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貪戀執著初禪境界,就不會達到二禪,這是有原因的

2020-12-21 禪淨密實修

出家修行了,就不能貪愛世間的名利財色,假使還貪愛俗人所愛,就墮落了!然而離開了世間的欲愛、色愛,對佛法又產生法愛,還是一種愛著。譬如誦經時,看到佛經的文字很優美,當中又有文學、又有禪學,心中感到很愉快,對文字產生了貪戀執著,這也是愛。

不論學什麼法門,如果愈學愈鑽牛角尖,乃至執一非他,總說自己對、其他法門都不對,產生了法愛,妄生取捨,反而會被所修的法門所拘束。譬如修四禪八定,是用六行觀:喜於解脫,厭棄生死就是一種取捨;假使貪著目前的禪定境界,就成了法愛,沒辦法向上提升。修淨土法門也是一種取捨,認為我們這個世界屬於欲界,是粗的,希望舍掉這個世界,生到極樂淨土;如果因此執著淨土法門,也是一種法愛。

因為眾生的根性有異,所以如來應機施設種種方便法門。究竟來講,「法無異法」,沒有小乘、沒有中乘、也沒有大乘,始終是一乘大法,法法平等。所以禪宗祖師說:「佛法無多子。」四禪八定修六行觀,認為這個世界是苦、是粗、是障,而初禪的境界是清淨、微妙、可出離煩惱,所以要舍掉這個世界,希望達到初禪。要想達到初禪,就要離開惡法及不善法,因為這些與初禪都不相應,

惡法是五逆十惡,不善法包含昏沉、妄想、無聊等。離開了惡法、不善法,依據六行觀來修習禪定,證到初禪,往生以後就生到初禪三天。所謂禪悅為食,證到初禪,得到禪定,就像脫胎換骨一樣,感到很愉快、很平靜、很舒服,所以初禪又稱為「離生喜樂地」;假使不知道進步,對初禪的境界產生貪戀執著,就會出毛病,因為初禪會有火災。

大三災中的火災,會把欲界到色界初禪三天全部燒毀。了解這個道理,馬上就知道不要貪戀執著初禪的境界,並且希望進一步達到二禪。二禪是「定生喜樂地」,比初禪更舒服、更自在、更愉快;但住在二禪,將來還是會招感水災,所以二禪也不要貪戀執著。對二禪不貪戀執著,繼續攝心諦觀,喜心斷除,馬上就證到三禪。三禪是「離喜妙樂地」,比二禪更快樂、更微細、更寧靜;但三禪還是會招感風災,

所以也不能貪戀執著三禪。初禪有火災、二禪有水災、三禪有風災,什麼地方才能遠離大三災?那就要證到四禪,四禪是「舍念清淨地」,把念頭捨得乾乾淨淨,連一個念頭都沒有,哪裡還有貪戀執著?修四禪八定,要一層一層地提升,都必須捨去貪戀執著;何況是要修證無上正等正覺?

《金剛經》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但世間法不要貪戀執著,連出世法也不要貪戀執著。有了貪戀執著,不管是粗是細,都會出毛病;乃至於對禪定境界產生貪戀執著,也會出毛病。所以佛法告訴我們,一切法門都是方便,都不能貪戀執著。保持這念心寧靜、平靜,心能作主,就是清淨心、無上菩提妙明真心,這樣才沒有過失。

