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頭市南運河(航拍) 記者田瑞夫攝
【記者手記】
日前,行走大運河小分隊來到泊頭。泊頭在大運河的哺育下從一個小小古驛漸漸發展成為一座優美的小城。泊頭段運河始鑿於三國時期。元代,這裡已衍生出許多村鎮。明代,隨著運河貫通,新橋驛設立於此,伴隨著商業繁榮漸漸形成一座有城池的重鎮——泊頭鎮。千百年來,大運河猶如一條生命臍帶源源不斷地為泊頭注入養分,繁榮經濟,涵養文化,造就了泊頭人誠信重義,包容開放,敢為天下先的品質。大運河珍藏著歲月發酵成的美酒,迷醉著一個又一個運河之夢,讓世世代代的運河人夢縈魂牽……
清晨,泊頭市區薄霧輕籠,運河寬闊的河道蜿蜒曲折,河水靜靜流淌,不忍驚擾了熟睡人兒的酣夢。清波潺潺,水城一色,這在中國北方城鎮裡極為鮮見,它不僅有北方的渾厚與粗獷,還有江南的婉約與嫵媚。
泊頭市民喜歡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穿行在悠長的街巷,清風相伴,梨香撲鼻,聽清真寺訴說六百年風雲變幻,踏青石板看六合拳演繹俠武豪情,觀大運河體會古驛重鎮敢為天下先的氣魄……這一切無不得益於運河的哺育與滋養。
泊頭,因運河漕運而興,因古驛站而聞名。據《嘉靖河間府志》記載: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交河(現為泊頭市交河鎮)知縣武聰,奉旨於縣東五十裡衛河西岸的新橋鎮,設置新橋水驛,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稱「泊頭驛」。泊頭驛承擔著往來官員、客商、船工等人員歇宿,以及運送朝廷物資、接待藩屬使者上京覲見朝貢、往來傳令送信等諸多職能,成為運河上通訊聯絡的「中樞神經」。依託運河,泊頭迅速發展成為「兩岸商賈雲集,為數百裡所未有」的重鎮。清代後期,泊頭被稱為「運河巨鎮」。民國初期,則「東西兩岸殷實,商號不下千餘家」,成為津南地區第一大商埠。始建於1912年的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前身),逐漸成長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改寫了國人依賴「洋火」的歷史。
「輪舶輻輳,闤闠填盈」,昔日的泊頭驛商賈繁茂,貨流四通。可惜,如今驛站碼頭早已隨歷史的煙雲飄散。幸好還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詩句,為我們描繪出當年運河岸邊的繁華與喧囂。「一簇戎戎市,清晨過泊頭。千家門對水,十裡岸橫舟。鴨腳林中寺,鵝黃柳外樓。春風成寂寞,滾滾衛河流。」清代詩人王初桐在《泊頭》一詩中描寫了早春泊頭的運河風景。晨曦微露,運河在千家萬戶吱呀的推門聲中甦醒,村婦岸邊浣紗,縴夫喊起號子,官船民舫來往穿梭,商賈客家在河畔繁衍生息……有運河水,泊頭人把農產品和手工產品運輸出去,換回生產生活資料,人們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地在這裡過日子。
水,滋潤著風骨與靈性;船,活躍著經濟與文化。在明清漕運的影響下,泊頭的地域經濟與文化繪上了濃厚的運河色彩,呈現出貫通南北、兼容並蓄的包容與開放的特色。
「萬頃梨園花似玉,春來如海香醉人。」早在東漢時期,泊頭人便開始種植鴨梨。在甘甜的運河水的澆灌下,在運河溫柔的懷抱中,一船船鴨梨載著泊頭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冀運往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更把泊頭人誠信、勤勞、包容的精神傳揚四方。穿過歷史煙雲,甜脆的鴨梨魅力依舊。如今,鴨梨產業已成為泊頭特色支柱產業,產品遠銷北美、歐洲、東南亞、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運河有情,浮舟送渡,運河不僅把泊頭鴨梨運送四方,泊頭精湛的鑄造工藝也因運河名揚天下。泊頭鑄造業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據明史料記載,泊頭人多有外出謀生者,以冶鐵為業,近至州府郡縣,遠到南洋。他們順水而行,足跡踏遍大江南北。雖然這些老手藝人已經隱沒在歷史的背影中,但他們為中國鑄造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08年,泊頭生鐵冶鑄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走在泊頭街頭,從吊車到模具到玻璃絲網,店鋪門臉多與鑄造產業相關,散發著金屬厚重的光澤與氣息。
大運河不僅給泊頭帶來了繁榮,更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商機的地方就有商人,常在運河上來往的商人中不乏回族商旅,他們慢慢聚集定居下來,在泊頭這片充滿朝氣與吸引力的土地上繁衍生活。
矗立在運河岸邊,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的泊頭清真寺,為我們講述著600多年來回漢兩族人民同飲運河水,共建美好家園的動人故事。運河沿岸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產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偉大智慧,見證了運河與城市的變遷,它們是大運河的圖標,更是城市的象徵,它們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同大運河一起繼續前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而悠悠運河,也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濃濃情感,她是一條紐帶,繫著世世代代運河人割捨不斷的血脈情緣。在清真寺,我們偶遇了來自臺灣年近花甲的彭廣豐先生。詢問中,我們得知,當年他的母親就居住在運河岸邊,母親常常為他講述運河人家的生活百態。「在我的印象中,大運河像是一幅繪滿鄉愁的畫卷。這次來,我要替故去的母親再看一看運河,再嘗一嘗運河水。」彭先生深情地說。
古往今來,有著頑強生命力的大運河承載著多少運河兒女的夢啊。冬日正午,暖陽高照,泊頭市區運河岸邊,運河景觀帶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慢慢展露出美麗的容顏。背風處一位參與施工的師傅和衣而眠,嘴角掛著一絲微笑,仿佛酣眠在母親的臂彎。遠處運河的冰面正在一點點消融,伴隨著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運河的春天正在一步步向我們走來。(記者肖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