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跨度最大、裡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是地球上對自然地理面貌改變最大的人類工程,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產走廊」。
大運河河北段,總長530多公裡,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5市,約佔中國大運河全長的六分之一。
隨著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大運河河北段中的「兩點一段」——衡水市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滄州市東光縣連鎮謝家壩,以及南運河滄州—衡水—德州段94公裡遺產段,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點(段)。
這是我省擁有的第四處世界文化遺產。
說起大運河,今天許多人既熟悉又陌生。走進大運河河北段,領略書寫在燕趙大地上的人工奇蹟。
●大運河的時空坐標
東光南運河碼頭沉船遺址中出土的金代磁州窯黃釉刻魚紋盆。
2019年7月18日,滄州博物館,「大運河北」展廳。
這裡有全省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大運河河北段專題展。
金代磁州窯白釉劃花瓷碗、黃釉刻魚紋盆、黃釉劃花蓮紋盆……在「沉船點」展區,一件件隨古沉船出土的磁州窯瓷器質感細膩、光澤依舊。
它們,曾在大運河河道內沉睡了近千年。直到1998年5月下旬,隨著滄州東光段大運河河道內一艘金代古沉船的發現,才得以重見天日。
在展廳的一側,滄州博物館復原了當年東光碼頭沉船遺址的考古現場。
從復原場景看,船出土時船底完好,船幫已經殘破,船頭和船的前部被埋壓在運河東坡之下,只露出中後部。
這是一艘金代碼頭運輸船,船長約10米,寬約4米。
「即使穿越回近一千年前的金代,你會看見大運河上的船,依舊從今天這條河道內駛過。」滄州博物館黨支部書記王健爽說。
不止這一處沉船點在河道內。
2006年,我省進行運河文物資源調查時,在滄州段共發現沉船點27處,年代從宋金至民國,全部在現在的河道內。
「古沉船以元、明兩朝居多,所以可以推測,至少從元代以後,南運河滄州段河道基本上沒有大幅擺動,保存了原始風貌。」王健爽說。
原生態、完整性,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中,與其他省份的運河河段相比,這是大運河河北段最突出的特色。
與仍在運行、河道幾經變遷的南方運河相比,大運河河北段是大運河考古研究現成的「活化石」。
河北,是全國率先啟動和完成大運河資源調查的省份之一。
2006年3月,河北省大運河資源調查隊成立,2009年12月,省文物局設立河北省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
調查期間,河北省大運河聯合申遺團隊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大運河河北段最鮮明的特徵?
「過去,無論全國還是河北,對大運河的文化價值重視程度都不夠。借著申遺的契機,我們越整理越感覺到,大運河的文化遺存非常豐富。」省文物局辦公室副主任、原大運河河北段申遺負責人孫晶昌說。
申遺前期,河北省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對大運河河北段進行了拉網式調查,整理出大運河河北段沿線古碼頭、古城鎮、古村落等遺址325處,附屬文物點100多處,衍生文化遺產項目200多處。
但如此之多,該如何選出最能代表河北段大運河特色的申遺點?
一位一直熱心河北文物保護事業的古建築專家給人們指點了方向。
2019年7月29日下午,河北省文物局。
辦公室副主任孫晶昌在電腦中幾十個G的「大運河」相關文件中檢索著。
「在這裡!」孫晶昌身體向前傾了傾,盯著電腦認真地念:「大運河河北段遺址線路清晰,體系完整,擁有較為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體系,代表了我國北方大運河遺產的特色,是我國大運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遺產。」
這是「運河三老」之一、古建築學家羅哲文申遺期間對大運河河北段遺產價值一段極具分量的評價。
2014年6月22日,大運河申遺成功。
最終,河北段大運河申報的8處申遺點中,有「兩點一段」共3處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點(段),這就是衡水市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滄州市東光縣連鎮謝家壩,以及南運河滄州—衡水—德州段94公裡遺產段。
「這3處,都是羅老提出的原生態、完整性特徵的代表。可惜他2012年去世,沒能等到申遺成功。」孫晶昌感激中帶著遺憾。
繼長城(山海關、金山嶺)、明清皇家陵寢(清東陵、清西陵)、避暑山莊及周邊寺廟群後,我省擁有了第四處世界文化遺產。
申遺成功,一下帶動了「大運河熱」。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行走大運河河北段,各個沿河城市也開始重溫運河歷史,挖掘運河文化。
而要講述大運河河北段的完整故事,首先得回到它的時空坐標裡。
>>四大河段
河北境內大運河分布圖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對不同地域的中國人來說,《我的祖國》歌詠禮讚的「一條大河」往往各不相同,而對於很多生活在大運河邊的老人來說,那條令人魂牽夢繞的大河,多半是大運河。
河北境內的大運河,全長530多公裡,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5市。中國大運河總長3200公裡,河北佔了約六分之一。
這530多公裡,又分為四大河段——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以及永濟渠故道遺址。
不了解大運河的人,常被這些名稱搞暈。
比如,「南運河」。
許多人會有疑惑,明明地處中國大運河的較北端,為什麼叫「南」運河?
