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堪稱三百年一見的天才大師,讀書讀到無書可讀的最高境界

2020-12-19 國外視頻大放送

中國近代既是民族危亡興衰最為關鍵的年代,也是文人大師輩出的年代,魯迅、胡適、章太炎等大師都是近代中國文壇的代表,其中不乏冠以「天才」稱號的人,比如「天才少女」張愛玲,7歲就開始寫小說發表;「文學天才」錢鍾書,一手看書過目不忘的本領直到今天都被多少人羨慕,但是這些名譽都略顯輕浮,如果中國近代誰能真正稱得上是「教授中的教授」、「大師中的大師」,那麼這個人一定就是陳寅恪。

他的才華連兇殘不仁的日本侵略者也讚嘆不已,甚至對他愛護有加。侵華日軍還曾下達過所有日籍軍人不得騷擾陳寅恪大師,違者槍決的命令。雖然如此,卻並未麻痺陳寅恪先生的意志,他內心始終堅持著鮮明的民族大義,哪怕是日本人再三勸說,哪怕是放下身段央求,也沒能令他做出任何一件有損國家民族的事。在陳寅恪大師眼中,大概只有維護國家大義和研究學問這兩件事,是值得他花心思的。

堂堂正正的大教授,「怪」在哪裡?人們都知道,這位先生曾留學歐美十多年,對西學十分精熟,然而他的衣著卻著實「土氣」,沒有半點洋味兒:夏季一襲長衫、布褲、布鞋;冬季則一頂「三塊瓦」皮帽、長圍巾、棉袍,再加羊皮為褂、棉褲扎腿帶、一雙厚棉鞋;戴上一副近視眼鏡,完全是「三家村」裡老學究的模樣。

他的住所離教室有很長一段路,每次去上課,他總要將備用的書籍講義用一塊藍方布包好,挾在右腋之下,一步一顛兒地低頭走路。因為近視,所以走路只看腳下而從不旁視,也從不與旁人打招呼。陳寅恪在課堂上也有些「怪」。總見他吃力地把一包教材挾進教室,絕對不要助教幫忙。講課時,他老是閉目而思,端坐而講,滔滔不絕,全堂肅靜。

每講到需要引證的時候,他就打開帶來的參考書,把資料抄在黑板上,同樣不需要助教代勞。他講課的內容,都是他的心得和卓見,所以每門課聽上好幾次,仍有新鮮之感。他教學認真負責,絕少缺席,有人聽了他四年課,沒記得他請過假。陳寅恪有一個讀書習慣,那就是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手記錄——在書上圈圈點點。這些圈點有校勘、有批語。

梁慧皎的《高僧傳》是陳寅恪30年代批校最多的書。北京大學王邦維先生在《陳寅恪讀高僧傳批語輯錄》中說:批語俱寫於原書上下空白處及行間,字極細密,且無標點。批語多時竟至原書幾無空白之處,復又寫於前後頁。從字跡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關內容的批語,往往不是一時寫成,前後時有補充或更正。

陳寅恪的學生藍孟博說,一次,我們在閒聊時問起葡萄酒的來歷,先生把葡萄酒原出於何處,原名是什麼,何時傳到何處,何時變成何名,如此這般,從各國文字的演變過程談到傳播的過程。只一件閒談的小事,就讓其他人受益匪淺。以上足見陳寅恪國學功底的深厚。

