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2020-12-12 謝丹儒

「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尤袤

作者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1.當下的「讀書」

在《讀書讀書》中,金克木就《談讀書和「格式塔」》提出一個現象: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

這對於致力於終身讀書的人興許並不構成問題,他們終將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也算不得什麼問題,他們讀書多半靠別人引導;老年人則可能還有那麼大的好奇心和讀書興趣的怕也不太多,讀書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記憶力,到老年也會大不如前了。

所以,金克木總結道:「書讀不過來的問題只怕主要是從二十幾歲到五六十歲以知識為職業的人的煩惱。實際上,範圍恐怕還要小。」

當然,就現在的情況而言,可能又有所不同。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

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

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

不過,也可以想像,書越來越多可能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為主要的是對高效、常識、知識的需求,以及不得不讀的書都有哪些,這些才是更為大眾所關心。

我就常看到有列出「不得不讀書目」的文章,通常它們的閱讀量都不低。而其依據,是大多數人的「共識」,比如評分、口碑、趣味性或是知識性,又或是談資等等。各有標準,各持所需,大家或多或少害怕錯過這樣的內容,或者說資訊。

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去讀了原書,把表單裡的書都給讀一遍的,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這樣的表單可不少。

我想,其主要原因,可能還在於大家的業餘時間並不多,精力有限,以及快節奏的時代特點。再加上進入大學或出了大學,漸漸感覺到讀書並非那麼迫切了。反而是賺錢養家,學技能,以及積累社會經驗等等,這些才更為急需要解決。

2.「不得不讀書目」

「讀書,無論在什麼時代,總有他的目的性。」

這話與當代人讀書的圖景應該是「相適宜」的,目的性,重要性,甚至越來越多的寫書人也抱著這樣的觀念,他們認為書就是商品。這樣的思維在一些成名已久的作家眼中,也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

事實上,編輯、運營、出版工作者、「拆書稿」、「腰封」,以及書本身,也日漸形成了這樣的趨勢,即將書當成商品來販賣。之前不是有什麼「知識膠囊販賣者」,還有什麼「販賣焦慮者」,說白了,這其中運用的都是運營思維。

大眾也是樂於接受的,畢竟,大多數人對「效率」的要求都還挺高的。當然,這樣的「讀書方式」有利有弊,且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的書籍。

誠如某人所說:

「知識雖然可以帶來幸福,但假如把它壓縮成藥丸灌下去,就喪失了樂趣。當然,如果有人樂意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那不是我能管的事,我只是對孩子表示同情而已。」

因此,有些書還是得讀本書才行。

就如《讀書讀書》中東方望就《「書讀完了」》所舉的例子來說,只讀過《紅樓夢》本書可以說是知道一點《紅樓夢》,若只讀「紅學」著作,不論如何博大精深說來頭頭是道,卻沒有讀過《紅樓夢》本書,那只能算是知道別人講的《紅樓夢》。讀《紅樓夢》也不能只讀「脂批」,不看本文。

就以這個例子為例,說到底,《紅樓夢》就是一切有關它的書的基礎,離了本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籍和文化一樣總是積累起來的。

因此,有些不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應當是少不了的必讀書或者說必備的知識基礎。

又比如文學作品,它同樣不適於被拆分開來,非讀原書不可,譯本也行,決不要滿足於故事提要和評論。

否則,若不讀原書,無直接印象,雖有「常談」,聽過了,看過了,考過了,隨即就會忘的。

還有一類書同樣不得不讀原書,那就是「跳不過」的書籍,即你不讀原書,後面的書也就理解不透了。

譬如讀文學總要先讀第一部總集《文選》,如不大略讀讀《文選》,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麼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後的發展。

又譬如《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這十部書若不知道,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陽明)的書都無法讀,甚至連《鏡花緣》、《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裡許多地方的詞句和用意也難以體會。

當然,我也知道,大多數人都希望能夠有一種方式能總攬全局,最好是用一種符合當下時代的讀書方法可以更快更有效更加便捷地讀任何書籍,但為了更好的理解透,有些書是必須要讀的。

就像一點不知道「經」是什麼,沒有見過面,又怎麼能理解透魯迅那麼反對讀經呢?

讀到這,我想很多人可能會有所疑惑,如果是這樣,那麼這些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呢?即我們怎麼知道該怎麼讀才能更好的讀透一本書,比如要讀哪些書才能更好的理解透另一些書?

