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境界,人的境界,傾聽花開的聲音

2020-12-24 揚州小兔子

老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廂」、女不看「紅樓」。為什麼?因為書籍對人的影響。撇開其中消極的東西,其實很有道理。看了「三國」學其詐,讀了「水滸」取其反,這還了得?何況才子佳人本就有的密約偷期的「惡習」。讀了「西廂」、「紅樓」,更為當時社會所說不容。短短的四句話,既包含了統治者深刻的領悟。又包含了多少不可言說的深刻意味。

好書賞心悅目

書,會影響人,不言而喻。其中的影響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接受影響者,被影響時樂在其中。如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者們,積極尋求真理,從「天演論」、「資本論」等著作中,接受到國外的進步與文明。他們引進了這些理論到中國,又影響了更多的讀書人。

古老的中國大地,終於燃起了推翻封建王朝革命的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終於將統治人民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摧毀,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時代的必然,與先進的文化理念有一定的關係。主動,主觀能動,了不起!

被動被書影響和人?被儒家禮教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讀書人算是典型代表。從隋朝開始的科考,「四書五經」幾本書,被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接受、運用,便是被動接受的最佳詮釋。因此,儒家的「中庸」、「仁愛」等核心,浸透在中國文化的血脈中。

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從無為而治到以儒家思想統治天下再到今天依法治國,都是被動接受的結果。儒法道思想,是統治中國幾千年的主要思想體系,各有優缺點。不同時期的統治者,選用不同的方略治國,其根本目的都一樣,讓老百姓聽話,讓統治更省力。

讀書猶如交友。人是群體動物,一輩子不可以沒朋友。有時候得了一個好友,開心之情難以言表。經歷了一些事情後,發現「好友」根本算不上朋友,或者不是真正意義的好友。「白頭如新、傾交如故」,便是這個道理吧。朋友,可遇而不可求。讀書也是。有點書看了開頭喜不自禁,越往後越同嚼蠟。在時間和理解的深交後,才知道是不是真的值得。

好書雍容華貴

朋友,有摯友與膩友、佞友與諍友以及酒肉朋友等不同。讀書亦然。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的書讀著讀著便找不見了。有的人擦肩而過再無見到的可能,有的書還沒來得及看就忘記了書名。有的人匆匆一瞥記住了,有的書隨便翻翻忘不了。更多的人不過是生命中的偶然遇到,有的書只能作為消遣。

有的人,酒酣耳熱之際,感覺有過命的交情,腦袋摘下來送你當球踢都毫不猶豫,醒來後卻一百塊錢都不願意為你花。有些應付考試的書,看的時候殫精竭慮費盡心思,考試結束立馬棄之如履不想再碰。書和人,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共同點太多了。

最喜這樣的書,像人世間心靈的至交。可能,十年八年與TA沒有聯繫。心靈深處的淡淡牽掛,想起來暖洋洋的溫情一直深存於心。好書同理。可能,因為喜愛在一段時間內反覆咀嚼百讀不厭。又可能在相當的時間裡徹底沒碰。自己不知道在心的某個角落收藏了這本書。常於不經意間,冒出一兩句書中的言辭,又可能在某個偶然的狀態碰見,特別親切。

記不起哪位大家說過:「讀一本好書,勝過交一打好友。」我以為的讀書如交友,這在裡又遠勝於交友了。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有一個著名的治學三境界妙喻,深為時人讚賞。後人則更多地將這「三境界」用在對愛情婚姻的尋覓中。我更喜歡將它比喻為讀書。

好書氣質如蘭

讀書是有境界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面對無窮的書山書海,不知道哪本書最合適自己。那種黑瞎子掰玉米般的急切,雖然有點茫然可笑,本質上真切可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進入了第二個境界,更加辛苦。為了讀到自己最心儀的書,必須先讀完許多可能不願意不喜歡的書。對此我有一比:為了考進最好的學府,為了進入大學後的輕鬆,每個孩子必須經歷中小學十二年的不輕鬆。十二年的苦吃下來了,才能獲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

不期而遇,最美的遇見。那是一種「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的驚喜!是幸福突然降臨時的不知所措,是生命中難以忘懷的刻骨銘心!

