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州出發驅車三小時,沿山順水,可抵達古韻綿延的"絕美全南"。作為粵贛邊際的江西"南大門"、聯結大灣區的最前沿,這裡既是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客家搖籃",也是山光水色如畫的"康養秘境"。近年來,全南舉全縣之力發展旅遊業,加快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讓這個昔日"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寶藏之地,逐漸發展成為一座聯結灣區、美麗宜居的現代旅遊新城。
全南縣天龍山景區(吳丹/攝)
近日,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南縣第二屆桃江旅遊文化節在此舉行。一臺光影華麗、古風濃鬱的主題晚會轟動全城,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旅遊體驗活動也在火熱的節慶氛圍中全面鋪開。作為本次活動的媒體支持單位,廣東省旅遊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特地組織了多家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走進全南,實地考察重點文旅項目,感受當地靈山秀水,解碼客瑤濃鬱風情,助力全南文旅發展。
"雅溪唐鑑"沉浸式演繹(吳丹/攝)
以節會友氣氛火熱,全南印象深入人心
11月6日晚,為期三天的桃江旅遊文化節在全南縣新全南中學體育場拉開帷幕。流光溢彩的晚會固然聲色震撼,但當中的精心編排和文化韻味更加細膩動人。原創歌曲《萬象天龍》是以本土景區景點為原型的歌曲;崑曲《十裡桃江》,以古典唱腔展現美麗桃江的無邊氣韻;沙畫《擁抱夢想》,在指間描繪出全南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以來的巨變……文藝創意緊扣時代脈搏,全南特色貫穿始終。
開幕式晚會(主辦方供圖)
不僅是開幕式的氣氛火熱,在本次旅遊文化節期間,全南縣的各個角落都洋溢著節日的熱鬧氛圍,細節之處彰顯用心。在雅溪古村景區的特色文創商品店、溫德姆酒店的文創產品展示區、天龍山景區的吉祥物造景……全南的文旅品牌形象"全寶&南仔"無處不在;在馬路上的巨型三角廣告牌、街道上的建築物外牆顯示屏、公交站牌廣告、公交車LED顯示屏……第二屆桃江旅遊文化節的相關信息無縫滲透。
為全面展示"絕美全南更勝畫"的旅遊形象,全南縣還精心策劃了全南國潮電子音樂會、"金豐滿堂·天龍市集"、全南扶貧特產文化博覽暨網紅豐收帶貨季、"飛簷走壁·獅王爭霸"、"雅溪唐鑑·千年詩會"、"絕美全南更勝畫"攝影展、"自然自由·向野而生"等活動。無論是活動的組織人員,景區、酒店工作人員,還是普通觀眾和志願者,都熱情地參與其中,全民動員的集體氛圍讓人深受觸動。
全南IP深入人心(吳丹/攝)
其中在全南扶貧特產文化博覽暨網紅豐收帶貨活動中,記者留意到,來自全南縣第三小學的學生們在老師帶領下學習繪製簸箕畫,當中也有全寶和南仔的形象出現——一位頭頂靈芝神器,一位宛若綠色精靈,身上蘊含著全南旅遊的多重元素。以這兩個吉祥物公仔為創意元素,全南打造了一批旅遊IP形象文創產品,並很快風靡全城。在全南,無論男女老少,幾乎無人不識全寶南仔,可見全南IP深入人心。
絕美全南聲名鵲起,融入灣區初顯成效
地處贛之南、粵之邊的全南縣,是贛州、江西乃至中部地區最靠近廣州的地方,是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一粒紐扣"。其獨特的區位、豐富的文旅資源,以及與珠三角絲絲相扣、千絲萬縷的人緣、親緣、商緣,為承接灣區產業外溢、供給服務配套奠定了優越的基礎。
全南縣委書記餘鍾華在第二屆桃江旅遊文化節開幕式的致辭中表示,近年來,全南不斷發力對接融入大灣區,打造建設服務大灣區的重要旅遊目的地、承接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基地、面向大灣區優質農副產品直供基地。"本屆旅遊文化節生動折射出全南、贛州、江西對接粵港澳、互聯大灣區的強勁脈動、勃勃生機。"
記者從全南縣委宣傳部了解到,近年來,全南把現代旅遊作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產業,全力打造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休閒度假後花園、健康養老旅遊勝地,推動全域旅遊高標準起步、高質量推進。一是堅持全域發展,推動"珍珠"串鏈,著力打造芳香養生遊、客家文化遊、生態休閒遊、運動健康遊、紅色文化遊五條精品線路;二是堅持全業融合,催生"美麗"經濟,大力推進"旅遊+",培育全域旅遊新產品和新業態;三是堅持全面推介,塑造良好形象,不斷提高全南旅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四是堅持全縣動員,凝聚發展合力,大力優化服務環境,為現代旅遊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基於此,全南縣遊客數量連年倍增,實現井噴式增長,預計今年將超400萬人次,旅遊收入突破30億元,其中八成以上遊客來自粵港澳大灣區。
