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究竟在哪裡——陳寅恪自有高論

2020-12-23 欸乃一聲夢始醒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而臺灣當代著名導演賴聲川的話劇《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公演後,不僅成為現代話劇的經典,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大眾對「桃花源」和陶淵明的了解。不過,如果要問這桃花源究竟是在何處,估計很多讀者答不上來,陶淵明在該文中並沒有說具體地點,只說東晉年間武陵有一個以捕魚為生的人偶然發現了桃花源,他出來後告訴官府,官府派人去找卻沒有找到,後來此事也就沒有人注意了。

那麼,這武陵又是哪裡?「武陵」這一地名,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據《漢書·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其位置當在湖南常德市的桃源縣。不過也有人認為江西廬山大漢陽峰下的萬畝桃園,可能是陶淵明創作桃花源的原型,因為陶淵明就是江西廬山腳下的九江人。此外,國內還有幾個地方也認為自己就是「桃花源」的真正發源地,如安徽的黟縣和重慶的酉陽等。

不過,從文學角度看可以把「桃花源」當作一個虛構的地方,陶淵明只是用它來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如此「桃花源」就是一個中國文人筆下的「烏託邦」,它出現的時間較之西方文化中的「烏託邦」還要早一千多年,由此足見陶淵明的遠見卓識,也無怪乎陳寅恪要稱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了。

那麼,在精於考證的陳寅恪眼裡,這歷史上的桃花源究竟是在何處呢?陳寅恪認為它並不是純粹虛構,而是一個確實存在的地方,這就是晉代北方地區的塢堡。所謂「塢堡」就是古人用來避難、躲避戰亂的地方,一般建築在地勢險要之處,而又有水源可以灌溉耕種。陳寅恪認為在西晉末年,中原人民如果不能遠徙,就只有建築這類塢堡用來避難逃生。通常居住在塢堡內的人以同宗同族為主,塢主由德高望重者擔任,也可推舉產生。塢堡內一般實行共同勞動、互通有無、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後來延續為一種固定的文化系統。陳寅恪認為北方之所以較之南方更具社會宗法色彩,與塢堡的構築、人員構成及生產方式有很大關係。

對此陳寅恪曾撰文考證,文章很長,我們只看其最後的結論:

甲、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乙、真實之桃花源居人所避之秦乃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苻秦,而非嬴秦。

丙、桃花源記紀實之部分乃依據義熙十三年春夏間劉裕率師入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因軍中有陶淵明熟識之人,故他可以運用此材料。

丁、至於桃花源記寓意之部分乃牽連混合劉驎之入衡山採藥故事,並點綴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語所作成。如此桃花源此文的文學意味更濃,甚至已經具有神話色彩。

這裡面有些地方要解釋一下。「弘農、上洛」為地名,當在今天的陝西一帶。苻秦又稱前秦(351——394),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政權之一。公元351年氐族人苻健佔據關中,因此地古代屬秦國,即稱秦王。所以真實桃花源所躲避的不是秦始皇的秦國,而是苻秦。

陶淵明與當時徵西的將領本就熟識,當間接或直接得知他們入關途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記》可能即取材於此,因此此文有很大紀實成分。至於其對理想生活的嚮往等寓意成分,則與《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南陽人劉驎之入衡山採藥故事有關。

《世說新語》中原文如下:南陽劉驎之,字子驥,好遊山水。嘗採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驎之欲更尋索,不復知。

顯而易見,《桃花源記》與此處文字有很多相似之處,陳寅恪認為是陶淵明有意把二者融合,以表現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並特意用「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語把寫實成分與虛構融為一體。其實這就是文學大家和一般作家的區別,放在普通作者可能就滿足於描繪一個神奇色彩的故事,或者寫一篇簡單的紀實性文學作品,而不會想到把理想與現實結合。即便有所結合,也不會如同陶淵明此文這樣,借對現實的書寫表達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從而讓作品的的境界得以升華。

為了說明陶淵明撰寫此文的意圖,陳寅恪特意引用陶淵明的《擬古九首》中的第二首,認為此詩可以和《桃花源記》互相印證。該組詩作於宋武帝劉裕代晉之後,主要內容是對易代之際世事多變的慨嘆,並有託古諷今、隱晦曲折之意。其第二首如下:

