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也要吃飯要喝水
中國近現代的諸多文化體系與上世紀初湧現的一批大師有關:陳寅恪、梁啓超、蔡元培……為什麼那時大師成群地出現?他們又是如何在顛沛流離的一生中,留下了那麼多後人無法超越的文化印記?
致力於民國時期文化研究的學者嶽南所著《南渡北歸》三部曲就是以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北大等名校南遷並組成西南聯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現了陳寅恪、梁啓超等人的思想歷程以及真實生活。日前,嶽南就《南渡北歸》三部曲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陳寅恪的個人境界無人能及
嶽南花了8年時間,搜集整理了20世紀最後一批大師的珍貴資料,所寫都是大師們最為真實的生活狀態。而作為一個時代文化符號的大師們,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秉性性情,拿到當下依然有著迷人的魅力。
記者:您在書裡寫了這麼多的大師,哪個最讓您難忘?
嶽南:陳寅恪,他做學術是單打獨鬥的個體;而傅斯年,他代表了一個制度的飛躍,象徵著集體。陳寅恪是他個人的高度,沒有人能達到;而傅斯年,他創造了輝煌,造就了一個群體。這兩個人是後人無法超越的,從研究學術到人格魅力。
記者:那個時代文化大家們的精神拿到當下有什麼意義?
嶽南:正像陳寅恪所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是他們一直追求的,而這也正是我們現在所缺乏的。看看現在大學校園裡的文化氛圍就知道了。回歸到這兩句,才能夠有發展,才會有進步。當年這些大師們的學術高峰,人格的力量,他們愛自由,也愛獨立的精神,對當下的學術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接受不了「戲說」是落伍
嶽南在《南渡北歸》中的筆法令很多書迷和讀者有所質疑,他這種似乎更加偏重「八卦」的寫法未免與人們想像中的大師們的水平和地位有所差距。
例如,在首部《南渡》中的第九章「似水流年」中,他寫到徐志摩便有如此描述:「此時徐志摩出洋已三年,在歐風美雨吹拂的花花世界,已蛻變為摧花折枝的情場老手。林徽因情竇初開、妙齡含春的音容笑貌,令徐志摩一見驚為天人。慾火難耐中,徐很快使出幾十年走南闖北練就的八卦勾魂術與七步麻醉散,向林徽因發起愛情攻勢,其用情之烈,完全可以水泊梁山一派人物中在孟州道上十字坡開人肉包子鋪的孫二娘有一拼。 」
對於讀者的這些質疑,嶽南表示:「很多接受傳統文化薰陶的人接受不了這樣的寫法,他們已經落伍了。大師也是要喝水,要吃飯,需要女人的。 」 (下轉C09版)記者 宋波鴻
記者:很多書迷和讀者說您的作品有戲說的成分,您同意嗎?
嶽南:不承認,我書中有那麼多出處,都是鐵證如山,不是胡來的。大師的生活也有戲劇性,他們也都是要吃飯要喝水的,當然有的也需要女人,比如徐志摩。那些抱有古舊思想的人真的落伍了,他們可能接受不了我這樣來書寫文化大家們,但我寫的這些都是他們的生活本身。
記者:《南渡北歸》這套書,第一、二部都是在2011年1月出的,第三部是在5月才出,這期間第三部在整體風格上有沒有什麼變化?第一部叫《南渡》,第二部叫《北歸》,第三部叫《離別》,這裡面有沒有什麼用意?
嶽南:沒有。三部書的稿,我是一起交的。最開始,是在陳寅恪的一首詩獲得的靈感,當年他從北平到廣西的路上寫下,「北歸一夢原知短,如此匆匆更可悲。」因此第一、二部原來叫《痛南渡》、《夢北歸》。
第三部寫的是從1949年到1978年之間的事了,就叫《傷離別》。之所以會「傷離別」就是因為,我筆下提到的每個文化大家都死去了,跳湖的跳湖,上吊的上吊,他們都相繼離去,都各有歸宿。
記者:接下來您還準備研究點什麼?
嶽南:接下來想研究一下這一代大師的父輩甚至更前一輩的人,以及他們家族興起和文化保存與延續的問題。也就是在探討大師成群地來之前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如果這個探討清楚了,讀者對大師的認識也就更進一步了。
嶽南簡介
嶽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考古文學協會副會長,現居北京。著有《復活的軍團》《日暮東陵》《天賜王國》《風雪定陵》(合著)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十二部。另著有以知識分子學術精神與情感命運為主體脈絡的《陳寅恪與傅斯年》、《從蔡元培到胡適》、《李莊往事》、《梁思成、林徽因和他們那一代文化名人》等10部,多部作品被翻譯為英、法、德、意、日、韓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銷量已達數百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