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成績單 從文物裡讀懂千年運河的壯美華章

2021-01-09 荔枝網新聞

  中國江蘇網訊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大運河沿線27處河道、58個遺產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五年的時間過去了,大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產保護如何,「運博會」期間舉辦的「大運河申遺成功五周年成果展」給出了答案。

  大運河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她貫通南北,連綴了沿線30多座城市,催生了一批運河古鎮、古街、古村。揚州的繁榮,滄州的雄渾,拱宸橋的車馬,洪澤湖的濤聲,運河鈔關的繁忙,古纖道的印痕……都一一刻畫在運河沿線豐富的文化遺產上。

  「大運河申遺成功五周年成果展」用大量圖片和實物,充分展示大運河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安徽淮北柳孜運河遺址考古發掘、通濟渠鄭州段展示標識系統、洛陽洛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對於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各地均有值得借鑑的經驗和做法。運河遺產的最新發現也體現在展覽中。來自河北廊坊的一組圖片顯示一艘運河古船重見天日的過程。2017年6月,河北廊坊香河王家擺村附近整修河道時,意外發現一艘明代沉船,出土青花瓷器多件,為研究北運河的漕運歷史及航道變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江蘇運河文化遺產豐富,擁有運河遺產區7個、遺產點28處。五年來,江蘇在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效。

  大運河孕育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圖為蘇州盤門

  去年8月,位於淮安的中國漕運城、板閘遺址公園開工建設,這項總投資28.7億元的工程成為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價值弘揚的典範;宿遷中運河邊的金龍大王廟是重要的運河遺蹟,2017年出現了牆面下沉、傾斜,宿遷文物部門對該廟進行全面整治、提品升級;宿遷另一處重要的運河遺址——龍王廟行宮,是當年乾隆皇帝五次駐蹕的地方。龍王廟行宮的建築彩畫一度斑駁脫落,經過縝密的保護修復後,如今已恢復了歷史原貌。

  宿遷龍王廟行宮

  「大運河文化遺產,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長期關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國祥教授看來,大運河是活著的、流動的文化遺產,促進了中國南北方文化的交融,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名鎮,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既要認識到保護運河文化動脈任重而道遠,又要通過創新傳承、綜合保護、合理利用,讓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今天得到彰顯。記者 於鋒

  三百件文物講述兩千五百年運河故事

  首屆大運河文旅博覽會期間,作為運博會的重點活動之一,《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亮相揚州博物館,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博物館遊人如織。文物展展陳了運河沿線23家文博單位的300餘件精品文物,它們無聲地講述著2500年大運河對政治、經貿、科技、宗教、文化藝術的影響,以及運河如何滋養兩岸生活,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記者 邵丹攝

  從夫差到忽必烈,世界最長運河如何貫通

  走進水藍色的展廳,水和舟的運河元素符號貫穿始終,深藍的吸光吸音材料營造出如水般寧靜舒適的參觀氛圍。一條十三節的金玉蹀躞帶靜靜地躺在展櫃中,它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隋煬帝,他開鑿的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杭州,全長2700公裡。

  金玉蹀躞帶 記者 邵丹攝

  蹀躞帶流行於北朝疆域,這種腰帶下方有掛載物品的勾環,其中等級最高形制為金帶扣、玉帶板,共13節,這條蹀躞帶出土於揚州曹莊隋煬帝墓,是目前惟一完整的最高等級金玉蹀躞帶。隋煬帝第一次使運河貫通南北,大運河這條南北「大動脈」不僅開啟了隨後的唐代盛世,而且奠定了中國大一統格局。

  大運河的開鑿史比隋朝要早1000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北上爭霸被認為是中國大運河的發端,展廳中春秋時期的一隻裝滿雞蛋的印紋硬陶瓿、青銅犁、原始瓷豆、青銅季生匜和蘇州博物館借展的青銅劍可以讓人一窺吳文化魅力。常州博物館借展的原始青瓷簋全身布滿剔刺出來的錐刺,器身上還有5隻堆貼的小鳥,它正是運河上「漂」來的文物。原來,常州沒有瓷土資源,正是吳王夫差開挖了從蘇州望亭經常州奔牛的河道,才使得浙江地區生產的原瓷等物資輸入當地,為夫差爭霸提供了物質基礎。

