一般在遊人的眼前徐徐展開。
  • 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進行時|江蘇:千年運河閃耀時代光彩
    同時,加強立法保護,在全國率先出臺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將實行大運河文化遺產分級分類保護、舉辦大運河文化主題活動等經驗做法制度化,對打造文化長廊、旅遊長廊的方法路徑進行系統安排,用法律為千年運河「護航」。「該決定的出臺,是從制度上解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面臨突出問題的迫切需要。」江蘇省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周琪說。
  • 加快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注重「八個強化」 全面提速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市政協委員 張清輝吳橋段大運河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吳橋縣委、縣政府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工業強縣、雜技興縣」的重大戰略部署,著力擦亮「運河」「雜技」兩張名片,優化生態環境,延續了壯美運河的千年神韻。
  • 【行走大運河】運河棗香亦醉人
    它離大運河尚有一段距離,但運河強大的交通輻射作用依舊為小鎮興盛提供了獨特的發展契機。延續了三千餘年的崔爾莊金絲小棗,曾一度在槳聲帆影中沿著運河南下北上。如今,乘著運河遺風,也乘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東風,這片流淌著運河血脈的土地上,依舊飄蕩著她獨有的棗香,而且愈加濃烈、醉人。滄州金絲小棗享譽中國,崔爾莊恰是金絲小棗的家鄉。
  • 河北省唯一一個大運河穿城而過的城區,滄州市運河區
    運河區是全省唯一一個大運河穿城而過的城區,具有獨特的運河文化。古老的大運河承載著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的靈氣。古老的文廟、水月寺、清真西寺,現代的勝利公園、南湖公園、獅城公園、名人植物園,體現運河區的獨特文化。
  • 京杭大運河復航呼聲不斷,德州運河段將改道?
    復航提議近年來,京杭大運河復航提上日程,先梳理一下,相關提案,自2006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58名委員聯名提出《應高度重視京杭大運河的保護和申遺工作》提案,2007年,山東省120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呼籲運河復航及省政府正式出臺《關於加快內河水運建設與發展的通知》(省政辦發〔2007〕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