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 |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

2020-10-09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為助力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河北廣播電視臺

聯合策劃推出

全媒體新聞行動

「行走大運河

你見過像立交橋一樣的兩條河嗎?河下有河,各走各路。在滄縣大白洋橋村一帶流傳著這樣兩句話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這是用來形容坐落於此的南排河穿運倒虹吸工程,它既是一個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個異常壯觀的絕美景觀。

南排河穿運倒虹吸工程

今天的運河故事我們從一張糧票說起。雖然糧票已經成為過去時,但是滄州市肖家樓水利設施管理站 站長寇金星依舊收藏著幾張1975年河北省發行的3市斤地方糧票。因為糧票上印製的圖案就是他負責的水利工程——南排河穿南運河倒虹吸工程。

寇金星帶我們來到郵票上的位置,南運河由南向北流,南排河自西向東流,十字交叉,各走各路,互不幹擾。南排河以涵洞的方式從運河下方穿過,直接入海。兩頭高,中間低,像倒置的虹吸管,俗稱倒虹吸。

現在,倒虹吸水利工程並不鮮見,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這個倒虹吸工程規模之大,卻堪稱河北之最、中國之最,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工程。寇金星:「當時這個建成是號稱亞洲最大的倒虹吸工程,現在來講咱也是在亞洲排第二,第一在保定地區。」

這麼浩大的工程當年是如何建成的呢?寇金星告訴我們這樣一組數據:整個工程總計用時近11個月,用工高峰期約有5000餘人,堪稱是人海戰術。「當時咱們建的時候是60年代,沒有什麼機械,挖掘機、起重機都沒有,全靠人力。包括咱們用的砂石料、水泥都是從太行山拉過來的。」

我們看到數字裡跳躍著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堅定信念。也造就了「三百輛大車下太行」的神話。寇金星:「因為咱滄州本地不產砂石料,也不產水泥,當時也沒有汽車,怎麼辦?從附近村上調集了300多輛大馬車,三匹馬拉一輛馬車,給咱們這個工程日夜不停的去拉砂石料。」

關於倒虹吸工程建成後的盛大場景,《滄州地區水利志》收錄了這樣幾句話——人為河水來鋪「軌」,「倒虹吸」顯神威,勞動人民多智慧;虹中河水湧,一瀉千裡飛……建成後的倒虹吸工程不僅壯觀,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資料記載,僅在1976年,倒虹吸蓄水量達4.2億立方米,可為泊頭、滄縣、黃驊等縣和中捷、南大港農場澆地70多萬畝。今天它依然矗立在河道上管控河水,發揮著它的作用。

其實,南排河穿運倒虹吸工程建成之前,大白洋橋段京杭大運河是一個「弦弓灣」,一到桃花汛、麥黃水、秋傻子雨汛期,運河水就波濤洶湧,堤岸險象環生。管理站院牆外面的一條小路就是之前的運河西堤,村民們稱之為老堤。


大運河西岸的這一帶被稱作「月河灣兒」,每次發洪水的時候,村民將河邊的柳樹不完全鋸開,然後順著水流的方向推倒,減緩洪水對堤岸的衝刷,當地人有一句老話兒叫「不灌月河不掛柳」。

除了「掛柳保堤」,大白洋橋村在經年累月的防洪中形成了自己一套防洪文化。

防汛工具:檁條、麥秸、土牛、雞毛毽

防洪措施:打土牛、傳籤巡邏、毽子測水…

今天,我們可以利用先進的科學設備檢測堤壩的牢固程度,今後,可能有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抗洪防汛。但是我們依然佩服當年人們用柳樹、土牛、檁條與運河水對峙的勇氣和智慧。


在村北緊鄰運河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水渠,是當時運河向西決堤後衝刷而成的,有數百年歷史,村民稱之為好漢河。以此為名,是為了紀念當年跳入河中堵決口,而遇難的護堤人。