  來自浙江省博物館的《京杭道裡圖》陳列在展廳入口,這幅運河圖繪於清代,長達20米,圖中運河起於杭州終於北京,橫跨長江、淮河、黃河,山川重城皆有標註,風景名勝時有所見,人物行船歷歷在目。京杭運河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貫通的,它把南方的經濟中心與北方的政治中心連接在一起,比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長21倍,比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土庫曼斯坦卡拉庫姆運河長400多公裡。

  從西域到南海,運河溝通絲綢之路和海上絲路

  中國大運河不僅溝通中國南北,也溝通著中國和世界,連接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三彩胡服騎馬俑 記者 邵丹攝

  洛陽文物考古研究所借展的唐三彩胡人俑騎在馬背上,左腿邊有一面鼓,雖然手中的鼓槌已經腐朽缺失,但仍看得出雙手一高一低作勢欲擊。他的眼眶深陷,鼻梁高挺,濃密的八字鬍高高翹起,滿臉濃鬱的西域風情。而另一隻三彩駱駝俑彎著脖子似乎張嘴對天嘶吼,極具動感,它的背上鋪著氈子,兩隻駝峰間背著的貨囊做成一個青面獠牙、雙目圓瞪、鼻孔大張的天王頭像,旁邊還掛著一隻白瓷的執壺,顯然是從西域穿越戈壁、荒漠而來。唐代的東都洛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絲綢之路從這裡西行,隋唐大運河的西北端終結於此,西方的玻璃、寶石、藝術和宗教來到中國,而中國的絲綢和陶瓷等則遠銷西域。

  遠在東南,位於長江與大運河交匯處的揚州是當時重要的港口城市,居住著上千外國商人。在展品中,海獸葡萄紋鏡、鎏金銀盒、長沙窯的瓷器等都是大宗的出口貨物。

  青釉褐綠點彩雲紋雙耳罐 記者 邵丹攝

  展品中的長沙窯青釉褐綠點彩雲紋雙耳罐藏於揚州博物館,它於1974年出土於揚州唐城遺址,高約30釐米,直徑約20釐米,器身以褐、綠兩色相間的大小斑點組成聯珠狀捲雲圖案,每組之間繪蓮葉和蓮花紋,其形體之大、紋飾之精、釉色之美,是長沙窯罕見的珍品。這件瓷器是禁止出境的一級文物,但在唐代,它所代表的長沙窯瓷器遠銷海外,著名沉船黑石號上就有大量的長沙窯瓷器。當時的揚州位於出海口,經常有海潮倒灌進長江口,被稱為廣陵潮,江南和長江上遊的糧、鹽、鐵、瓷器等貨物在此集散上船,要麼沿運河駛向帝國首都,要麼出海取道馬六甲海峽前往阿拉伯國家。

  金獸 記者 邵丹攝

  從唐代「轎車」到宋代香餅,運河讓兩岸生活更美好

  展品中唐代伎樂飛天紋金櫛,越窯、龍泉窯的精美瓷器,元代荷花鴛鴦金香囊,清代陳鳴遠的紫砂壺等生活用品使人們的生活更有品位更雅致,它們讓我們看到流淌千年的大運河不僅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意義重大,也讓兩岸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唐代的白釉褐彩轎車比今天的首飾盒大不了多少,但卻以一種生動飛揚的瓷器工藝營造出一種雍容排場的貴婦出行場景:拉的小牛翹著高高的牛角,一位侍者似乎怕它亂跑而扳住一隻牛角,車篷前後兩頭高高翹起,車裡坐著一位高髻簪花的貴婦。車的右側,有一個挾弓佩箭的騎馬侍衛,車的後面有兩個侍者扶住車轅,車的兩側各跟著一隻乖巧的小狗,因為塑造手法寫意人物五官模糊,以及人和動物的比例明顯失調,原來氣派奢華的「土豪」出行,反而帶有一種萌萌的喜感,讓人不禁莞爾。

