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最美呈現方式
完整、古樸、生態、文藝、小資
古鎮遊作為當今國內休閒旅遊的一種重要形式,給人們帶來的綠色、生態、親水、人文、小資、慢節奏體驗,是其他旅遊形式所不能比擬的。它不同於常規景點走完全程即完成使命的特點,而是可以駐足一處,一杯茶、一杯咖啡、一個下午,是一種文藝、輕鬆的休閒生活方式。所以,當下衡量一個古鎮景區是否開發成功,就是要看遊客是否願意常來發呆、打卡,而不是僅僅當作一個普通景點,來過,就不願再來。
近年來,國內古鎮開發熱火朝天,有採用房地產形式進行的;有自主規劃建設的;有推倒重建的;有邀請國內專業團隊合作的。在古鎮景區開發較為完善的蘇南、浙北一帶,幾乎都採用了最後一種開發形式,即「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浙江省金融科技協會顧問、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錢朝霞教授曾在她的幹部培訓課程《政府投資基金解讀與PPP模式實證分析》中指出,政府用房地產形式打造特色小鎮,打造多少,將「死」掉多少。她還強調,國內文旅開發成功案例很多,手法也比較成熟,政府在投入建設文旅項目前,應全方位考量國內成功案例,用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目光來創新自身思維方式,過濾風險。有50%把握,才能有80%的勝算。
河下是淮安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人文古鎮,它曾是徽州鹽商在裏運河最北端的聚集地,是一座因運河而起、因漕運而盛、因鹽商而富的歷史文化名鎮。明清時期先後走出67名進士、123名舉人,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齊全。一代文學巨匠、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考據學發軔之初重要學術代表、乾嘉學派奠基人閻若璩,溫病學大家、中醫四大名著《溫病條辨》作者吳瑭等歷史文化名人均誕生於此,是江蘇省首批公布的58座歷史文化街區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江蘇段」保護範圍。
區位優勢
河下古鎮景區現狀
河下地理位置優越,東近淮安新城(古新城),南鄰大運河,西接淮安生態文旅區,北依翔宇大道(原淮河故道),交通便利,酒店、餐飲便捷,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文化旅遊產業開發寶地。從2002年起,淮安區專門成立公司,投入巨資對河下進行古鎮景區打造。在長達18年的時間裡,河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後興建了翔宇大道北入口仿古商業建築群,打通了貫穿古鎮中心的城河街馬路,開挖了城河,引進了聞思寺項目,重建了蕭湖及其島嶼、狀元閣等建築,打造了沈坤狀元府景區與其北側狀元府別墅小區,還在蕭湖北片區建設了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校區,吸引了北京「萬豐小吃城」等前來入駐,可算是碩果纍纍。馬路變寬了、房子變新了、樹變多了、水變綠了,街道也變得更加整潔起來,一派舊貌換新顏的城市新景象。