2019年8月6日,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會議室。
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退休專家郭風拿出大運河河北段地圖,指向天津海河三岔河口。
「這裡就是南運河、北運河分界點——向北到北京通州叫北運河,向南到山東德州,叫南運河。兩條河都是海河重要支流,從三岔河口入海河。」郭風解釋。
北運河全長120公裡,有23.81公裡流經廊坊;南運河全長309公裡,有252公裡流經滄州和衡水。
更特別的,是南運河上遊的衛運河。它上起邯鄲館陶,下至德州武城,全長157公裡,幾乎全在河北、山東兩省省界上穿行。
大運河故城段景觀帶。故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衡水故城,就有這樣一段省界河道。
2019年8月14日,衡水故城縣運河文化展覽館側畔。
小廣場上,老人正隨著歡快的音樂跳廣場舞,一旁的抑瀾亭裡,有人在下棋。小孩子則三五成群,追跑戲耍。
發生在衛運河畔的這一幕,看上去只是尋常的鄉間文化娛樂,實則卻是一場跨省的交流。
故城縣與山東武城縣隔河相望。
65歲的武城人陳宏發,每天上午都要騎10公裡的電動車,趕來這裡與棋友殺上幾盤;喜歡跳廣場舞的故城人李秀蘭,也熱情地向記者介紹經常和她一起跳舞的山東武城的老姐妹。
武城人跨省來故城下棋、跳舞,故城人跨省去山東趕集,在當地是平常事——衛運河劃定為兩省省界只有50多年,兩縣許多人都有跨省親戚。
事實上,在運河兩岸的館陶和冠縣、臨西和臨清、清河和夏津,衛運河都承擔著一河分冀魯的省界功能。
衛運河的上遊,則是一條名字聽上去更像自然河流的運河——衛河。
在邯鄲館陶,徐萬倉村是個曾飽受水患之苦的運河村莊,漳河、衛河兩條大河在這裡匯流,形成衛運河。
漳河是自然河流,流經邯鄲館陶、大名的衛河,卻不全是。
歷史上,衛河的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三國時期的古運河「白溝」。
因此,河北境內61公裡的衛河,也屬於大運河河段。
除了地上的運河河道,還有地下的運河遺址。
截至目前,在邯鄲館陶、魏縣、大名的地下,考古工作者已探明了3處、共40多公裡的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故道遺址。它們,也是大運河河北段的一部分。
還有更多的永濟渠故道遺址,因改道而沉睡在地下,等待未來的考古發掘。
大運河故城段景觀帶,一條運河大橋橫跨河北、山東兩省。故城縣委宣傳部供圖
地圖二維平面上的大運河河道,摺疊了時間軸。事實上,530多公裡的大運河,建造時間跨越了1800多年。
2019年8月17日,邢臺臨西搖鞍鎮。
一條排灌渠自南向北穿越小鎮。
它是邢臺臨西、威縣和邯鄲館陶三縣的排水灌溉渠,建於1958年,當地叫它衛西乾渠。它的渠首,就在漳、衛河匯流的館陶徐萬倉村。
考古工作者勘探發現,就在這段排灌渠下大約5米深的地方,埋藏著一條距今1800多年的古運河故道——白溝。
白溝,大運河河北段中最古老的一段運河工程。
它始建於公元204年,是曹操為北徵烏桓而修建,比全國最早的人工運河邗溝,只晚了690年。
這一條「白溝」,並非保定高碑店境內著名的箱包之都,而是指河南滑縣宿胥口至河北邢臺臨西、威縣的一段黃河故道。在曹操時代,這段黃河故道雖然還有水,但水量已不足以通航。
「白溝要行船,首先要找到充足水源。」滄州市文物局副研究員鄭志利說。
《水經注》講述了曹操找水源的辦法:「遏淇水東入白溝。」
淇水,原是黃河北岸一條支流。曹操在淇水入黃河河口北側(今河南滑縣宿胥口)修築攔河壩,同時開鑿了一條向北的渠道,將淇水引入白溝。
烏桓遠在遼寧,只有白溝並不行。此後,曹操在華北平原上又修建了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多條運河,直逼前線——今天的人可能想像不到,在曹操時代的燕趙大地上,人們可以乘船從邯鄲、邢臺直達冀東的唐山。
公元207年,藉助運河補給,曹操大破烏桓,統一北方。
2019年8月23日,邯鄲館陶縣,永濟路。
這段縣城的東外環路,全長約1.7公裡。從這裡驅車向北約300公裡,可到達滄州市區的北環,那裡,也叫永濟路。
