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追憶、研究陳寅恪的著作

2020-12-16 鳳凰網讀書

 

《也同歡樂也同愁》

陳流求 陳小彭 陳美延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4-1

內容介紹:

這是一份女兒們回憶父母親的珍貴記錄,獨特而真切。在這本書裡,陳寅恪先生的三個女兒敘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親見、親聞的種種往事,從孩提時代依稀記事起,大體到1949年為止。追述祖輩家世,父輩東洋西洋求學,雙親相識的姻緣,婚戀成家後撫育孩子、奉養老父、教書治學的校園生活,抗戰烽火中的舉家流離,父親目盲下的種種際遇,母親面對艱厄世事的堅韌,以及父母之間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書中也記敘了有著姻親關係的陳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國時政治、文化舞臺上的活躍人物,如陳寶箴、陳三立、陳師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維等幾代人。作者從親眷的角度,憶述了大家族中的親情相助,生死別離。也以晚輩的眼光描寫了陳、唐夫婦與眾多學者教授、授業弟子的交遊往來。

書中記述這個家庭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較以往的記述更為真實而豐滿,為研究陳寅恪補充了重要的資料。同時從一個家庭的聚散、個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紀的國家興亡、時代變遷。

名家推薦:

關於陳寅恪的書雖說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兒的身份回憶父母雙親,秉筆實錄自己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和感受,這是第一部。質樸真摯,可以作為歷史來讀。——吳學昭

作者簡介:

陳寅恪和夫人唐篔的三個女兒:長女陳流求、次女陳小彭、幼女陳美延。

《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

蔣天樞 著

上海古籍,1997-06-01

內容簡介:

《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是最為全面且極其嚴謹地集中、編次了陳氏的生平資料。《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於1981年初版前,因種種原因,原稿有過二十多處刪節,增訂本恢復了手稿的原貌;另一方面,初版成書後,作者生前訂正了書中的一些錯誤碼率,並增加了若干新發現的材料,增訂本亦依作者手跡一一予以補正。書末,附錄內容還增加了作者生前撰寫的陳寅恪傳及有關專家披露的《陳寅恪文集》編集經過等文若干篇。

作者簡介:

蔣天樞(1903—1988),字秉南,復旦大學教授,陳寅恪的及門弟子。1964年赴廣州晉謁陳寅恪,陳寅恪作七絕三首並《贈蔣秉南序》相贈。十餘年後,蔣天樞不負先師的「藏山付託」,殫精竭力,整理出版了陳寅恪的文集,也把自己的名字留給了青史。他還撰寫了《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一直訂補到逝世。

《史家陳寅恪傳》

汪榮祖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03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參以陳氏的文集、詩詞,完成這本系統論著,深入研討了陳氏一生的學術歷程與思想,對陳氏的史學成就與地位有持平之論,對陳氏寄託感情的《論再生緣》與《柳如是別傳》等力作亦有中肯的評析。本書初版由香港波文書局1976年印行,後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1997年先後兩次增訂再版;其間,1992年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以《陳寅恪評傳》為題出版簡體字版。此次再版,據1997年聯經版,並經作者重新校訂。

作者簡介:

汪榮祖,原籍徽州,1940年生於上海,抗戰勝利後即隨父母移居高雄。1961年臺灣大學畢業,1971年獲美國西雅圖大學博士學位。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柏堡)任教三十一年,曾任美中學術交流協會訪問學者,上海復旦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等校客座教授。現任臺灣嘉義中正大學講座教授,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諮詢委員,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榮譽教授,紐約PeterLang出版社《中國近代史研究叢書》主編。出版中英文專著十餘種,包括《史傳通說》,《史學九章》,Search for Modern Nationalism:Zhang Binglin and Modern Nationalism(Oxford),A Paradise Lost: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Hawaii)等;學術論文五十餘篇;散文集兩種,《學林漫步》與《詩情史意》。