  借展自常州博物館的「中興復古」香餅是國內僅存的南宋御香。這塊香餅出土於常州武進一座宋墓,邊長不足5釐米,厚1釐米,分量極輕,正面「中興復古」四字楷書,「中」字空處有小圓孔,應當是穿線佩戴,背面一左一右模印蟠曲向上的兩條龍。據專家考證,這是傳說中「龍涎香」的一種,用沉香、樟腦、麝香和梔子花等合成。此物應出自皇宮大內,被賞賜給墓主人,後攜帶隨葬。南宋御製之香,保存如此完好,國內獨此一塊。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見證了大運河為常州帶來的繁華富足,以及常州人悠閒高雅的日常生活。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6月26日,在此期間,揚州博物館還將舉辦一系列社教活動,讓觀眾從文物裡讀懂千年運河的壯美華章。記者 王宏偉

相關焦點

  • 「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在揚州博物館開展
    5月3日,「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在揚州博物館開展。運河沿線6省市19座城市的23家文博單位的300餘件文物參加了展出,集中展示了大運河為沿岸城市居民帶來的美好生活。「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集中呈現了大運河沿線城市的精品文物,展覽以時代為脈絡,分為「吳王夫差築邗溝——早期大運河」「共禹論功不較多——隋唐大運河」「裁彎取直貫京杭——京杭大運河」「漪路繁華展風採——運河人家的美好生活」四個單元。
  • 全國百佳入境遊旅行商發布《無錫宣言》 加強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延續壯美運河千年神韻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主會場將於9月3日至6日在無錫舉辦,為了讓中外遊客親身感受和體驗中國大運河無錫段的歷史文化、人文底蘊和&34;的獨特魅力,組委會邀請全國百佳入境遊旅行商來錫參加運博會和踩線活動。
  • 德州市文化遺產工作成績單出爐
    德州新聞網訊11月25日,德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官方微信發布全市文化和旅遊工作之文化遺產工作成績單。近年來,德州市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大運河沿線文物等開展有效保護利用,不斷健全完善非遺名錄體系,深入開展宣傳活動。
  • 運河申遺成功6周年,世界文化遺產在數字世界裡「活過來了」
    6月21日—27日,第四屆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周正式推出。本屆宣傳周最大的特色就是用「網際網路+」模式,講好運河故事,以多平臺多渠道展示運河文化,讓運河文化「活起來」,助力推進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
  • 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將更名 欲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
    22日,揚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丁純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大運河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是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工作的一個傳承、延續和擴展。  丁純說,8年來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做了大量工作,率先頒布實施大運河市段保護規劃和《揚州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辦法》,建設大運河(揚州段)遺產監測預警中心和檔案中心,同時還成立大運河遺產保護志願者隊伍。
  • 北京大運河文化節:千年運河「煥」醒古都文旅新活力
    中新社北京11月8日電 (記者 杜燕)大運河畔開園一個多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綠心森林公園吸引京津冀民眾爭相打卡;乘船暢遊大運河成為市民的休閒方式之一……北京持續加大對大運河北京段沿線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千年運河重煥生機,正喚醒古都文旅新活力。
  • 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納入「十四五」規劃《建議》 千裏運河脈動...
    「隋唐大運河也是我們連接海上絲路的運河。」顧萬發認為。 南北交融、東西交匯、中外交流,成就了大運河非凡的文化格局與氣度,也給予了運河沿岸燦若繁星的文物資源,其中包括120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項世界遺產。
  • 蘇州運河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保護之思考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大運河文化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具有經濟文化影響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蘇州作為運河「線」上的重要一「珠」,如何利用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重塑蘇州「運河城市」新名片?
  •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考古闡釋與文化解讀
    從2014年中國大運河(以下簡稱「大運河」)申遺成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到今天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為國家戰略,這些變化反映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重大變化與轉折,是中國文化遺產從單體向叢體、從三維向多維、從單元向多元、從點向點線面集成的轉折,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水平,完善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體系
  • 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進行時|江蘇:千年運河閃耀時代光彩
