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談大師:陳寅恪的個人境界無人能及

2021-01-16 中國新聞網

  大師也要吃飯要喝水

  中國近現代的諸多文化體系與上世紀初湧現的一批大師有關:陳寅恪、梁啓超、蔡元培……為什麼那時大師成群地出現?他們又是如何在顛沛流離的一生中,留下了那麼多後人無法超越的文化印記?

  致力於民國時期文化研究的學者嶽南所著《南渡北歸》三部曲就是以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北大等名校南遷並組成西南聯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展現了陳寅恪、梁啓超等人的思想歷程以及真實生活。日前,嶽南就《南渡北歸》三部曲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陳寅恪的個人境界無人能及

  嶽南花了8年時間,搜集整理了20世紀最後一批大師的珍貴資料,所寫都是大師們最為真實的生活狀態。而作為一個時代文化符號的大師們,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秉性性情,拿到當下依然有著迷人的魅力。

  記者:您在書裡寫了這麼多的大師,哪個最讓您難忘?

  嶽南:陳寅恪,他做學術是單打獨鬥的個體;而傅斯年,他代表了一個制度的飛躍,象徵著集體。陳寅恪是他個人的高度,沒有人能達到;而傅斯年,他創造了輝煌,造就了一個群體。這兩個人是後人無法超越的,從研究學術到人格魅力。

  記者:那個時代文化大家們的精神拿到當下有什麼意義?

  嶽南:正像陳寅恪所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是他們一直追求的,而這也正是我們現在所缺乏的。看看現在大學校園裡的文化氛圍就知道了。回歸到這兩句,才能夠有發展,才會有進步。當年這些大師們的學術高峰,人格的力量,他們愛自由,也愛獨立的精神,對當下的學術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接受不了「戲說」是落伍

  嶽南在《南渡北歸》中的筆法令很多書迷和讀者有所質疑,他這種似乎更加偏重「八卦」的寫法未免與人們想像中的大師們的水平和地位有所差距。

  例如,在首部《南渡》中的第九章「似水流年」中,他寫到徐志摩便有如此描述:「此時徐志摩出洋已三年,在歐風美雨吹拂的花花世界,已蛻變為摧花折枝的情場老手。林徽因情竇初開、妙齡含春的音容笑貌,令徐志摩一見驚為天人。慾火難耐中,徐很快使出幾十年走南闖北練就的八卦勾魂術與七步麻醉散,向林徽因發起愛情攻勢,其用情之烈,完全可以水泊梁山一派人物中在孟州道上十字坡開人肉包子鋪的孫二娘有一拼。 」

  對於讀者的這些質疑,嶽南表示:「很多接受傳統文化薰陶的人接受不了這樣的寫法,他們已經落伍了。大師也是要喝水,要吃飯,需要女人的。 」 (下轉C09版)記者 宋波鴻

  記者:很多書迷和讀者說您的作品有戲說的成分,您同意嗎?

  嶽南:不承認,我書中有那麼多出處,都是鐵證如山,不是胡來的。大師的生活也有戲劇性,他們也都是要吃飯要喝水的,當然有的也需要女人,比如徐志摩。那些抱有古舊思想的人真的落伍了,他們可能接受不了我這樣來書寫文化大家們,但我寫的這些都是他們的生活本身。

  記者:《南渡北歸》這套書,第一、二部都是在2011年1月出的,第三部是在5月才出,這期間第三部在整體風格上有沒有什麼變化?第一部叫《南渡》,第二部叫《北歸》,第三部叫《離別》,這裡面有沒有什麼用意?

  嶽南:沒有。三部書的稿,我是一起交的。最開始,是在陳寅恪的一首詩獲得的靈感,當年他從北平到廣西的路上寫下,「北歸一夢原知短,如此匆匆更可悲。」因此第一、二部原來叫《痛南渡》、《夢北歸》。

  第三部寫的是從1949年到1978年之間的事了,就叫《傷離別》。之所以會「傷離別」就是因為,我筆下提到的每個文化大家都死去了,跳湖的跳湖,上吊的上吊,他們都相繼離去,都各有歸宿。

  記者:接下來您還準備研究點什麼?

  嶽南:接下來想研究一下這一代大師的父輩甚至更前一輩的人,以及他們家族興起和文化保存與延續的問題。也就是在探討大師成群地來之前的時代背景與文化脈絡。如果這個探討清楚了,讀者對大師的認識也就更進一步了。

  嶽南簡介

  嶽南,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考古文學協會副會長,現居北京。著有《復活的軍團》《日暮東陵》《天賜王國》《風雪定陵》(合著)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十二部。另著有以知識分子學術精神與情感命運為主體脈絡的《陳寅恪與傅斯年》、《從蔡元培到胡適》、《李莊往事》、《梁思成、林徽因和他們那一代文化名人》等10部,多部作品被翻譯為英、法、德、意、日、韓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銷量已達數百萬冊。