相關焦點

  • 陳寅恪後人近況:小女兒陳美延貢獻稱得上偉大
    前排左起:唐篔(陳寅恪之妻)、陳寅恪。後排左起:陳小彭(陳寅恪次女)、陳流求(陳寅恪長女)、陳美延(陳寅恪三女)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後人講述「學史的話,就要超過我,否則不要學」講述人:陳流求,陳寅恪的大女兒,1929年出生在北京,1953年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610紡織廠從事醫療工作,後因丈夫在成都,她於1961年從重慶來到成都,進入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內科工作
  • 陳寅恪學術成就及學術著作介紹
    陳寅恪先生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事業,他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包括歷史學、宗教學、語言學、人類學、校勘學、文字學等學科。其中尤以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代文學以及佛教典籍的研究著稱於世。他的學術著作被譽為「劃時代的意義」。被尊為一代史學宗師,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威望。
  • 俞梅蓀:追憶從上海前往廣州陳寅恪家拜年
    導語 2020年7月3日是陳寅恪130周年冥誕日,翻出2019年10月7日陳寅恪先生50周年忌日時,由上海《新聞晨報》下屬《中山公園周到》新媒體平臺約我撰寫關於老上海人文軼事的《追憶長寧這家人與陳寅恪的往事》,說的是我1971年從上海受託到廣州中山大學陳寅恪家拜年的往事。
  • 視域之融合:陳寅恪唐史研究特點與貢獻的再考察
    內容提要:自20世紀40年代初陳寅恪發表了他在唐史方面最為重要的兩部著作以來,具體探討和評估他在唐史方面的論斷的研究從未間斷過。在其著名的《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中,陳寅恪大量引用唐代故實,其中「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之句,常令當代論者感到不解,認為光宣時代豈能與開元天寶的盛世相比。其實陳氏此處所言,並非史實意義上的開元盛世,而是晚唐的相對承平時代。筆者曾指出恰恰在晚唐清流文化宰制的時代,出現了不少追憶開元天寶時代的筆記,其目的就包含對晚唐承平時代的形象建構。
  • 陸揚|淺議陳寅恪學術之研究方法——兼答饒佳榮先生
    陳寅恪研究要避免的第二種傾向,是不能輕信耳食之言,這一點是近年來陳寅恪研究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坊間流行的一些有關陳寅恪學術的分析著作,有些出自資深學人,固然不無創穫,但也常犯以耳食之言為基礎展開討論的毛病。不是真正去細讀陳氏的專業學術論文,並了解其學術論點和論證的來龍去脈。
  • 簡體橫排《陳寅恪合集》出版,電子書同步上線
    新華網南京3月30日電(記者 朱旭東)譯林出版社近日推出簡體橫排版《陳寅恪合集》系列,簡體橫排使得數位化普及閱讀成為可能。隨著譯林版《陳寅恪合集》的問世,陳寅恪著述將首次擁有經過嚴格審校、正式發行的電子書。
  • 訪談︱張求會:陳寅恪是怎樣煉成的?
    較長一段時期以來,將陳寶箴、陳三立父子歸入「洋務派」陣營還是「維新派」隊伍,一直在研究界存在著爭議。「洋務派」和「維新派」的區別,可以歸納出無數條,然而,當事人當年是否有此意識,是否認同後人的劃分,我看則未必。「師夷長技以制夷」(器物層面大膽吸收外國之長)大概是一致之處,是否涉及制度改革(尤其是政體、國體等敏感領域的變革)大概是研究者區分二者的重要界線之一。
  • 對陳寅恪佛教語文學研究能力的迷思——以童受《喻鬘論》為中心
    【在借用呂德斯成果的同時,陳寅恪卻又認為「什公於天竺偈頌,頗致精研,絕無梵文原本為偈體或散文,而不能分辨之理」。這幾句話明顯是針對呂德斯著作的總體看法而發的,也就是陳氏在讀到那些通過梵漢對勘找到的例證時,試圖對之作出相當不同的價值判斷。由這篇跋文也可以看出陳寅恪當時所處的兩難境地。】
  •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建、陳寅恪著作繁簡體之爭、王陽明的夜泊無眠...
    《陳寅恪合集》 譯林出版社  敬惜字紙,  道德期許彰顯文化價值  據了解,陳寅恪生前要求自己的著作必須以繁體豎排的形式出版在微博,不少「書粉」通過評論和轉發向出版方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時代背景和傳播方式的改變不足以成為重新解釋作者意願的理由,對於大師生前堅持用繁體出版著作的選擇,至少要在心理上給予理解和尊重,這才是文化價值的體現。」
  • 國學大師陳寅恪,「恪」字咋讀?有人讀「que」,有人讀「ke」
    這句詩聖杜甫的詩句,常被後人用來評價國學大師陳寅恪。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曾這樣高度評價陳寅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無人能與其相比,唯有他一人罷了」。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國學大師梁啓超曾這樣稱讚陳寅恪道:「我梁某也算多少有著作的人了,但是與陳先生相比,還不如他的寥寥數語有價值」。國學大師吳宓曾說:「我認為寅恪是對中西文化最博學的人,他雖然是我的朋友,實際上是我的老師」。