相關焦點

  • 「讀」書~10位文學大師的讀書秘籍
    大師,是指每一個領域沒一個時代的大咖。他們同樣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汲取知識的力量,他們的思想是時代的承前,也是精神的傳遞。讀書之於大師們而言,可以認知自己,了解社會;可以增進知識,提神修為;可以洗滌內心,進化靈魂。
  • 【大師連載】"蓋世奇才"陳寅恪的讀書方法
    此外,他還認為《禮記》是儒家雜湊之書,但其中包含的卻是儒家最精闢的理論。《禮記》中除了解釋儀禮及雜論部分以外,其他所謂通論者,如大學、中庸、禮運、經解、樂記等,都是相當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還應該背誦。 讀「老書」、讀「原典」陳寅恪讀書,注重原典和最基礎的書,這可以說是他讀書的一個訣竅。
  • 嶽南談大師:陳寅恪的個人境界無人能及
    大師也要吃飯要喝水  中國近現代的諸多文化體系與上世紀初湧現的一批大師有關:陳寅恪、梁啓超、蔡元培……為什麼那時大師成群地出現?他們又是如何在顛沛流離的一生中,留下了那麼多後人無法超越的文化印記?  陳寅恪的個人境界無人能及  嶽南花了8年時間,搜集整理了20世紀最後一批大師的珍貴資料,所寫都是大師們最為真實的生活狀態。而作為一個時代文化符號的大師們,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秉性性情,拿到當下依然有著迷人的魅力。  記者:您在書裡寫了這麼多的大師,哪個最讓您難忘?
  • 國學大師陳寅恪,「恪」字咋讀?有人讀「que」,有人讀「ke」
    陳寶箴和陳三立從來不是封建頑固之人,戊戌變法失敗後,整個家族認識到只有充分學習到西方優秀的文化,才能拯救當時的中國。陳寅恪博學強記,在這個文化氛圍濃鬱的家庭環境的薰陶下,從小就廣泛閱讀經、史、哲學典著,這為他以後厚實的國學功底打下堅實的基礎。
  • 探究讀書的最高境界
    (七)梁漱溟認為讀書有八層境界   現代思想家、哲學家、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認為,讀書做學問有八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形成主見   第二層境界
  • 「讀」書~10位文學大師的讀書秘籍
    大師,是指每一個領域沒一個時代的大咖。他們同樣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汲取知識的力量,他們的思想是時代的承前,也是精神的傳遞。讀書之於大師們而言,可以認知自己,了解社會;可以增進知識,提神修為;可以洗滌內心,進化靈魂。
  • 王陽明:讀書的三重境界,看看在哪一層
    同樣是一本書,有人能從中參悟得很多東西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在具體實踐中加以運用,這讓他們少走了很多彎路;而有的人讀過之後便如沒讀一般,讀前怎樣,讀後還是怎樣,既無心得也無實際行動上的幫助和改變。這兩種讀書效果差異是巨大的,時間運用的效率當然也大不相同,而原因,是因為這兩種人智力差距很大嗎?當然不是!
  • 蓋世奇才陳寅恪,大師中的大師,教授中的教授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 陳寅恪從小便是天才,時人多能背誦四書五經,陳寅恪小小年紀,卻能背誦十三經,一時被驚為天人。當然了,陳寅恪的童年之所以這麼天才,和他的家庭是分不開的。 陳寅恪出身名門,父親陳三立乃是當時的大詩人,而祖父陳寶箴,更是封疆大吏,官至湖南巡撫。除了良好的基因,陳寅恪還有著令人豔羨的學習環境。
  • 書的境界,人的境界,傾聽花開的聲音
    讀書亦然。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的書讀著讀著便找不見了。有的人擦肩而過再無見到的可能,有的書還沒來得及看就忘記了書名。有的人匆匆一瞥記住了,有的書隨便翻翻忘不了。更多的人不過是生命中的偶然遇到,有的書只能作為消遣。有的人,酒酣耳熱之際,感覺有過命的交情,腦袋摘下來送你當球踢都毫不猶豫,醒來後卻一百塊錢都不願意為你花。
  • 讀書的境界
    儘管如此,我還是忍不住就讀書的境界談談自己的看法,這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決定拿出來獻醜,也就不怕貽笑大方了。讀書的第一重境界是手中有書,而心中無書。這是一個人博覽群書的黃金時期,內心空空蕩蕩,又有極強的求知慾,一個人的稟賦尚未養成,人生的大致方向還沒有確定,正是需要遍觀群書,儘可能地擴大自己的視野、擴展自己的格局之時。
  • 陳寅恪有多厲害你們知道嗎?
    國學大師陳寅恪出身名門,父親乃「清末四公子」之一的陳三立,而祖父官至巡撫。青年時,便先後在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留學。在此期間,其與吳宓、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陳寅恪先生少年便出國留學,因為他認為中國已再無書可讀。陳先生列出過一張書單,是他所認為的中國的所有「原典」,大約一百餘部。這裡的原典指的是最基礎的書籍,比如《詩經》《尚書》,據先生自己的話說「中國真正的原籍經典(原典)也只不過一百多部,其餘的書都是在這些書的基礎上互為引述參照而已。」先生所謂無書可讀,應當是指的就是這些原典。在留學生活中,陳寅恪的刻苦便十分出名。
  • 半日談:「一段時間不讀書,便覺無書可讀。」
