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世界文化遺產的 衝繩首裡城 的主體建築在一場大火中被吞噬了,整個王城的正殿、北殿、南殿全部被燒成廢墟,再不見過往的恢弘,據統計,這次毀壞面積高達到4200平米。
首裡城位於那霸市東北角的高坡上,站在那裡,可以俯瞰那霸市,也是衝繩的必到景點之一,其建築風格、和內部所展出的歷史文物,可以讓人直觀地感受到歷史上琉球王朝曾經與中國的緊密聯繫,所以這次大火不僅是衝繩的損失、日本的損失,也是世界的損失。
但值得慶幸的是,這場大火燒毀的大部分建築多是30多年前的復原品,所以不會對世界遺產的登錄狀況有影響。
首裡城被燒毀,作為中國人來看,還有另一番滋味湧上心頭。
歸入日本前的首裡城,又名琉球國,琉球國在歷史上一直與中央王朝聯繫密切,所以首裡城的名字,也與中國「守禮」的儒家理念有暗合之處。
首裡城就是琉球王國,這座宮殿建築首造於14世紀中葉。
直到1992年 ,首裡城才在被轟炸復原後重新開放。
雖然說燒毀的只是復原的建築,但它仍然象徵著琉球多年以來一直努力的復原計劃。
在琉球經過第四次的毀壞後,宮殿建築所留下的資料也少之又少,所以工作難度非常大。很多的研究者和建造寺院佛閣的工匠們一起,在經過各種考古推定後,才復原到目前的規模。
琉球宮殿在鑄造時所用的石料,多是取自中國大陸,而木材則是從臺灣深山裡尋得的。
歷史上,衝繩所屬的琉球王國,以中國為宗主國,並且正殿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東朝西,面向中國的方向,以示誠意。
首裡城不僅南面和北面都有山,而且風向東西流通,在臣子朝拜時,太陽正好從正殿的方向升起,更是為宮殿添加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首裡王城歷史上與中國的交好,在首裡城的建築上也能體現得出來,其宮殿格局是仿效中國廟宇建築,房頂和牆壁都是朱紅色,正門上方隆起成拱形,又非常像神社。
首裡城的建築外觀等細節上也可以看到中國閩南地區的風格。
一層內部國王御座上的牌匾是清朝康熙帝所賜,上書「中山世土」四字。正殿內二層原懸掛著中國皇帝賜給琉球國王的9塊匾額,但全部在「二戰」中被焚毀了。後來其中的三塊得到了復原,分別是康熙的「中山世土」、雍正的「輯瑞球陽」,乾隆的「永祚瀛壖」。
也是由於作品的原件沒有留下相關影像方面的資料,所以參與復原工作的工作人員們,是通過考證中國故宮內的「御書」分析皇帝的字體,最後來推定的。
曾經在琉球王國有一個傳說,「唐乃傘,大和乃馬蹄,衝繩乃針頭」,意思是中國為傘,衝繩受其庇護,而日本如馬蹄,衝繩受其踐踏,衝繩自身則如針頭線腦般弱小。
兩個世紀後,琉球王國被日本九州的薩摩藩控制,1879年又被廢藩改縣。
琉球人民曾印在2000日元紙幣上的正面圖案:首裡城——守禮之門。
彼時的琉球國王已淪為薩摩藩的一枚傀儡,連王儲都必須由薩摩藩挑選。明治維新後,日本於1879年正式將琉球納入國土範圍,易名衝繩,毫無戰鬥力的琉球王國,就這樣覆滅了。
這座1992年重建的首裡王城,對於中國來說也有特殊的意義,在修復之時,不僅多種修復材料皆取自中國,而且我國不少文物專家都參與其中,也正因如此,才使得這次的損毀更加令人惋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