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運河「泊」來古驛城

2021-01-15 河北新聞網

泊頭市南運河(航拍) 記者田瑞夫攝

【記者手記】

日前,行走大運河小分隊來到泊頭。泊頭在大運河的哺育下從一個小小古驛漸漸發展成為一座優美的小城。泊頭段運河始鑿於三國時期。元代,這裡已衍生出許多村鎮。明代,隨著運河貫通,新橋驛設立於此,伴隨著商業繁榮漸漸形成一座有城池的重鎮——泊頭鎮。千百年來,大運河猶如一條生命臍帶源源不斷地為泊頭注入養分,繁榮經濟,涵養文化,造就了泊頭人誠信重義,包容開放,敢為天下先的品質。大運河珍藏著歲月發酵成的美酒,迷醉著一個又一個運河之夢,讓世世代代的運河人夢縈魂牽……

清晨,泊頭市區薄霧輕籠,運河寬闊的河道蜿蜒曲折,河水靜靜流淌,不忍驚擾了熟睡人兒的酣夢。清波潺潺,水城一色,這在中國北方城鎮裡極為鮮見,它不僅有北方的渾厚與粗獷,還有江南的婉約與嫵媚。

泊頭市民喜歡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穿行在悠長的街巷,清風相伴,梨香撲鼻,聽清真寺訴說六百年風雲變幻,踏青石板看六合拳演繹俠武豪情,觀大運河體會古驛重鎮敢為天下先的氣魄……這一切無不得益於運河的哺育與滋養。

泊頭,因運河漕運而興,因古驛站而聞名。據《嘉靖河間府志》記載: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交河(現為泊頭市交河鎮)知縣武聰,奉旨於縣東五十裡衛河西岸的新橋鎮,設置新橋水驛,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稱「泊頭驛」。泊頭驛承擔著往來官員、客商、船工等人員歇宿,以及運送朝廷物資、接待藩屬使者上京覲見朝貢、往來傳令送信等諸多職能,成為運河上通訊聯絡的「中樞神經」。依託運河,泊頭迅速發展成為「兩岸商賈雲集,為數百裡所未有」的重鎮。清代後期,泊頭被稱為「運河巨鎮」。民國初期,則「東西兩岸殷實,商號不下千餘家」,成為津南地區第一大商埠。始建於1912年的泊鎮永華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泊頭火柴有限公司前身),逐漸成長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家,改寫了國人依賴「洋火」的歷史。

「輪舶輻輳,闤闠填盈」,昔日的泊頭驛商賈繁茂,貨流四通。可惜,如今驛站碼頭早已隨歷史的煙雲飄散。幸好還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詩句,為我們描繪出當年運河岸邊的繁華與喧囂。「一簇戎戎市,清晨過泊頭。千家門對水,十裡岸橫舟。鴨腳林中寺,鵝黃柳外樓。春風成寂寞,滾滾衛河流。」清代詩人王初桐在《泊頭》一詩中描寫了早春泊頭的運河風景。晨曦微露,運河在千家萬戶吱呀的推門聲中甦醒,村婦岸邊浣紗,縴夫喊起號子,官船民舫來往穿梭,商賈客家在河畔繁衍生息……有運河水,泊頭人把農產品和手工產品運輸出去,換回生產生活資料,人們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地在這裡過日子。