    ……」書啊,知識啊,思想啊,回歸到人身上,可曾有所變化呢?翻開,合上,不翻,不煩,回歸生活,可曾有所變化啊?讀書的執念,讀自己的執念,幾時起興趣全無?是自甘墮落,還是自我放棄?是無能為力,還是自知無力呢?這書還讀不讀了?又怎麼讀呢?2.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這對於致力於終身讀書的人興許並不構成問題,他們終將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也算不得什麼問題,他們讀書多半靠別人引導;老年人則可能還有那麼大的好奇心和讀書興趣的怕也不太多,讀書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記憶力,到老年也會大不如前了。所以,金克木總結道:「書讀不過來的問題只怕主要是從二十幾歲到五六十歲以知識為職業的人的煩惱。
  • 錢穆:讀這五類書的人,境界自然不一樣
    這便得先培養他對人生的情趣;而這一種培養人生情趣的工夫,莫如好讀書。要知人生境界別有存在。這一層,或許對青年人講,一時不會領會,要待年紀大了、經驗多、讀書多才能體會到此。我們不是總喜歡過舒服快樂的日子嗎?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覺得快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
  • 錢穆: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書?
    原標題:錢穆: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書?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覺得快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各位如能在各自業餘每天不斷讀書,持之以恆,那麼長則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培養出人生情趣,提高了人生境界。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與最高享受了。 說到此,我們當再進一層來談一談讀書的選擇。究竟當讀哪些書好?我認為:業餘讀書,大致當分下列數類: 一是修養類的書。
  • 書,該怎麼讀?——讀書的三重境界
    正是因為這一缺陷的存在,決定了我們讀書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不然,就不能把書中所表達的思想真正完整全面的找出來,因為有些東西始終在文字之外,看不見摸不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既然如此,那麼,書究竟應該怎麼去讀呢?讀書有三重境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重境界分別是什麼樣的。
  • 「無書可讀」引發一片爭論
    南方網訊 《新周刊》166期,隆重推出了「中國圖書業的另類觀察——無書可讀」,引發了業內人士和讀書愛好者的一片爭論。他們提出的理由包括:  1.書籍越來越多,過於垃圾、過於商業、過於功利、過於弱智,無書可讀。
  •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在助手黃萱協助下正在著書(攝於1957年)>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關於陳寅恪的傳奇故事,就一直在清華園裡流傳著。而四大導師中最晚到校的陳寅恪,在當時並不出名。陳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導師,一說是國學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推薦,他因為了解陳寅恪的博學而推崇備至;還有一說是梁啓超提名的,據說梁啓超為了推薦陳寅恪,還曾與清華校長有過一番舌戰。校長說,陳寅恪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國學研究院的導師,怎麼能連這些都沒有呢?梁啓超說:「沒有學銜,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
  • 當今教育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怡情、傅彩、長才,這是讀書的三種功用。似乎,培根也將讀書的一切功用都窮盡了。如果仿培根之論,我則認為,還要加上三點:讀書使人心靈純粹、寧靜,讀書使人美好,讀書使人充滿希望。中國人曾這樣表達過讀書的功用: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鍾慄;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
  • 嶽南談大師:陳寅恪的個人境界無人能及
    陳寅恪的個人境界無人能及  嶽南花了8年時間,搜集整理了20世紀最後一批大師的珍貴資料,所寫都是大師們最為真實的生活狀態。而作為一個時代文化符號的大師們,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秉性性情,拿到當下依然有著迷人的魅力。  記者:您在書裡寫了這麼多的大師,哪個最讓您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