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虎媽貓爸》結局不了了之 小三搶戲育兒
《虎媽貓爸》將當下社會的這種文化脫節匯集到一起,全面反思了當下都市人的情感問題。改革給了大多數一個依靠自身能力成就夢想的機會,也使無數青年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大都市中進行打拼,以期實踐自己的夢想。這種螢火蟲般的匯聚使不同出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個性風格的人在都市中相遇並結合的方式成為當下都市人最普遍的情感方式。在現代社會裡,老人的經驗似乎在很多時候成為負面能量,畢勝男和羅素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從感情到理性,接受不能也是正常之事。
生活給了這一代人前所未有的情感選擇空間,但卻仍然難以擺脫傳統的慣性。結婚固然是兩個人的事情,可婚後的生活卻仍然關聯著雙方的家庭,這是我們當下的第一重文化矛盾。畢勝男與羅素的家庭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文化出身,前者的傳統嚴父式教育與後者的知識分子式教育本身就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活理念,這一衝突在雙方尚未進入實質性接觸時並不明顯,然而育兒卻使他們不得不走到一起。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青年人所面臨的尷尬,他們或許在理念上已經接受了個體獨立的原則,但在行為上卻仍然不得不依附於雙方的家庭,這一點在羅素身上更為明顯。當然,依然保留深厚傳統觀念的父母對子女的情感需求也是另一個因素,於是所謂現代家庭也就成為現代與傳統的折衷。
另一重矛盾則出現在年輕人自身,情感是個人的私域問題,這或許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內容。對於年輕一代來說,西方文化中別的原則或許並不一定感冒,但這一條原則則極為認同。然而,我們只是在形式上接受了這一原則,卻沒有真正處理好自己私人感情的準備。羅素與畢勝男的情感危機就是這樣一種表面趨新與內心無備的產物,對於羅素來說,如何處理過去情感與當下情感他並沒有經驗,甚至也沒有清楚的認識,其實他並非不知道董潔飾演的唐琳的目的,只是一方面享受這種無聲的曖昧,一方面又不知道該如何保持相應的尺度,正是這種情感處理的無力讓自己的情感滑入更大的混亂,從某種意義上講不但傷害了畢勝男,也同樣傷害了唐琳。佟大為飾演的羅素,不能與英國橫跨文理的超級大佬相比,差點兒把生活過成了電視劇,也許潛意識裡自以為是認為能夠自由的當人生的編劇,換換女一女二的位置,實際上完全不能夠做人生的主宰。
對於畢勝男來說,同樣分不清感情與關懷需要的關係,在很多時候把自己的感情包裹起來,試圖尋找某種感情之外的關懷。她無疑接受了獨立的理念,但卻拒絕了溝通這一獨立的重要途徑,面對婚姻的危機不是試圖解決,而是一味逃避。事實上,當她面對歸來的唐琳假裝大度的那一刻就已經埋下了危機,因為她既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身份,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主權與責任,更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遠沒有外表體現的那樣獨立。沒有及時溝通並剎住這種危險的苗頭使得自己的婚姻出現紅燈,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畢勝男的放任導致了羅素與唐琳的曖昧升級。唐琳動輒綁架他人作為自己進階的基石,這也是眾多網友攻擊她(演員和角色都中槍)的根本原因,甚至作為教育專家以孩子作為謀取自己上位的籌碼,這就超出了觀眾的紅線。
《虎媽貓爸》最終的解決之道,還是回到了用泛道德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社會問題。讓韓童生飾演的姥爺的畢生絕學「畢勝訣」成為反諷和辛酸同在的指代,這點值得肯定。至於核心家庭最重大的問題,也就是佟大為的精神出軌、趙薇的疑似出軌、小女孩的自閉等等一系列問題的求解,最末兩集採取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其實對於絕大多數觀眾並無參考價值。畢勝男帶孩子體驗田園生活、畢姥爺當年學生看老師,畢勝男與唐琳非正式握手言和、畢勝男和羅素的「分手簡訊」不了了之,總之本片的結局也很有不了了之、就這樣算了吧的感覺。小湯山的短期盤恆,對於孩子來說貌似是一種以毒攻毒,而畢姥爺父女的反思則是用感動來掩蓋教育理念的誤差。這也是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本劇以接二連三的孩子與老人疾病來做出解決之道,此情非得已可以說是在相當程度上用道德困境來破解取代現實難題、說或者飛來橫禍去衝擊理念衝突,觀眾即使能夠在通感中帶入戲中人的情感困境,然而痛感並非在現實中如此,難題依然在每家難念的經書裡。
《虎媽貓爸》是當下中國難得一見的寫實性電視劇,它不但深刻地刻畫了這個時代的思想衝撞,也懷著極大的真誠來試圖調解、解決生活中所醞釀的這一系列危機,因而無論在具體生活經驗還是深層思想反思中都給予觀眾以深刻的啟迪,最終能夠緩和一點點,就是立功了。很有可能,觀眾在感動和唏噓之後,轉身又要對孩子布置、檢查、陪同做更多的作業去了,研究新鮮出爐的更多教育新花樣去了。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