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頭千年運河披錦繡

2021-01-15 網易

2020-10-28 09:21:00 來源: 陽光泊頭

舉報

  

  

  —走進泊頭市大運河生態公園
本報記者楊靜然本報通訊員田志鋒張迪祁夢真張志宇
金秋十月,漫步在泊頭市大運河生態公園,河畔美景秋色正美。藍天映碧水,葉落秋意濃。依河而行,楊柳依依,空氣中瀰漫著大自然草木的清新氣息。廣場上,一群身著練功服的晨練者正在打拳;河中,水流潺潺波光粼粼;花園裡,梨鄉元素的石雕、漕運碼頭的塑像散布其中,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微風輕輕吹過,仿佛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美得讓人沉醉。
這一切,皆源自泊頭人對綠色的真切渴望和對重塑大運河美景的不懈追求。
近年來,泊頭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加強整體謀劃、做好科學規劃,系統推進泊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讓大運河畔的古驛新城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運河水城 孕育歷史和未來
清晨,薄霧輕籠,泊頭市區寬闊的運河河道蜿蜒曲折,靜靜流淌,不忍驚擾人們的酣夢。清波潺潺,水城一色,這裡不僅有北方的渾厚與粗獷,還有江南的婉約與嫵媚。
依託大運河而建的生態公園裡,遊人三三兩兩而至,或吹拉彈唱,或漫步棧橋,或踏著滿地的落葉信步而行,怡然自得,盡情地擁抱母親河揮灑出的清新和遺韻。
一座曲曲折折、沿運河逶迤而建的白橋,當地人稱為「運河之鏈」。這座橋全長700米,是一座環形棧橋,運河兩岸被它擁入懷抱。人行橋上,幾步一景,林木蒼茂,花海芬芳,水流清澈。
泊頭大運河生態公園彰顯了建設者的智慧,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運河兩岸原有的植被和地形地貌,栽植樹木以本地樹種為主,既挖掘、傳承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資源,又不破壞大運河的生態環境,僅花草植被就多達30餘種。同時,運河兩側還包含廣場及相應的娛樂設施,給人們帶來舒適便捷的休息和遊玩場所。公園內,共設置了26組場景雕塑,再現了泊頭漕運記憶,實現了自然風貌保護、便民利民、文旅融合的有機統一。2018年,配合滄州市第二屆旅發大會,公園舉辦了以「運河古驛、大運泊頭」為主題的文化旅遊周活動,吸引了12萬人參觀交流。
透過公園內人文景觀與自然風貌的完美融合,古城泊頭,從千百年前的歷史中緩緩走來……
泊頭,因運河漕運而興,因古驛站而聞名。據《嘉靖河間府志》記載: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交河(現泊頭市交河鎮)知縣武聰,奉旨於縣東五十裡衛河西岸的新橋鎮,設置新橋水驛;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稱「泊頭驛」。泊頭驛承擔著往來官員、客商、船工等人員歇宿,以及運送朝廷物資、接待藩屬使者上京覲見朝貢、往來傳令送信等諸多職能,成為運河上通訊聯絡的「中樞神經」。依託運河,泊頭迅速發展成為「兩岸商賈雲集,為數百裡所未有」的重鎮。清代後期,泊頭被稱為「運河巨鎮」。民國初期,則「東西兩岸殷實,商號不下千餘家」,成為津南地區第一大商埠。始建於1912年的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前身),逐漸成長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改寫了國人依賴「洋火」的歷史。
2009年,泊頭市勝利街改造拆遷,人們在運河碼頭舊址地下3米的地方,挖出了一塊石碑和碑座。這是一通「漕院明文碑」。通過它,600多年前的一切仿佛都生動起來:漕運管理機構在這裡駐紮鎮守,水陸碼頭沿河邊砸樁架橋,縴夫船家忙得不亦樂乎,各種店鋪、作坊、茶館,拉長了街頭巷尾,大小官船、民舫、木筏,攪得這裡活色生香、鍾靈毓秀……
憑藉天時、地利、人和多方位條件,古時的泊頭,成為一代繁華之城,是河北重要的經濟中心與漕運碼頭,有著「運河巨鎮」「津南重鎮」的美稱。