    大運河江蘇段縱貫南北790公裡,擁有世界遺產點22處、佔全線的40%;遺產河段6處、325公裡,佔全線的1/3。沿線常住人口佔全省人口85%、經濟總量佔91%,串聯起吳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金陵文化等地域文化,分布著22家國家5A級旅遊景區、4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等眾多文旅資源。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江蘇確立了「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在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方面起步較早,成果顯著。
  • 德州市文化和旅遊工作之文化遺產工作成績單來了!
    2020年,在德州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文旅廳的關心指導下,市文化和旅遊局堅持以群眾滿意為工作目標,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統籌做好文化、旅遊、文化遺產、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市場執法等各項工作,常規工作紮實有序、重點工作亮點頻現、整體工作成效明顯
  • 河南如何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作出指示批示,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保護大運河是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隋唐大運河的源頭和核心區域,是大運河河道路線最長、流經古都最多、運河遺產最為豐富的省份。
  • 大運河江蘇段:千年漕運見證運河大省變遷
    大運河江蘇段全長約690公裡,是運河遺產資源最密集的省份。江蘇60%的人口沿運河而居,大運河記錄著千年歲月裡漕運的輝煌,也見證著這個運河大省的發展變遷。城市繁華因「運」而興秋夜的無錫南長街,皓月當空。色彩斑斕的畫船蕩漾在古運河上,河水被燈光照得波光粼粼,河道兩岸,青瓦白牆宛若畫卷一般在遊人的眼前徐徐展開。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
    保護狀態 2014年6月22日,正在卡達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開鑿至今1600多年,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
  • 行走大運河丨這個令人「上頭」的千年運河頭,遍地是文物地標,甚至...
    △殘破的舊城牆歷史上運河不僅運送漕糧,還有一些重要物資,所以張家灣的很多地名和運河漕運有著莫大的關係,比如會館、驛站、鹽橋、館驛胡同等。不過,這些漕運時代的歷史遺存已經變成了地名或博物館裡的文物,但是橫跨蕭太后河四百餘年的通運橋,則在時光的洗禮下,變得歷久彌新。
  • 共同保護,讓大運河歷史文化「經典永流傳」
    流淌千年、流經南北的大運河既孕育和承載了古老的運河文化、哺育了兩岸兒女,也見證了昔日漕運的繁榮與興盛,更為當代帶來了長久的歷史文化薰陶。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考察調研。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後指出,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
  •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大運河 流動的文化
    央視網訊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被稱為「中國運河第一城」的江蘇揚州考察。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詳細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情況。總書記為什麼要重點關注大運河?從這條文化長河中,我們能夠得到怎樣的啟迪?歷經千年,大運河如何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 北京段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出爐 將推動申遺
    昨天,北京市文物局正式公布了《大運河遺產(北京段)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必備條件,這份規劃將為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起到助推作用。但總體上規劃的出臺主旨在於更好地保護文物,兼顧遺產申報。  □遺產現狀  北京選40處保護遺產  據了解,目前北京市域範圍內仍存留大量運河遺產,以元、明、清京杭大運河遺產為主,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遺產和其他相關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大運河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河道總長約80公裡,目前均已喪失漕運功能,大多數為景觀與排水河道。
  • 第二屆運博會|戴斌:建設文物有保護、文化得傳承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
    戴斌認為,大運河具有2500年的漫長歷史,但時至今日,大運河有的軍事、漕運、水利等功能已經被鐵路、公路、南水北調等工程所取代,全面恢復歷史盛景已經不再具有現實可能性。在他看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目標不可能也不必要穿越歷史回到過去,而是要在功能重構的基礎上賦予文化遺產以當下的意義。
  • 傳承 文化遺產保護開啟新篇章
    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在無錫抱城而過,為無錫積澱下厚重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深入挖掘提煉大運河無錫段孕育並相互影響的吳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紅色文化內涵;完善空間管控,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無錫城市總體規劃,以更高標準整體提升無錫運河沿線的風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