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尤袤
作者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1.當下的「讀書」
在《讀書讀書》中,金克木就《談讀書和「格式塔」》提出一個現象: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
這對於致力於終身讀書的人興許並不構成問題,他們終將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也算不得什麼問題,他們讀書多半靠別人引導;老年人則可能還有那麼大的好奇心和讀書興趣的怕也不太多,讀書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記憶力,到老年也會大不如前了。
所以,金克木總結道:「書讀不過來的問題只怕主要是從二十幾歲到五六十歲以知識為職業的人的煩惱。實際上,範圍恐怕還要小。」
當然,就現在的情況而言,可能又有所不同。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
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
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
不過,也可以想像,書越來越多可能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為主要的是對高效、常識、知識的需求,以及不得不讀的書都有哪些,這些才是更為大眾所關心。
我就常看到有列出「不得不讀書目」的文章,通常它們的閱讀量都不低。而其依據,是大多數人的「共識」,比如評分、口碑、趣味性或是知識性,又或是談資等等。各有標準,各持所需,大家或多或少害怕錯過這樣的內容,或者說資訊。
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去讀了原書,把表單裡的書都給讀一遍的,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這樣的表單可不少。
我想,其主要原因,可能還在於大家的業餘時間並不多,精力有限,以及快節奏的時代特點。再加上進入大學或出了大學,漸漸感覺到讀書並非那麼迫切了。反而是賺錢養家,學技能,以及積累社會經驗等等,這些才更為急需要解決。
2.「不得不讀書目」
「讀書,無論在什麼時代,總有他的目的性。」
這話與當代人讀書的圖景應該是「相適宜」的,目的性,重要性,甚至越來越多的寫書人也抱著這樣的觀念,他們認為書就是商品。這樣的思維在一些成名已久的作家眼中,也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
事實上,編輯、運營、出版工作者、「拆書稿」、「腰封」,以及書本身,也日漸形成了這樣的趨勢,即將書當成商品來販賣。之前不是有什麼「知識膠囊販賣者」,還有什麼「販賣焦慮者」,說白了,這其中運用的都是運營思維。
大眾也是樂於接受的,畢竟,大多數人對「效率」的要求都還挺高的。當然,這樣的「讀書方式」有利有弊,且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書籍。
誠如某人所說:
「知識雖然可以帶來幸福,但假如把它壓縮成藥丸灌下去,就喪失了樂趣。當然,如果有人樂意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能管的事,我只是對孩子表示同情而已。」
因此,有些書還是得讀本書才行。
就如《讀書讀書》中東方望就《「書讀完了」》所舉的例子來說,只讀過《紅樓夢》本書可以說是知道一點《紅樓夢》,若只讀「紅學」著作,不論如何博大精深說來頭頭是道,卻沒有讀過《紅樓夢》本書,那只能算是知道別人講的《紅樓夢》。讀《紅樓夢》也不能只讀「脂批」,不看本文。
就以這個例子為例,說到底,《紅樓夢》就是一切有關它的書的基礎,離了本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籍和文化一樣總是積累起來的。
因此,有些不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應當是少不了的必讀書或者說必備的知識基礎。
又比如文學作品,它同樣不適於被拆分開來,非讀原書不可,譯本也行,決不要滿足於故事提要和評論。
否則,若不讀原書,無直接印象,雖有「常談」,聽過了,看過了,考過了,隨即就會忘的。
還有一類書同樣不得不讀原書,那就是「跳不過」的書籍,即你不讀原書,後面的書也就理解不透了。
譬如讀文學總要先讀第一部總集《文選》,如不大略讀讀《文選》,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麼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後的發展。
又譬如《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這十部書若不知道,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陽明)的書都無法讀,甚至連《鏡花緣》、《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裡許多地方的詞句和用意也難以體會。
當然,我也知道,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夠有一種方式能總攬全局,最好是用一種符合當下時代的讀書方法可以更快更有效更加便捷地讀任何書籍,但為了更好的理解透,有些書是必須要讀的。
就像一點不知道「經」是什麼,沒有見過面,又怎麼能理解透魯迅那麼反對讀經呢?
讀到這,我想很多人可能會有所疑惑,如果是這樣,那麼這些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呢?即我們怎麼知道該怎麼讀才能更好的讀透一本書,比如要讀哪些書才能更好的理解透另一些書?
說到這,不由的想起以前上學時背誦的那些內容,以及考試時的考點了。比如作者生平、簡介。
這也就是說,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作者去了解更多關於影響作者的書籍。即他們的思想是繼承了「何門何派」,他們是屬於哪一類型的作者,以及這類書籍要怎樣去讀的通用方式,還有該如何理解這類書籍的表達方式等。
比如康德、黑格爾的書籍是比較難讀的,主要是不懂他們論的是什麼問題以及他們的分析推理邏輯和表達方式。
另一方面,就是借鑑批註了。現在的很多書籍都會有批註一欄,對於一些複雜的概念,或是出處,借鑑了哪本書,借鑑了什麼理論,批註大多都會寫出來。還有一些是後來者在編輯時和譯文時,也會作出批註。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部分,按圖索驥找到原書去讀。
3.該怎麼讀書?
