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三境界,你是哪一個呢?

2020-12-11 L向左走向右走R

禪宗把人對宇宙的頓悟分為三個境界。

第一層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形跡」,這是尋找不到禪宗本體的時候。

第二層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乎領悟而其實還未領悟的狀態。

第三層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頓悟。

天地萬物所蘊涵的機趣皆從自然之「道」化來,領悟不同事物的機趣還不如領會「道」的機趣,如此這般,那麼可以從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花中見天堂。對於世間人事也大抵如此,如果能夠識破局勢的關鍵,那麼千古英雄人物的謀略也不過如此,在適當的時機適時領悟而已。

相關焦點

  • 幸福的三重境界,你處於哪一層呢?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這三重境界其實也代表著三種不一樣的幸福。比如這樣一個故事,幾乎每個人都耳熟能詳:有一個青年躺在沙灘邊曬太陽,一個智者問他為什麼不去交朋友呢?他說和朋友交往,說不定有利益衝突,會鬧得不愉快。智者又問他為什麼不結婚呢,他說結婚了,有可能會離婚,反而不開心。智者又問他為什麼不去捕魚呢?他回答說,為什麼要捕魚呢?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一個字……
    九流,是從三教中衍生而來,三教又是諸子的根源,無論哪一「子」,都通達三教。三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老子、孔子都是聖人,他們都通曉禪,都是從禪裡面衍生而來。所以說三教是一體的,九流是同源的,百家講的都是同一個理,萬法入的都是同一個門。正所謂三教一體,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
  • 「禪」包含了從一地菩薩到佛地的境界
    「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實際上這都是一個意思,佛覺悟的是本性,本性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心的本性又是佛。佛教講五道十地,最後一個道叫作無學道,是指這個時候已經全部學完了,都已經圓滿了,到達了最高的境界。這個時候成佛了,就叫作無學道,所以「佛即是道」。「道即是禪」,道實際上就是禪。最究竟的、最高境界的禪,就是佛的境界。
  • 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一生的時間很漫長,一個人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人家告訴你眼前這叫做水,你就認識了水;告訴你遠處那就是山,你就認識了山。你會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因為了解得太膚淺,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 禪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國學大師胡適說,不動初,無所有
    即便說到普通人難以理解的「禪」也格外給人豁然一亮的清明之感。曾有學生問胡適,什麼是禪。胡適舉了個老和尚和老賊頭的故事(參考之前的文章),來說明「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為了進一步說明禪,他又舉了古人筆記裡的一個故事,作為論述。
  • 淨慧長老說禪:禪是一種境界 覺者的生活境界
    淨慧老和尚(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那麼禪到底是什麼?作為禪宗的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它是離開語言文字的,不是用邏輯思維可以解決的問題,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至於究竟什麼是禪,或禪是什麼,還得我們自己切身去體會。什麼是禪?首先,禪是一種境界。禪宗有一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是覺者的生活境界。覺者就是佛,佛時時都在禪當中,佛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是禪,所以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是覺者的生活,這是佛的生活。「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就是禪的境界。
  • 從《紅樓夢》看水月鏡花,你知道禪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嗎?
    禪有多種表現形式,如禪悅、禪悟、禪境等等。 它們通常在關於禪的對話、詩歌、繪畫、禪樂中表現出來。而禪境,更是禪的最高表現形式,它通常因禪僧對大自然的親近來體現。
  • 大圍山:禪的境界
    這正是禪的境界。正是秋末,高大的銀杏滿樹金黃,宛若太陽的燃燒,仿佛陰霾中的日光,在濃密的林中光芒萬丈。銀杏金黃如初的葉子鋪滿了地面,仿佛只是昨夜一場雨落一樣。青錢柳有著奇特的果實,乾枯的圓圓的扇面中間是曾經的花梗,鼓起一點點,有女子拿在手上,枝椏錯落,如同握著一把乾花,依然風採動人。海拔漸高,老樹愈多。一棵棵醬褐色的樹幹,原始而質樸,一定是歷經了百年的歲月。
  • 禪宗的三境界是什麼?