好書,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達到這種境界的讀書,是人生一大快事。實際上,這是最理想的讀書狀態。無論古今,大多數人的讀書,很難進到這種層次。為什麼?因為讀書總是有所求。求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盅粟!」皇帝勸人讀書尚且如此,普通人的讀書又能怎樣?「十年辛苦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有科舉以來,讀書就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生存環境,為自己和家人謀取更好的生活狀態。至於「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物我兩忘」者,則是到了最高境界才有的追求。為什麼,作者自己說「微斯人」!

離開學校的我們,在讀書方面比古人遠遠不如。大環境和時代的不同,今人對於生存的理解與追尋,與古人有很大差別。我們比之古人有更多的浮躁和急切,少了應有的忍耐與平穩。前些年大火的「百家講壇」,給我們推出一系列的速食文化:易中天的《品三國》,於丹的《論語心得》等,好玩有趣,算不上真正的好學問。就像方便麵,能吃飽卻不保證營養。

真的想品評中國歷史和文化,必須到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史書中自己去讀去揣摩,那先賢們智慧的結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一本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與體會。因為見解與體會與每個人的生活局限和人生高度相關聯。你理解的「寶馬雕車香滿路」與他想像的「細雨騎驢入劍門」,怎能在一個層面?

早過了「知天命」年紀的我,經歷了生活中所有的人生以後,再來讀書,豁然開朗了。我不再去想「讀書破萬卷」後,如何做到「下筆如有神」。退休後的我不需要再去閱讀鑽研與業務相關的書籍。這個年齡對「雞湯」也能夠做到雲淡風輕地相待。如今讀書更多為了自己的放鬆和某種逃脫。但是我知道,影響還在,潛移默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傾聽花開的聲音

是的,傳統文化賦予的一些東西,已經深入到骨髓深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光荏苒,歲月如歌。對生命更多的思考,對人生更多的無奈,雖不會在讀書時尋找答案,情不自禁地想或故意地不想,則是我的自由與率性了。

好了,想對年輕人說一句老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請沿著這個階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讀一本自己最愛的書吧。它會讓你的生活豐富而靈動。畢竟,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需要朋友相伴,需要書籍同行。