水,滋潤著風骨與靈性;船,活躍著經濟與文化。在明清漕運的影響下,泊頭的地域經濟與文化繪上了濃厚的運河色彩,呈現出貫通南北、兼容並蓄的包容與開放的特色。

「萬頃梨園花似玉,春來如海香醉人。」早在東漢時期,泊頭人便開始種植鴨梨。在甘甜的運河水的澆灌下,在運河溫柔的懷抱中,一船船鴨梨載著泊頭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冀運往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更把泊頭人誠信、勤勞、包容的精神傳揚四方。穿過歷史煙雲,甜脆的鴨梨魅力依舊。如今,鴨梨產業已成為泊頭特色支柱產業,產品遠銷北美、歐洲、東南亞、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運河有情,浮舟送渡,運河不僅把泊頭鴨梨運送四方,泊頭精湛的鑄造工藝也因運河名揚天下。泊頭鑄造業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據明史料記載,泊頭人多有外出謀生者,以冶鐵為業,近至州府郡縣,遠到南洋。他們順水而行,足跡踏遍大江南北。雖然這些老手藝人已經隱沒在歷史的背影中,但他們為中國鑄造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08年,泊頭生鐵冶鑄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走在泊頭街頭,從吊車到模具到玻璃絲網,店鋪門臉多與鑄造產業相關,散發著金屬厚重的光澤與氣息。

大運河不僅給泊頭帶來了繁榮,更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商機的地方就有商人,常在運河上來往的商人中不乏回族商旅,他們慢慢聚集定居下來,在泊頭這片充滿朝氣與吸引力的土地上繁衍生活。

矗立在運河岸邊,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的泊頭清真寺,為我們講述著600多年來回漢兩族人民同飲運河水,共建美好家園的動人故事。運河沿岸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產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偉大智慧,見證了運河與城市的變遷,它們是大運河的圖標,更是城市的象徵,它們連接著過去、現在與未來,同大運河一起繼續前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而悠悠運河,也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濃濃情感,她是一條紐帶,繫著世世代代運河人割捨不斷的血脈情緣。在清真寺,我們偶遇了來自臺灣年近花甲的彭廣豐先生。詢問中,我們得知,當年他的母親就居住在運河岸邊,母親常常為他講述運河人家的生活百態。「在我的印象中,大運河像是一幅繪滿鄉愁的畫卷。這次來,我要替故去的母親再看一看運河,再嘗一嘗運河水。」彭先生深情地說。

古往今來,有著頑強生命力的大運河承載著多少運河兒女的夢啊。冬日正午,暖陽高照,泊頭市區運河岸邊,運河景觀帶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慢慢展露出美麗的容顏。背風處一位參與施工的師傅和衣而眠,嘴角掛著一絲微笑,仿佛酣眠在母親的臂彎。遠處運河的冰面正在一點點消融,伴隨著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運河的春天正在一步步向我們走來。(記者肖煜)

