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石一瑛
2020年12月15日,國內運動品牌巨頭安踏通過和運動數據app咕咚的合作、以及安踏A-tr∞n「創」跑鞋平臺問世後的首發產品,同時安踏品牌發布對國內跑步品類的布局和規劃。
對於安踏跑步品類來說,與咕咚的合作,看中的正是咕咚過億的用戶數據。資料顯示,咕咚app的定位是網際網路運動社交品牌,其app主要用於用戶運動健身時的紀錄、分享,進而可以帶來定製化健身計劃和運動裝備推介。官網數據顯示,目前咕咚app的用戶數量達1.8億。
此次發布的創1.0跑鞋,出自安踏全新的A-tr∞n 「創」跑鞋平臺,也就是安踏出專業研發技術,以咕咚提供的數據作為研發起點,帶來的創跑鞋系列首代產品。據介紹,明年還將推出的兩款專業跑鞋:三碳板鞋C100 ADV和全掌立體碳板鞋C202 GT。
安踏跑步籃球事業部總經理蔡之本告訴界面新聞:「咕咚擁有龐大的全民運動大數據,更能夠360度去服務中國跑者的方式。去年安踏賣出了2000萬雙跑步鞋 ,我們當然也希望在此基礎上,知道誰是安踏跑鞋的顧客,並對消費者要有更多、更深刻的了解。」
在負責跑步事業部之前,加入安踏五年的蔡之本,一直是安踏主品牌最成功的品類——籃球品類的掌舵者。正是籃球品類的成功,讓安踏主品牌在2019年中開始了「品類事業部制」的嘗試,彼時四大品類事業部分別是籃球事業部、跑步事業部、綜訓事業部和運動生活事業部。
「我同時負責籃球跟跑步兩個品類,我認為這也是公司給我更多的責任和期待,」蔡之本表示,「籃球更多是通過明星,通過產品、科技、故事去跟年輕消費者和籃球愛好者對話。而跑步面向更廣,產品必須更有說服力,創新功能性本身必須要更有說服力,而且使用場景更廣泛,所以我們會加大跑步的投入,希望通過提高產品力的同時,也提高安踏的市場佔有率。」
實際上,跑步裝備在國內市場是運動品牌的「必爭之地」。過去五到十年的維度裡,馬拉松熱度不減,而對於服飾和場地等沒有太高要求的跑步,也是受眾面最大的群眾運動首選。目前,國內跑步的群體超3億人。
受到疫情影響的2020年,跑者們在社交媒體平臺最常用的表述就是「憋壞了」。在馬拉松逐漸開啟的第四季度,國內幾乎每個周末都有不止一場馬拉松賽事,並且大都呈現一個名額難求的盛況。
對於穩坐國內運動品老大位置的安踏,籃球品類是其過去五年的亮點,而相較於穩定的綜訓和運動生活品類,跑步品類確實有足夠巨大的市場供其挖潛。
另一個重要的點是,跑鞋的技術運用一直站在運動產品的尖端,比如緩震技術方面,耐克的Air氣墊和後來的React技術,還有阿迪達斯此前賴以翻身的boost技術。因此,對於國產運動品牌來說,真正的高精技術,還是得先從跑鞋入手。
此次發布的創1.0跑鞋,加入了三重減震設計,從吸震、緩震和抓地三方位入手,全面實現震感降維。「黑科技」名為Smart S.A.M,該材料來自目前國內唯一可以做防彈衣材料的供應商,其材料特性意味著跑步落地瞬間可大幅吸收震感,有效減少運動傷害。
在後跟Smart S.A.M強吸震效果作用的同時,中底的A-FLASHEDGE材料亦有緩震性能作用,達到「先吸震,後緩震」的效果。
安踏跑步高級設計師李帆向界面新聞介紹:「通過咕咚所提供的跑者數據,我們了解到超七成跑者有後跟落地的習慣,因此針對性地在後跟補強處加入了今年六月新推出的智能吸震技術Smart S.A.M。這款跑鞋的研發,經過了四個階段的設計優化,測試了超70個研發樣本,以及進行了無數次的3D動態數據收集。」