  • 「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紀念陳寅恪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而1969年秋天陳寅恪的離世,不過是此株大樹的又一朵落花,悄無聲息地回歸大地,而已。但是我們作為後人,不能也不該忘記這朵曾經絢麗而璀璨的落花——只因他,是中國文化的卓越代表之一,亦是中國文化的守護神。 要理解陳寅恪,自然就該知道陳寅恪究竟為我們、為現代中國文化建設,留下了什麼?
  • 《王國維與陳寅恪》:探達到二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這是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昆明湖自沉後,陳寅恪為他寫的輓聯。上聯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處境,山河殘破,魂飛魄散,「纍臣」系將王國維比為屈原。下聯寫到王國維死後以學術書籍交付陳寅恪、吳宓二人,此乃王國維的文化託命,可見三個人之間相交之深。王國維和陳寅恪是20世紀中國文化星空的雙子星座。談論王國維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和文化意義,離不開陳寅恪對其學問內容和學術精神的闡發。
  • 陳寅恪被譽為「教授中的教授」,為何晚年卻要為煙花女子立傳?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梁啓超我知道陳寅恪先生,是來自他的那本《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後來陳寅恪先去日本留學,再入復旦公學(復旦大學),隨後又去歐洲諸國遊歷,像是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哈佛大學等都有過他求學的背影。陳寅恪通曉17種語言真不是吹的,除了當時比較著名的德語、法語等列強語言外,像是梵文、希伯來文等較為小眾的語種他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 嶽南談大師:陳寅恪的個人境界無人能及
    大師也要吃飯要喝水  中國近現代的諸多文化體系與上世紀初湧現的一批大師有關:陳寅恪、梁啓超、蔡元培……為什麼那時大師成群地出現?他們又是如何在顛沛流離的一生中,留下了那麼多後人無法超越的文化印記?  致力於民國時期文化研究的學者嶽南所著《南渡北歸》三部曲就是以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北大等名校南遷並組成西南聯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現了陳寅恪、梁啓超等人的思想歷程以及真實生活。日前,嶽南就《南渡北歸》三部曲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民國大師陳寅恪,被吹過頭了?易中天:確實瞎跟風!不如捧周杰倫
    從現今各種材料來看,作為歷史學家,陳寅恪無疑是一流的。論學問,在整個20世紀可以和他並列的並沒幾個。他十足大師風範,是真可上與乾嘉諸老、外與伯林羅素等西儒從容商討之人。但是,我們同樣需要明白的是,所謂學者,終究是要靠著作來論定其高下、地位的。
  • 新書上架丨傾心製作30年,劉夢溪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文/王卉近日,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新著《王國維和陳寅恪》由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劉夢溪先生以研究20世紀中國現代學術思想與人物著稱,尤其對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的研究獨樹一幟,是海內外公認的研究陳寅恪的專家。
  • 在歷史的夾縫中——讀吳定宇《守望:陳寅恪往事》中有關檔案史料的...
    同在中大工作,我也曾無數次路過東南區1號,也讀過陸鍵東的《陳寅恪最後二十年》;但我沒有閱讀過陳寅恪的專著。這次拜讀定宇兄大著,覺得是陳寅恪研究的一部重要的入門書。這本書也啟發我將陳寅恪著作、吳宓先生日記二十冊和劉節日記等都納入了閱讀計劃。研究當下的知識分子問題,不能缺了這一課:民國一代知識分子的學術傳統和坎坷命運。
  • 陳寅恪在北京的歲月:兩度任教清華園,將父親安置於姚家胡同
    在聘請陳寅恪時卻遇到了不少周折和麻煩。因為陳寅恪儘管留學多年,學貫中西,但卻一無學歷,二無學位,三無著作,在國內也沒有什麼聲望。陳寅恪為何能進清華,與學術大師們一同當上研究院導師呢?這個問題是學術文化界長期熱議不休的話題,到現在也沒有定論。大致有胡適推薦說、梁啓超推薦說、吳宓推薦說等。
  • 陳寅恪香港脫險記
    陳寅恪當時正在香港,為營救這位「三百年甚至一千年乃得一見的學術大師」,重慶國民政府、中研院、西南聯大以及國內知識界同仁不遺餘力費盡了心思。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70年前的初夏時節,即1942年的6月,陳寅恪與家人終於安然返回內地。「搶運行動」引發的風波1939年,陳寅恪被牛津大學聘為漢學教授,因夫人唐篔患心臟病需要治療,當時正在西南聯大任教的陳寅恪決定舉家赴英國。
  • 陳寅恪的「阜昌」詩
    《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和《詩集》分別出版於1997年和1993年,如果不看出版於1997年的《吳宓日記》,一般讀者很難知道陳寅恪先生這首詩的所指。《吳宓日記》第九冊第379頁記述了1944年12月17日他到成都存仁醫院看望正在因眼病住院治療的陳寅恪先生,「寅恪口授其所作挽汪精衛詩,命宓錄之,以示公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