相關焦點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一:揚州運河的開發與保護
    三年來,考察組一行冒嚴寒、戰苦暑,途徑5省2直轄市和30餘個地縣,至2016年10月底將通濟渠、永濟渠考察完成,隋唐大運河全線考察結束。為展現隋唐運河考察的整體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歷史情懷,本網特錄系列紀實報導於此,以饗讀者。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六:永濟渠首溯運河
    三年來,考察組一行冒嚴寒、戰苦暑,途徑5省2直轄市和30餘個地縣,至2016年10月底將通濟渠、永濟渠考察完成,隋唐大運河全線考察結束。為展現隋唐運河考察的整體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歷史情懷,本網特錄系列紀實報導於此,以饗讀者。一部黃河治水史,同時也就是勞動人民與天與地奮鬥的歷史。如果將中國的歷史比作是一座書庫,黃河可以稱得上其中的一本大書,而千百年來的治水史則在書中需要大寫特寫。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九:瓜州古渡與古邗溝故道
    千百年來,大運河一路播灑文明的種子,流經之處造就了無數的碼頭、集鎮和商埠的繁榮,使運河成為一條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傳播的紐帶。運河哺育了揚州,滋潤了揚州,也發展了揚州,可以說是揚州的「根」。運河已經成為揚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無運河,不揚州」。 2016年6月5日,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成員在領隊張秉政教授的帶領下,來到了江蘇揚州,他們將用幾天的時間,對揚州段運河進行全方位的考察,第一站,考察組就來到了瓜州古渡與古邗溝故道,對兩個歷史悠久的大運河遺產點進行了細緻考察。
  • 「行走運河,賦能小康」——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來了!
    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主題為「行走運河,賦能小康」,主要內容體現在「2+8+N」活動體系。其中,「2」即11月7日的開幕式,11月15日的閉幕式;「8」代表八大板塊系列活動;「N」代表各區推出的文化節活動。我具體介紹一下這8大板塊的內容。
  • 心靈四季 美麗中國 |《行走大運河》之大運河漂來的北京城
    人們常說北京城是漂來的,一句話道出了北京城與大運河千絲萬縷的聯繫。請聽《行走大運河》第二篇:大運河漂來的北京城。如果要探尋北京城是怎麼順大運河漂來的,就一定要先到張家灣,因為俗語有云「沒有張家灣,漂不來北京城」。通州區政協特約文史專員任德永帶我們來到北京通州區張家灣鎮張灣村,一座保存完好的城門樓矗立村口,依舊護衛著張家灣人。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八:古色古香道口鎮
    整個碼頭的建築還集科學性、實用性、美觀性為一體,是大運河滑縣段現存形制比較完整、風格比較獨特的碼頭之一了。「而像這樣的碼頭,古城牆附近就有十幾個。」一附近村民介紹說。品味歷史老街與道口燒雞在碼頭旁,考察組還遇到了曾當過運河岸邊的縴夫,現任鎮企業辦副主任兼主管會計的趙保順先生,他也是地地道道的道口人。順著城牆走不久,就到了一面街和順河老街。「不到順河街,道口算白來。」
  • 《行走大運河》第十篇:天津:運河載來的城市
    有人說,天津是運河載來的城市。這次沿著運河行走,記者真切體驗到這句話的深意。運河成就了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天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座城市的興起都能找到一個原點,天津的原點在哪裡?碑身下面的思源廣場是處親水平臺,中國文物學會大運河專業委員會委員趙永強介紹說,華北最大的水系——海河水系,如同一把扇子,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等大小支流組成了巨大的扇面,三岔河口就在扇子的底部。
  • 行走大運河 | 身居隋唐大運河中心的洛陽 打贏了城市發展「翻身仗」
    武皇氣象之宏大,又與流經洛陽城的大運河直接相關。10月24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媒體採訪團來到洛水側畔的洛陽,探究水與城的興衰秘密。  史書記載,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隋煬帝有意遷都東京洛陽,命官營造「前直伊闕,後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的洛陽城。
  • 行走大運河 |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全媒體新聞行動「行走在滄縣大白洋橋村一帶流傳著這樣兩句話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這是用來形容坐落於此的南排河穿運倒虹吸工程,它既是一個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個異常壯觀的絕美景觀。
  • 【行走大運河】運河棗香亦醉人
    王燁攝【記者手記】近日,行走大運河小分隊來到滄縣崔爾莊,這裡是一代文宗紀曉嵐的故鄉,也是「中國金絲小棗之鄉」。它離大運河尚有一段距離,但運河強大的交通輻射作用依舊為小鎮興盛提供了獨特的發展契機。延續了三千餘年的崔爾莊金絲小棗,曾一度在槳聲帆影中沿著運河南下北上。
  • 行走大運河丨這個令人「上頭」的千年運河頭,遍地是文物地標,甚至...