相隔300公裡的兩條路會重名,並不是巧合,而是因為它們都曾依傍同一條人工河——永濟渠。
公元608年,隋煬帝為東徵高麗,修建了隋唐大運河的北線——永濟渠。
「河北南北雖然有曹操時期的運河、自然河道貫穿,但深淺不一,航路不暢,難以滿足航運需要。」鄭志利說。
永濟渠不到1年便竣工,永濟渠全長1000多公裡,從今河南武陟經河北、山東、天津直至北京。
如此之快,主要是因為幾乎沒開挖新河道,只是將原有河道疏浚、擴寬,統一標準,提升等級。
升級後的永濟渠有多寬?
據唐代《元和郡縣誌·永濟縣下》記載:「永濟渠在縣西郭,內闊一百七十尺(約52米),深兩丈四尺(約7.4米)。」
今天,地圖上已無「永濟縣」。通過史籍,館陶縣誌工作者推測,它的治所,應在今館陶縣路橋鄉木官莊村東北。
考古工作印證了這一推測。
上世紀90年代,就在這一帶,我省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處長十幾公裡的永濟渠遺址——與今天流經館陶的衛運河比照,運河在1200多年裡,僅僅向東遷移了約6公裡。
2019年8月15日,邢臺郭守敬紀念館。
館前廣場上,佇立著一尊郭守敬的塑像——這位祖籍邢臺的元代科學家,身著長袍,頭戴烏紗,手持圖紙,目光篤定地望向遠方。
郭守敬,元朝京杭大運河的總設計師。
1271年,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軍攻克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
新的王朝開始考慮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實現京、杭直航,不再繞道洛陽。
紀念館中,一幅《郭守敬勘察線路示意圖》,清晰標記了時任都水大監(相當於水利部長)郭守敬,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之間的考察路線。
最終,他提出在山東修運河,連通河北、江蘇,實現京、杭直航的方案。其中,主持會通河一段開鑿的,也是一位河北人,與郭守敬並稱元代水利史上「雙子座」的滄州水利科學家——馬之貞。
此外,在北京,郭守敬還主持修建了通惠河,打通了通州到北京皇城的「最後一公裡」。
129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
與隋唐大運河相比,航道縮短約900公裡,這是今天從北京到南京的直線距離。
京杭大運河的「截彎取直」,對河北境內航道格局影響不大。
邢臺臨西至天津的永濟渠,依然是京杭大運河的主線。臨西上遊的永濟渠,雖變身為京杭大運河支流,但仍是冀南通往京津的水上要道。
但是,京杭大運河對於河北的意義,已與隋唐永濟渠全然不同。
「國都遷至河北以北,南北物資進出京,必過河北。河北沿線城市的政治、經濟地位得以提升。而且,河北可以直接與富庶的江南貿易往來,河北人的視野和腳步,沿著運河北上、南下,繼而出海,走向世界。」鄭志利說。
●工程背後的智慧
大運河河北段世界文化遺產點滄州市東光縣連鎮謝家壩。
2019年8月2日,滄州市區,清池南大道與九河東路交叉口西北,大運河灣生態修復區。
在這裡,大運河河道拐了一個獨特的「Ω」形大彎。
公園的南門,在清池南大道與九河路交叉口的西北,這裡有一條浮橋連通公園內外。不巧,當日維修,禁止通行。因此,在此落腳的遊客要進公園,需得沿河繞大半個圓,從位於公園西側的正門進去。
10分鐘,20分鐘,30分鐘……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高級工程師董肖麗和記者走到公園內浮橋的對岸,用了足足40分鐘。
南運河上,眼看著近在咫尺的兩地,要到達,卻經常要繞很大的彎。這彎,就是大運河南運河段的魅力和精華。
要領略「彎」的神奇,航拍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你有一臺視角足夠大、足夠清晰的航拍機,能夠從滄州市區一路向南飛到山東德州,就能目睹更神奇壯觀的景象:沿河近100公裡的河道上,近百個「Ω」形的「大彎」一路交錯排布,九曲迴腸。
當初運河河道的設計者,為什麼放著直道不走,「捨近求遠」偏要繞彎呢?