相關焦點

  • 陳寅恪堪稱三百年一見的天才大師,讀書讀到無書可讀的最高境界
    中國近代既是民族危亡興衰最為關鍵的年代,也是文人大師輩出的年代,魯迅、胡適、章太炎等大師都是近代中國文壇的代表,其中不乏冠以「天才」稱號的人,比如「天才少女」張愛玲,7歲就開始寫小說發表;「文學天才」錢鍾書,一手看書過目不忘的本領直到今天都被多少人羨慕,但是這些名譽都略顯輕浮,如果中國近代誰能真正稱得上是
  • 國學大師陳寅恪,「恪」字咋讀?有人讀「que」,有人讀「ke」
    這句詩聖杜甫的詩句,常被後人用來評價國學大師陳寅恪。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曾這樣高度評價陳寅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無人能與其相比,唯有他一人罷了」。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國學大師梁啓超曾這樣稱讚陳寅恪道:「我梁某也算多少有著作的人了,但是與陳先生相比,還不如他的寥寥數語有價值」。國學大師吳宓曾說:「我認為寅恪是對中西文化最博學的人,他雖然是我的朋友,實際上是我的老師」。
  • 「國學大師」陳寅恪,他的後代子女如何?
    「國學大師」陳寅恪,他的後代子女如何?文丨蟈蟈說事兒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其傳承更是綿綿不絕,值得研究的東西自然是數不勝數。國學大師在這個領域可以說是佼佼者了,在這些人當中,也不乏有些是享譽中外的,想必大伙兒都聽說過陳寅恪,他在這個領域頗有建樹,而且還是在清華大學這樣一個中國頂尖學府中,被稱為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的殿堂級的大人物。
  • 陳寅恪先生所謂「瞭解之同情」-同情,陳寅恪,陳先生-中安在線-主頁...
    兵戈之中方知書味永,這個例子頗能讓今天的讀者看到陳先生留在書頁間的舊影。  還有一點,陳先生不止一處談及支愍度。《支愍度學說考》和《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兩篇最集中。雖在後一篇中講他過江故事時,也譏他「為辦得食」而「樹新義」,但總體上卻懷有同情,對其學說進行深入研究。若能設身處地,便能理解這種同情。《世說新語·德行》云:「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裡,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
  • 民國大師陳寅恪,被吹過頭了?易中天:確實瞎跟風!不如捧周杰倫
    陳寅恪先生,在整個民國學術圈,都是巋然大師,自不待言。他在生前,吳宓、傅斯年等大佬,都敬若神明,推為「大師中的大師」;胡適、錢穆等學界領袖,雖私下腹誹,說他文章不好,可依然自嘆弗如。可就是此等人物,他大名也曾銷聲匿跡數十年,「藏在深宮人未識」。
  • 陳寅恪香港脫險記
    當時包括陳寅恪在內的一些黨政軍要人及文化、經濟界名流如宋慶齡、何香凝、陳濟棠、柳亞子、茅盾等都寄居於此,為避免他們落入敵手,重慶政府專門派出飛機到港搶救。但因香港交通斷絕,電話不通,無法一一通知被搶救人員,陳寅恪因此錯過了返回內地的最佳時機。為營救這位「三百年甚至一千年乃得一見的學術大師」,從國民政府到國內知識界,各界人士不遺餘力費盡心思。1942年6月,陳寅恪與家人終於安然返回內地。
  • 《王國維與陳寅恪》:探達到二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這是王國維1927年6月2日在頤和園昆明湖自沉後,陳寅恪為他寫的輓聯。上聯寫王國維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的處境,山河殘破,魂飛魄散,「纍臣」系將王國維比為屈原。下聯寫到王國維死後以學術書籍交付陳寅恪、吳宓二人,此乃王國維的文化託命,可見三個人之間相交之深。王國維和陳寅恪是20世紀中國文化星空的雙子星座。談論王國維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和文化意義,離不開陳寅恪對其學問內容和學術精神的闡發。
  • 他是一代狂草大師,這字猶如天外飛仙,達到了書法的最高境界!
    張旭草書《李青蓮序》我們今天談一位狂草大師,在書法史2000多年以來,無人能與之比肩!這字猶如天外飛仙,原因就是他不染塵俗,書法與自然結合,像仙人之舞,達到了書法的至高境界!張旭草書《李青蓮序》唐朝人稱「顛張醉素」,張旭喜歡醉後寫草書,奇崛而精悍,所以我們說,他醉筆一抹,就是半個盛唐!
  • 英制學銜Professor和Reader的譯名探究——以陳寅恪、修中誠和...
    本文通過梳理剖析上述三位學者職銜的漢譯,對英制學術體系中Professor和Reader的譯名進行探討,希望能對譯名的規範和統一有所裨益。關鍵詞:英制;學銜;譯名:Professor;Reader;陳寅恪:修中誠;李約瑟1.
  • 王國維的境界
    魯迅認為:「要談國學,他(王國維)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不懂的音譯》)梁啓超更是推崇他「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王國維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梁,作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讓我十分仰慕。