    為助力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全媒體新聞行動「行走大運河」▼▼▼人們常說「北京城是漂來的」,一句話道出了北京城與大運河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要探尋北京城是怎麼順大運河漂來的,就一定要先到張家灣,因為俗語有云「沒有張家灣,漂不來北京城」。通州區政協特約文史專員任德永帶我們來到北京通州區張家灣鎮張灣村,一座保存完好的城門樓矗立村口,依舊護衛著張家灣人。
  • 「行走大運河」,跟隨全媒體行動,來一場大運河的認知之旅
    河北當地文化廳和旅遊廳與河北各大新聞媒體聯合打造「行走大運河」全媒體行動這些年來,我們國家致力於發展文化軟實力,於是各地政府紛紛推出了相應的政策來建設當地文化比如說河北當地的文化廳和旅遊廳,就出臺了一則與河北各大新聞媒體聯合打造的「行走大運河」全媒體行動,帶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瑰寶——大運河。
  • 古邗溝是世界最早運河大運河得以生揚州得以生
    2500年來,邗溝被視為揚州的文明「源頭」,亦是大運河的前身及開端。在古代陸路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邗溝及後來的大運河,便成了揚州最重要的運輸途徑。尤其到了唐代,揚州成為全國漕運的中心,佔有重要政治、經濟、文化地位,此時的揚州商賈如雲,極盡繁華,獲得「維揚雄富冠天下」的美名,造就了揚州一段最輝煌的時期。可以這樣說,因為古邗溝,運河得以生,揚州得以生。
  • 行走大運河 |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曾經亞洲最大的倒虹吸工程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全媒體新聞行動「行走在滄縣大白洋橋村一帶流傳著這樣兩句話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這是用來形容坐落於此的南排河穿運倒虹吸工程,它既是一個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個異常壯觀的絕美景觀。
  • 【行走大運河】開封:大運河段上的文化名城
    流淌千年的汴河,溝通江淮,是大運河的主幹。《宋史·河渠志》記載:「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這一段記載便是描述了古汴河漕運繁忙的景象及其重要性。
  • 行走大運河丨這個令人「上頭」的千年運河頭,遍地是文物地標,甚至...
    為助力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推出全媒體新聞行動「行走大運河」▼▼▼人們常說「北京城是漂來的」,一句話道出了北京城與大運河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要探尋北京城是怎麼順大運河漂來的,就一定要先到張家灣,因為俗語有云「沒有張家灣,漂不來北京城」。通州區政協特約文史專員任德永帶我們來到北京通州區張家灣鎮張灣村,一座保存完好的城門樓矗立村口,依舊護衛著張家灣人。
  • 愛家鄉 遊河北 發現身邊的美 | 行走大運河泊頭段:運河古驛煥新暉,繪就發展新畫卷​
    悠悠古運河在燕趙大地上流淌千年,為滄州帶來了旖旎的自然風光,也孕育了燦爛的運河文化。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行走大運河,領略沿岸的滄州風光,感受這條千年文脈的魅力與內涵。(資料來源:「泊頭文化旅遊」微信公眾號)泊頭運河景觀帶泊頭,因運河漕運而興,因古驛站而聞名。從「兩岸商賈雲集,為數百裡所未有」的真實寫照中,從「官舟與客舫,日日從此過」的繁忙景象中,都可以看到泊頭的昔日盛景。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四十二:探尋中國磁州窯「黑白藝術」
    2016年10月5日,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來到河北邯鄲磁縣,分別探訪中國磁州窯博物館和中國磁州窯富田遺址博物館,探尋運河文化孕育下的磁州窯文化,與運河流經的這片土地孕育而生的源遠流長的運河文明。圖為中國磁州窯博物館外景。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四十三:大名府「鼎鼎大名」考察記
    三年來,考察組一行冒嚴寒、戰苦暑,途徑5省2直轄市和30餘個地縣,至2016年10月底將通濟渠、永濟渠考察完成,隋唐大運河全線考察結束。為展現隋唐運河考察的整體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歷史情懷,本網特錄系列紀實報導於此,以饗讀者。大名府因運河的開鑿而興盛,也因運河的改道而衰落。運河漕運使大名城迅速崛起,成為北方重鎮。北宋初年,大名府曾為朝廷陪都,名「北京」。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四:揚州美食與東關街
    編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運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動在「運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興起。考察組以「走運河,話兩岸,溯歷史,展風情,看變遷」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遺產點、大地風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四位一體的考察,將運河進行全方位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