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陳寅恪,「恪」字咋讀?有人讀「que」,有人讀「ke」

2020-12-25 羽昕天

文採承殊渥,流傳必絕倫。這句詩聖杜甫的詩句,常被後人用來評價國學大師陳寅恪。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曾這樣高度評價陳寅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無人能與其相比,唯有他一人罷了」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國學大師梁啓超曾這樣稱讚陳寅恪道:「我梁某也算多少有著作的人了,但是與陳先生相比,還不如他的寥寥數語有價值」。

國學大師吳宓曾說:「我認為寅恪是對中西文化最博學的人,他雖然是我的朋友,實際上是我的老師」。

陳寅恪是誰?又有何人格魅力?能讓眾多著名學者如此稱讚?他最有爭議的地方又是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陳寅恪。

陳寅恪是誰?

家庭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學校,不僅年幼時要受到家庭教育,終其一生都要受到家庭文化的影響。了解陳寅恪,首先得了解其家人。

陳寅恪先生出自名門,其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洋務運動之前的湖南曾是保守閉塞之地,但突然開始興學、辦報、建工廠、考礦,這就得益於陳先生的祖父,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

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也是一名頗有遠見的大才子,被後人稱作「清末四公子」之一。一個頗有節氣的文人,最後因為抗戰絕食而死。

陳寶箴和陳三立從來不是封建頑固之人,戊戌變法失敗後,整個家族認識到只有充分學習到西方優秀的文化,才能拯救當時的中國。

陳寅恪博學強記,在這個文化氛圍濃鬱的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從小就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著,這為他以後厚實的國學功底打下堅實的基礎。父親陳三立在其13歲時就把他送出國,接受了嚴格的西方教學訓練。

他輾轉遊學共13年,先後去過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各個西方國家。他學貫中西,兒時的國學教育使其中國古典文學底蘊深厚,遊學西方的經歷使其精通22門語言。

他接受西方教學的同時,從來不忘記自己民族本位,強大的文學功底被世人稱之為「活字典」和「教授的教授」。

世人對陳寅恪最有爭議的地方?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世人對陳先生的學問大加讚賞,望塵莫及。但陳先生也是有一個最讓世人爭議的,便是他的名字「恪」字的讀音。

陳寅恪這個名字是陳先生的祖母所起,陳先生的祖父陳寶箴老先生曾為後代寫下輩分字排行,「三恪封虞後,良家重海邦」,陳先生一家都是憂國愛家之人。

當時正值寅年,恪便取自兄弟間排輩,遂取名為寅恪。

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先生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國民之間流傳著。他的名字「恪」字的讀音,也被人們一再討論,在社會各界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

在當時與陳寅恪相熟的人都稱其為陳寅恪「que」,在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期間,如此眾多的人稱其名字為「que」,很多高層知識分子都這麼稱呼陳寅恪先生,這不禁引起大家的疑問。

難道「恪」「ke」在姓名中會改變讀音為「que」,但此讀音在《康熙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以及《說文解字》中皆查無記錄,  

詢問眾人,皆對此讀音做不出合理的解釋,大多都是人云亦云,在一次採訪中,曾經任北京大學教授的王力先生曾透露,「恪」這個字本身只有「ke」一個讀音,但對陳先生了解的人知道,在陳先生的名諱當中,其身邊的人大家都讀為「que」,所以他也便這樣稱呼了。

既然是人云亦云,那這個讀音首先又是由誰讀出的呢?

竟然連一直推崇陳寅恪先生的語言學大家趙元任先生也將「ke」讀為「que」,這其中的奧秘便是「que」這個讀音是方言。

陳寅恪先生是客家人,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恪」的讀音接近於「que」,但國語普通話標準中是沒有「que」這個音的。

陳寅恪先生在北方教學期間,對其相熟的人習慣了用方言稱呼其南方的叫法。而趙元任先生「ke」讀成「que」,更多的原因應該是其一直研究陳寅恪先生的學問,對其以示尊敬。

對於各人對其名字讀音的誤解,陳寅恪先生從不放在心上,有人叫其「ke」他應,叫其「que」他也應,也從未有過糾正,有人問其原因,陳先生說:「名字只是一個代號,沒有必要去糾正別人的讀音」。

精通國學的大師將其一生精力都灌注在學術研究上,他更希望世人了解他的學問及價值,對待自己的名字讀音糾正反倒順其自然。

「ke」還是「que」,很多人認為,若不是陳寅恪先生相熟之人和家鄉本地人,還是應該讀成「ke」,這個國語標準的讀音,以免引起尷尬。

陳先生的人格魅力

陳先生留給世人的並不只是其博古通今的學問,還有其忠貞愛國的人格魅力。

陳寅恪在西南聯大教學時,由於戰火的波及,西南聯大搬到了昆明,陳寅恪便到昆明任教。後來英國牛津大學聽其學問高深,便聘任他為牛津大學漢語言教授,陳寅恪因此前往香港想搭乘遊輪到英國。

