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大運河沿線27處河道、58個遺產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五年的時間過去了,大運河沿線的文化遺產保護如何,「運博會」期間舉辦的「大運河申遺成功五周年成果展」給出了答案。
大運河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她貫通南北,連綴了沿線30多座城市,催生了一批運河古鎮、古街、古村。揚州的繁榮,滄州的雄渾,拱宸橋的車馬,洪澤湖的濤聲,運河鈔關的繁忙,古纖道的印痕……都一一刻畫在運河沿線豐富的文化遺產上。
「大運河申遺成功五周年成果展」用大量圖片和實物,充分展示大運河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安徽淮北柳孜運河遺址考古發掘、通濟渠鄭州段展示標識系統、洛陽洛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對於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各地均有值得借鑑的經驗和做法。運河遺產的最新發現也體現在展覽中。來自河北廊坊的一組圖片顯示一艘運河古船重見天日的過程。2017年6月,河北廊坊香河王家擺村附近整修河道時,意外發現一艘明代沉船,出土青花瓷器多件,為研究北運河的漕運歷史及航道變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江蘇運河文化遺產豐富,擁有運河遺產區7個、遺產點28處。五年來,江蘇在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也取得顯著成效。
大運河孕育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圖為蘇州盤門
去年8月,位於淮安的中國漕運城、板閘遺址公園開工建設,這項總投資28.7億元的工程成為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價值弘揚的典範;宿遷中運河邊的金龍大王廟是重要的運河遺蹟,2017年出現了牆面下沉、傾斜,宿遷文物部門對該廟進行全面整治、提品升級;宿遷另一處重要的運河遺址——龍王廟行宮,是當年乾隆皇帝五次駐蹕的地方。龍王廟行宮的建築彩畫一度斑駁脫落,經過縝密的保護修復後,如今已恢復了歷史原貌。
宿遷龍王廟行宮
「大運河文化遺產,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長期關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國祥教授看來,大運河是活著的、流動的文化遺產,促進了中國南北方文化的交融,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名鎮,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既要認識到保護運河文化動脈任重而道遠,又要通過創新傳承、綜合保護、合理利用,讓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今天得到彰顯。記者 於鋒
三百件文物講述兩千五百年運河故事
首屆大運河文旅博覽會期間,作為運博會的重點活動之一,《水蘊華章——大運河文物精品展》亮相揚州博物館,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博物館遊人如織。文物展展陳了運河沿線23家文博單位的300餘件精品文物,它們無聲地講述著2500年大運河對政治、經貿、科技、宗教、文化藝術的影響,以及運河如何滋養兩岸生活,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記者 邵丹攝
從夫差到忽必烈,世界最長運河如何貫通
走進水藍色的展廳,水和舟的運河元素符號貫穿始終,深藍的吸光吸音材料營造出如水般寧靜舒適的參觀氛圍。一條十三節的金玉蹀躞帶靜靜地躺在展櫃中,它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隋煬帝,他開鑿的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杭州,全長2700公裡。
金玉蹀躞帶 記者 邵丹攝
蹀躞帶流行於北朝疆域,這種腰帶下方有掛載物品的勾環,其中等級最高形制為金帶扣、玉帶板,共13節,這條蹀躞帶出土於揚州曹莊隋煬帝墓,是目前惟一完整的最高等級金玉蹀躞帶。隋煬帝第一次使運河貫通南北,大運河這條南北「大動脈」不僅開啟了隨後的唐代盛世,而且奠定了中國大一統格局。
