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廂」、女不看「紅樓」。為什麼?因為書籍對人的影響。撇開其中消極的東西,其實很有道理。看了「三國」學其詐,讀了「水滸」取其反,這還了得?何況才子佳人本就有的密約偷期的「惡習」。讀了「西廂」、「紅樓」,更為當時社會所說不容。短短的四句話,既包含了統治者深刻的領悟。又包含了多少不可言說的深刻意味。
好書賞心悅目
書,會影響人,不言而喻。其中的影響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主動接受影響者,被影響時樂在其中。如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者們,積極尋求真理,從「天演論」、「資本論」等著作中,接受到國外的進步與文明。他們引進了這些理論到中國,又影響了更多的讀書人。
古老的中國大地,終於燃起了推翻封建王朝革命的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終於將統治人民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摧毀,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時代的必然,與先進的文化理念有一定的關係。主動,主觀能動,了不起!
被動被書影響和人?被儒家禮教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讀書人算是典型代表。從隋朝開始的科考,「四書五經」幾本書,被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接受、運用,便是被動接受的最佳詮釋。因此,儒家的「中庸」、「仁愛」等核心,浸透在中國文化的血脈中。
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從無為而治到以儒家思想統治天下再到今天依法治國,都是被動接受的結果。儒法道思想,是統治中國幾千年的主要思想體系,各有優缺點。不同時期的統治者,選用不同的方略治國,其根本目的都一樣,讓老百姓聽話,讓統治更省力。
讀書猶如交友。人是群體動物,一輩子不可以沒朋友。有時候得了一個好友,開心之情難以言表。經歷了一些事情後,發現「好友」根本算不上朋友,或者不是真正意義的好友。「白頭如新、傾交如故」,便是這個道理吧。朋友,可遇而不可求。讀書也是。有點書看了開頭喜不自禁,越往後越同嚼蠟。在時間和理解的深交後,才知道是不是真的值得。
好書雍容華貴
朋友,有摯友與膩友、佞友與諍友以及酒肉朋友等不同。讀書亦然。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有的書讀著讀著便找不見了。有的人擦肩而過再無見到的可能,有的書還沒來得及看就忘記了書名。有的人匆匆一瞥記住了,有的書隨便翻翻忘不了。更多的人不過是生命中的偶然遇到,有的書只能作為消遣。
有的人,酒酣耳熱之際,感覺有過命的交情,腦袋摘下來送你當球踢都毫不猶豫,醒來後卻一百塊錢都不願意為你花。有些應付考試的書,看的時候殫精竭慮費盡心思,考試結束立馬棄之如履不想再碰。書和人,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共同點太多了。
最喜這樣的書,像人世間心靈的至交。可能,十年八年與TA沒有聯繫。心靈深處的淡淡牽掛,想起來暖洋洋的溫情一直深存於心。好書同理。可能,因為喜愛在一段時間內反覆咀嚼百讀不厭。又可能在相當的時間裡徹底沒碰。自己不知道在心的某個角落收藏了這本書。常於不經意間,冒出一兩句書中的言辭,又可能在某個偶然的狀態碰見,特別親切。
記不起哪位大家說過:「讀一本好書,勝過交一打好友。」我以為的讀書如交友,這在裡又遠勝於交友了。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有一個著名的治學三境界妙喻,深為時人讚賞。後人則更多地將這「三境界」用在對愛情婚姻的尋覓中。我更喜歡將它比喻為讀書。
好書氣質如蘭
讀書是有境界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面對無窮的書山書海,不知道哪本書最合適自己。那種黑瞎子掰玉米般的急切,雖然有點茫然可笑,本質上真切可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進入了第二個境界,更加辛苦。為了讀到自己最心儀的書,必須先讀完許多可能不願意不喜歡的書。對此我有一比:為了考進最好的學府,為了進入大學後的輕鬆,每個孩子必須經歷中小學十二年的不輕鬆。十二年的苦吃下來了,才能獲得「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
不期而遇,最美的遇見。那是一種「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的驚喜!是幸福突然降臨時的不知所措,是生命中難以忘懷的刻骨銘心!
好書,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達到這種境界的讀書,是人生一大快事。實際上,這是最理想的讀書狀態。無論古今,大多數人的讀書,很難進到這種層次。為什麼?因為讀書總是有所求。求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盅粟!」皇帝勸人讀書尚且如此,普通人的讀書又能怎樣?「十年辛苦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有科舉以來,讀書就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生存環境,為自己和家人謀取更好的生活狀態。至於「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物我兩忘」者,則是到了最高境界才有的追求。為什麼,作者自己說「微斯人」!
離開學校的我們,在讀書方面比古人遠遠不如。大環境和時代的不同,今人對於生存的理解與追尋,與古人有很大差別。我們比之古人有更多的浮躁和急切,少了應有的忍耐與平穩。前些年大火的「百家講壇」,給我們推出一系列的速食文化:易中天的《品三國》,於丹的《論語心得》等,好玩有趣,算不上真正的好學問。就像方便麵,能吃飽卻不保證營養。
真的想品評中國歷史和文化,必須到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史書中自己去讀去揣摩,那先賢們智慧的結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一本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與體會。因為見解與體會與每個人的生活局限和人生高度相關聯。你理解的「寶馬雕車香滿路」與他想像的「細雨騎驢入劍門」,怎能在一個層面?
早過了「知天命」年紀的我,經歷了生活中所有的人生以後,再來讀書,豁然開朗了。我不再去想「讀書破萬卷」後,如何做到「下筆如有神」。退休後的我不需要再去閱讀鑽研與業務相關的書籍。這個年齡對「雞湯」也能夠做到雲淡風輕地相待。如今讀書更多為了自己的放鬆和某種逃脫。但是我知道,影響還在,潛移默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傾聽花開的聲音
是的,傳統文化賦予的一些東西,已經深入到骨髓深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光荏苒,歲月如歌。對生命更多的思考,對人生更多的無奈,雖不會在讀書時尋找答案,情不自禁地想或故意地不想,則是我的自由與率性了。
好了,想對年輕人說一句老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請沿著這個階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去讀一本自己最愛的書吧。它會讓你的生活豐富而靈動。畢竟,在生命的旅程中,我們需要朋友相伴,需要書籍同行。
生存,因為活著;不僅僅是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