河下在城建上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回顧政府初心,淮安傾全區之力打造河下的目的,是為發展淮安文化旅遊產業,建成一個國內知名人氣古鎮景區,而非是單純進行城建開發或環境治理。那些拔地而起的多層仿古建築,僅是商業開發的一個部分,它們不斷向古鎮核心區域蔓延,一棟棟老房子不但未能因古鎮開發而備受重視,反而被這些新建築所蠶食。核心老街上,至今保持著「一層皮」式的統一立面視覺效果,除了一個改造成吳鞠通中醫館的老宅和由2間門面組成的花巷火龍局外,再沒有過多的文化元素和遊覽節點來支撐遊客行程。作為古鎮最大亮點,吳承恩故居被西側新開的一條大馬路、一排仿古大樓同古鎮隔開。東南蕭湖被重新開發成市民公園後,除了每晚閃耀著五顏六色的燈光陪伴著群眾鍛鍊健身外,對古鎮文旅事業的發展絲毫未見幫助。部分建築中開設了飯店、賓館、超市、網吧,但面對的人群只是周邊居民或是學生。多年來通過無數人艱苦奮鬥得來的開發成果,換來的只有低迷的人氣和慘澹的業態。偏離了景區屬性的古鎮建設,使得政府多年來的投入,成效不顯。「河下」之名,也因此在國內旅遊市場中迅速蒸發其在歷史上積累下的名氣,使得一個原本應為生態、文藝、時尚的人文古鎮,陷入到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
從現狀反思問題
如何改變河下現狀?只有清晰認識到問題的存在,改變以往被實踐證明並非正確的開發思路,一切局面皆有可能被扭轉。先給河下古鎮做一個全面的「CT」,找出問題、分析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一個完整的古鎮景區,完善的整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目標是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石。規劃定位不精準、自身開發經驗不足、運營思路不明確都會成為文旅開發失敗的原因。尤其是不考慮古鎮傳統風貌,一味拆遷讓地搞建設。河下想要改變,必定要重塑頂層設計,重審規劃,重構設想,重建古鎮。一是重新組織人員發掘河下歷史文化資源,並在此基礎上確定古鎮遊覽節點與遊線,制定古鎮整體風貌和節點打造規劃。二是擯棄以往規劃建設大量大體量仿古商業建築來替代古民居發展旅遊的做法,不再「為建而拆」大量老宅老院。三是儘可能將成型的宅院故居景點規划進街巷,使之與古鎮融為一體。四是修復因古鎮開發而遭到破壞的老街風貌。五是疏浚修復古鎮內淤塞河道、古橋等傳統建築設施。要放棄長久以來的急功近利心理,不能再靠找一個個「大項目」來以「貼膏藥」式嵌入古鎮。這些所謂的項目,在不附帶一堆條件的情況下,通常不會談攏,遲早會令政府再陷入另一種不可收拾的僵局之中。
↓
河下古鎮東北鳥瞰圖
從長遠角度考慮,河下古鎮至少應以東至北門大街、西至城西幹道、南至蕭湖整體並沿大運河堤、北至翔宇大道為大景區發展規劃區域,並預留鎮外大型停車場規劃用地(如康馬路東南角),逐步遷出內部停車場。廢除貫穿古鎮中心的城河街大馬路,恢復被道路切斷的估衣街。逐步修復河下水系,形成有老街、有水岸、有石橋、有船隻、有民居、有牌坊、有景觀的傳統古鎮風貌。這些,才是遊客真正想看到的景色。
↓
開發古鎮,一個定語「古」字,就已經道出了古鎮開發的成功秘訣在哪裡?叫「古鎮」對文旅產業發展沒有任何幫助,是「古鎮」才是王者。同樣一棟建築,可將老修成新,也可讓新變成舊。現如今,河下老街上經立面改造後可供遊覽的只有一條約1公裡左右的石板街,亮點、業態不明顯。改造前,尚可見老門、老牆、老瓦、老窗,還有腳下老下水道透過青石板不斷傳出的汩汩流水聲。改造後,不但小體量老瓦房變成了大開間新瓦房,河下沿街最具特色的老杉木門板,也變成了統一大小、統一顏色、統一格調、統一花紋的新隔扇門。腳下曾經的汩汩流水聲,也因為改造而失去了水的靈動聲響(淮陰區碼頭古鎮改造時專門保留此特色)。寥寥無幾的遊客行走在這條老街上,除了馬不停蹄、毫無「喘息」地匆匆走完全程外,再無其他看點,就連一枝青綠植物都難以遇見。有百姓就突發奇想,給這條「改造」過的石板街起了個讓人哭笑不得的諢名——「旱街」。
