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保護,讓大運河歷史文化「經典永流傳」

2020-12-10 澎湃新聞

原創:程小紅

本文為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侵權必究。

江蘇省揚州市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也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以水路溝通江淮,不僅開啟了揚州建城之路,也開啟了大運河浩浩蕩蕩2500年的航程。流淌千年、流經南北的大運河既孕育和承載了古老的運河文化、哺育了兩岸兒女,也見證了昔日漕運的繁榮與興盛,更為當代帶來了長久的歷史文化薰陶。

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考察調研。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後指出,揚州是個好地方,依水而建、緣水而興、因水而美,是國家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大運河歷史文化越來越受重視

歷史上,全長近3200公裡的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為古代中國東部地區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巨大作用,對城鎮的建設發展也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對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等多重作用。

2014年,由揚州牽頭申報的「中國大運河」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作出了「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指示。同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科學規劃、突出保護,古為今用、強化傳承,優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同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

根據上述方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涉及8個省市,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年底基本完成建設,其中大運河江蘇段作為重點建設區於2021年年底前完成。2020年1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在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內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目前該博物館主體工程已完工,正進入內部裝修階段,將於2021年7月對外開放。

大運河歷史文化越來越受重視,該如何更好保護和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副教授張羽程表示,讓古老的大運河在保護中重生,關鍵在于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運河歷史文化迫切需要以一種更加鮮活生動、更有溫度情懷、更易被新時代受眾所接受的可視化方式傳播開來,這樣才能讓它『經典永流傳』。」

堅持整體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

當前,就歷史文化而言,如何做好「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兩篇文章,並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更好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尤為關鍵。

作為大運河沿線河道最長、運河遺產最豐富的河段,江蘇段的運河縱貫南北790公裡,沿線分布著70座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為整體保護這些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江蘇省先後成立了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編制了《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明確大運河江蘇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總體要求;組建了省級重點智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匯聚全國專家提供智力支撐和學理支持……

經過一番探索,在大運河歷史文化合理利用方面,揚州市在5年前就已利用三灣原有運河溼地資源,通過搬遷企業、清理違建和實施水系疏浚、駁岸改造、溼地修復等舉措,逐漸建起了3800畝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在「還綠於民」「還地於民」中,讓曾經的雜草叢生變成了綠意盎然。此外,揚州還成功舉辦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世界運河風情民俗展演、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等活動,與大運河文化水乳交融。

除上述之外,11月18日,北京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要求,北京要帶頭抓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實施規劃,加強沿線古橋、古閘、古碼頭等建築遺蹟保護修繕;研究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強化大運河兩岸生態環境治理和景觀提升;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內涵,辦好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大運河文化節等活動。

專家表示,大運河歷史文化的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持續得到沿線各城市的積極響應,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來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會更加順利,大運河歷史文化將進一步得到傳承和弘揚。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徵,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採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

長江文化的保護利用該如此,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利用也該如此。截至目前,大運河沿線八省(市)分布有5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3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314片歷史文化街區、10161處歷史建築。它們是大運河歷史文化真實、生動的價值載體,是老百姓與大運河建立和維繫情感紐帶的重要生產、生活空間。弘揚和傳承大運河文化,離不開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整體保護、合理利用和創造性轉化。

在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工作的總體框架下,14個歷史文化名鎮、9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繕項目,目前已納入《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實施方案》。城市行動方面,揚州市全面提升了東關街、仁豐裡和邵伯鎮等運河沿線歷史文化街區、名鎮的人居環境和發展活力,持續實施傳統民居修繕、非遺技藝傳承和以「一水一電一消防」為核心的基礎設施改造等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蘇州市積極開展了大運河沿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對已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的平江、山塘兩處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環境與風貌整治,側重保護街區空間肌理和空間格局,突出街區特色定位,整治街區周邊景觀環境,嚴格控制新建的建構築物的高度、體量和色彩,杜絕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同時對古建老宅進行修復,並鼓勵活化利用。