辭家夙嚴駕,當往至無終。

問君今何行?非商復非戎。

聞有田子泰,節義為士雄。

斯人久已死,鄉裡習其風。

生有高世名,既沒傳無窮。

不學狂馳子,直在百年中。

詩歌大意是:早上整理車馬準備出行,要去哪裡呢,不是經商也不是從軍(此為字面義,陳寅恪另有解釋)。聽說有個叫田子秦的人,是人中豪傑,雖然此人已死,但其鄉人繼承了他的遺風。我們為人一生就要向這樣的人學習,而不能成為為爭名逐利而瘋狂奔走的人(狂馳子)。那麼,這與《桃花源記》有什麼關聯呢?

陳寅恪引用《魏志》中《田疇》傳有關記錄後認為,田疇當年隱居山中,百姓慕其名而歸之,其實就是過著一種桃花源的生活。這裡的「商」並非經商,而是指古代隱士「商山四皓」入商山避秦一事。而「戎」也不是從軍,而是指老子出關到西域對胡人進行教化的傳說。如此則商洛一帶本來就是陶淵明心目中的「桃花源」,而田疇的高風亮節顯然也高於桃花源中的避秦之人。按照這個說法,這首詩和《桃花源記》確實有互相印證的關係,也就是說《桃花源記》中的紀實成分與詩歌中史實呼應,而詩歌的寓意與《桃花源記》中的思想互相呼應。 此外,陳寅恪還引用蘇軾對陶淵明此文的評價,指出自古以來談論陶淵明此文者,當以蘇軾所言最有見識,只是蘇軾仍然沒有理解此文中寓意與寫實的關係,所以還是不能說透徹。從歷史上看蘇軾可謂最崇拜陶淵明之人,陶淵明在中國歷史上的崇高地位可以說和蘇軾的極力讚美很有關係。蘇軾十分欣賞陶淵明的詩,曾說過「吾前後和詩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這樣的話。蘇軾本來也是一位雖歷經坎坷而達觀開朗的智者,他的思想深受佛教影響,但其內心深處依然堅持傳統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信念,因此他才能夠和陶淵明的心靈相通。 最後還有一點要說明,既然《桃花源記》所寫之事是在中國北方,為何陶淵明要點明是在南方的「武陵」?對此陳寅恪的解釋是,因為文中混入劉鱗入衡山採藥,迷路進入桃花源,後問道他人方返的故事,而衡山本在南方,也就只好把桃花源放在武陵。

當然,對於陳寅恪此文中的觀點學術界還是有人提出異議,例如著名史學家唐長孺就曾撰文與陳寅恪進行商榷,他在《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中認為,桃花源隱喻的其實是躲避賦役的農民在豪強率領下逃入山林脫離政府控制的情況,「桃花源」中的土地實際上被豪強佔據,隨其逃入的農民也成為豪強的依附性人口。據此他歸納了四點:首先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說明歷史問題,其次歷史研究應該得到文學作品的印證,第三《桃花源記》體現了東晉的社會矛盾與生產關係,最後,《桃花源記》是研究東晉社會經濟的一手史料。顯而易見,這四點和陳寅恪的觀點其實大同小異,只是在陶淵明此文的寫實內容到底是寫的什麼這一點,他們有一些分歧而已。