關於「該怎麼讀書」,其實我很想說因人而異,但這樣說和沒說又有什麼差別呢?
正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定位自己,才問的啊!我想有人會這麼想吧。
但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肯定是沒有的。
不過,還是可以借鑑一些優秀的作家所說的,畢竟,從某種程度上講,要輸出價值,你得學會吸收知識,說淺顯點就是說,你得會讀書。甚至,有時候懂得鑑賞書籍比學會寫作更難,也更珍貴。
有句話不是說,「手裡拿個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
這是說,人的先入為主,偏見,執念,以及或多或少的自以為是。這樣讀書無疑是缺乏分析和批判的讀書,這將很容易導致,固執己見,或是看到的極其有限,不夠深遠。
所以,還是那句話,世界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個人很喜歡這段見解。誠然,我們讀書也是一樣的,並非無書可讀,也並非沒有好書,重要的是能夠懂得如何讀書,該怎樣讀書,讀各種類型的書。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人們讀書是帶匠氣的,大多數讀者都是如此。比如以「有用論」為依據,故而尋求解決方案。生搬硬套,不懂變通。又比如,讀完一本書之後,卻毫無所得,既沒有自己的感受,也感受不到書中所傳達的信息,所表達的情感。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又或者,人云亦云,囫圇吞棗式的閱讀,這也是常見的。
所以,該怎麼讀,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真的很重要。
在這裡,我推薦兩本書,一本就是《讀書讀書》,其中精選了大量作家關於讀書的見解,如魯迅、周作人、林語堂、老舍等知名作家,他們論讀書,也談古論今,關於讀書的種種或多或少都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
另一本書則是刀爾登所著的《不必讀書目》,書中講述到了大量傳統書籍,說是經典書籍也絲毫不為過。比如,不讀《老子》、不讀《論語》、不讀《莊子》等。雖名為「不必讀書目」,實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融合作者的心得體會,用慧詰的語言向大家介紹傳統文化,也是和現代的碰撞。
當然,與之類似的,還有傅雷、蒙田、毛姆,他們本身就作家,讀書的方式也獨具特色,頗有借鑑價值。在審美和鑑別上私認為應該是高於一般人的。
當然,如果你問我,我大概會說,在適當的年齡讀適當的書,就挺好。
依據是,每個人的理解能力各有差別,但從年齡去算,大致上差別不至於太大。該有的肯定得有,就像必須讀書目還是得讀是一樣的。至於其他的,如有必要,或有興趣,再去讀也是有所增益的。
可能個人還是傾向於「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吧。
而如果你覺得我應該補充點什麼,那麼我會說,也許我們還可以這樣讀,先讀個「通識」,即什麼類型的書都讀讀看,嘗試著去總結這些書的規律,比如散文,重要的是抒發情感,又比如文學,它涉及美學、人性,又比如哲學,它涉及思辨,以及注重提問和邏輯,還有語言。了解它們的特點,再去讀書,我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和收穫。
4.作家怎麼讀書?
除此之外,也還有諸如:
「我要是喜歡一個作者的書,會儘可能把他的主要作品都找來讀。再找他喜歡的書和作者來讀,這樣一直讀下去,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會分出許多枝杈。」
又或者:
「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讀書的藝術》,林語堂)
或如老舍讀書那般:「不懂的放下,使我糊塗的放下,沒趣味的放下,不客氣。」(《讀書》)
又或如魯迅就曾區分兩種讀書方法:「一種是『看非看不可的書籍』,那必須費神費力;另一種是『消閒的讀書——隨便翻翻』。」(《隨便翻翻》)
諸如此類的讀書方法在《讀書讀書》還介紹了許多。
又如周作人借「書外」解讀「書裡」:「翻開舊紙,與活人對照,死書就變成活書。」(《閉戶讀書論》)
總之,且不論哪種讀書方法更好,在我看來,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誠如羅曼·羅蘭所言:「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根據這個說法,我們還可以衍生出,比如帶著思考去讀書。
這也是我讀書常用的方法之一,遇到什麼不懂的,就去找答案,從書中找答案,找各種不同的答案。然後再做比較。
魯迅就曾在《隨便翻翻》中說,比較是醫治受騙的好方子。
讀書,也是如此。同一個主題可以進行比較,同一種題材可以進行比較,同一種寫作手法也可以進行比較,甚至表達方式,措辭造句,意義或內涵等等。
就如魯迅在《隨便翻翻》中的舉例,「我看現在青年常在問人該讀什麼書,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銅的欺騙。而且一識得真金,一方面也就真的識得了硫化銅,一舉兩得。」
說到底,誰也沒辦法一開始就給你放之四海皆準的答案,唯有多讀書,多嘗試讀各種書,慢慢地你識得了真金,也就知道哪些書該讀,值得一讀再讀了。
最後,用林語堂的話來說,就是「天下讀書成名的人皆以讀書為樂」(《論讀書》),能不能品味到讀書之樂,是讀書是否入門的標誌。
你呢?
讀書是否入門了?
你最近在讀什麼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