  依託運河景觀帶 發展全域旅遊
大運河連通著過去與未來,她的包容、質樸、厚重、智慧,早已融入泊頭人的骨子裡,將泊頭的歷史積澱和現代文明串聯起來,將泊頭人的血脈與品格串聯起來,成為獨特的文化根基。
漫步於公園中,既可以賞秋景、品秋韻,又可以瀏覽泊頭千年的歷史文化。
西漢獻王劉德在此築日華宮,整理《詩經》《左傳》等先秦古籍,架起了中華文化傳承的橋梁;一百多年前的泊頭火柴,結束了國人依賴「洋火」的歷史,闡釋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自強不息;泊頭清真寺,歷經600年風雨,規模龐大,氣勢恢宏,是華北地區「清真第一寺」;中共華北局城工部,為平津戰役勝利作出重大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光輝一頁;一聲船工號子,充溢著讓心靈震撼的生命力,是南運河航運史上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留存……
在大運河的哺育下,這裡還湧現出一大批名人志士:唐代著名詩人張祜,因詩歌成就卓越被譽為「海內名士」,「故國三千裡,深宮二十年」等佳句名揚四海;明代禮部尚書餘繼登樸直縝密、敢於直諫,參加纂修了《大明會典》;近代愛國教育家南漢忱,是津南地區新式學校的倡導者和創建者,教育部前部長蔣南翔為其題詞:「南漢忱先生一生致力於人民教育事業的精神值得學習」;現代煤炭地質學家王竹泉,率先提出煤的接觸變質規律,帶隊發現了陝北煤田,被譽為「中國煤田事業的奠基人」。
在大運河生態公園裡,可以窺見他們的身影。
南運河之於滄州,不僅是一道清秀明麗的風景,更是一種不竭的精神之源。她充滿古韻古意,也靈動鮮活。南來北往的各色人種、萬千貨物、新舊思潮在這裡交匯交融。由運河而滋生的經濟產業、工業文明,也顯示出一種嶄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機。
往公園深處行走,可以看見多處宣傳牌,展示著泊頭的特色文化和產業。
甘甜的運河水澆灌出美味的鴨梨、小棗、桑葚,也藉由運河發往全國各地。泊頭是著名的「中國鴨梨之鄉」,鴨梨栽種歷史有2000多年,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首位。
1400年前,泊頭人民便以冶鐵為業,將鑄造工藝發揚光大、傳承至今。從隋朝末年的魁星閣大鐘,到五代十國時期的鐵佛,再到百噸滄州新鐵獅,創造了一次性整體澆鑄最大鐵獅的世界紀錄。經過時間的打磨,歷經歲月的積澱,造就了今天的「中國鑄造之鄉」「中國鑄造名城」。
如今,泊頭市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綠色?智能」為方向,對全市所有的鑄造企業進行整改提升,「中國鑄造名城」正在向「中國綠色鑄造名城」堅定邁進。今天的泊頭工業,以鑄造為基礎,形成了以環保設備、汽車模具為支撐,以數控工具機、軍民融合產業為引領,以工業泵閥、壓型機械等為配套的機械裝備製造體系,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新城」,先後榮獲「中國汽車模具之鄉」「中國大氣汙染治理裝備製造產業基地」等榮譽稱號。新時代、新機遇、新作為,面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機遇,泊頭正乘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東風,不斷邁進前行。