    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修養,一種人生境界。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人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道出了禪宗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執迷於塵世外物界。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對世俗的否定。
  • 四禪天的境界丨八種解脫(宣化上人)
    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九天,這是四禪十八天。在這四禪的天人,都是修禪定;在我們人間的人修禪定,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證得初禪的境界──這是一種境界,不是說就是初禪天的天人。我們人間修禪定的人,到初禪的境界上,往那兒一坐的時候,就入這種初禪天的定,這叫離生喜樂地。
  • 2.26 楞伽經中論述四種禪的認知境界 |楞伽
    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真如禪,諸如來禪。」佛在楞伽經中提到了四種「禪」,當然,禪這個字在佛教中大體上指的是精神境界、禪定、相應等,用以描述修行者所處的心智差異。這裡所說的四種禪也不絕對,也不是說和以前的四禪八定有衝突,而是站在楞伽經的角度又分析推理出了四種心智境界。
  • 喝茶的三重境界:茶即禪,禪亦茶
    佛教中一直都有這樣的修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宋代學士蘇東坡曾說過「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可謂一語中的,茶即是禪,禪亦為茶,佛教之修煉境界也可為喝茶之境界:「喝茶是茶,喝茶不是茶,喝茶還是茶」。
  • 如果貪戀執著初禪境界,就不會達到二禪,這是有原因的
    譬如修四禪八定,是用六行觀:喜於解脫,厭棄生死就是一種取捨;假使貪著目前的禪定境界,就成了法愛,沒辦法向上提升。修淨土法門也是一種取捨,認為我們這個世界屬於欲界,是粗的,希望舍掉這個世界,生到極樂淨土;如果因此執著淨土法門,也是一種法愛。因為眾生的根性有異,所以如來應機施設種種方便法門。
  • 《六祖壇經》的人生三重境界,你到了哪一層?
    慧能大師從嶺南獦獠,到得法開悟,再到大開宗門,這既是時間的磨礪也是人生境界的轉變。  說到人生境界,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裡面用三首宋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喻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實禪宗裡面也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三重境界。
  • 四禪天的境界
    參禪參到忘人無我的境界,便到初禪「離生喜樂地」。在這階段,破了眾生的執著,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受用。在此定的境界上,呼吸停止,無呼無吸,不出不入,有一種特別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妙不可言的。總之,這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快樂。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在定中得到最大的歡喜。坐在那裡,不飲不食。脈搏也停止,等於死人一樣,可是還有意念,知道自己在靜坐。
  • 念佛就是無上深妙禪
    問:淨土道場是否可以不提「禪」字?學人在永寧寺聽說壓根不能提到這字。
  • 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槃境界
    自古茶禪一味,清香的茶葉,秀雅的茶具,宴坐把盞時悠然的氛圍, 「茶」泛指茶文化,而「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一味」之說則是指茶文化與禪文化有共通之處。 這個共通之處在於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沉:禪,悟涅槃境界。
  • 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一生的時間很漫長,一個人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人家告訴你眼前這叫做水,你就認識了水;告訴你遠處那就是山,你就認識了山。你會以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因為了解得太膚淺,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 順應自然方成道,對景無心莫問禪。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對境無心莫問禪: 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人們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景,都要靜心對待,心如止水。 對一切境界都不執著 包括禪的本身!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頂針的文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深層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
  • 人生有三重境界,你處在哪一重?
    大家可能都聽過王國維「讀書的三重境界」,其實人生在世也有三重境界,那麼到底是哪三重境界呢?子曰覺得「看遠」即你要有一個遠大的抱負(當然這個抱負是可實現,可操作的),然後讓自己達到實現這個目標的素質,這是人生發軔的前提。二、看透,才能洞若觀火人,需辨是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