從一條河流的命名中,我們看到了運河兩岸人民對運河的懷念,對運河英雄的敬重。我們看到大運河的精神從未因運河水流的減弱而消失。

雨後,岸邊草色青青,荷葉茂盛。成群的白鷺時而棲息、時而盤旋。寇金星告訴我們:昨天,這裡是經常潰壩的「弦弓灣」;今天,這裡是防洪、蓄水的水利樞紐;明天,這裡是倒虹吸生態風景區。「虹吸生態公園,最起碼也建上2A級以上的風景區,野生鳥白鷺在咱們這一片是棲息最多的,可以達到兩三千隻,如果說能把咱的倒虹吸打造成一個倒虹吸生態公園,也能成為南水北調東線上的一個亮點。」


來源 :河北綜合廣播

相關焦點

  • 行走大運河 |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曾經亞洲最大的倒虹吸工程
    你見過像立交橋一樣的兩條河嗎?河下有河,各走各路。在滄縣大白洋橋村一帶流傳著這樣兩句話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這是用來形容坐落於此的南排河穿運倒虹吸工程,它既是一個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個異常壯觀的絕美景觀。
  • 行走大運河 |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曾經亞洲最大的倒虹吸工程
    你見過像立交橋一樣的兩條河嗎?河下有河,各走各路。在滄縣大白洋橋村一帶流傳著這樣兩句話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這是用來形容坐落於此的南排河穿運倒虹吸工程,它既是一個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個異常壯觀的絕美景觀。
  • 滄州兩條河像立交橋一樣,河下有河,各走各路,奧秘在於這個原理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在滄縣大白洋橋村一帶流傳著這樣兩句話。這是用來形容坐落於此的南排河穿運倒虹吸工程的,南運河和南排河在這裡十字形立體交叉,它既是一個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個異常壯觀的絕美景觀。眼前的倒虹吸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 河下古鎮:延續千年的詩意與鄉情
    如今的河下古鎮,古色古香,浸潤著延續千年的生活熱望,有京杭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區、淮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重點保護歷史街區、周恩來故裡5A級旅遊景區等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也曾提到「建設好周總理的家鄉,具有象徵意義」。
  • 「行走大運河」河南有個「小天津」
    明清至民國年間,道口古鎮商賈雲集、貿易繁盛,有「小天津」之稱。公元608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百萬民夫,在沁河左岸引沁水,開鑿永濟渠,南達於河,北通涿郡。宋元時期永濟渠稱御河。因流經春秋時期古衛國之地,明代改稱衛河並一直沿用至今,是華北平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水道,持續通航約1800年。
  • 行走大運河|運河「泊」來古驛城
    泊頭市南運河(航拍) 記者田瑞夫攝【記者手記】日前,行走大運河小分隊來到泊頭。泊頭在大運河的哺育下從一個小小古驛漸漸發展成為一座優美的小城。泊頭段運河始鑿於三國時期。元代,這裡已衍生出許多村鎮。明代,隨著運河貫通,新橋驛設立於此,伴隨著商業繁榮漸漸形成一座有城池的重鎮——泊頭鎮。千百年來,大運河猶如一條生命臍帶源源不斷地為泊頭注入養分,繁榮經濟,涵養文化,造就了泊頭人誠信重義,包容開放,敢為天下先的品質。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二十九:瓜州古渡與古邗溝故道
    三年來,考察組一行冒嚴寒、戰苦暑,途徑5省2直轄市和30餘個地縣,至2016年10月底將通濟渠、永濟渠考察完成,隋唐大運河全線考察結束。為展現隋唐運河考察的整體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歷史情懷,本網特錄系列紀實報導於此,以饗讀者。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八:古色古香道口鎮
    安陽境內的大運河為永濟渠南段,流經安陽下轄的滑縣、湯陰與內黃三縣,與今衛河的流向有所重疊。永濟渠廢棄後,河道逐漸湮沒。距今考古調查,僅滑縣、湯陰及內黃部分為地上河,上有跡可循。其中,以滑縣段運河故道及兩岸保存作為完整,而滑縣段又以由南向北曲川道口古鎮的河岸保存最為完好。
  • 【行走大運河】開封:大運河段上的文化名城