這,要從南運河所處的地勢說起。
在山東德州,有一座著名的水利樞紐——德州四女寺水利樞紐。
這裡的河底高程為15.27米,而南運河最低點天津海河三岔河口,河底高程為-3米。
兩地總落差18米多,相當於6層樓高。
「眾多彎道,是自然和人工合力塑就,它們的存在,可以有效減小河道高度落差,保證行船更平穩,同時消解水勢,減少堤壩受力。和盤山公路、『之』字形鐵路的設計異曲同工。」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退休專家張金軒解釋。
這種設計思路,稱為「三彎抵一閘」,在南運河上應用最為廣泛。
「德州四女寺水利樞紐至滄州連鎮謝家壩,直線距離為52千米,總落差4米,其間共有大小87個彎道,河道被拉長到95千米,河道縱比降減少了近一半,水流流速也大大減緩。」張金軒舉例。
不過,即便如此,在大運河彎道上,仍會有激流險段。
為保護險段所修建的堤壩,就成為展現古代水利技術水平的另一個樣本。
2019年8月3日。
從滄州市一路向南,驅車70餘公裡,記者抵達東光縣連鎮。
站在運河西岸,對岸一座約三人高的大壩,展現在眼前——東光縣連鎮謝家壩。
謝家壩所在地是典型的險段,沒有大壩前,河道經常決口,危及堤旁村鎮。
謝家壩建於清朝末年,壩體全長218米,厚3.6米,高5米,是大運河河北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兩個遺產點之一,也是我省僅存的兩處夯土壩之一。
它應用的,是古代一種相當成熟的築壩技術——「糯米砂漿」築壩技術。
「當地鄉紳從南方購買大量糯米,組織人力用糯米熬湯加灰土與泥土混合築堤。堤壩的夯土層以下,用毛石墊層,壩基是原土打入柏木樁築成。」東光縣文保所所長李天峰說。
堤壩築成後,極大保障了周邊村鎮的安全。
2012年,我省文保部門按當年工藝對謝家壩進行修繕,用了約2萬斤糯米。
「當古建修復人員試圖用電鑽向壩體內打木樁時,發現比一般的夯土要費力得多,壩體的堅固可見一斑。」李天峰說。
除了糯米大壩材質上的科學,還有一些「個性」的堤壩,因地制宜,尋求形態上的創新。
2019年8月14日,衡水故城鄭口鎮運河大橋。
站在橋上向西南眺望,能看到六座南北排列的堤壩。這就是鄭口挑水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六座堤壩建於民國時期。
鄭口挑水壩與謝家壩形態明顯不同。六座堤壩兩兩間隔幾十米,編號從南向北為1至6號,壩體形狀呈倒「U」型,向河道一側凸出,像巨大的橋墩。
間隔排列的堤壩,如何發揮作用?