生存,因為活著;不僅僅是活著……

相關焦點

  • 傾聽花開的聲音——我的班主任觀
    2020年9月29日下午,我校語文正高級教師劉思成在學術報告廳進行了「傾聽花開的聲音·我的班主任觀」主題教師培養講座。班主任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充當著指路人的角色,但有時替他人指路的人也會迷茫無措,劉老師的這場講座正如一陣涼爽的秋風,他以二十年班主任經歷的心得體會為北附全體教師在成為優秀班主任的路上撫平了煩悶,掃除了猶疑。
  • 用心傾聽花開的聲音——關愛聾啞人
    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聽不到美麗的聲音,說不出動聽的話語,只能活在無聲的世界裡,他們便是中國的兩千萬聾啞人。;狄更生在尋找「最悽涼的聲音,最甜蜜的聲音,最瘋狂的聲音」;林徽因在傾聽著深夜裡的樂聲。我們都在汲取生命裡遇到的所有聲音,一切幸福,而他們只是在尋找聲音,想知道什麼是聲音。社會的忽略不僅讓他們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於了被動、尷尬、自卑的角色裡,更使一些人在困窘與寂寞中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聾啞人生存現狀堪憂。
  • 閉上眼,傾聽花開的聲音
    我看到在空氣中行走的灰塵,露著笑臉的太陽公公,在雲朵的懷中靜靜躺著的月亮寶寶,在浩瀚宇宙中不斷跳著舞蹈的小星星,也看到了那個坐在院子裡數星星、拿著自製的小皮鞭趕著牛群的年少的自己,我聽到內心深處葉子的搖曳聲,聽到花開的聲音。我持著懷疑的態度,重新打開那些已經蒙了灰塵的書籍,讀到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
    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 原標題:   我長期從事文學創作,這五年來,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走村過寨,自然免不了要與縣鄉的基層幹部打交道,與當地老百姓打交道,這個過程是愉悅的——我的愉悅來自他們的愉悅,老百姓的感情是最為質樸的
  • 禪宗的三境界是什麼?
    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修養,一種人生境界。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道出了禪宗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執迷於塵世外物界。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對世俗的否定。
  • 安靜的獨處,人生最美的境界
    是的,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靜。所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擁有一顆澄明的心,即能享受一群人的熱鬧,也能靜心獨處,安頓一個人的時光。因為喜歡讀書、寫作,所以喜歡上了獨處,開始覺得安靜、自在、不拘束、不用遷就他人,後來就成為一種習慣。
  • 《聖墟》根據書中線索推斷,武瘋子必然是大宇境界
    從已有的章節推斷,神王境之後、究極進化之前,應該有至尊、大能、大宇三個境界。進化,是一件很耗時間的事情,境界越是高深,再進一步需要的時間越多。雖然突破境界後壽元也會增加,但增加之壽元卻不能與消耗之時間成正比。
  • 閱讀的境界
    一位老乞丐,幾天中重複閱讀一本書,有人將自己的kindle(電子書)送給他。一個人淪落為乞丐,流落街頭,沒被困窘打倒,生活的間隙,仍堅持閱讀,消磨時光,充實自我,享受閱讀的快樂,用文字填充思想空間,裝飾精神生活,當是特別的素養,這種堅守讓人感動。    贈送者不舍金錢,而送給他閱讀機會和空間,不是做秀。
  • 吾儕本是素心人——劉廷龍先生為人為藝的境界
    天地為爐,造化為工,外師造化,達到了「人心營造之相」的境界,他把個人對事物及自然現象所持態度的體驗及情感,都融入到他的作品之中,那江中的一葉扁舟,舷中的釣者是誰;岸畔的一方草亭,誰曾安坐與友人對弈;羊腸阪道上抱琴童子的主人是誰;松下未合的經卷,誰曾讀過!
  • 禪的三境界,你是哪一個呢?
    禪宗把人對宇宙的頓悟分為三個境界。第一層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形跡」,這是尋找不到禪宗本體的時候。第二層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乎領悟而其實還未領悟的狀態。第三層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頓悟。天地萬物所蘊涵的機趣皆從自然之「道」化來,領悟不同事物的機趣還不如領會「道」的機趣,如此這般,那麼可以從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中見天堂。對於世間人事也大抵如此,如果能夠識破局勢的關鍵,那麼千古英雄人物的謀略也不過如此,在適當的時機適時領悟而已。
  • 笑看花開是一種心情,靜賞花落是一種境界