但由於日本佔領海港的原因,陳寅恪不能前往英國,他選擇留在香港,在香港大學任客座教授,講授國學知識。在此期間日方持日金四十萬元,多次想要為陳寅恪承辦東方文學院,請其來任教,都被陳寅恪拒絕。

有民魂才是最珍貴的。1942年春季,祖國危急存亡之際,有人又向陳寅恪帶來日方的邀請,專程請其到已經被侵佔的上海進行授課。但他表示,絕不做民族的叛徒,絕不為侵略者賣命。他又一次拒命,隨即出走香港。

要知道,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若人民敬仰的國學大師屈服於侵略者,那對當時的抗戰士氣的打擊是不可想像的。陳寅恪先生的赤膽忠心的人格魅力永遠被我們敬仰。

1969年10月7日,一代巨星隕落,陳寅恪先生的博古通今的才學和忠貞愛國的品格永遠為世人讚嘆和景仰。或許世人對陳寅恪先生的名字有所疑問。但毋庸置疑的是,陳寅恪先生堪稱有經天緯地之才,氣吞山河之志,可謂是通曉古今學貫中西超凡脫俗之人。他是中國的驕傲!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名字該怎麼讀?應該讀què 還是讀 kè呢?
    應該讀chén yín què ,但讀chén yín kè 也不能說就是錯的。陳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讀音問題頗有一些爭議。一般人都讀\"ke\",文化界、學術界中人則多數念\"que\"。中大的一些老人還親眼見過當年有人念陳先生名字時把\"恪\"念成\"ke\"時,陳夫人唐曉瑩還糾正說\"恪\"字要念\"que\"。楊步偉、趙元任剛開始記陳先生的英文名字時記作\"Y.C.Chen\",後來看到陳先生自己用的拼法時才改寫作\"Yinko Tschen\",可見他們平時與陳先生交往時也念\"que\"。
  • 張雨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
    我們不能因為張韶涵和她的朋友、家人都讀第四聲,所以韶就應該有第四聲這個讀音。不能因為是名人,就必須讀一個奇怪的讀音。這讓我想起陳寅恪讀音的公案。陳寅恪的「恪」到底讀què還是kè?陳寅恪和唐伯虎一樣,寅年寅時出生,故名寅。「恪」是族譜「三恪封虞後」輩分,所以他的父親叫陳三立。
  • 標準音的方音折合問題——也說「恪」又音「確」的由來
    我調查浙贛閩湘及粵北各地,不管指田溝或地名,也都讀合口;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圳也是tzun,那麼此字應當折合為zhun。「深圳」則可名從主人,另立zhen 音專用(因當地粵語「肫胗」也開合不分,可都說胗)。但不應把通行各地的「圳」都折合為開口。原來大概是把它當作廣東俗字來定zhen 音的,既知此字宋代字書已有,幾省通用,就要另行好好折合了(詳1980 鄭張尚芳《圳字字音瑣談》)。
  • 陳寅恪堪稱三百年一見的天才大師,讀書讀到無書可讀的最高境界
    「教授中的教授」、「大師中的大師」,那麼這個人一定就是陳寅恪。侵華日軍還曾下達過所有日籍軍人不得騷擾陳寅恪大師,違者槍決的命令。雖然如此,卻並未麻痺陳寅恪先生的意志,他內心始終堅持著鮮明的民族大義,哪怕是日本人再三勸說,哪怕是放下身段央求,也沒能令他做出任何一件有損國家民族的事。在陳寅恪大師眼中,大概只有維護國家大義和研究學問這兩件事,是值得他花心思的。堂堂正正的大教授,「怪」在哪裡?
  • 最繞口的名人名字,你能讀對幾個?反正我看完覺得自己像文盲!
    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從百家姓中就能可見一斑,有些人的姓氏是很常見的字,但是卻總是讀不對,為了你下次可以在別人面前賣弄一下,今天就掃一下盲。1.陳寅恪一代國學大師,他的名字你是不是認為念chen yin ke?其實也不能說你錯,但是他的家人及他本人都是念chen yin que的。
  • 認真做事,比多認識100個生僻字有用
    比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實乃廣大「菁菁學子」(其實是莘shēn莘shēn學子)人生的榜樣,多少年來,小新就一直讀陳寅恪(què)。一開始普通人都讀「陳寅kè」,學界裡有人跳出來說應該讀作「陳寅què」,讀成「陳寅kè」是沒文化。好吧,那大家都念「陳寅què」,結果學界又有人出來說,真正的讀法應該是「陳寅kè」,讀「陳寅què」倒成了裝X了。
  • 「四覺草堂」「散原精舍」「陳寅恪」義音三札
    在「韻圖」中有一組字,即「康、慷、抗、恪」——「康」讀「苦岡切」,「慷」讀「苦朗切」,「抗」讀「苦浪切」,「恪」讀「苦各切」。不難看出,這是一組按平、上、去、入四聲不同而排列的同聲母字(反切上字都是「苦」)。「江、講、絳、覺」,與此同理。只是「康、慷、抗、恪」在「宕攝」圖中,「江、講、絳、覺」在「江攝」圖中。
  • 讀字、讀結構、讀筆畫
    今文闡述讀帖的第一部分,讀帖——讀字、讀結構、讀筆畫。從「讀字、讀結構、讀筆畫」不難理解,是著於讀一個字框架,從整體至結構,再至筆畫的過程。筆者以為,讀字之前,先著眼於全局或一至兩行,為更好,而說為什麼?
  • 「讀」書~10位文學大師的讀書秘籍
    大師,是指每一個領域沒一個時代的大咖。他們同樣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汲取知識的力量,他們的思想是時代的承前,也是精神的傳遞。讀書之於大師們而言,可以認知自己,了解社會;可以增進知識,提神修為;可以洗滌內心,進化靈魂。