據悉,此次安踏和咕咚app首期三年的合作,雙方計劃共同推出六雙跑鞋,均是緩震類跑鞋。這六款產品,合作雙方都強調了「為中國消費者的腳型打造」這一概念。
這來自於一個常識,人的腳不可能是標準的,同樣尺碼的腳型可能千差萬別,每個人的兩隻腳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鞋子的消費是最需要線上線下聯動的,因為無論如何不能避免「試穿」這一步驟。
此前耐克曾有一個「黑科技」名為Fit,通過3D建模,讓進入店鋪和使用耐克app的消費者可以通過Nike Fit來全方位掃描自己的腳,然後獲得不同款式的推薦尺碼。Nike Fit的一個難點同樣是大數據,也就是有足夠體量的消費者數據。
而此次安踏和咕咚的合作,則更強調先獲取大量用戶數據,不管這些用戶穿著什麼品牌的跑鞋,然後再進行更定製化的設計。而當數據體量夠大的時候,能夠形成一整個大數據系統的時候,產品的精細調整,乃至整個品牌策略的調整都將更有針對性。
蔡之本告訴界面新聞:「現在跑步可以知道跑了多久、多遠、消耗了多少卡路裡,再先進一點可能會知道心跳,還有現在已經可以實時監控跑步時足底壓力的技術。接下來我們希望建成整套生態系統——從零售體驗,到回家後的app數據監控,以及產品本身的使用情況。」
據介紹,安踏品牌在跑鞋方面的布局,將細分產品的不同功能性,主要包含四大家族的產品,每個都將有一款旗艦產品。
比如最重要的速度家族,其領導產品就是明年上半年將面世的C202 GT,而緩震家族的旗艦產品就是創系列,以及概念版的緩震跑鞋已經亮相,而越野跑和跑步文化的家族,目前還沒有敲定旗艦產品。
技術方面,此次創1.0跑鞋的核心「黑科技」是Smart S.A.M強吸震,明年的跑鞋產品則將主推氮氣加速的新技術——通過氮氣的生成,讓一種彈性材料更彈,使緩震的材料緩震性能更好。同時,其本身生產的過程更環保,被認為是未來鞋中底發泡技術的全面革新。
蔡之本說:「過去六年我們操盤籃球鞋,確實從原本一年銷售不到200萬雙,到現在一年接近600萬雙。單價從300多元,到現在KT系列已經賣到899元,甚至限量款可以到1000多元。這其中當然還有進步的,但我希望把籃球品牌升級跟打開價位段的成功模式,讓跑步品類也能夠借鑑。籃球比的是代言人、說的故事和品牌力,當然也有產品的創新能力,而跑步則是很重視產品和功能的品類,不可能是籤一個明星,然後跑者就開始追捧你的跑鞋,所以打法會完全不一樣。」
價格方面,此次創1.0跑鞋的市售價格是469元,按照安踏跑步品類的計劃,這個緩震系列,隨著功能、性能提升,價格也會有一定的提升。明年的二代、未來的N代,價格可能會更高,但其他跑鞋,安踏會堅持有500元以內的大眾版本,以確保讓更多大眾消費者能夠承受和體驗。
在安踏集團完成對包括FILA、可隆體育、迪桑特和亞瑪芬集團等運動品牌的收購之後,一直在強調「多品牌」的集團策略。但這一策略之下,實際上真正的跑步品類只有安踏品牌有。因此,主品牌的跑步品類,是整個安踏面對跑步市場的重要窗口,因此此次加碼跑步品類的布局,自然也是最為看重。
蔡之本最後補充到:「我們自己深刻知道,跑步受眾群更廣,是科技含量需要更高的品類。我們接下來會提高跑步的戰略地位,在安踏主品牌應該是第一大的戰略品類,在科技創新以及受眾面上都代表了這個品牌面向消費者的能力,戰略上也會有這樣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