古鎮開發,整體風貌至關重要。那些支撐古鎮文化底蘊和遊客心理需求的實物標本——老房子等各類古建築,在景區建設中不但一棟都不能拆,而且還要對其修、增。那種將大筆資金投在仿古商業建築建設上的思維模式,早已不適應市場發展規律。只有當景區人氣充分「吸粉」後,相關商業或旅遊產業才能得以發展,這不是單純進行一些門面房的建、售、租就能達到的效果。所以,從景區建設之初就應多從遊客體驗角度考慮。否則,純建一個遊客望而卻步的「仿古一條街」,即便再有高超營銷手段,也換不來遊客的口碑和寶貴的旅遊人氣,更不會有與業態之間的良性循環。
↓
古北水鎮中的文藝元素
古鎮建設最終要面對的是旅遊市場,而要走市場路線發展,就必須要遵從市場規則來辦事。切忌想一出是一出,將「古」打造成「土」。如那些千篇一律的電腦字體仿古招牌、繡字招旗,早已經被成熟古鎮景區淘汰,河下就千萬不能用。如優質古鎮景區都重視夜遊,更擯棄彩色燈光夜景,並樂於邀請攝影家、遊客來把關,河下就要學習。要多恢復小體量低矮層次連片民居建築,要補植老樹、補修牌坊、補建過街樓、補砌街坊門。要在遊線中大量增加老物件來參與建設。要有碼頭、有船隻,要以此來豐富遊客體驗。無論白天還是夜晚,古鎮內都要提供充分的休閒空間給遊客。要營造生活氣息,增加文藝氛圍。有吃、有玩、有住的地方才是市場。
河下還要學會用「水」做文章,這既是河下原本風貌,也是當今成功古鎮景區的環境標配。淮安被譽為是「漂浮在水上的城市」,舊時城內水域、陸地比達1:3,城外河下連同蕭湖更是近1:1,這從1908年測繪的《淮安城市附近圖》中可見一斑。
↓
1908年淮安測繪圖中,河下南部分尚存水面示意圖
古鎮有水才有靈性,才能產生生機盎然的景象。無論是史書記載還是老者回憶,澤鄉水鎮才是當年河下真實寫照,只是歲月讓這裡河道淤塞、橋下無水。作為當下古鎮景區的顏值擔當,水成為了生態旅遊的重要載體,所以在對河下古鎮開發的頂層設計中,水元素的植入至關重要,尤其是與民親近的那種枕水人家、煙雨長廊,絕非是開挖一條帶欄杆的筆直城河所能代替的。舊時《淮安河下志》中,曾這樣記載當時河下的鎮況:
握西湖要樞……據大河天險……此介河湖之交……賈舶連檣,雲集湖嘴……東襟新城,西控板閘,南帶運河,北倚河北,舟車雜還,夙稱要衝,溝渠外環,波流中貫,縱橫衢路……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世遺之父」的阮儀三教授曾為河下編制修建性詳規。除按原格局、風貌修復古街道之外,最大的亮點就是疏浚古鎮水系、修復石橋,乃至形成古鎮「一街串五區,兩片聯一樓,三水流其間,景點隨處有」的旅遊景區格局。阮儀三教授的規劃中,對構成古鎮的每一種形式建築作了恢復規劃,如園林、酒樓、茶樓、戲院等等,讓遊客在遊覽過程中,能體驗到不同風格的傳統文化形式,既體現歷史文化,又成為不重複的旅遊節點。但這絕不是一味新建低端仿古建築,而是在協調風貌的基礎上,打造出原汁原味的旅遊看點。
↓
2003年,阮儀三教授(中)來淮調研河下古鎮
國內許多成功古鎮景區在規劃時,除框定古鎮未來發展用地外,還預留了配套設施用地,如規劃汙水處理廠等等。他們從建設之初,就提前規劃消防管道,引入天然氣設備,預留直飲水設施,搭建WIFI無線網絡平臺等等。這種超前、超細的規劃設計,將會為日後古鎮的可持續發展,節省下巨額重複建設費用。要以「負面清單」形式,劃定區域內不得開展的商業行為,如周邊絕不規劃任何大型商業開發項目等等。已建成的金地廣場業態一直低迷,可以考慮改建成古鎮遊客中心或藝術中心、展覽中心、會議中心、購物中心,並作為景區主入口,帶動估衣街東段發展。
文旅開發,切忌違背市場規律去盲目開發,否則,失去的不但只是大量公帑,更有遊客的口碑和景區未來的大好前景。一旦如此,最終獲益的只有房地產開發商、建築商或是那些一個個布展公司,而非是政府或百姓。但當古鎮自身形象氣質、業態特點、管理方式等分值衝高時,市場慢慢回饋給你的,便是金錢。
濮院古鎮建設工地,半成品已風貌十足
↓
濮院古鎮改造前
↓
↓
濮院古鎮改造後
↓
何解?用問題倒推解決方案!