  • 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世人:晚上千萬不要讀易經
    說起南懷瑾,很多人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慈眉善目,仙風道骨的老人形象,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儒釋道兼修,是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許多人都以他為偶像。在大師眼裡,儒、釋、道中的那些妙語是中國人的聖經,是我們生活的指南,從中我們可以獲得逾越障礙的技巧,掌握擺脫煩惱的智慧。國學大師南懷瑾告誡世人:晚上千萬不要讀易經!為什麼呢?
  • 常見卻容易讀錯的漢字,有人讀錯卻不自知,最後一個讀對的人很少
    常見卻容易讀錯的漢字,有人讀錯卻不自知,最後一個讀對的人很少我們國家有幾千年的歷史,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也創造了很多文化,這些文化通過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常見卻容易讀錯的漢字:其中有些漢字有人讀錯卻不自知,最後一個讀對的人很少。比如說參差這兩個字,一般人一看這兩個字會說我認識,一個參加的參還一個好差的差,兩個字合起來念就是參(can,二聲)差(cha,四聲),如果這麼讀那就錯了。
  • 五個易讀錯的人名,六個易讀錯的字,常見卻不一定會讀正確
    中國的漢字現在有人估計是大概有10萬以上個,這個數字並沒有很精準的數字,漢字又被稱為是中文字、中國字和方塊字。它的定義是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小編給大家總結了五個容易讀錯的人名和六個容易讀錯的字,這些字雖然都很常見,但是不一定大家都能夠讀正確。人名第一個:唐德宗李适,大家知道這個「適」這個字怎麼讀嗎?這個字「適」念(kuo四聲),他是唐代宗李豫的長子,唐朝中第九位皇帝。
  • 四個又字怎麼念 四個又字讀什麼
    四個又字怎麼念 四個又字讀什麼時間:2017-09-20 20:4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四個又字怎麼念 四個又字讀什麼 四個又字怎麼念?四個又字讀什麼?漢語中疊字有很多,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四個又字的拼音和解釋。
  • 臺灣學者南京談國學:30讀儒40讀道50讀《易經》
    傅佩榮告訴記者,1947年,他的父親從上海去了臺灣,負責沿海島嶼的燈塔管理,「巧的是,長大後我考進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讀的是哲學專業,其實,哲學就如同給人生指明航向的燈塔。」  傅佩榮說,開始他接觸的是西方哲學,後來受到國學大師方東美先生的影響,才有機會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再轉到中國哲學來。「有人認為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這是一種誤解。
  • 讀文||「精通22種外語」的語言大神陳寅恪是如何被吹出來的?
    可見當時,無論是陳寅恪還是清華學堂、清華國學研究院均無人敢吹捧陳寅恪是「精通22種外語」的語言大神! 其實,懂語言學或者學過一點西方語言的學者們都知道,僅此而論「研究古今語言,如希臘文、拉丁文,及英、德、法文等。近七八年來,則攻讀梵文、巴利文」就已經很嚇人了!
  • 「國學大師」陳寅恪,他的後代子女如何?
    「國學大師」陳寅恪,他的後代子女如何?文丨蟈蟈說事兒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其傳承更是綿綿不絕,值得研究的東西自然是數不勝數。國學大師在這個領域可以說是佼佼者了,在這些人當中,也不乏有些是享譽中外的,想必大伙兒都聽說過陳寅恪,他在這個領域頗有建樹,而且還是在清華大學這樣一個中國頂尖學府中,被稱為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的殿堂級的大人物。
  • 看看近現代國學大師,大家覺得還有誰
    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準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 名字並不複雜,最難讀對的北京景點,一讀出來卻總有人出錯
    最難讀對名字的北京景點,名字並不複雜,一讀出來卻總有人出錯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同一個漢字有不同的發音,有的時候我們因為不了解當地的一些情況,往往看到一些建築風景的時候,名字叫錯,這就非常尷尬了。比如在北京有一個地方非常的有名,雖然這個地方的名字漢字人人都認識,但是讀出來就不見得人人都能讀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