  保護大運河 源自一份深情
以水為勝,以河生地,以航達裕,城有其馨。泊頭市充分發揮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作用,積極做好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3篇文章,不斷加強運河周邊文化類基礎設施的建設,使人們既可以看得見運河,更能夠記得住運河、留得住運河。
10月25日,正值周末。26歲的韓浩和朋友來到大運河生態公園。這次,幾個年輕人帶著夾子、垃圾袋等工具,他們一路走,一路撿拾河道旁及綠化帶中的菸頭、廢紙、雜物等垃圾,還不時向過往的行人、遊玩的居民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我們的大運河越建設越好了,給我們喜歡徒步的這群人提供了一個好環境。」韓浩說,他們前幾次來徒步,發現周邊有垃圾,也有很多人在撿拾垃圾。這一幕激發了他們,他們決定行動起來,為保護大運河貢獻自己的力量。
對大運河的熱愛與保護已經根植於每一個泊頭人的心中。在運河岸邊,經常能看到熱心的市民和公益組織。他們不怕苦和累,利用業餘時間一邊行走運河一邊撿拾垃圾,擦拭指示牌和雕像,為的就是讓大運河的環境越來越好。
泊頭市城管局不定期抽調精幹力量,採取輪流值崗,持續加強運河景觀帶管理,確保運河景觀帶整潔有序。國慶節前夕,泊頭市城管局組織25名執法人員、5輛執法車,由主管局長帶隊,對運河景觀帶內流動商販進行巡查,以保護運河環境。
不久前,泊頭市團委組織職教中心和泊頭市城管局青年志願者40餘人帶著夾子、垃圾袋等工具來到運河景觀帶,撿拾河道旁及綠化帶中的菸頭、廢紙、雜物等垃圾,並向過往行人、遊玩的居民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泊頭市一家餐飲公司組織30多名職工,帶著撿拾工具,一大早就趕到運河景觀帶,撿拾道路兩側和綠化帶內的垃圾。這樣的活動,公司經常組織員工參與。
大運河生態公園,凝聚著泊頭人對運河的熱愛,以及對綠色夢想的不懈追求。
近年來,泊頭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落實省市相關決策部署,緊扣「兩帶」「五大工程」「一線七珠」等一系列部署要求,紮實推進保護傳承各項工作。
成立領導小組,統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相關工作,對大運河承載及伴生的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圍繞再現手工技藝、傳承工匠精神,著力推進泊頭市「手工業名鎮」建設,採取「園中建館」的方式,謀劃啟動了鑄造、火柴、十裡香酒3個主題文化展館。同時,大力推進運河生態建設,從2017年開始累計植樹造林3.7萬畝,打造了運河兩岸千米長的綠色生態長廊。另外,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在輸水期強化水質監測和巡查管控,確保輸水安全順暢。加強日常岸線管護,強化環境綜合治理,依法依規拆違拆建幾十處,保持了大運河淨綠暢美的自然生態。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精準把握省委、省政府賦予的『以工貿遺產形成的沿河文化廊道為主,構建運河兩岸協調發展格局,打造泊頭工貿文脈傳承集群』的定位,認真貫徹滄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還運河於人民』的理念,切實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各項工作,為滄州打造河海相濟、動力強勁的重要增長極,為奮力開創建設美麗河北新局面作出泊頭應有的貢獻。」泊頭市相關工作負責人說。
碧水繞城郭,清風拂面來。在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泊頭人民耕耘下,泊頭,正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昂揚著蓬勃的朝氣和激情,踏上新的徵程,從運河古驛、津南第一大商埠向水運之城、生態之城、運河文化休閒旅遊城市的目標邁進。