作為淮安全域旅遊旗下首杆大旗,河下古鎮要提高定位,要以淮安市(淮安古城)首選旅遊目地來打造。要用好規劃好建設,將絕佳的古鎮遊覽體驗呈現給遊客;要讓科學、合理的遊覽環線和景點設置拉慢遊客腳步,擴大遊客消費區域;要使遊客在此耗費較多時間,才能留宿他們再遊淮安其他人文景點,增加消費。
↓
古鎮保護與開發,長久以來都被認為是相互矛盾的。但從國內大量成功案例來看,往往一個古鎮開發經營得越好,反而文物古建保護得就越到位。成功的古鎮開發模式非常了解遊客心理,他們明了,這些看似破舊的老房子、老物件,與現代生活產生了時代差,這才是吸引遊客千裡迢迢、車馬勞頓來看的東西。良性循環後,就在無形中推進了古建築的保護力度。如果單純想通過大興土木搞一些鋼筋混凝土式的商業開發就想冒充古鎮盈利,這在當下這個幾百元就能「江南古鎮幾日遊」的時代,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這種低價旅遊線路的存在,讓遊客在極低成本下就能體驗到一個極好景區的風貌,他們還怎能對那些毫無美感的水泥質感仿古建築產生興趣?開發古鎮,目的就是為了給地方帶來經濟效益,淮安若也想在古鎮旅遊市場分得一杯羹,就必須要按能賺錢的方法來打造河下。恢復古貌,與遊客心理統一到一條線上來是關鍵。
要學會用國內成功案例來倒推自己的開發模式是否可行?要與成功古鎮景區比較是否有共通之處,再對比開發失敗的古鎮景區是否也有與之相似的做法?比較成功古鎮景區,是為找到亮點,創新思維。比較失敗古鎮景區,是為了否定錯誤,重塑夢想。「抄作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抄的是人家的先進經驗、成功做法和發展模式,而非生拉硬套。河下這個「作業」應該怎麼抄?國內有許多成功案例都可作參考,如桐鄉烏鎮、西塘,無錫惠山古鎮,南京老門東,密雲古北水鎮等等。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古鎮幾乎都在江南一帶,離淮安十分之近,這對淮安來說是件好事,因為它有效縮短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時間。這些古鎮各有特點。如文化氣息最濃厚的是南潯,因為它有規模宏大的嘉業堂藏書樓,有曾任國民黨主席張靜江和大收藏家張石銘這樣的名人;園林最好看的是同裡,它的退思園是江南幾大古鎮中唯一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小橋流水最漂亮的是周莊;運營管理最好、級別最高,戰略層次最長遠的就是烏鎮,等等。同這些江南古鎮相比,細品河下的特點與亮點,只多不少,但著實需要在古鎮風貌上下一番功夫。小橋、流水、人家這種歷史定格,與城市繁忙的生活形成的巨大的反差,才真正是人們想用身體去感受、去體驗的慢生活景象。在工作、生活壓力巨大的當下,這種景象更能成就遊客願意來河下、喜歡河下、了解河下的重要原因。
河下要勾勒一個布局(完整性),描繪一張藍圖(系統性);要與國內最頂級的一家公司合作(節省無效投資);要讓政策為古鎮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如財政審批、道路交通、徵地拆遷、水電氣等)。在構想河下運作的商業模式時,要預測未來3年投資收益;要分析核心產業鏈價值體系和成長空間;要在資本市場中定位,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投融資模式和金融工具,等等。重中之重,是明確參與古鎮建設的合作夥伴,並與之搭建合作平臺及管理架構。
中國最頂級的古鎮開發大師,烏鎮景區總規劃師陳向宏曾說:
做烏鎮,這將近20年的時間裡,我只專心做了兩件事:第一,我做了一個殼。第二,往殼裡裝新東西。打比方,就像是一個老奶奶,滿嘴掉得只剩一顆牙。我沒有把她最後剩下的那顆老牙拔掉,做出一副全套的假牙給她裝上去。而是做了自然的生態牙給她鑲上去,給了她一口完整的新牙。