故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姜玉嶺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凸出的堤壩,就像迎著水勢打出去的「拳頭」,直接消減了水勢。
「細看會發現,六座壩壩頭形狀、凸出方向都不一樣,因為每新築一座壩,設計者都會在老壩基礎上,重新選擇最合適的『出拳』角度。」姜玉嶺說。
就這樣,水衝一段堤,加修一座壩,六座挑水壩合力,徹底遏制住了肆虐的洪水。
>>水自何來
滄州博物館內陳展的明清滄州古城沙盤。
大運河河北段的運河遺產類型非常豐富,但時間依然讓一些遺蹟湮沒在歷史之中。
2019年8月14日,故城運河文化展覽館。
故城文化館館長李志勇手機中有一段一直捨不得刪除的視頻。
「搭錨——喔喔——餵嗨——唻嗬——」老縴夫、故城人王振江一開嗓,起錨號子高亢有力、蒼涼悠長的調子,一下把人們帶回昔日舳艫相繼、帆檣如林的大運河上。
視頻中這位老縴夫,是故城「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傳承人之一,老人前不久去世了,如今,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已寥寥無幾。
「上世紀70年代南運河斷航後,再也看不到縴夫的影子,聽不到船工的號子,夯土纖道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李志勇說。
如果大運河纖道尚還存在,應該在哪裡?
「滄州段的南運河纖道,只在運河西側有,東側是沒有的。因為這一河段,船北上是順水,南下是逆水,縴夫主要在運河西側拉縴。」滄州區域文化研究所所長孫建說。
而在北運河上,昔日的纖道主要在河東。
纖道在南運河、北運河上一西一東的分布,透露了一條關於大運河重要卻常被人忽視的信息——水源。
運河水是從哪裡來的?
「上遊」。許多人會這麼回答,但上遊又在哪裡?
大山孕育大河。
「北運河、南運河的主力水源,分別來自燕山和南太行山裡發育的河流。」張金軒指出地圖上兩道山脈。
北運河的上遊,是永定河和通惠河;南運河的上遊,是漳河和衛河。
除了漳河、衛河,南運河還有一個次要水源——從山東泰山發源的汶水和泗水,以及黃河水。
「由於山東局部地勢高,擋住運河水大規模北流,所以能夠流到南運河的水比漳河、衛河少得多,太行山水源充足,南運河不依賴山東水源。」張金軒說。
南運河,曾是海河流域航線最長、航運之力最大的一條河流。
不過,河流中的泥沙,也一定程度造成南運河河床的淤積抬升。
斷航前的南運河,是一條半地上河——河床在地面以下,水面在地面以上。
於是,南運河上一直有一個專門的工種——淺夫,負責清理淤積的泥沙。
「南運河每隔2年就要在冬季僱傭淺夫們挖淺,將淤泥就近攤埋在堤防上,以保證河水的深度能夠行船,同時使堤防有一定高度和寬度。」王健爽說。
南運河河床高,水源充沛,所以要經常對抗洪水。
2019年8月8日,山東德州武城縣,四女寺水利樞紐。
這裡,是大運河上重要分水點,全長二百多米,東西架設南運河、漳衛新河、老減河三座分洪閘。
這座不在河北的水利樞紐,從1958年建成之初,就有效減小了南運河的洩洪壓力。
根據當前水利規劃,四女寺樞紐上遊的衛運河,河道設計流量是每秒1500立方米,漳衛新河可以分洪的設計流量是每秒1200立方米。這樣,留給南運河的洩洪流量只有每秒300立方米。
大運河水量從充沛到短缺,最明顯的轉折,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新中國成立後,本著興利除害的原則治理大運河,在永定河、漳河、衛河上遊修建多座水庫,加之農業、工業截留用水增多,到上世紀70年代,河北境內大運河徹底斷航。
探明大運河的水源,就更加意識到水的寶貴,感念太行山、燕山對大運河航運的支撐、對河北運河城市的滋養。
根據通武廊(通州、武清、廊坊)三地協同規劃,2020年,北運河將實現旅遊性通航,古老的大運河,有望再次煥發新的生機。
>>功能變遷
隋代運河開鑿場景復原場景。
運河,是應航運的需求而生。在歷史上,大運河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航運。
要順利發揮航運功能,只有河道、堤壩和水源還不夠。古人很早就意識到,至少還需要一個調蓄水量的「閥門」——閘和減河。
滄州市區向南行駛大約15公裡,是南運河上一處重要「閥門」——捷地分洪閘和捷地減河。
捷地,也曾是大運河的險段。
捷地的地名,最早見於《明世宗實錄》,因當地時常發生洪災,竟得名「絕堤」!其後逐漸諧音,演變為今天的「捷地」。
捷地分洪閘和捷地減河始建於明弘治三年(1490年),乾隆年間改閘為滾水壩,自動調蓄洪水。1911年將壩改成溢流堰,1933年華北水利委員會將溢流堰改為如今的8孔閘。
走在捷地分洪閘南端的堤岸上,腳下,是一塊塊巨大的青色條石,用來固定條石的鉚釘鏽跡斑斑,許多已經脫落。分洪閘閘墩之間的鐵質閘門緊閉,兩側的河道內,已無河水。
2006年,捷地分洪閘作為歷史文化遺產被保護起來,在其南側建了新閘。
閘和減河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不熟悉「減河」一詞意思的人,往往會把它錯寫作「鹼河」。其實,「減」是「分流」之意,減河,就是分流洪水的人工河。
「閘和減河配合使用,可以有效調控水位。枯水期可以存蓄河水,保證通航需要,汛期可分洩南運河河水入減河,減少水災隱患。」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捷地閘所主任張樹海說。
這些古老的河工設施,展現了明清水利工程技術發展水平,也為研究我國古代大運河體系給排水規劃及減河設計,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有了閘和減河調控水位,船,才有用武之地,運河的運輸功能才能充分發揮。
在大運河上穿行的,都是多大噸位的船?