  來源:滄州日報

  編審:石增帥

  最新限號信息

  關注「陽光泊頭」後回復「限號」

  獲取最新限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領略滄州風光——運河古驛 大運泊頭
    悠悠古運河在燕趙大地上流淌千年,為滄州帶來了旖旎的自然風光,也孕育了燦爛的運河文化。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行走大運河,領略沿岸的滄州風光,感受這條千年文脈的魅力與內涵。千年的運河不僅滋灌出沿途林木蒼翠、繁花似錦的秀美風景和別具一格的運河風情,還孕育出了泊頭獨特的運河文化、農耕文化、工業文化。
  • 愛家鄉 遊河北 發現身邊的美 | 行走大運河泊頭段:運河古驛煥新暉,繪就發展新畫卷​
    悠悠古運河在燕趙大地上流淌千年,為滄州帶來了旖旎的自然風光,也孕育了燦爛的運河文化。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行走大運河,領略沿岸的滄州風光,感受這條千年文脈的魅力與內涵。千年的運河不僅滋灌出沿途林木蒼翠、繁花似錦的秀美風景和別具一格的運河風情,還孕育出了泊頭獨特的運河文化、農耕文化、工業文化。大運河猶如一條生命臍帶,源源不斷地為泊頭注入養分,繁榮了地方經濟,滋養著特色文化,造就了泊頭人誠信重義、包容開放、敢為天下先的性格。運河成就了泊頭,泊頭也繁榮了運河,運河與泊頭的情緣,濃醇深厚,延綿不絕。
  • 風情滄州之三十五:水樣泊頭
    當泊頭的土地上,傲然挺立起一座火柴廠時,無數火柴的光亮,足以照亮整個城市,從此,成為城市一束耀眼的火把,也為泊頭一直水樣的性格中,增添了幾分火的烈性和熱情。是的,如果說城市有性格的話,泊頭的性格一定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數千年前,跋涉而來的商朝人,歷經無數抉擇之後,最終落腳於此,他們看中的,就是水。水不僅給予了他們生命,更是富足生活的保障。
  • 行走大運河|運河「泊」來古驛城
    泊頭市南運河(航拍) 記者田瑞夫攝【記者手記】日前,行走大運河小分隊來到泊頭。泊頭在大運河的哺育下從一個小小古驛漸漸發展成為一座優美的小城。泊頭段運河始鑿於三國時期。元代,這裡已衍生出許多村鎮。泊頭市民喜歡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穿行在悠長的街巷,清風相伴,梨香撲鼻,聽清真寺訴說六百年風雲變幻,踏青石板看六合拳演繹俠武豪情,觀大運河體會古驛重鎮敢為天下先的氣魄……這一切無不得益於運河的哺育與滋養。泊頭,因運河漕運而興,因古驛站而聞名。
  • 運河之城,我們來了
    而滄州,卻是這些運河城市中唯一一座被全境貫穿的城市。從北到南穿越青縣、新華區、運河區、滄縣、泊頭、南皮、東光、吳橋8個縣區。京杭大運河滄州青縣段今天下午,採訪組陸續趕到了滄州段大運河最北端的青縣。青縣紅色運河文化在運河邊釣魚的居民
  • 【梨鄉文苑】《大運泊頭》串臺詞
    風來,搖搖自已的葉子;雨至,紮緊自已的根系,隨季節枯榮,依歲月成長,不言棄,不放棄,不張揚,只為大運泊頭打開世界的每一扇窗,活成自已一直歡喜的模樣。    合:九月,所有的感動已如期而至。今天,願所有的明媚都如約而來!歌舞《運河號子》    剛剛趕到岸邊,片刻之間,已被一縷清風繡在水面。    歲月丟了,只能去夢中尋找。
  • 今日驚蟄,花朝節,花城廣州,萬紫千紅披錦繡
    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驚蟄日,花朝節,花城廣州,街巷處處,萬紫千紅披錦繡!迷人得很吶!天河公園天府路,辛夷花,燦開啦!白雲山山莊旅舍,辛夷花,也開啦!花朵大,花瓣厚,外紫內白,花形漂亮,像大燈盞。
  • 【城事】河北省非遺旅遊地圖出爐,我市四個非遺項目、兩個旅遊景點入選「千年運河精品線路」
    其中,「千年運河精品線路」是廊坊非遺助力文旅融合的全新嘗試,涉及廊坊市四個非遺項目、兩個旅遊景點。據了解,作為集「賞、學、聽、品、購、娛」為一體的河北全域非遺旅遊指南,著力提升非遺保護水平和旅遊體驗質量,為「京畿福地·樂享河北」品牌注入歷史文化要素,以非遺助力河北旅遊發展。該地圖分為紙質版和電子版,兩者相得益彰,互為補充。
  • 百年古渡話滄桑|消失的滄州古城運河渡口
    滄州段大運河是一部偉大的史書,書寫豐富著大運河千年的歷史。作為一條歷史悠久、水運發達、商鎮密集、關乎國運民生的河道,大運河滄州段的碼頭、渡口及堤壩閘口星羅棋布,它們規模不等,形制不一,是大運河文化最直接有力的解讀腳本,是人與河關聯的起點,也是終點。
  • 連雲港千年銀杏樹又披「黃金甲」