陳向宏所說的這兩件事,始終圍繞著一個基石,這就是:體驗。烏鎮最初怎麼搞?四條大街四個朝向。一期工程他選擇了東柵所在的東大街,這是因為這裡有茅盾故居。烏鎮之前毫無名氣,只有藉助茅盾故居才能出彩。他擯棄了傳統名人故居在大門前建廣場的形式,而是就地打造,讓故居融入古街巷之中,用「小巷中誕生大名人」的思維,來放大故居的含金量。他還擅長做減法,拆掉古鎮中所有和「古」字不相協調的一切新建築。只有這樣,老房子的魅力與價值才能凸顯。他還將管線入地,為老百姓裝上馬桶,不讓他們往河裡傾倒汙物等等。陳向宏做烏鎮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整體遺產風貌進行打造,這是考慮烏鎮長久發展的高瞻遠矚式規劃,更是通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經驗之談。
↓
深藏古鎮小巷中的茅盾故居
這些經驗若能給我們帶來啟發,河下同樣可以如同烏鎮、周莊、西塘等等古鎮那樣,成為國內著名的旅遊目的地。
除此之外,還要善於運用當代文藝家來做文章,讓河下與文化、藝術相結合。要尋找一些德高望重、德藝雙馨的當代文藝家與河下建立關聯,打造品牌,這是讓河下迅速升華的一支催化劑。1984年春,著名畫家陳逸飛以周莊雙橋為背景,創作了油畫作品《故鄉的回憶》,使默默無聞的周莊聞名全球。烏鎮也以著名作家、畫家木心為主題,打造了木心美術館,成為連接陳丹青等國內一批知名藝術家的橋梁,還聘請了歌手劉若英為其代言。古北水鎮曾迎來國際球星貝克漢姆;好萊塢巨製《碟中諜3》曾在西塘古鎮取景,等等。有了這些引領潮流的時尚元素存在,就會給古鎮在宣傳上帶來不容忽視的力量,會廣泛引起中青年人的關注,要遠比簡單的軟文推廣更接地氣。
最美生態文藝小鎮河下假想圖
假想圖分解:01
打造古鎮景區旅遊環線,從入至出,沿途設置、恢復相應歷史人文景點與有序的商業門面、客棧、飯店等設施。古鎮全面遊覽時間必須要>4小時,如此才能留宿遊客,並為再遊淮安其他景點創造消費空間。
假想圖分解:02
考慮以金地商業廣場為河下古鎮遊客中心(以及展覽中心、會議中心、購物中心及散客停車場),修復「新城西門遺址」為遊客中心後側古鎮主入口,帶活估衣街東段發展。疏浚、開挖水系,設立遊船碼頭。從入口起便融入水元素,為遊客提供水、陸兩種遊覽形式,增加消費。
假想圖分解:03
景區內要重塑古鎮傳統民居風貌,重點建設低矮、錯落民居建築,恢復歷史遺蹟。拆除一切和古鎮風貌無關的仿古、新式建築。拆新讓地,逐步還原古鎮本來面貌。
假想圖分解:04 ↑
對現有城河至少進行3倍拓寬,並用老石重塑河道、碼頭,拆除欄杆,廣植大喬木。縮改城河街為城河東西兩岸步行水街(東側見夕陽,可建成煙雨長廊,西側為沿河水街)。城河兩岸均可通行,建築改為低矮民居。如此,被道路斷開的估衣街可無縫連接,吳承恩故居也可重回古鎮懷抱。城河街可打造成河下古鎮景區的亮點、打卡點。
假想圖分解:05 ↑
將現存城河、泗河、羅柳河等河道疏浚拓寬,並對羅柳河向北擴展,與泗河、城河相連,直至和蕭湖互通,形成古鎮行船遊覽環線。河岸即為水街、景點、商鋪、客棧,等等。
假想圖分解:06 ↑
舊時,河下石橋多、牌坊多,代表著河下古時的繁盛。河下不但有拱橋、平橋,坊門、過街樓也很多。應按景區線路規劃所需,適當恢復,但必須原汁原味(鎮北拱橋「程公橋」尚有老圖紙存世,不存石橋可用老石恢復),配套街巷、水道景觀,增加打卡點。(圖為河下程公橋舊影)
假想圖分解:07 ↑
古鎮中要大量種植綠植,尤其是香樟一類四季常青、蓬頭較大的樹種,不但讓景區環境更加優美,還能放慢遊客腳步,為遊客創造一個長時間逗留的生態環境氛圍。還要廣植古樹,這是提升古鎮歷史文化積澱的重要環境佐證。
假想圖分解:08 ↑
古鎮遊線以水路、陸地兩線並存,期間穿插設置各類歷史人文景點以供遊覽(均在遊線上)。景點在古鎮中分布要均勻、方便遊覽,以此帶動鎮內各區域業態經濟均衡發展。
假想圖分解:09 ↑
要配套完善的旅遊設施(包括停車場、酒店、飯店等)、購物設施、娛樂設施,以及醫療救護、信息服務、問訊、物品寄存、郵局、快遞、自動取款和外幣兌換、電話、廁所、飲水點(直飲水)、垃圾桶、吸菸點,等等。
假想圖分解:10 ↑
景區炒作要抓時機。如尋找著名導演、著名演員近期開拍的影視作品,免費提供場地;如創造一線明星以遊客身份遊覽古鎮條件;如邀請知名娛樂節目來古鎮錄製節目等等。不管是何種方式的炒作,演員、形式都不能有損河下古鎮形象。
「巨人視野」下重構河下古鎮高質未來
河下古鎮開發、運作亟需一個頂級操盤手。古鎮開發是一個專業的「活」,應交由專業的團隊去完成,河下也如此。以往經驗,我們常會找專家來為古鎮開發支招,他們雖能對古建保護和有機更新提出一些合理意見和建議,但卻不一定有古鎮整體規劃與開發運營相結合的成功經驗和案例,更不一定懂融資、懂市場。一份光鮮亮麗的效果圖當被列印出來後,或許能讓人眼前一亮,但實際施工成型之後,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能全方位操作的專業團隊就不同了,他們能為地方政府省去很多煩心事,這是基於他們懂規劃、能建設、有業態、可融資的基礎之上。
