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他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一處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現在自稱是桃花源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湖南桃源縣的桃花源,江西廬山的桃花源、重慶酉陽的桃花源,安徽歙縣的桃花源等等,其實已我國國土之大,地貌之廣,類似《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地理環境應該有很多。今天我們聊聊位於湖北竹山縣官渡鎮的桃花源。
清晨的官渡鎮
從官渡鎮桃源村波漁溝乘小木船沿堵河(古稱武陵河)逆流而上
武陵峽口,兩邊是數百米高的絕壁,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徒步
山路難走,只有溯溪
竹山這幾天一直有雨,水流較大,我們也「忘路之遠近」,同行的朋友不敢造次,沒有繼續前行,無功而返。下面幾張圖片,來自網絡(在此感謝),大家可以看看裡面是否像桃花源呢?
據說華賦桂是「竹山桃花源」的發現者,1991年3月的一天,還在官渡鎮任教的華賦桂在堵河捉魚,一路行至武陵峽口。石門雖被樹木雜草遮蔽,卻有光透出。他放下魚簍鑽進去,只見桃花遍野,古木參天,感覺極像《桃花源記》中的場景。
華中科技大學張良皋教授曾三次赴竹山實地考察武陵峽,他提出如下依據:
其一:《桃花源記》所敘晉太元年間,中國版圖上叫「武陵縣」的只有竹山。竹山古稱武陵縣,屬漢中郡,在秦朝就有了。晉時,武陵縣屬上庸郡。而竹山境內的堵河舊稱武陵河,河中峽谷至今還叫「武陵峽」。
尤其是,峽谷入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村,屬竹山縣官渡鎮;出口處的村子叫桃花源鄉,屬竹谿縣。「桃花源村也好,桃花源鄉也好,桃花源這個地名不是現在安到這裡的,而是古已有之。」
其二:《桃花源記》裡說,武陵漁人從桃花源出來後,把這事告訴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尋找。後來南陽劉子驥聽說此事,也欣然前往。二人均未果。古時信息不暢,分析起來,這個郡肯定與南陽很近,所以南陽劉子驥才會聽說此事。而與南陽相鄰的郡只有上庸郡。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更大。
其三:桃花源人是避秦亂而躲到山裡去的,而秦亂就是發生在漢中郡與南陽一帶,這裡是古戰場,因此附近老百姓會就近跑進隱蔽的大山中。
其四:這裡的自然景觀,更符合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很不易於尋找,連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的當地老百姓都很少進去。
據說目前國內有三十多處桃花源,各地紛紛打出旗幟大多數是為了旅遊,發展經濟;學者們則是從學術角度出發,就像襄陽與南陽一直就諸葛亮躬耕地爭論不休一樣。其實,真正的桃花源就在我們心裡,現在咱們國家建設生態文明,若處處是綠水青山,那遍地就是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