2019年7月17日,滄州博物館「大運河北」展廳。
一艘長15米的、寬4米的大木船「停泊」在展廳內,高高的桅杆上升起白帆,氣勢威武雄壯。
通過聲光電技術,遊客登上大船,可以體驗在大運河上駕船航行。
「民國時期南運河上,可通行100噸級船隊。這些船結構獨特、用料考究、木材優質、外形別致,很有氣勢。更常見的是幾十噸的商船和貨船,貨船無論南上北下,都預定好要裝的貨物,很少空駛。」王健爽說。
在查閱大運河河北段史籍資料時,我們找到了一張上世紀天津造船廠生產的楠木大木船的黑白老照片。
「這種大木船用料講究,以上等松木為主料,再選用最好的楠木,製成五寸高、四寸厚的卡子,鑲嵌在船舷的周邊。太陽一照,紫紅色的楠木、黃色的松木反射出耀眼的光,非常好看。」李志勇說。
南運河,每年有300多天航運期,直到上世紀50年代,還有相當規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公路、鐵路等陸路交通迅猛發展。如今,舟楫相連的大運河航運,就只停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之中了。
不過,因為河道、河堤仍在,現在的南運河,正在發揮一個重要功能——南水北調東線輸水。
2019年6月21日,天津九宣閘。
隨著閘門緩緩落下,為期兩個月的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北延應急試通水結束。
此前的2個月,通過山東省武城縣六五河節制閘,長江共向天津、河北、山東輸送了6868萬立方米的水量。
輸水,將成為南運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重要功能。滄州、衡水的地下水資源也因此獲得補給。
●運河商業的地理解碼
>>運河貿易
大運河衡水景縣華家口段,運河滋潤著燕趙大地。記者田瑞夫攝
如果說長城是凝固的歷史,大運河就是流動的文化。
運河因「運」而生,最初修築運河的目的,首先是滿足物資運輸的需求。
大運河上的船,都載著些什麼呢?