北京密雲古北水鎮是由烏鎮團隊操盤、成功複製「烏鎮模式」的經典範例。古北水鎮整體投資45億元,投資回收期定在8~10年。自2014年開業,2015年全年接待遊客147萬人次,實現營收4.62億元,淨利潤4701萬元。2016年遊客量突破了245萬,旅遊收入達到7.35億,同比增長分別為67%和59%。大量星級酒店、民宿、餐飲、溫泉、演藝、娛樂以及10多個文化展示體驗區配套服務齊全,滿足了遊客對觀光、休閒、度假以及會議的需求。古北水鎮依靠「整體產權開發+多元複合經營投融資方案」經驗開發,密雲縣政府也在財政審批、道路交通、徵地拆遷、水電供暖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並專門構建了「政府牽頭、部門協商、集中審批」的項目審批模式,優化審批流程,壓縮許可時間。
依靠專業團隊打造古鎮,還有一個極佳的優勢,就是他們旗下擁有極其豐富的商業零售團隊和精準到位的宣傳推廣途徑。與其說這些團隊是專業古鎮開發者,不如將他們比作是「萬達」「吾悅」這樣大型的商業綜合體開發運營者。試想一個古鎮景區某年某月某日開業之時,鎮上千家店鋪同時開業,這種業態場景,絕不是靠免費提供房屋等形式所能比擬的。所以,要做好古鎮景區,決策者必須要解放思想,用站在巨人肩膀上目光來創新自身思維模式。如此,政府既不一定要再進行巨額投資,也非必要投入大量人力,就可獲得豐厚收益,何樂而不為?
歸根結底,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合作團隊不但要有古鎮景區開發成功的案例,還要有業態營運體系、景點綜合營銷模式,更要有國內旅遊市場通透的融資能力。
所以,河下古鎮亟需尋找的是利益共同體,用利益來讓合作團隊與河下綁定,這是各地古鎮開發通行的做法,也是市場經濟環境下做好經營的實在方法。如此,合作團隊才會將古鎮開發營銷當成自己的事情去做。否則,他們僅僅是來做一次次的工程而已,古鎮搞好搞壞與他們無關,也就不能為古鎮的未來發展負責。
附:幾個成功案例
烏鎮
烏鎮位於桐鄉市,於1999年開始進行古鎮保護與旅遊規劃。一期工程政府投入1.2億元開發東柵景區,於2000年建成,2003年收回全部投資,年營收超過3000萬元。二期工程政府累計投入資金近10億元,工程面積近4.92平方公裡,並引入中青旅和IDG共同注資。至2019年,烏鎮累計接待遊客918.26萬人次,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1.79億元,淨利潤8.07億元,成為全國景區經營效益最好的景區之一。
古北水鎮
古北水鎮項目總投資超40億元,位於密雲縣古北口鎮司馬臺村,由3個自然村組成,總佔地面積9平方公裡,景區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2010年6月中青旅與北京密雲縣籤訂戰略協議,合作開發古北水鎮國際旅遊綜合度假區項目,之後引入投資方,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京能集團和IDG資本等按比例共同出資持股。2019年,古北水鎮景區全年接待客流239.37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9.50億元。
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位於無錫市梁溪區,總面積1.03平方公裡,計劃總投資32億元。一期工程政府投入2.8億元,於2011年國慶節開放。二期工程與一期工程相連,總佔地面積10.4萬平方米,政府投入約8.6億元,建設內容為李閣學祠、唐襄文公祠、徽國公館、紫陽書院等15座祠堂的修復、「三個無錫」非物質文化體驗區的打造,以及完善相關旅遊配套設施。2019年惠山古鎮景區總收入達1.1億元,二次消費佔比近60%。
希望此文能夠
助力河下古鎮文化旅遊事業發展
(本文部分圖片、資料、數據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