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有溫度」,在上海,漫步老街區,「可閱讀」的建築正在變得越來越多。
9月22日上午,建築可閱讀·旅遊線路推廣及文創市集在靜安公園舉行。市集上展示了超過百種與「建築可閱讀」相關的文創產品,六個區的87條微旅行線路也正式啟動。
據悉,上海6個中心城區老建築開放總量達到1032處,是去年開放數量的10倍。今年上半年,這些建築共接待遊客764.63萬人次。
預計今年年底將新增134處開放建築,開放總量達到1166處;同時,年底6個區力爭完成所有2180處建築的二維碼設置工作。年內實現建築應開盡開全覆蓋、二維碼全覆蓋、英文簡介全覆蓋。
遊客在參觀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靜安區公布3條「建築可閱讀」微旅遊線路當天,靜安區公布了3條「建築可閱讀」微旅遊線路,包括「初心不忘、走向未來」、「百年積澱、深厚人文」、「遊走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成功報名的75位市民遊客跟著講解員,跟隨歷史的腳步,了解老建築的背後傳奇,打開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密碼。
3條線路各有側重,「初心不忘、走向未來」以紅色文化為主線,從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出發,途經八路軍、新四軍駐滬辦事處舊址、查公館、興業太古匯、上海茂名路毛澤東舊居。
這條路線串聯起上海一系列標誌性紅色經典,帶市民、遊客重溫黨史,體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感,感悟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華麗巨變和上海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卓越成果。
"一條西摩路,半部中國近代史" ,陝西北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西摩路,這條路見證百年風雲,依然代表著最精緻的上海文化和生活方式。「百年積澱、深厚人文」路線圍繞百年老街陝西北路展開,串聯起上海大學舊址、懷恩堂、何東公館(上海辭書出版社)、崇德女中舊址(同濟大學附屬七一中學)、西摩會堂(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陝西北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展示諮詢中心。
這條線路特邀市民、遊客沿陝西北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入內參觀優秀歷史建築及文物保護單位,感受這座城市歷史的濃縮、文化的積澱,了解這些難能可貴的文化遺產。
「遊走城市文脈,留住城市記憶」則圍繞從未易名的百年老路愚園路展開,遊客從靜安公園出發,途經中福會少年宮(嘉道理公館外觀)、穿行愚谷村體驗上海弄堂故事,途經湧泉坊、四明別墅、申石伽舊居、東方經濟圖書館舊址、百年救火會、百樂門、劉長勝故居。
這條路線除了沿途感受景點背後承載的故事,還特邀市民、遊客前往劉長勝故居暨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參與情景黨課的學習。用情景黨課新模式,以場館中實際的情景演繹和互動等創新方式,讓市民遊客更清晰的認識黨的初心和使命。
兩位法國遊客展示「我把靜安帶回家」自助攝影后列印的照片進一步推進「建築可閱讀」「這3條路線是第一次完全公開對社會公布。」 靜安區文化和旅遊局調研員張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3條路線各有特色,第一條更偏向紅色文化,第二條偏向海派文化,第三條則體現中西融合,更為難得的是,3條路線中不少建築是商業場所或是辦公場所,平時並不開放參觀,「這次大家平時難得一進的百樂門、中福會少年宮,包括一些經典的石庫門建築、愚谷村等等都可以進入,在劉長勝故居,還可以體驗情景黨課。」
此外,位於靜安區北蘇州路470號的上海總商會也於22日全天開放。作為舊上海最有影響的商業組織機構,上海總商會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民間集資建造的商會議事廳。1912年,上海商務公所與上海商務總會合併成立「上海總商會」, 1912年破土,1916年落成,至今已矗立103年。
這座大樓是西方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立面對稱、四坡屋頂,採用了當時上海建築高規格的三角形山花。弧形穹頂兩層通高,跨度約18.3米。歷時7年修葺之後,內部最大限度保留了歷史原貌。這座大樓目前是寶格麗酒店的餐飲場所,在「建築可閱讀」活動期間,市民有機會進入參觀。
「未來,我們也會積極推進這些老建築的對外開放。在博物館日,歷史文化名城日等大型活動期間,都會動員業主配合,提供老建築的可參觀行程。」張眾介紹,靜安區最早前年就開始做「建築可閱讀」相關工作,最早是從給老建築做二維碼開始,去年開始在二維碼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目前有100個點位已全面實現線上線下「二維碼全景閱讀」,遊客可通過掃描建築和景點二維碼,就可浸入式閱讀和遊覽,讓未曾走進建築的市民百姓通過VR全景即可生動感知。
此外,今年靜安區以「文化+行走」的文旅融合新方式推出了「漫步蘇河灣」線路,串聯起蘇河灣南北兩岸的文化地標,講述上海在城市發展中蘇河灣地區的歷史記憶和精彩故事。市民遊客在行走中,既有講解員一路講述蘇河灣沿線如上海總商會舊址、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福新麵粉公司舊址以及山西路橋、浙江路橋等蘇河灣重點文化地標故事,也可參與現場情景互動,增加了「建築可閱讀」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遊客在百樂門參觀從去年開始,文化旅遊部門聯合房管、規劃等部門和黃浦、靜安、徐匯、長寧、虹口、楊浦6個中心城區開展「建築可閱讀」工作,為434處不可移動文物、優秀歷史建築和歷史風貌區設置了二維碼。今年繼續擴大覆蓋面,截止目前完成了1298處建築的二維碼設置工作,數量是去年的3倍。市民遊客通過掃碼閱讀,便可了解建築的歷史和背後的故事。同時,本著老建築「應開盡開」工作原則,使大家不僅可以靠「近」建築掃碼,更可以走「進」建築參觀。
為集中宣傳展示和推廣「建築可閱讀」主題活動,幫助更多市民和遊客了解建築,展示閱讀建築的文創產品,豐富閱讀建築的旅遊體驗,放大閱讀建築的綜合效應,此次藉助上海旅遊節這個平臺,舉辦建築可閱讀•旅遊線路推廣及文創市集。如靜安區就先後推出中英文版「樂遊靜安」郵票冊等各類宣傳冊、靜安微旅行手冊、閱讀靜安系列杯墊,中共二大紀念館推出「明燈」摺扇、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則創製「毛體習語繪初心」春聯、四行倉庫繪製了四行故事Q版印章等,將建築元素融入文創產品中,讓市民遊客將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紅色文化伴著小禮物隨身帶回家。
「下階段,我們將進一步深挖老建築的背景故事,通過高科技手段,增強實地參觀效果,並在去年已完成點位的基礎上,將所有上線點位翻譯成英文版製作發布。」張眾表示,進一步探索老建築中商業功能與文化展示功能的平衡也將是關注重點,「在避免老建築『過度消費』的基礎上,我們將整合文旅局內部資源,與旅行社合作,策劃開發相關參觀線路,整合如百樂門等企業的娛樂餐飲資源,推出集娛樂、餐飲、建築參觀於一體的休閒體驗式產品,打造全域旅遊新格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