常州市則從「一座城」出發,從「一盤棋」入手,從「一張圖」規劃,從「一條線」持續,計劃通過數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建設,形成常州的「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未來還將重點建設青果巷、南市河、前後北岸3個歷史文化街區,同時,結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淹城遺址的保護,參考5A級景區有關要求,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運河文化歷史城區。」常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顧問薛煥炳介紹說。

監 制:肖正華  主 編:程小紅  責 編:高洋洋

相關焦點

  • 杭州打好世界遺產保護「組合拳」 讓千年古運河「經典永流傳」
    據悉,《杭州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空間專題研究》立足於落實《杭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以及國家、省、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確定的總體要求,更加注重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杭州列入「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河道總長約110公裡,有5個遺產河段和6個遺產點,河道沿線遍布各類歷史文化遺蹟,遺產區面積達7.73平方公裡。
  • 保護大運河是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
    答: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但長期以來,由於對運河整體性保護不足,兩岸生態空間擠佔嚴重,部分河湖、溼地退化萎縮,環境風險源數量眾多,資源環境形勢嚴峻。  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時保護大運河也是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
  • 縣職教中心開展「經典永流傳」系列活動
    寧海新聞網訊(記者陳俊通訊員葛更鎬胡餘灶)學國學、誦經典、傳美德,日前,縣職教中心開展了「經典永流傳」系列活動。  或拿著紙條,饒有興致地猜著字謎;或三五成群地圍在展板前,欣賞以國學經典為主要內容的硬筆書法和手抄報的優勝作品……在縣職教中心校園裡,隨著一場「經典永流傳」系列活動的啟動,同學們紛紛被國學經典的魅力折服。
  • 大運河 | 傳承保護大運河文化 飯店餐飲業奮發有為——大運河中國文化旅遊與飯店企業家峰會舉行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之一,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是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
  • 河南如何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作出指示批示,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保護大運河是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隋唐大運河的源頭和核心區域,是大運河河道路線最長、流經古都最多、運河遺產最為豐富的省份。
  •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大運河 流動的文化
    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詳細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情況。總書記為什麼要重點關注大運河?從這條文化長河中,我們能夠得到怎樣的啟迪?歷經千年,大運河如何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作為與大運河同生共長的城市,在大運河項目申遺成功後,揚州有6段河道、10個遺產點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之最。以申遺成功作為新的起點,揚州用世界遺產標準來保護好大運河,推動名城建設。這次習近平總書記調研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 江蘇省舉辦「穿越七十年 經典永流傳」誦讀活動
    再述驚心動魄的「梅園風雲」,感悟堅毅偉大的革命初心;同讀紅色經典《沙家浜》,穿越歷史體會感人的軍民魚水情;共誦大型詩篇《渡江戰歌》……9月28日,為慶祝新中國七十華誕,由省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指導,省全民閱讀辦、省全民閱讀促進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穿越七十年,經典永流傳」紅色經典誦讀活動舉辦。
  • 看歷史溯運河文化 故城大運河博物館開館
    ,10月25日,來自河北省、衡水市的相關領導,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媒體代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齊聚河北故城的大運河文化中心廣場,共同見證了故城大運河博物館盛大開館。河北省文聯黨組書記解曉勇和中共故城縣委書記彭曉明共同為故城大運河博物館開館。   開館儀式上,著名文博專家單國霖先生、陶喻之先生作點評講話,他們認為,故城大運河博物館規模宏大,全面展示了大運河沿途的一些歷史、文化、經濟、政治。同時,博物館把歷史的文脈延續到了當代,包括近現代一些革命題材的作品在博物館裡也有所展示。
  •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要把大運河的歷史鏈條完整地保護
    「大運河漂來紫禁城」,這是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的一句形象說法。建造紫禁城所用的相當一部分磚石、木料和工匠,正是順著運河而來,運河成就了紫禁城,也因此置身於與歷史文化和當下的深層互動中。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千年大運河 流動的文化
    在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總書記詳細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等情況。總書記為什麼要重點關注大運河?從這條文化長河中,我們能夠得到怎樣的啟迪?歷經千年,大運河如何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點擊收聽本期《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音頻
  • 建設大運河文化帶 講活大運河歷史和當代故事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藍皮書;生態 作者簡介:   2月28日,由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2018年《中國大運河藍皮書》發布會暨「大運河文化帶」研討會在京舉行。