灣區媒體走進全南,助力開展文旅宣傳
萬象天龍氣派,十裡桃江柔媚,客瑤風情濃鬱……在短短的三天行程中,廣東省旅遊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組織了多家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走進全南,深度體驗桃江旅遊文化節,考察天龍山景區、中國攀巖小鎮、沙壩仔神農文化園、雅溪古村景區、鼎龍·十裡桃江國際森林芳香度假區等重點文旅項目,助力全南開展文旅宣傳。
在實地探訪過程中,媒體記者們深入體驗、感觸良多,紛紛對全南文旅產業發展提出了自己的體會和思考。
廣州日報記者羅磊:
以往公眾對贛州的印象停留在紅色旅遊和稀土以及臍橙產業,對於贛州轄區內各縣市區缺乏深度了解和體驗。實際上,全南縣文旅產業發展引入廣東、江蘇等資本,陸續有大項目落地;全南縣旅遊服務中心將旅遊諮詢、圖書館、網紅打卡點等結合在一起;在鄉村遊發展方面,蔬菜公園與體育公園,文創與演藝都有眾多創新;森林、鄉村、山地、農業+旅遊的複合業態也已初具雛形……全南縣文旅產業的發展速度值得廣東不少縣市學習。
從品牌和流量角度來說,個人建議全南可打出"贛州全南"、"江西全南"或"粵港澳大灣區後花園——江西全南"的牌子,並加強在廣州市場的推廣力度。除了年度主題旅遊活動,全南對於廣東市場還需要更多季節性主打產品。景觀上則是重點是突出森林、山地資源,桃江水景需要強化。
此外,我對本次全南桃江旅遊文化節印象最深的是全南縣各系統的人員素質和細緻的組織工作。景觀和風景很多地方都有,但背後城鄉人民的風貌往往是最動人的。
羊城晚報記者黎存根:
從廣州出發自駕三小時就能到達一個堪稱秘境的省外旅遊目的地,這恰恰是全南的魅力所在。我對本次桃江旅遊文化節最大的印象,就是一個只有20多萬人口的縣,能把一場大型的旅遊文化盛事組織得井井有條,各部門協力齊心,充分體現當地縣委縣政府對旅遊文化事業的重視。同時我們發現無論是工作人員、志願者還是當地群眾,他們都充分向外地遊客展現了熱情,這是地方發展旅遊事業所不能或缺的良好環境土壤。我們到過很多經濟條件良好的地區,也很少有把發展旅遊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這讓我看好未來全南旅遊的發展。
但目前全南在廣東、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知名度還有欠缺,大型旅遊景區項目的龍頭效應還未顯現。未來全南需要在市場推廣品牌宣傳上加大力度,讓好的旅遊產品被市場認可接受,輻射全域旅遊發展。
香港商報記者盧濤:
作為在粵二十幾年的贛州人,我認為全南在區位上是具有特別優勢的,尤其是贛深高鐵開通之後,它的區位優勢會更加明顯。讓我最為觸動的,是全南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卻能把它的歷史、民俗、文化等那麼多故事講好。而且遊客到了那裡有得看、有得住、有得玩,它能夠留得住人,這是最關鍵的。所以我覺得從旅遊角度來說,全南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其在配套設施等各方面的硬體都已具備,而在景區景點的能源配套、導遊培訓等"軟體方面"還需要改善提升。
"這次全南之行,印象深刻。全南上下傾情傾力、上下一心的發展文旅產業的氛圍很具感染力,作為一個縣域舉辦這種高規格、高品質的旅遊文化節在國內也屬少見。"廣東省旅遊協會副秘書長、廣東省旅遊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馬亮表示,這次專委會組織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全南行,是續今年6月專委會協助貴州省三都縣在廣州舉辦"三都水族自治縣民族文化旅遊投融資招商座談會"、9月協辦2020廣東文化和旅遊產業投融資對接會"縣域旅遊專場推介會"後,專委會在推動縣域文旅產業發展上的又一行動,也是專委會設立以來首次走出廣東、走入外省文旅產業。
未來,專委會繼續依託專委會所聚攏的資本、資源、智力等,積極與外省文旅主管部門互動、協作,配合組織招商推介會、重點項目考察等,發揮好外省來粵開展文旅產業招商引資的重要窗口和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