    流淌千年的汴河,溝通江淮,是大運河的主幹。《宋史·河渠志》記載:「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這一段記載便是描述了古汴河漕運繁忙的景象及其重要性。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六:永濟渠首溯運河
    三年來,考察組一行冒嚴寒、戰苦暑,途徑5省2直轄市和30餘個地縣,至2016年10月底將通濟渠、永濟渠考察完成,隋唐大運河全線考察結束。為展現隋唐運河考察的整體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歷史情懷,本網特錄系列紀實報導於此,以饗讀者。一部黃河治水史,同時也就是勞動人民與天與地奮鬥的歷史。如果將中國的歷史比作是一座書庫,黃河可以稱得上其中的一本大書,而千百年來的治水史則在書中需要大寫特寫。
  • 【行走大運河】開封:大運河段上的文化名城
    流淌千年的汴河,溝通江淮,是大運河的主幹。《宋史·河渠志》記載:「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這一段記載便是描述了古汴河漕運繁忙的景象及其重要性。
  • 河下古鎮 印象千年【原創】
    淮安市淮安區河下街道境內,屬周恩來故裡景區之一,古鎮形於春秋末期,距今己有2500多年歷史。2002年7月,河下古鎮作為淮安歷史文化名城核心歷史街區之一,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評定為首批全國30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後成為京杭大運河沿岸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區,2015年10月,河下古鎮作為周恩來故裡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行走隋唐大運河紀實三十一:揚州運河的開發與保護
    2009年9月,揚州在申遺聯盟各城市中率先公布並實施《大運河(揚州段)遺產保護規劃》。該規劃納入《揚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從而確保各類遺產點、河段不因城鄉建設項目的實施遭受新的建設性破壞。」2010年以來,揚州先後叫停了儀徵市儀徵運河「一河兩岸」工程、高郵市裏運河故道工程等有可能對運河遺產產生破壞的項目。
  • 「贊河下古鎮,對河下奇聯」有獎徵聯獲獎作品
    感謝全國聯家大力支持,「贊河下古鎮,對河下奇聯」有獎徵聯收到全國各地眾多來稿。浙江 應綠霞到進士鄉,上狀元樓,總理鄰人作東道,憑誰來靈秀江南,幸皆有得;溯漕運史,品長魚席,承恩故裡看西遊,教客在繁華河下,樂不思歸。
  • 「行走運河,賦能小康」——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來了!
    舉辦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主要有三點考慮。第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保護利用傳承重要批示精神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 「行走大運河」看!這裡有「金磚」
    老輩人談及北京來歷的時候,總愛說這麼一句話:「北京城是漂來的」。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個「漂」是給形象化了,真正的意思是說,建筑北京的各種磚石木料都是從河上運來的。今天行走大運河採訪組就來到了邢臺臨西縣。曾經這裡生產的磚專供北京城。
  • 【行走大運河】沒見過《清明上河圖》?來這兒看實景版!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北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的大型全媒新聞行動《行走大運河》,結束了河南段安陽市的採訪,報導組轉戰開封市。 在清明上河園中,有這樣一條河,它猶如一條綬帶,連接了古今,從張擇端的畫卷中流進了現實,這條河,就是汴河。
  • 【行走大運河】千古運河勝水流芳
    記者 田瑞夫攝【記者手記】8月12日,行走大運河小分隊慕名來到北方水鄉勝芳古鎮。水,是勝芳的靈魂。歷史上,勝芳因水而興,因水而盛,元代北運河貫通後,勝芳更藉此成為當時南北經濟文化交匯的一座重鎮。但奇怪的是,這個享譽古今的水鄉碼頭,卻將火奉為民間信仰,代代傳承。
  • "巨人視野"重構淮安最美生態文藝小鎮——河下
    逐步修復河下水系,形成有老街、有水岸、有石橋、有船隻、有民居、有牌坊、有景觀的傳統古鎮風貌。這些,才是遊客真正想看到的景色。切忌想一出是一出,將「古」打造成「土」。如那些千篇一律的電腦字體仿古招牌、繡字招旗,早已經被成熟古鎮景區淘汰,河下就千萬不能用。如優質古鎮景區都重視夜遊,更擯棄彩色燈光夜景,並樂於邀請攝影家、遊客來把關,河下就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