    【連雲港千年銀杏樹又披「黃金甲」】近日,位於開發區中雲街道金蘇村的崇善寺原址裡,千年銀杏樹陸續披上「黃金甲」,再次露出醉人的風姿,每天都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觀賞。
  • 千年運河的溫暖女聲 大運河講解員賴麗麗讓古老運河在新時代舞動
    生動的描述,流暢的語言,讓遊客們不禁讚嘆千年運河的魅力。這位優秀的講解員就是——賴麗麗。只有這樣才能讓來到通州坐船參觀的每一位遊客都了解運河的美。千年運河水奔騰依舊,而運河邊的兒女世世代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傳唱運河情、運河愛。
  • 千年運河,時代IP
    北京市首先在運河文化帶上下功夫,既抓頂層設計,又抓項目落地;既抓生態環境改善,又抓文化旅遊融合,其運河歷史文脈逐漸清晰,沿線景觀風貌得到提升。在這條大運河文化帶上,通州區因得天獨厚的大運河資源,在大運河IP打造上走在了前列,其「一帶、一軸、多組團」的空間結構,使千年運河北方起點的特有氣象呼之欲出,令人耳目一新。 「一支塔影認通州」。
  • 河北:運河博物館傳承千年古鎮記憶
    這座以京杭大運河為主要展示內容的博物館,讓人們可以通過圖片和實物來了解流淌千年的古運河在這裡刻下的人文歷史。魏圈村所在的碼頭鎮自隋唐以來,便是京杭大運河北段的貨運碼頭。據《阜城縣誌》記載,碼頭為太僕寺行臺故址,兼有馬地、馬廠、馬頭諸名,後因地處運河西岸時有船舶停靠而定名「碼頭」,碼頭鎮也因此而得名。
  • 南運河挽起京津冀
    滄州青縣流河鎮李又屯村是南運河上一個重要節點。大運河在滄州境內流經吳橋、東光、南皮、泊頭、滄縣、滄州市區、青縣後,在李又屯村附近,進入天津,匯入海河,再由大沽口引頸東望,向著渤海奔騰而去。駐足大運河河堤,昔日千帆競發、舟楫如織的盛景闖入腦海。綿延千年、惠澤千裡、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在李又屯揮起她溫柔寬闊的臂膀挽起京津冀,不僅成就了綿延不息的水路交通要道,更滋養著千百年來京津冀三地一脈相承的文化之根。
  • 千年運河,官塘河的前世今生
    中國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組成,總長1011公裡,浙東運河的寧波段,是中國大運河的最南端,也是內河航運與外海連接的紐帶。寧波西塘河,是浙東運河寧波段的主要水路,也是寧波通往杭州,連接京杭大運河的重要航道。甬城歷代官員學子,行商軍旅必經西塘河,出城北上,因此,西塘河又被稱為官塘河。
  • 「千年運河·精彩生活」2020運河文化嘉年華開幕
    ▲《大河遙遙》舞臺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王心婷 柏麗娟 周楠) 悠揚的提琴聲伴隨扣人心弦的鼓點,一串嘹亮的勞動號子響起,瞬間將現場帶入運河邊,縴夫們屈著身子,背著纖索,緩慢而有力地前行。9月28日晚,揚州宋夾城體育休閒公園內,伴隨一曲《大河遙遙》運河號子,2020運河文化嘉年華開幕式拉開帷幕。▲開幕式上的古風表演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遺產,自古以來流淌著華夏大地生生不息的文明基因,此次運河文化嘉年華開幕式正是以「千年運河·精彩生活」為主題,以表演、地方民歌等形式生動宣揚運河文化。
  • 「大河之北·河湖水系篇②」運河滄桑
    它們,曾在大運河河道內沉睡了近千年。直到1998年5月下旬,隨著滄州東光段大運河河道內一艘金代古沉船的發現,才得以重見天日。在展廳的一側,滄州博物館復原了當年東光碼頭沉船遺址的考古現場。「滄州棗最早的市場,在滄州城西大運河西畔,在明末清初已經有一定規模,通過運河,北上京城,南下江浙閩粵,是遠近聞名的運河特產。」孫建說。還有一種運河水果,它比金絲小棗更適合水路運輸,滄州泊頭的特產——泊頭鴨梨。「鴨梨含水量大,最怕磕碰,水運顛簸小、運量大,最合適。
  • 在家看天下·每日一景丨泗陽運河:千年運河 世外桃源
    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 裴成)千年運河,延綿流淌,京杭運河作為內陸運輸航道,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在享有「平原林海,世外桃源」美譽的江蘇省泗陽縣,京杭運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美的地域景觀吸引著遠近的攝影人慕名而來,流連忘返,並深深迷戀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