相關焦點

  • 桃花源究竟在哪裡?
    陶淵明所述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 如果存在,他又在哪裡呢? 很多人在讀罷該文後,都不禁會想到曼妙的桃花源,究竟是詩人的幻想,還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有人說陶淵明家鄉廬山的某座山谷中,就有這樣一個桃花源。 有人說在安徽古徽州的黟縣。也有一座桃花源。且這裡的赤嶺村都與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的描繪非常相似。 但是更多的人認為桃花源是在湖南北部的常德市桃源縣。
  • 「桃花源」究竟在哪裡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所述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又在哪裡呢?桃花源真有其境一千五百多年前,晉宋詩人陶淵明寫下了一篇引起人無限遐思的美文《桃花源記》,在這篇文章裡,他繪聲繪色地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境。很多人在讀罷該文後,都不禁會想那曼妙的桃花源究竟是詩人的幻想,還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
  • 世人嚮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裡?
    他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桃花源」,是移除世人嚮往的世外桃源。但陶淵明陛下的「桃花源」究竟在哪裡,後人考證了多年也沒有頭緒。現在的江南之地,有很多以「桃花源」命名的地方,其中最受關注的、也最有可能真正「桃花源」所在地有三處:一是武陵「桃花源」,二是常德「桃花源」,三是歙縣「桃花源」。
  • 陳寅恪的名字到底念啥?他的詩作中這四組詞語重複率驚人之高
    此後他的學術研究多聚集於三人:陳寅恪、馬一浮與錢鍾書,其中研究錢鍾書先生的一部分也是為研究陳寅恪先生鋪了路。中文系出身的劉夢溪,是從這裡由文入史,用劉老自己的話說,陳寅恪先生對於他「為學的精神旨趣和學術架構的影響至為深遠」。從1990年發表的關於陳寅恪的第一篇六萬字文章《論陳寅恪的學術創穫和研究方法》至今,劉夢溪研究陳寅恪已三十年了。
  • 對陳寅恪佛教語文學研究能力的迷思——以童受《喻鬘論》為中心
    但是要破除這一迷思(myth),關鍵在須對陳寅恪在佛教語文學方面的學術能力作深入之考察,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這一基礎上做出更有說服力的分析,分析的基礎自然是陳寅恪發表的梵語佛教學或佛教語文學方面的論著。這一梵文名稱明顯是對《喻鬘論》這一標題的支持。列維指出,藏文本毫無疑問是譯自梵本而非漢本。 三 現在讓我們回到本文的主題,即評估陳寅恪跋文的學術貢獻。
  •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世人都聽說過桃花源記,但真正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首先來看一下桃花園記這篇文章,是由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風這個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在了一起,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的不滿
  • 仙境般的桃花源究竟在哪裡?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被寫得宛如仙境一般,引得無數人神往。但在文章的末尾,那個發現桃花源的漁人卻沒有能夠再次找到桃花源。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那麼又在哪裡呢?根據陶淵明的描寫,桃花源是被一個在武陵居住的漁人發現的。由此推斷,桃花源就算不在武陵,那麼也應該離武陵不遠。
  • 桃花源又代表哪裡?
    此地人民乃是先秦時人,不知有漢,更不用說魏晉,人民生活樸素安樂至極,後來此人回去後將此事報告給太守,太守遣人去看此事是否屬實,誰知怎麼找都找不到桃花源了,桃花源可遇而不可得。陶淵明生於東晉,這樣浪漫的想像究竟出於何處,陳寅恪先生曾提出過很有意思的構想。
  • 陳寅恪的「史學革命」:一個人的文藝復興,留住文化中國的根
    陳寅恪臨終時,遺命從此陳家「不問政,不治產」,可他還是「有所待」,他「所待」的究竟是什麼?他已無所待於大清,無所待於王朝中國,那麼,他「有所待」者為何?當然是文化中國,他不是什麼大清孤兒,而是文化中國的孤兒。
  • 視域之融合:陳寅恪唐史研究特點與貢獻的再考察
    一、作為史家的陳寅恪  在具體討論陳氏的唐史研究的史學構架之前,我們首先需對作為史家的陳寅恪作一些概括性的說明,也就是陳寅恪在近代中國史壇上的獨特性在哪裡,其史家之養成過程又受到哪些思想和學術資源的影響。
  • 《王國維與陳寅恪》:探達到二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這是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昆明湖自沉後,陳寅恪為他寫的輓聯。上聯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處境,山河殘破,魂飛魄散,「纍臣」系將王國維比為屈原。下聯寫到王國維死後以學術書籍交付陳寅恪、吳宓二人,此乃王國維的文化託命,可見三個人之間相交之深。王國維和陳寅恪是20世紀中國文化星空的雙子星座。談論王國維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和文化意義,離不開陳寅恪對其學問內容和學術精神的闡發。
  • 後人追憶、研究陳寅恪的著作