說到這,不由的想起以前上學時背誦的那些內容,以及考試時的考點了。比如作者生平、簡介。

這也就是說,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作者去了解更多關於影響作者的書籍。即他們的思想是繼承了「何門何派」,他們是屬於哪一類型的作者,以及這類書籍要怎樣去讀的通用方式,還有該如何理解這類書籍的表達方式等。

比如康德、黑格爾的書籍是比較難讀的,主要是不懂他們論的是什麼問題以及他們的分析推理邏輯和表達方式。

另一方面,就是借鑑批註了。現在的很多書籍都會有批註一欄,對於一些複雜的概念,或是出處,借鑑了哪本書,借鑑了什麼理論,批註大多都會寫出來。還有一些是後來者在編輯時和譯文時,也會作出批註。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部分,按圖索驥找到原書去讀。

3.該怎麼讀書?

關於「該怎麼讀書」,其實我很想說因人而異,但這樣說和沒說又有什麼差別呢?

正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定位自己,才問的啊!我想有人會這麼想吧。

但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肯定是沒有的。

不過,還是可以借鑑一些優秀的作家所說的,畢竟,從某種程度上講,要輸出價值,你得學會吸收知識,說淺顯點就是說,你得會讀書。甚至,有時候懂得鑑賞書籍比學會寫作更難,也更珍貴。

有句話不是說,「手裡拿個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

這是說,人的先入為主,偏見,執念,以及或多或少的自以為是。這樣讀書無疑是缺乏分析和批判的讀書,這將很容易導致,固執己見,或是看到的極其有限,不夠深遠。

所以,還是那句話,世界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個人很喜歡這段見解。誠然,我們讀書也是一樣的,並非無書可讀,也並非沒有好書,重要的是能夠懂得如何讀書,該怎樣讀書,讀各種類型的書。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人們讀書是帶匠氣的,大多數讀者都是如此。比如以「有用論」為依據,故而尋求解決方案。生搬硬套,不懂變通。又比如,讀完一本書之後,卻毫無所得,既沒有自己的感受,也感受不到書中所傳達的信息,所表達的情感。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又或者,人云亦云,囫圇吞棗式的閱讀,這也是常見的。

所以,該怎麼讀,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真的很重要。

在這裡,我推薦兩本書,一本就是《讀書讀書》,其中精選了大量作家關於讀書的見解,如魯迅、周作人、林語堂、老舍等知名作家,他們論讀書,也談古論今,關於讀書的種種或多或少都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

另一本書則是刀爾登所著的《不必讀書目》,書中講述到了大量傳統書籍,說是經典書籍也絲毫不為過。比如,不讀《老子》、不讀《論語》、不讀《莊子》等。雖名為「不必讀書目」,實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融合作者的心得體會,用慧詰的語言向大家介紹傳統文化,也是和現代的碰撞。

當然,與之類似的,還有傅雷、蒙田、毛姆,他們本身就作家,讀書的方式也獨具特色,頗有借鑑價值。在審美和鑑別上私認為應該是高於一般人的。

當然,如果你問我,我大概會說,在適當的年齡讀適當的書,就挺好。

依據是,每個人的理解能力各有差別,但從年齡去算,大致上差別不至於太大。該有的肯定得有,就像必須讀書目還是得讀是一樣的。至於其他的,如有必要,或有興趣,再去讀也是有所增益的。

可能個人還是傾向於「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吧。

而如果你覺得我應該補充點什麼,那麼我會說,也許我們還可以這樣讀,先讀個「通識」,即什麼類型的書都讀讀看,嘗試著去總結這些書的規律,比如散文,重要的是抒發情感,又比如文學,它涉及美學、人性,又比如哲學,它涉及思辨,以及注重提問和邏輯,還有語言。了解它們的特點,再去讀書,我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和收穫。

4.作家怎麼讀書?

除此之外,也還有諸如:

「我要是喜歡一個作者的書,會儘可能把他的主要作品都找來讀。再找他喜歡的書和作者來讀,這樣一直讀下去,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會分出許多枝杈。」

又或者:

「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讀書的藝術》,林語堂)

或如老舍讀書那般:「不懂的放下,使我糊塗的放下,沒趣味的放下,不客氣。」(《讀書》)

又或如魯迅就曾區分兩種讀書方法:「一種是『看非看不可的書籍』,那必須費神費力;另一種是『消閒的讀書——隨便翻翻』。」(《隨便翻翻》)

諸如此類的讀書方法在《讀書讀書》還介紹了許多。

又如周作人借「書外」解讀「書裡」:「翻開舊紙,與活人對照,死書就變成活書。」(《閉戶讀書論》)

總之,且不論哪種讀書方法更好,在我看來,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誠如羅曼·羅蘭所言:「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根據這個說法,我們還可以衍生出,比如帶著思考去讀書。