  • 大師呂思勉:著書500萬字,通讀二十四史4遍以上,至今無人超越
    百餘年來,誰是民國最牛的國學大師?或者說,哪幾個人能堪稱民國最牛國學大師?如果按照類別,以及時人給予的評價,可以得出幾種組合:清華國學四大導師比如,從教育來說,當時在清華任教的4個人: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被冠以「清華國學四大導師」的尊號,一看人名,確實不簡單,不單在民國,即使今天,他們還是最牛的國學大師
  • 在歷史的夾縫中——讀吳定宇《守望:陳寅恪往事》中有關檔案史料的...
    在著者看來,讀者自會明白,除了個人具名所寫的檢舉信以外,這個形象模糊的「有人」,不可能是普通的個人,此人承擔對專家學者實施監管的任務,並將其言論定期通報到更上一級的部門。為考察與陳寅恪有關的檔案線索,我將《校史》和《守望》做了對比閱讀,希望能夠復盤吳定宇檢索史料的基本思路;也希望能夠走近那些隱身作者。
  • 新書上架丨傾心製作30年,劉夢溪新著《王國維與陳寅恪》出版
    談論王國維的學術地位、學術精神和文化意義,離不開陳寅恪對其學問內容和學術精神的闡發,同時也可以說,陳對王的「三著論」也可以移用於對陳寅恪本人的評價。陳寅恪所概括的王國維的學術精神也就是陳寅恪的學術精神。本書是劉夢溪研究王國維與陳寅恪兩位學術大師的代表作,有分論,有合論,重在闡發王陳的心路歷程和學術思想與學術貢獻。
  • 陳寅恪在北京的歲月:兩度任教清華園,將父親安置於姚家胡同
    胡適謙辭,並推薦說:「非一流學者,不能做研究院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去請梁任公(梁啓超)、王靜安(王國維)、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吳宓接受了胡適的建議,很快聘請到著作等身的學界泰鬥梁啓超、王國維來校任導師,但章太炎拒絕了邀請。後吳宓又聘請到了哈佛大學哲學博士、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在聘請陳寅恪時卻遇到了不少周折和麻煩。
  • 俞梅蓀:追憶從上海前往廣州陳寅恪家拜年
    導語 2020年7月3日是陳寅恪130周年冥誕日,翻出2019年10月7日陳寅恪先生50周年忌日時,由上海《新聞晨報》下屬《中山公園周到》新媒體平臺約我撰寫關於老上海人文軼事的《追憶長寧這家人與陳寅恪的往事》,說的是我1971年從上海受託到廣州中山大學陳寅恪家拜年的往事。
  • 「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紀念陳寅恪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郵發代號1-201 2019年,是陳寅恪先生,這位20世紀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標誌性人物、20世紀中國文化大師逝世五十周年。 五十年在人類歷史上不過一瞬,五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事情,不少已被世人遺忘,至於陳寅恪及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或許很多人並不了解。然而,如果說到20世紀中國歷史上不應被忘卻的人物,當然應有陳寅恪。
  • 陳寅恪的「阜昌」詩
    陳美延、陳流求編《陳寅恪詩集附唐篔詩存》(清華大學出版社)第36頁有這首「阜昌」詩:「阜昌天子頗能詩,集選中州未肯遺。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淵遲死更堪悲。千秋讀史心難問,一局收枰勝屬誰。世變無窮東海涸,冤禽公案總傳疑」。題下註:「甲申冬作時臥成都存仁醫院。」詩後有「編者注」:「此詩吳宓甲申年錄稿,第五句作『千秋讀史心難論』,第七、八句作『事變無窮東海涸,冤禽公案有傳疑』」。
  •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16句孤獨詩詞,句句飽含深情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在花叢間擺下一壺酒,無人作陪相飲。我舉杯邀請明月來共飲,加上自己的影子,正好三個人。一杯酒,一片月,我就是寂寞本身。2.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陳寅恪《憶故居》一代大師陳寅恪對著靜默夕陽,留下了一道孤獨身影。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只有孤獨能讓你清楚,你自己是誰,你自己要做什麼。
  • 簡體橫排《陳寅恪合集》出版,電子書同步上線
    新華網南京3月30日電(記者 朱旭東)譯林出版社近日推出簡體橫排版《陳寅恪合集》系列,簡體橫排使得數位化普及閱讀成為可能。隨著譯林版《陳寅恪合集》的問世,陳寅恪著述將首次擁有經過嚴格審校、正式發行的電子書。
  • 1949年沒有去臺灣 陳寅恪為何留在大陸?
    比如陳寅恪之所以在1949年沒有去臺灣而是留在了大陸,有人說是因為他怕「臺灣失守」。我覺得這雖然還算不上是「誅心」之論,但也確實經不起「推敲」。    上面說的這個「觀點」是劉浦江先生在《正視陳寅恪》(見2004年第2期《讀書》)中表達的。劉浦江先生這篇文章,內容翔實、資料豐富,並且「大膽」地談了自己對陳寅恪先生的一些不同於別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