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西遞村的石板路上,穿行於古老與現代的時光當中,斑駁院牆中的杜鵑花已是蝶上枝頭。4月21日-22日,來自各界的詩詞愛好者、楹聯專家、文學愛好者,齊聚西遞,共同分享春天的桃花詩意。
本次活動由安徽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黟縣徽黃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安徽乾景旅遊文化創意有限責任公司承辦,合肥市第六中學、西遞景區協辦,此次活動分兩日進行,眾多媒體參與直播。
西遞古村說盈聯
4月21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課在皖南古村落西遞村敬愛堂舉行。徽文化專家、黟縣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餘治淮圍繞古楹聯、古詩詞,解讀黟縣古楹聯文化,講述徽商精彩故事,深刻詮釋了楹聯中所蘊含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讀古人書,友天下士。」餘治淮以徽州地區常見的楹聯為例,指出徽州古人愛讀書,但卻不死讀書。「徽州人愛讀書,是為了行萬裡路,學以致用,更好地服務社會。」
「這場講座主題是楹聯,餘老師將很多徽文化故事融入其中,有深度更充滿趣味,」 合肥六中國際部劍橋中心校長何芳說,參與研學活動的很多孩子將來會出國發展,講座可以培養孩子們心繫祖國的意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桃花源裡誦春天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敬愛堂的楹聯賞析結束,六中學子們,移步牌樓前,朗誦春天活動正式開始,主任播音員、『WE領讀』總策劃趙媚帶領合肥六中師生齊誦春天,現場朗誦的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朱自清的《春》,少年派情緒飽滿、聲情並茂,用聲音的方式,將世外桃園的意境,帶入了現場每個人的心中。
通過詩詞誦讀及賞析,傳播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
讀書與識禮·名家論壇
4月22日,「讀書與識禮——西遞傳統文化和研修旅行名家論壇」在黟縣西遞古村敬愛堂舉行。
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圍繞古典詩詞裡的文化滋養、「書香古村」的品牌打造、西遞古村的讀書傳統和文化影響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共同為傳統文化傳承和「研修安徽」建言獻策。
國家強大根基於文化自信
李定廣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顧問、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第一次來西遞,仰慕已久,踏進之後,讓我想到了王維的詩,「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裡人家」。我覺得,西遞有詩書傳承的底蘊,是詩書禮儀之鄉。
中國詩詞大會最近兩年火爆,成為現象級節目。從文化自信來談,最近兩年國內跨越式提升,綜合國力強大,一個國家最強大的根基在於文化自信。如何建立?那就是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帶有民族文化基因性的東西。古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
從文化自信的角度看,一個國家最強大的根基在於文化自信。西遞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文化資源豐富,跟古詩詞相關的楹聯有很多,我建議可以建立對聯詩詞研修基地,力求雅俗共賞。西遞的對聯非常有價值。首先是對中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和引導,二是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具有積極意義,最後是對審美教育的挖掘,讓人們知道對聯美在哪裡、高在哪裡,感受文化之美。
黟縣印證了唐詩宋詞的意境
吳 浩 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原安徽省國旅總經理