這也是我讀書常用的方法之一,遇到什麼不懂的,就去找答案,從書中找答案,找各種不同的答案。然後再做比較。

魯迅就曾在《隨便翻翻》中說,比較是醫治受騙的好方子。

讀書,也是如此。同一個主題可以進行比較,同一種題材可以進行比較,同一種寫作手法也可以進行比較,甚至表達方式,措辭造句,意義或內涵等等。

就如魯迅在《隨便翻翻》中的舉例,「我看現在青年常在問人該讀什麼書,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銅的欺騙。而且一識得真金,一方面也就真的識得了硫化銅,一舉兩得。」

說到底,誰也沒辦法一開始就給你放之四海皆準的答案,唯有多讀書,多嘗試讀各種書,慢慢地你識得了真金,也就知道哪些書該讀,值得一讀再讀了。

最後,用林語堂的話來說,就是「天下讀書成名的人皆以讀書為樂」(《論讀書》),能不能品味到讀書之樂,是讀書是否入門的標誌。

你呢?

讀書是否入門了?

你最近在讀什麼書呢?

相關焦點

  • 給那些想讀書,卻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怎麼讀書的人
    對於平時不怎麼讀書或是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建議:1、選的第一本書,要容易讀,信息量不是很大,確保自己可以看完,比如,想知道怎麼專注的?可以讀讀知乎上 胖子鄧的《專注力管理——讓你的努力更有效》,喜歡心理學的,可以試試看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想讀小說的,建議可以試著有文字價值的書讀起,比如王小波或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自己選,(切記:只選一本,讀完一本再看或是再買下一本)2、第一本書,建議讀的時候,這樣嘗試:第一遍:
  • 「讀」書~10位文學大師的讀書秘籍
    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三是專精,魯迅先生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四是設問,就是拿到一本書,先大體了解一下書的內容,然後合上書,可一邊散步,一邊給自己提一些問題,自問自答:書上寫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要是自己,這個題目又該怎麼寫?魯迅認為帶著這些問題去細讀全書,效果會更好些。
  • 書到底應該怎麼讀?止庵:讀書之道不必求多,首先在於挑選
    《沽酌集》收錄學者止庵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讀書,是讀有價值的書好,還是讀喜歡的書好?
    書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之別。每本書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都有它獨特的價值,只要能帶給我們收穫和成長,讓我們變得更好,就是值得我們讀的好書。到底該讀大家推薦的經典書籍、暢銷書籍,還是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
  • 多讀書,讀好書,讓書真正成為進步的階梯!
    書作為一種知識的承載體,和每一個人的生活學習都息息相關。即使現在網際網路技術如何繁榮發展,書仍然沒有任何淘汰的跡象,反而在這個浮躁的當下,更讓大家青睞!書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質量也是參差不齊。但是我們的宗旨依然是多讀書,讀好書!
  • 《想要守護書的貓》:讀書是為了什麼
    初看這書,只是單純的被名字吸引。想要守護書的貓?是什麼貓?那該是什麼貓?這本書並不長,但是看過之後,受益良多。我想我大概找到了讀書的意義。簡介夏木書店是街上角落裡一個不起眼的書店。書店一直有祖父經營,但祖父的突然離世,對於夏木林太郎來說,仿佛失去了與世界的聯繫。書店即將關閉,厭學,沒朋友,讓夏木林太郎的生活過得沒有意義。
  • 買書如沽酒,讀書如慢酌,讀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讀書,尤其是讀喜歡的書,讀完好像必須得寫些什麼,方才算讀過了。關於讀書與寫作,止庵有一本《沽酌集》,成書於作者不惑之年,距今已經有二十年了。書中所收文章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讀書為主,兼談寫作等。雖是舊文,讀來仍覺新鮮,雖一家之言,卻很有一番意趣。
  • 愛讀書 讀好書 善讀書
    「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只有像一塊高效蓄電池一樣,不間斷地、持續地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   領導幹部是社會中的 「關鍵少數」。領導幹部在黨內和社會上處於重要位置,具有強大的行為導向和風氣引領作用。
  • 一生能讀幾多書?——《書海泛舟記》讀書筆記
    這本《書海泛舟記》是作者範福潮在《南方周末》同名專欄的文章合集,基本上說的是自己的書緣、書事,讀罷掩卷沉思,令人回味無窮。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除了作者侍奉母親,追思父親的動人片段,還有隨父讀書的回憶,而我們也可以從本書裡極具指導性和參考價值的讀書方法裡得到一些啟示。