    書中記述這個家庭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較以往的記述更為真實而豐滿,為研究陳寅恪補充了重要的資料。同時從一個家庭的聚散、個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紀的國家興亡、時代變遷。名家推薦:關於陳寅恪的書雖說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兒的身份回憶父母雙親,秉筆實錄自己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和感受,這是第一部。質樸真摯,可以作為歷史來讀。
  • 陳寅恪學術成就及學術著作介紹
    陳寅恪先生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事業,他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歷史學、宗教學、語言學、人類學、校勘學、文字學等學科。其中尤以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代文學以及佛教典籍的研究著稱於世。他的學術著作被譽為「劃時代的意義」。被尊為一代史學宗師,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威望。
  • 新書上架丨傾心製作30年,劉夢溪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王國維與陳寅恪》是其是三十年辛苦經營的傾心之作。王國維為何以五十歲的盛年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陳寅恪緣何在晚年轉而「頌紅妝」撰寫《柳如是別傳》,本書在鉤沉索隱各種材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說。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王陳關係最近,蓋因氣類相投也。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許我忘年為氣類」、「風義生平師友間」,是兩人關係的寫照。
  • 「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紀念陳寅恪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1949年,神州大地正處於天翻地覆之易代時節,陳寅恪雖然在1948年底同胡適乘機離開北平,卻沒有遠走海外,在1949年1月留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 1959年,該年年初,陳寅恪的《論再生緣》由香港友聯出版社出版,一時引起海外軒然大波,隨後引起郭沫若的注意,一年內連寫多篇文章與陳寅恪商榷《再生緣》。
  • 桃花源是中國化的烏託邦?別傻了,陶淵明寫桃花源是為了罵人的
    在中國,號稱為「桃花源」的地方非常多,並且都是根據陶淵明《桃花源詩並記》演繹出來的。1936年,陳寅恪發表《桃花源記旁證》,質疑公認的南方武陵說,認為「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農、洛水上遊一帶。1956年,唐長孺先生《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一文,認為桃花源不可能在北方可能在武陵一帶。1969年,勞榦發表《桃花源偶記》一文,反對陳寅恪先生的說法,認為北方乾枯的黃土峽谷,與《桃花源記》「良田、美池、桑竹之勝」不相宜, 「總覺得放在長江流域,心裡才比較合適」。也是在1969年,逯耀東發表《何處是桃源?》一文說:「以他(陳寅恪)的功力應是百無一失的,但偶然也會稍有偏差。」
  • 訪談︱張求會:陳寅恪是怎樣煉成的?
    但是,在修水這樣一個山多田少、農作物產量偏低、商品貿易不夠發達的山區,「耕讀起家」的概率估計不會高到哪裡去,靠種田發家致富的難度只會比其他地方大得多。因此,各種碑銘、傳記關於陳家「耕讀起家」的說法難免誇大其詞,未必可信。 我的朋友胡文輝在《陳寅恪家史序》中推測義寧陳家憑藉種植業和商業取得了成功,這個說法目前還找不到直接的證據,但是啟發了我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
  • 陳寅恪先生所謂「瞭解之同情」-同情,陳寅恪,陳先生-中安在線-主頁...
    張旭東  陳寅恪先生三十年代有一篇《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開端就說:「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於古人之學說,應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筆。」其中「瞭解之同情」一語廣為流傳,亦引起討論,至今不曾停歇。  在陳寅恪先生之前,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的序裡面就說:「(讀此書)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 陶淵明,你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東晉隱仕文豪陶淵明,作了一篇《桃花源記》的遊記散文。千百年來,人們被桃花源裡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屋舍儼然,雞犬相聞。」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所迷醉。一直在尋找現實中的桃花源。現為中國四A級景區,也算是舉世聞名的桃花源了。也許是因為多年重建,現在的常德桃花源人為痕跡太多,早已失去了那種原始的古樸和自然的環境。2陶公的桃花源現在到底在哪裡呢?
  • 陸揚|淺議陳寅恪學術之研究方法——兼答饒佳榮先生
    所以這些評論,無論正面還是負面,其價值究竟如何,仍需經史學之拷問,拷問的最佳方式仍是深入了解陳寅恪的學術研究本身,才能洞悉他們的評論在哪一個層次上說明了什麼樣的問題,或者不說明什麼問題。比如筆者在討論陳寅恪對對子之文中特別指出俞大維回憶中提到的陳寅恪的文學旨趣縱然有參考價值,卻並不全面,不能依賴以解釋陳氏的文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