大運河的開鑿史比隋朝要早1000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北上爭霸被認為是中國大運河的發端,展廳中春秋時期的一隻裝滿雞蛋的印紋硬陶瓿、青銅犁、原始瓷豆、青銅季生匜和蘇州博物館借展的青銅劍可以讓人一窺吳文化魅力。常州博物館借展的原始青瓷簋全身布滿剔刺出來的錐刺,器身上還有5隻堆貼的小鳥,它正是運河上「漂」來的文物。原來,常州沒有瓷土資源,正是吳王夫差開挖了從蘇州望亭經常州奔牛的河道,才使得浙江地區生產的原瓷等物資輸入當地,為夫差爭霸提供了物質基礎。
來自浙江省博物館的《京杭道裡圖》陳列在展廳入口,這幅運河圖繪於清代,長達20米,圖中運河起於杭州終於北京,橫跨長江、淮河、黃河,山川重城皆有標註,風景名勝時有所見,人物行船歷歷在目。京杭運河是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貫通的,它把南方的經濟中心與北方的政治中心連接在一起,比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長21倍,比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長10倍,比土庫曼斯坦卡拉庫姆運河長400多公裡。
從西域到南海,運河溝通絲綢之路和海上絲路
中國大運河不僅溝通中國南北,也溝通著中國和世界,連接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三彩胡服騎馬俑 記者 邵丹攝
洛陽文物考古研究所借展的唐三彩胡人俑騎在馬背上,左腿邊有一面鼓,雖然手中的鼓槌已經腐朽缺失,但仍看得出雙手一高一低作勢欲擊。他的眼眶深陷,鼻梁高挺,濃密的八字鬍高高翹起,滿臉濃鬱的西域風情。而另一隻三彩駱駝俑彎著脖子似乎張嘴對天嘶吼,極具動感,它的背上鋪著氈子,兩隻駝峰間背著的貨囊做成一個青面獠牙、雙目圓瞪、鼻孔大張的天王頭像,旁邊還掛著一隻白瓷的執壺,顯然是從西域穿越戈壁、荒漠而來。唐代的東都洛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絲綢之路從這裡西行,隋唐大運河的西北端終結於此,西方的玻璃、寶石、藝術和宗教來到中國,而中國的絲綢和陶瓷等則遠銷西域。
遠在東南,位於長江與大運河交匯處的揚州是當時重要的港口城市,居住著上千外國商人。在展品中,海獸葡萄紋鏡、鎏金銀盒、長沙窯的瓷器等都是大宗的出口貨物。
青釉褐綠點彩雲紋雙耳罐 記者 邵丹攝
展品中的長沙窯青釉褐綠點彩雲紋雙耳罐藏於揚州博物館,它於1974年出土於揚州唐城遺址,高約30釐米,直徑約20釐米,器身以褐、綠兩色相間的大小斑點組成聯珠狀捲雲圖案,每組之間繪蓮葉和蓮花紋,其形體之大、紋飾之精、釉色之美,是長沙窯罕見的珍品。這件瓷器是禁止出境的一級文物,但在唐代,它所代表的長沙窯瓷器遠銷海外,著名沉船黑石號上就有大量的長沙窯瓷器。當時的揚州位於出海口,經常有海潮倒灌進長江口,被稱為廣陵潮,江南和長江上遊的糧、鹽、鐵、瓷器等貨物在此集散上船,要麼沿運河駛向帝國首都,要麼出海取道馬六甲海峽前往阿拉伯國家。
金獸 記者 邵丹攝
從唐代「轎車」到宋代香餅,運河讓兩岸生活更美好
展品中唐代伎樂飛天紋金櫛,越窯、龍泉窯的精美瓷器,元代荷花鴛鴦金香囊,清代陳鳴遠的紫砂壺等生活用品使人們的生活更有品位更雅致,它們讓我們看到流淌千年的大運河不僅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意義重大,也讓兩岸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唐代的白釉褐彩轎車比今天的首飾盒大不了多少,但卻以一種生動飛揚的瓷器工藝營造出一種雍容排場的貴婦出行場景:拉的小牛翹著高高的牛角,一位侍者似乎怕它亂跑而扳住一隻牛角,車篷前後兩頭高高翹起,車裡坐著一位高髻簪花的貴婦。車的右側,有一個挾弓佩箭的騎馬侍衛,車的後面有兩個侍者扶住車轅,車的兩側各跟著一隻乖巧的小狗,因為塑造手法寫意人物五官模糊,以及人和動物的比例明顯失調,原來氣派奢華的「土豪」出行,反而帶有一種萌萌的喜感,讓人不禁莞爾。
借展自常州博物館的「中興復古」香餅是國內僅存的南宋御香。這塊香餅出土於常州武進一座宋墓,邊長不足5釐米,厚1釐米,分量極輕,正面「中興復古」四字楷書,「中」字空處有小圓孔,應當是穿線佩戴,背面一左一右模印蟠曲向上的兩條龍。據專家考證,這是傳說中「龍涎香」的一種,用沉香、樟腦、麝香和梔子花等合成。此物應出自皇宮大內,被賞賜給墓主人,後攜帶隨葬。南宋御製之香,保存如此完好,國內獨此一塊。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見證了大運河為常州帶來的繁華富足,以及常州人悠閒高雅的日常生活。
本次展覽將持續到6月26日,在此期間,揚州博物館還將舉辦一系列社教活動,讓觀眾從文物裡讀懂千年運河的壯美華章。記者 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