  • 讀書活動丨閱見世界,遇見自己——區政協第二委員讀書群組舉行線下...
    讀書活動丨閱見世界,遇見自己——區政協第二委員讀書群組舉行線下讀書分享會 2020-12-24 2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今名言佳句總是勸人要讀書,讀了這四句,勝讀十年書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快樂和幸福,只有讀書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樂、最持久的事情。古人有這樣勸告人們讀書的四句話,讀了你不得不去讀書。01、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鳥兒需要飛翔靠的翅膀,只有展翅才能夠高飛,這是很普通也很明白的道理。哪麼人呢?人生活在現實中要前行靠的是什麼?
  • 讀屏本是「零食」 讀書才是「正餐」
    靜下心來,認真地看一本紙質書,成了一件難得的奢侈之事。好在我並不是一個崇尚讀紙質書這種儀式感的人,始終相信完成好過完美。書嘛,只要去讀,總是好的,何必管它是哪種介質。更何況,自己作為一個新媒體人,更不會排斥電子介質,電子書對我自然變成了更好的選擇。入了電子書的坑以後,能用來讀書的時間,一下子變得多了很多。
  • 讀書,是一個人的朝聖
    年輕時讀書,長知識、長本領,為生存打好了基礎。書在此時可以增加你生命的厚度,為你獨立生存提供滋養。高爾基說過,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中年時,讀書為你答疑解惑,職場的、生活的、情感的、心理的,打開那些千千結,讓人生越來越通透、豁達。
  • 【話題】世界讀書日談:基督徒為什麼要讀書?如何讀好書?
    文學類、社會學、經濟學的書籍感興趣也可以多讀,雖然不是直接和信仰有關,但也是人類走過來留下的結晶。認識歷史,可以讓人變得有智慧,以此為戒可以知心智,明得失。讀人文類的書籍,可以讓心變得開闊,培養情商。而其它一些天馬行空、純編造的書則不建議多讀,讀也只是浪費時間而已。「從不讀書到讀書是一個過程,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開始讀。」
  • 讀書遇到了攔路虎,想看太多的書就不能讀了
    想看太多的書,焦慮,卻讀不到一個朋友向我抱怨說,他已經通過了5個關卡,裁掉了6個將軍,他從不想看書,他不會讀書,但他能讀。這是件好事,但有一個新問題,現在他要面對很多書,他本人面對的是一個完整的書架,他想讀每一本書,當他讀卻又靜時,他不能把每一本都讀完,他總是想讀所有的書,但他做不到,他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 讀書筆記:《我讀:讀書,讓我們不再孤單》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作者、寫作背景、內容分析等角度,多側面呈現一本書的精妙!主講人梁文道品味獨到,是廣為人知的「說書人」,他興趣廣泛、涉獵頗廣,每一本書都經過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後形成了真實而中肯的評論,沉穩客觀地把各種思潮、社會文化熱點與你私享,讓你領略讀書的美好,在獨處時亦不會孤寂,獲得心靈的慰藉。
  • 不讀書的人,到底輸掉了什麼?
    讀書可以幫助你思考,重塑自己的價值觀,讓你更明白自己到底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迷茫的時候,讀書最能讓人清醒。人在低谷期,朋友的勸慰或許能暫時平復心情,但前行的路還是得自己尋找。 讀書就是,在你迷茫時雪中送炭,讓你平復內心的浮躁,溫暖你前行的路。
  • 讀書的淺思
    可怎麼就從考試想到讀書上了呢?因為,初中教師資格證所要考察的三門科目中,科目一綜合素質與讀書關係密切。首先,帶大家了解一下科目一的題型。選擇、材料分析、閱讀和作文。考前,我自信有年讀百十本書的經驗,也有讀完書寫文章的經驗。這一整年,我都在積累閱讀和寫作的能力。然而,最終結果還是失敗,這讓我不得不回頭看自己的閱讀和寫作,總結得失。前幾天看到一篇關於讀書的文章,大意是讀書必須思考。否則,讀到汗牛充棟也沒任何用。對我醍醐灌頂。
  • 不在旅途中讀書,就在讀書中旅行,推薦這幾本適合在旅途中讀的書
    在423讀書日,紫玉和大家分享幾本既適合在旅途中讀的書,也適合通過這些書來雲旅遊,在書中尋找不同的見聞,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是在旅途中讀書,就是在讀書中旅行。在旅途中用候機等零散時間讀書,既能有意義的打發時間,也能收穫知識,對要去的目的地提前進行背景文化的了解,讓旅行更有收穫。
  • 有人一年讀了上百本書,他們到底掌握了什麼讀書秘籍?
    讀書是一項技術,只有通過量變才能引發質變。那麼在信息獲取十分便捷的網際網路時代,你還會讀書嗎?或者,你有讀書的打算嗎?你都會讀什麼樣的書呢?你讀書的設備又是什麼?為什麼選擇這個設備讀書呢?你一般在什麼環境下讀書?此外,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你可能要說:不就讀個書麼,哪來這麼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