  • 大運河(山東段)文化保護核心區:這18個縣
    實施運河文化遺存和文物普查行動計劃,持續推進大運河考古調查、發掘及認定,開展文物、考古、歷史等專題研究,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實施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規劃,完善大運河文化遺產分級分類名錄,加強動態調整。實施環境風貌綜合整治,完善提升文物保護利用設施,設立統一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標識系統。
  • 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將更名 欲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
    22日,揚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丁純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大運河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是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工作的一個傳承、延續和擴展。  丁純說,8年來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做了大量工作,率先頒布實施大運河市段保護規劃和《揚州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辦法》,建設大運河(揚州段)遺產監測預警中心和檔案中心,同時還成立大運河遺產保護志願者隊伍。
  •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
    原標題:運河文化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距離最長的運河,被世界公認為與萬裡長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雅大佛塔齊名的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也是其中目前惟一還在利用的工程。資料圖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文化京杭大運河始建於1289年,工程歷時36年,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四省二市,溝通五大水系,全長1789公裡
  • 安徽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
    (安徽日報2020年1月7日 崔蘭海)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是習近平總書記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的重要指示。大運河包括京杭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正以另一種方式,給它曾經流淌過的江淮熱土帶來無上的榮耀。立足新時代,對安徽大運河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可為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提供重要歷史文化資源。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 共同保護好大運河 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考察時,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出了殷切期望。江蘇廣大幹部群眾紛紛表示,要牢記囑託、真抓實幹,在更高起點上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資源,讓古老運河煥發新的生機,使人民真切感受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帶來的美好生活。
  • 唱響大運河文化的「常州精彩」
    大運河孕育了常州的文化底蘊內涵,滋養了常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是見證江南歷史變遷和文明演進的「活化石」。   千年運河,流向未來。  高質量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首要是「保護」。做好文化遺產保護是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前提。常州充分把握大運河常州段文化遺產的活態特徵,以敬畏歷史的態度,從根本上留住運河文化的「根」和「魂」。
  • 毛昭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救火兵」
    ,認真傾聽民意,只有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時,他才顯露出「救火兵」一樣勇往直前的衝勁;他就是民進浙江省委會名譽主委、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毛昭晰。 縱觀毛昭晰從大學畢業後所走過的人生歷程,幾乎都與研究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有關,經常發揮「救火兵」的突出作用。雖已是米壽之年,但他老當益壯,仍為保護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奔走呼號,貢獻力量。 盡心教學和史前史研究 1929年5月7日,毛昭晰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外祖父家,世居杭州。
  • 大運河保護開發項目成為沿岸各地「必修課」
    距今2500餘年前,越王勾踐開鑿山陰故水道,成為浙東運河的前身,並與後世的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共同組成了人類歷史上建造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全長2700公裡的大運河橫跨十餘個緯度,縱貫神州,通達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2014年,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 弘揚和傳承大運河文化精神從娃娃抓起 大運河文化學習共同體成立
    大運河時空跨度長,地域面積廣,遺產類別多,文化價值高,歷史與現實相互交融,蘊含著深厚的精神內涵,承載著豐富的時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弘揚和傳承大運河文化精神從娃娃抓起,方能真正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此次發起成立的大運河文化學習共同體,目前已經有來自北京、河北、山東、浙江、徐州、淮安、宿遷、鎮江在內的二十所學校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