最重要的便是漕糧。
2016年6月,邢臺臨西倉上村村南。
臨西縣文保部門對轄區內隋唐永濟渠故道調查、勘探時,在這一帶發現了一處唐代大型糧倉遺址。
「當時探明的遺址面積近5.2萬平方米,有19個圓柱形大倉囤,每個直徑6米到10米不等,四周是夯土倉壁,中間由柏木立柱支撐倉頂,從中我們發現了陶甕、執壺、碗盞和一些糧食碳化物。」臨西縣文保所所長張霞說。粗略估計糧倉容積約在150萬石左右。
在臨西發現唐代糧倉,並非偶然。
在唐代,臨西縣域屬當時的山東臨清。臨清,在唐代素有「國之北庫」之稱,是唐代重要的官方倉儲,即今天的「國家糧食儲備庫」。
大運河,一直被歷朝視為「國家命脈」,正是因為能發揮運輸漕糧功能。
在運河沿線,除了臨清,還有天津、德州、徐州、江寧等多個大型糧庫,它們多者能存糧數千萬石,少者也達上萬石,發揮著保障京城供給、災荒賑濟、平衡糧價的作用。
鹽的運輸,在大運河上也處於重要地位。
2019年7月16日,滄州黃驊長蘆鹽場。
蒸發池旁,曬好的鹽被堆成一垛垛鹽坨,大型運輸車在鹽場往來穿梭,這些海鹽將被運往加工車間,分裝成袋,銷往全國各地。
這裡,2018年的海鹽年產量為119萬噸,佔據全國海鹽總量的四分之一,是我國最大的鹽場之一。
滄州,在清雍正以前是北方最大的鹽運碼頭,管理長蘆鹽業的機構名為長蘆鹽運司。
「長蘆鹽區是內海,風浪小,滷水含鹽度比較高,鹽質量好,價格低,被稱為『蘆臺玉砂』。」孫建說。
「南來載谷北載鹺」,描繪的就是大運河上北上的船載著糧食,南下的船載著鹽的情形。
運輸官糧、官鹽,是大運河自隋唐起就承擔的使命,但讓大運河河北段大放異彩的,是明清時期大宗商品貿易的繁榮。
特別是適合水運的物產,藉由大運河北上、南下,聞名各地。比如,主產區在北方、受許多南方人喜愛的乾果——棗。
2019年9月13日,中秋節。
在滄州創業的杭州人王啟元要回老家探親,特地在行李箱裡裝了幾盒滄州的金絲小棗。
「棗皮兒薄肉厚,汁多核兒小,剝開了,金黃蜜絲還連著,一入口,真是香甜。」王啟元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在杭州老家,第一次吃到滄州金絲小棗的感受。
「滄州棗最早的市場,在滄州城西大運河西畔,在明末清初已經有一定規模,通過運河,北上京城,南下江浙閩粵,是遠近聞名的運河特產。」孫建說。
還有一種運河水果,它比金絲小棗更適合水路運輸,滄州泊頭的特產——泊頭鴨梨。
「鴨梨含水量大,最怕磕碰,水運顛簸小、運量大,最合適。天津是運河上泊頭鴨梨的主要集散口岸,今天的天津鴨梨,產地之一就是滄州泊頭。」孫建說。
2019年10月3日,國慶假期。
滄州青縣大馬莊現代農業園停車場,北京、天津車牌的旅遊大巴和私家車隨處可見。
「一到周末或節假日,許多京津地區的遊客會自駕或隨旅遊團前來,園區的特種蔬菜不僅銷往京津高端市場,還把京津遊客引到青縣來。」園區總經理李志彬說。
「早晨青縣棚中菜,午間京津盤中餐」。青縣在京津蔬菜市場的地位,可見一斑。
青縣集中種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當時,青縣就是貢菜的基地。現在,每年向京津輸送優質蔬菜100多萬噸。
「一畝園勝過十畝田。青縣人能夠選擇種菜不種田,一定程度上是大運河長期的滋養,帶給了當地更優良、肥沃的水土條件。」李志彬說。
河北的小麥、棉花、食鹽、水果、蔬菜,北方的煤炭、磚石、生鐵、糞肥、皮毛,南方的稻米、絲綢、茶葉、鐵器、竹器、木料……大運河這條黃金水道,不僅讓各地互通有無,還孕育了沿岸一座座城鎮。
>>運河之城
滄州大運河灣生態修復區鳥瞰。傅強攝
大運河孕育著一座座沿河城鎮,它們萌興、發展、壯大。
鄭口、泊頭和滄州,是大運河河北段三座典型的運河城鎮。它們用各自的發展史,勾勒出一副大運河沿線城市的發育、進化圖譜。
8月14日,衡水鄭口鎮運河大橋。
姜玉嶺站在橋上,遙望對岸,河道最寬處,近200米,大運河在這裡拐了一個大彎,
這個彎,為鄭口能夠從普通村鎮發展為運河商貿重鎮提供了「地利」。
「彎,不只為降低落差,運河上背風的港灣,就像『大型停車場』,是理想的泊船之地。航運時期,鄭口碼頭最多能同時停泊日裝卸量三四十噸的船隻50多艘。」姜玉嶺說。
大運河河北段上,大多數城鎮都和鄭口一樣,以「彎」為原點,邁出了發展的第一步。
「小天津衛」鄭口鎮,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座。
到了清朝中期,鄭口湧入大量外地資本,成為全縣最發達的市鎮。
