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7月6日電(記者張碩)在河北衡水阜城縣,魏圈村以擁有一座村級博物館——「碼頭鎮運河記憶博物館」而遠近聞名。這座以京杭大運河為主要展示內容的博物館,讓人們可以通過圖片和實物來了解流淌千年的古運河在這裡刻下的人文歷史。
魏圈村所在的碼頭鎮自隋唐以來,便是京杭大運河北段的貨運碼頭。據《阜城縣誌》記載,碼頭為太僕寺行臺故址,兼有馬地、馬廠、馬頭諸名,後因地處運河西岸時有船舶停靠而定名「碼頭」,碼頭鎮也因此而得名。
圖為視頻截圖。
作為大運河邊上的古村落,魏圈村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蜿蜒流淌千年的古運河在魏圈村南由南北走向轉為東西走向,在魏圈村東南角先是向北、而後向東,形成一個巨大的「L」形。
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兩年後,碼頭鎮政府通過挖掘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運河沿岸的人文傳說,將魏圈村內閒置小學改造成了「碼頭鎮運河記憶博物館」。建成後的博物館佔地面積2400多平方米,院內由運河民俗館、運河名人館、運河古戲臺三部分組成,分為「記住鄉愁、農耕記憶、漕運印象、非遺表演、碼頭名人」五個版塊。
運河民俗展覽館是運河文化的主要展覽區,館內陳列有石錨、舊漁船、漕運船、織布機、石碾子、轆轤等展品近百件,展示了運河漕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在「漕運印象」版塊,有一艘按1:1比例復原的漕運船,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運河名人館則集中展示了碼頭鎮歷史上以「一帝二相三尚書」為代表的21位歷史名人生平事跡,以及背後的傳說故事。
在運河文化挖掘過程中,由博物館整理的運河民俗砸夯號子和集叫賣文化、曲藝表演為一體的甩鋼針這兩個民俗節目,也在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博物館建成以來,不時有周邊的村民前來參觀,他們對自己身邊這條大運河的歷史也充滿了好奇。
作為土生土長的魏圈村人,魏圈村黨支部書記劉同江坦言自己過去對大運河的歷史也並不是非常了解。由於歷史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從他記事起,村子旁邊的這條大運河就已經不再擔負漕運功能,村民們也都只是從零散的世代傳說中了解大運河的歷史。
劉同江說,他希望這座博物館能增強人們對京杭大運河歷史的了解,既充實大家的文化生活,又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建這個博物館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記住鄉愁、留住記憶,使運河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原標題:河北:運河博物館傳承千年古鎮記憶)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