    驀然回首,許你相思一段靜好,花開彼岸,香漫雪海 。行走在文字間的女人,讀你如一首古韻,詩意盎然,一朵蓮的心事遣入流年,靜默花開,高雅成蘭。你揮筆輕吟詠蓮的詩篇,不知誰心知你心?遠遠凝視,淺淺擦肩,只想念一闋詩情,書一懷畫意,小酌怡情,吟風弄月,無關他言,且歌、且行 ……與你靜守一份安然,淡墨紅塵,默然相顧,寂靜喜歡。聽清淺至純的呢喃,倚在時光最美之處,那裡有雲、有詩,還有夢。漫步在文字裡的男人,讀你如一曲心音,清新自然,滌蕩了世間的浮塵。你凌步書山踏浪海的字花,不知誰心懂你心 ?
  • 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情中自有禪,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不管外界多麼紛繁嘈雜,心內始終平靜如砥,愛情始終明澈 出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如此美妙的文字在耳邊婉轉的聲音中流淌。想那時,他在布達拉宮空蕩的寢宮裡,背對著陽光,寫下它們時,是何等憂傷和無奈,兩全終是奢望。被稱為活佛的,也不過是個人。
  • (美文)花開的聲音
    攝影:張雨汀花開的聲音 文/張樹誠溫情的腳步輕柔地踏過心田柔軟的楊柳風與嬌嫩的枝柯跳起風韻萬千的舞蹈此時此刻花蕾在風中輕吟淺語輕輕訴說一個古老的秘密花開的聲音世間誰曾靜靜傾聽世俗的風掀起心海的巨濤喧囂的濤聲淹沒一切心靈之音我們真正還能聽到什麼
  • 聖墟境界對應完美世界的境界如何劃分
    憋著急,聖墟的境界肯定還沒有完全出來,僅以目前一千四百章的境界來對比整個完美世界的境界是錯誤的說法。聖墟境界劃分:肉身成聖(即覺醒)、枷鎖、逍遙、觀想、餐霞、塑形、金身、半聖(這個境界有點尷尬,說是天之驕子都不會走這個境界,而是一步成聖,目前的例子只有楚蘿莉一隻。)
  • 人生需要領悟的境界
    1、無常(悲情)境界:歲月催人老 代悲白頭翁 唐·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 《境界的彼方》「境界的彼方」為什麼要附身在神原秋人?
    境界的彼方作為一個強大的妖夢為什麼要附身在神原秋人身上?在動漫劇情的走向中,神原秋人身上的「境界彼方」雖然已經被驅逐出他身體,但是就是一個問題卻一直在困擾我。因為在動漫中是這樣解釋的是因為境界的彼方附身在神原秋人身上,所以他在受到致命傷害時就會爆發出妖夢的實力,屬於境界的彼方的實力。但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我們忽略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境界的彼方出現其實只是在幫助「神原秋人」戰鬥,將他現在面臨的「敵人」擊敗。而我們一直關注的是他變成妖夢後,強大的力量,然後就是復活的能力。
  • 閱讀哪些書籍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可以從讀國學開始
    有人說:閱讀哪些書籍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古人云:「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古人還說:「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可見,讀書雖好,但還是需要有選擇的,正是如此,要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就必須選好書,我認為可以選擇這樣的書來讀。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是有好處的。
  • 讀《心經》,體會境界般若,感悟人生,以「境界」悟道
    我們通常,將這種人生態度,一個人看事情的能力水平,稱之為「境界」。近代的知名學者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經常使用「境界」這個詞,比如「有我」與「無我」的境界,還有知名的「人生三境界」。在《心經》中,所說的般若,有多重含義,比如文字般若、實相般若、境界般若等。
  • 修真境界
    諸般感覺的融合,此境界的所需悟性與腦速要求比較高,因各人的領悟程度不同而融合不同感覺。此境界的關鍵在於「融合感覺。」各位道友可以去參考佛教的末那識,阿賴耶識及阿摩羅識。保證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身與神融」「心與念融」「精與識融」融合的不僅僅是你我的「意識」,也包括了「感覺」「物質」「精神」。
  • 傾聽花開的聲音(小記者作文賞析)
    傾聽花開的聲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芳香撲鼻。尋香望去,卻是滿眼翠綠。雖不見花,空氣裡沁著清香,亦是讓人心情舒暢。看著老人滿屋的鞋子,不知他一天要修多少雙鞋,又有多少人捧著自己修好的鞋開心地回家呢。我揣著鞋,向老人擺手,老人還是衝著我笑。離開小店時,走近茉莉,剎聞芬芳。盛開著的,一朵朵素白,雖不起眼,卻是滋潤人心。與這位修鞋匠老人,不是一樣嗎?他如茉莉般綻放,不為像牡丹般的豔麗,只為吐露一絲芬芳,默默奉獻世界。善哉,此,不乃生命之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