西遞是黟縣30年前第一個走向國際旅遊市場的古村落。現已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黟縣完好保存有大面積的原真性明清古民居群,這在國內外都比較罕見,加之山環水繞,文化璀璨,是完美展示中國古代漢民族農耕文明和商賈文明的旅遊目的地。雖然歷代名人在此留下的題詠並不多,但中國古代山水詩、田園詩名篇裡的意韻在這裡都能體驗到。步入此間鄉野,「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名句隨時會浮現腦海和口邊…… 其實,西遞和黟縣其他古村落所展現的遠遠不止是古建築和古楹聯文化,而是典型的徽文化、浸潤著濃鬱儒雅書卷氣的中華漢民族主流文化,因而我一直建議要把徽文化的詮釋和展示提升到中華漢民族主流文化的高度加以定位。未來應繼續高起點對標世界一流鄉野旅遊景區,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差異化地凸顯各個村落的特色,挖掘利用好獨有的文史資源,規劃發展好鄉村盆地外圍的山林景觀,把黟縣建成中華主流文化縮影,詩書畫卷裡的鄉村,建成國際鄉村旅遊休閒目的地。
「書香古村」的品牌打造具備可行性
常 河 著名學者、江淮時報常務副總編輯
我來自亳州,但我每年都會來皖南幾次,如果選一地終老,我會選擇西遞。
在現代漢語中,亳州的「亳」只有一個用處,用在地名上。黟縣也是如此。雖然兩地遠隔甚遠,但文化上卻遙遙相望。皖南地理環境比較惡劣,但上天又是如此垂青,不但有美麗的風景,還有大量文化遺存。安徽是中國的微縮景觀,讀懂安徽才能讀懂中國。安徽是承接中國文化南北轉移的通道。徽州文化是中國的主流文化,楹聯裡面能夠完整看到儒釋道並存,能看到家風、家訓,看到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
所以,西遞旅遊應主打文化招牌,作為中國最完整的村落和徽文化的核心,僅僅要打徽文化牌,還要打中華主流文化牌。儘管安徽旅遊發展很快,但有很多短板有待補齊,比如旅遊產品低劣、同質化,比如導遊的文化素養也有待提升,應加大對導遊文化素質的培訓和提升。
個人覺得,完整的研修概念,應該是研學修,受眾和參與者不僅涵蓋學生,還有老年人。老年人可以通過旅遊,提升自己的修為,學生通過旅遊,知行合一,完善知識結構,開闊眼界。讀書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 。
一邊讀書,一邊旅行
牛和榮 合肥六中副校長
我來了西遞之後,有兩個感受:首先要敬畏大自然,其次要敬畏文化和傳統。這次研學的學生來自合肥六中國際部,他們既要有國際視野,又要有傳統文化底蘊。我們將努力搭建學校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交流平臺。
教育通過旅遊載體,形象更直觀,比單純的知識灌輸效果更好。研學旅行的感受比較深,比較棘手的教育問題在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經驗值得借鑑。旅遊是非常好的學習載體,博大精深的楹聯文化飽含營養,讓後世來者享受了文化帶來的愉悅與提升。
楹聯是詩詞的濃縮,短小精悍,是文化的景觀。其中蘊含的哲理,給人以啟迪。合肥六中期待與西遞更好攜手,讓更多學生感受西遞自然美、人文美,讓學生更好的成人、成才。
西遞作為研學基地,有豐富文化內涵
胡時濱 安徽省非遺「楹聯匾額」傳承人、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我從小在西遞長大,一句話:能生在西遞,長在西遞,真好。西遞是一個豐富的文化寶庫。西遞民居擁有輝煌的歷史,每個西遞人都有責任將西遞文化傳承下去,創造更輝煌的未來。
西遞名揚海外,是中華傳統村落的代表。西遞擁有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首先呈現給遊客和後人的,應該是建築文化。西遞整體是個船形,意在告訴後人,雖然處在大山之中,但也鼓勵子孫到外面闖蕩,傳承祖先期望。
西遞作為研學基地,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走進西遞,無論是祠堂還是民居,見到最多的是匾額、楹聯,組成了濃鬱的文化氛圍,學子最容易受到薰陶,涵養言行。
西遞有很多文化民俗,文化內涵非常深厚,值得當下人們吸取營養。這些都是開展研學非常寶貴的資源。
合肥六中副校長牛和榮,『WE領讀』總策劃、媚力旅遊工作室創始人趙媚分別為「六中研學基地」「WE領讀西遞讀書會」授牌。黟縣徽黃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營銷總監胡建民對外發布了「西遞徽文化大講堂+農耕體驗+戶外拓展」等4條研學遊景點線路。
皖南古村落西遞村是一本厚厚的教科書,走進西遞,仿佛走進一條文化長廊體現了徽文化的精髓,也展現了徽州人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