晉商的大染坊,浙商的竹貨店、絲綢鋪、茶葉鋪,山東商人的藥材鋪,加之大小飯店、大車店、銀號……鼎盛時期,百餘家商號、八方客商都聚集在鄭口。
但運河的斷航,讓主要依賴碼頭轉運貿易的鄭口,失去了繼續發展壯大的機遇,只停留在了「鎮」的規模。
與鄭口有相似發展經歷的,還有東光連鎮、吳橋桑園鎮和安陵鎮。
相比之下,同樣在「彎」中孕育的泊頭鎮,則邁出了由「鎮」到「城」的一步,完成了從商貿集鎮向工業化城鎮的轉型。
2019年7月17日,滄州博物館「大運河北」展廳。
泊頭火柴工廠不同時期生產的火花,集中陳列在一個展櫥內。大多數火花上,都有兩個醒目的大字「泊頭」。這是屬於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今天,泊頭火柴已經成為歷史,但它1912年誕生時,卻是照亮泊頭工業化轉型的星火。
泊頭,曾是和鄭口、連鎮、安陵一樣的運河碼頭,但它東西有南皮至交河的官道通過,處在水陸十字交叉地帶,底子更厚、規模更大。
「明朝萬曆時期,泊頭鎮就築有土城,這是北方大運河沿岸少有的鎮級城池。」孫建說。
到晚清、民國時期,在運河航運尚未中斷時,沿河巨鎮泊頭已開啟工業化轉型的大門,這是鐵路帶來的機遇。
1911年,泊鎮站隨津浦鐵路通車而設立。
藉助鐵路運輸,泊頭的火柴製造、冶煉鑄造、雕版印刷、燒造工藝等產業,得到較充分的發展。
今天的泊頭,以鑄造、汽車模具、環保設備、工業泵閥為主導產業,成為滄州城鄉經濟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而且,石衡滄港泊頭段高鐵預計今年年內開工,新的機遇即將擁抱這座運河古城。
盤點整個大運河河北段上的城鎮,發展體量最大的,當屬滄州。
滄州能脫穎而出,發展成大運河河北段唯一的地級市,尋找其內生力,或許可以先關注一座門。
2019年7月17日,滄州博物館「大運河北」展廳。
王健爽將雷射筆的光束,落在了明清滄州古城沙盤西南角的一道獨特城門——小南門上。
與傳統古城設置東南西北四門不同,滄州古城有五座城門。
為何要開這第五座門?
「小南門為繁榮運河貿易而設。離運河最近的城門本是西門,但西門與運河之間的貿易帶南北狹長,東西向太窄,只有100米左右,處在城西南的小南門一開,貿易帶向西南延伸,運河貿易空間擴大。」王健爽說。
中國古建築是講究傳統和風水的,在哪裡開門都有規矩。
「滄州人因地制宜,敢於打破常規,這是在運河上討生活練就的闖勁兒。在看得見的資源優勢和地利之外,這是它得以壯大的無形內力。」孫建說。
如今,「小南門」雖然隨古城牆拆除了,這一帶仍是滄州商業中心。而且,它所承載的城市創新發展精神,正推動滄州由大運河走向渤海灣,成為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
7月30日,省古建研究所。
省古建研究所總工程師趙玲和她的同事,最近正在忙碌一件重要的事。
他們受省文物局委託,正在編制《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專項實施規劃》。
為編制這份《實施規劃》,趙玲和她的同事對大運河河道、沿線城市村鎮及100多處遺產點進行了深入調研,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
規劃旨在為河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確立目標,制定實施措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
《實施規劃》預計明年出臺。
大運河河北段沿岸大小城市新的運河故事和機遇,也即將由此翻開新篇。
大河之北,河湖眾多。河北全省河流,分屬三大流域、十一大水系,各種河流湖泊、泉流飛瀑類型眾多。從永濟渠到京杭大運河,從各大水庫到南水北調工程,河北人與乾旱、洪澇鬥爭的歷程中,修建的人工水體遍布全省。龍生九種,各不相同。河北的河流水系究竟有哪些?這些河湖渠庫各有哪些特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什麼樣的功能?敬請關注《大河之北·河湖水系篇》第三單元。 (採訪/記者 李冬雲 朱豔冰 張近情 王雅楠 執筆/記者 李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