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全球公認的最好戰,也是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 自1776年7月4日建國至二戰結束的169年間,美國有93%的時間都處於戰爭中,而且始終保持著「戰無不勝」的神話。
然而二戰結束後,美國卻在局部戰場上,頻頻失利。而越南戰爭無疑就是美國遭遇的最大滑鐵盧。1955年11月1日至1975年4月30日,美國投入近60萬兵力和1500億美元資金,在越南苦戰了20年之久,最終卻還是敗了。
儘管越南戰爭是美國在二戰後投入最大、打得最辛苦的戰爭。但在戰後,美國政府和民眾最為關心的,卻並非是這次慘敗或報復計劃,而是一群孩子。
這群孩子有一個統一的官方名字「亞美兒童」,其指的是美國男子在日本、韓國、越南等亞洲地區與當地女性生下的孩子。而美國士兵在20年越戰中與越南女性生下的孩子「越美混血兒」正是亞美兒童的一個分支。
越南戰爭結束後,美國軍隊全面撤離出越南。但由於大部分越美混血兒都是非婚生子,加上護照籤證等眾多問題,那些孩子都跟隨母親留在了越南。
在越南,這群越南混血兒被稱作「塵埃孩子」,他們被視作越南的恥辱,遭受到嚴重的歧視和虐待。不僅如此,很多母親為了保全自己,甚至選擇了遺棄孩子。據統計,越南戰爭後,至少有10萬個越美混血兒慘遭遺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這些與美國大兵生下孩子的女性,大部分都是越南戰中為了討生活進入美軍營地工作的人,其中還包含不少特殊職業者。越南本就是一個父權至上的傳統國家,所以這些女性自然被視作了不貞潔的象徵,連同孩子一起遭到唾棄。
其二,越南是一個極度重視家庭,且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的國家。當戰爭結束後,美國大兵紛紛離開,那些越南女子和混血兒們瞬間成為了無依無靠的存在,誰都會低看一眼,甚至肆意嘲笑踩壓。正是因為社會的偏見,才會有很多母親選擇拋棄孩子,去為自己尋找一個新的家庭。
源於極其低下的社會地位,這些越美混血兒不僅無法接受正常的教育,甚至連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很多被遺棄的孩子,都只能扎堆住在街邊搭建的棚子裡,靠沿街叫賣香菸等物品來養活自己。
越美混血兒的遭遇令美國感到十分心痛。越南戰爭結束的一個月後,即1975年4月,美國便迅速開展了一項名為「空運幼兒行動」的計劃,就是援助在越南的亞美兒童。據統計,此次行動中,美國、法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共援救了10300名孩子,他們均被合法收養。
1979年5月31日,美國再次通過聯合國難民機構,與越南籤署了「有序離境計劃」。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公民在越南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庭成員,都可以申請遷居美國。隨後1982年的《亞美兒童法》和1987年的《亞美兒童回家法》又明確規定,這些越美混血兒及其家屬,都能夠無條件取得美國國籍。
這一系列政策出臺後,越美混血兒一下子從被歧視的對象,成為了香餑餑,引得很多想要進入美國的越南人爭搶。為此,越南國內甚至出現了一波販賣越美混血兒的熱潮。不過,這些政策的確成功讓數十萬越美混血兒前往美國和父親團聚,並迎來了正常生活。
單看對越美混血兒的援救行動本身,美國的做法還是很高效,且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