相關焦點

  • 二禪有「水災」,貪心屬水,每個人都會起貪心,其中原因不可忽視
    佛法提到,即使修到初禪、二禪、三禪,還是不免有災難:初禪有「火災」,二禪有「水災」,三禪有「風災」。三禪為什麼有「風災」?因為這時候還有出入息,到了四禪沒有出入息,至此才是三災所不能及。修到初禪時,我們還有嗔心,嗔心就招感「火災」。這個世界有「火災」,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嗔心的煩惱,所以招感了火災。
  • 宣化上人: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颳三禪|每天一段《法華經》
    慧就是觀,觀也就是慧;觀音菩薩修這三觀而證得三德,斷除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的黑暗,所以說「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伏,是降伏、制伏;制伏什麼呢?觀世音菩薩能把這水、火、風三災都制伏了。所謂「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颳三禪」,等劫末的時候,有水、火、風這三災,第一個災就是火災。為什麼火會燒到初禪天?這火災怎麼會生出來呢?就因為初禪天的天人有煩惱火,所以他們自性中的火,就引起世間的火。
  • 佛教常說的初禪,是什麼意思
    當五根得到充分培育時,定力將超越近行定而達到安止定。達到禪那時,心將持續不斷地覺知似相,並可能維持數小時,甚至整夜或一整天。心持續地專注於似相兩小時或三小時之後,禪修者應嘗試辨識心臟裡意門有分識,有分心存在的部位,也就是心所依處。
  • 大梵天,乃色界初禪天之天主,統領大千世界,古印度地位等同盤古
    於佛教所倡三界之說中,將此等外道之諸天配列於欲、色二界,梵界即位處色界之初禪天,通常有三處與四處之別。三處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四處則是:「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三處與四處均總稱為梵天。
  • 禪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國學大師胡適說,不動初,無所有
    胡適雖然歷史上爭議很大,對於考據一學還是有很高的造詣的。很多東西出自他口,看似低俗,實則通俗。即便說到普通人難以理解的「禪」也格外給人豁然一亮的清明之感。曾有學生問胡適,什麼是禪。胡適舉了個老和尚和老賊頭的故事(參考之前的文章),來說明「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為了進一步說明禪,他又舉了古人筆記裡的一個故事,作為論述。
  • 2.26 楞伽經中論述四種禪的認知境界 |楞伽
    」這第一層心智境界啊,就是還處在聲聞乘與緣覺乘的小乘學者的境界,小乘的修行者,只是了悟到「人無我」,即只悟到了自相(自我的客觀身體與自我的精神現象)並沒有常住不變的自體,即「人」是沒有自性的,也是會因緣起而聚,緣散而滅的,是無常的,並對於這樣一種「人無我」的觀點產生堅持執著而不捨棄的觀察認知,一直漸次到小乘的無想定與滅盡定(都屬於小乘四禪八定的境界中)。
  • 218.四禪天【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分二)J1正禪 J2結屬色界 J1分四K1初禪天 K2二禪天 K3三禪天 K4四禪天 K1分二L1示三天別相 L2結苦離漏伏 L1分三M1梵眾天 M2梵輔天 M3大梵天今M1【阿難!好像你想要用什麼,或者想吃好東西,或者想穿好衣服,或者想種種的物慾;總而言之,這都叫「漏」。諸漏不動,他就沒有一切的毛病,沒有一切的習氣煩惱了。名為初禪:這個名字,就叫「初禪天」。你修道,要是到初禪的這種境界,這個脈會停住不動彈的。所以,說是你有沒有功夫,看看你這個脈還有沒有動。若得到初禪的境界,你的脈就停止了。
  • 禪修答疑:只要足夠努力,就能證入初禪嗎?
    皆仁法師有人問起:「師父,是否我只要足夠努力精進,我就能證入初禪呢?」嗯,這是個好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想要進入初禪,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初禪。初禪,又翻譯為初靜慮,是四禪之一。《楞嚴經》中說:「清淨心中,諸漏不動,是為初禪。」證得初禪有什麼好處呢?
  • 動中禪禪修學員心得分享:《動中禪禪修體會分享》
    在方法中是否真的受益,有怎樣的變化和認知,這完全是基於對實際體驗的觀察,而不是頭腦的思辨或者盲信。        我嘗試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觀呼吸;或者打坐時純粹地觀,不執著任何方法,只是觀察當下升起的心念;或者默念佛號……         這些方法能讓我獲得短暫的寧靜和舒適,有時候的境界極其安定,甚至空無自我,周圍的現象猶如夢幻。
  • 夢參老和尚:什麼是四禪天?
    在當時,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說《地藏經》的時候,除了六欲天之外,以上有十八天。這十八天分為四禪,是以修禪的定力來定的,四禪天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至三禪天各有三天,到第四禪天有九天,一共就是十八天。四禪天又分凡夫住的天、聖人住的天,四果阿羅漢、三果阿那含他們住的天不是在人間,而是在天上。所住的四禪天,這九天當中有凡、聖兩類。
  • 學佛修道,修止觀禪定,多數卡在這
    一般來說,要達到初禪離生喜樂之前,要經歷所謂的欲界定和未到地定。(為什麼說是一般來說呢?因為禪定出現的次序,並不一定是固定的。有可能直接上來就得了,初禪,或者是直接就進入了三禪。這個次序並不是嚴格的,大家要注意這點。
  • 不能口傳,也不能靠身教,「禪」是如何傳承的?
    有人說:禪的所謂「神秘經驗」(或說「神秘悟道」),其實就是某種審美的感受。這是從「美學」的角度闡釋「禪」的神秘經驗或悟道。跳脫「美學」的觀點,「禪」與其說是一種審美的感受,不如說是一種意境的純化。這種意境的純化,一部分是超越,一部分是解脫。不管是超越還是解脫,都是一種心靈的自在和執著的放下,一種全然的放鬆和自由。
  • 常空法師開示【色界天】(3)——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在光音天的眾生福報享盡命終之後,就生到這個世間了.他們都是化生的,身體都有光明,有神足能飛行在空中,很快樂。地上產生自然的地味,非常的甘甜,之後他們就用手去嘗試,初嘗時覺得很好吃,於是產生執著,慢慢地產生摶食。這些食物雖然美好,但也是粗糙的物質,還是屬於泥土,只是它屬於泥土的精華而已,也可以叫地精。他們吃了以後慢慢地身體變得粗重,漸漸地失去了光明和神通。
  • 順應自然方成道,對景無心莫問禪。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達到天人合一, 才能 成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人們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景,都要靜心對待,心如止水。 對一切境界都不執著 包括禪的本身!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頂針的文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深層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