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境界

2020-12-25 新民晚報

一家出版社擬重印一套普及類叢書,朋友推薦我為其中的幾本寫介紹文字,我頭一本選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字學等方面均有造詣和創新,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為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郭沫若)。

魯迅認為:「要談國學,他(王國維)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不懂的音譯》)梁啓超更是推崇他「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王國維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梁,作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讓我十分仰慕。

王國維在文學上最負盛名的成績是詞作《人間詞》和文學論著《人間詞話》。《人間詞話》是他接受西洋美學思想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裡程碑。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選擇三首詞的三句話對境界說所作的簡練表述,極為精妙,廣為人知。在這裡,「境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面廣泛,是論藝術,也是論人生。其「三境」者,亦可歸之為知、行、得三境,是作者對宇宙與人生、生命與死亡等基本人生問題考問和思索的結晶,給人深刻的啟發。豐子愷則將其對應為「物質、精神、靈魂」;也有人將其分為「知之、好之、樂之」,「為知、為己、為人」,以至世俗社會以之說解析愛情離合、仕途升遷、財運得失……不一而足。

但我最受教益的還是其中對於文藝的許多振聾發聵的真知灼見。我記得特別清楚的有: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係,互相限制。寫實家亦理想家,理想家亦寫實家。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

詩人之憂生也。詩人之憂世也。

不於意境上用力,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

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歡愉愁苦之致,動於中而不能抑者,類發於詩餘,故其所造獨工。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人能於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則於此道已過半矣。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草共憂樂。

……

王國維有關詞的境界的論述極為精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引領了一代文學批評的風尚。在詞論上超越時見,突破樊籬,於當時直擊詞壇流弊:提倡寫真景物,真感情,真切不隔,糾正浮薄纖巧的惡習;於今日亦不無現實意義:強調不做虛偽的歌功頌德、懲惡勸世,不寫投贈應酬之作,等等。

王國維平生鑽研學問而無窮盡,不營生計,不交權貴,不慕榮華,不圖享受,平日深居簡出,不介入政治,唯與同代學人接觸。做學問就是他的一生,就是他的境界。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與之同為清華導師,且精神相通、過從甚密的陳寅恪持「文化殉節」說。儘管這一持論無以考證,但以一學者絕望於一種文化的式微,選擇一去了之,這樣的邏輯庶幾是可以成立的吧。一個生命和功名都在盛期的人從容地孤決棄世,也唯有絕望可以解釋了。

在所有的讚譽中,陳寅恪的評價影響最為巨大而深遠:「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華大學王靜安先生紀念碑銘》)

一本書就是一扇窗戶,四壁書就是萬道風景,智者從裡面走出,留下了悠遠的足音。

王國維逝世周年忌日,清華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

而王國維早已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紀念碑,高聳在歷史鼎革的路口。他的靈魂在漫長的文化長河中,將比所有物質的紀念活得更久長。而王國維的境界就是紀念碑上最光彩的文字。(陳世旭)

相關焦點

  •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二十六則·三種境界)
    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必然要經歷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種境界。這樣的言語不是大詞人不能道出。
  • 金庸筆下獨孤求敗四大境界,竟迎合了王國維的求學三大境界
    這句話初看似乎是在描繪情人之間如膠似漆一般的感情,可實際上卻是在寫求學的境界。王國維先生被人稱為中國最後一位文人,而他給後人留下的求學三大境界便足以明證。不過,在筆者看來,金老爺子這位武俠小說家,在作品中竟也暗自用獨孤求敗四大境界,暗自迎合了王國維的求學三境界。
  •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竟然有三個境界
    王國維是近現代的一位著名學者,即使在國際上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他早些年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將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的古典學、美學相融合,這促使他形成了兼收並蓄、包容萬千的個人風格。可能有部分網友只聽過王國維這個人,對他的一些事跡也並不了解,但是「境界說」應該有不少網友知道吧?
  •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對應三首絕美宋詞,隱藏三段才子愛情
    對於王國維,我們即便沒讀過他的作品,也必然聽過他的人生三境界理論,出自其代表作《人間詞話》,原文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讀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感:領略詩詞之美,提升人生境界!
    至明清,這一文學關注世道人心與追求人心超然的創作傾向融合互補,使這一時期的詩詞創作統攝了善與美的文學追求,注重社會人格與自然人格的理想融合,注重人與天地自然、個人與群體與社會的和諧追求,仁義忠孝與空靈無常、因果輪迴一起共同構成了詩詞所尋求的善與美的境界。而到了民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基本把中國的古詩詞給論述和解析了個遍。具體這本書好在哪呢?
  • 王國維《人間詞話》妄評(五九至六一則)境界出入說評析
    王國維通過對近體詩各體制的比較,論斷絕句(五、七言四句律絕)優於律詩(五、七言八句律詩),律詩優於排律(五言為主,七言為輔的八句以上的律詩)。他論證的依據是什麼呢?正是在「寄興言情」。從近體詩各體制的比較不難看出,在王國維看來,字數越少,形式束縛越低,越利於讓發自「真」的「寄興言情」(之作)自然而有深遠之致。
  • 王國維:古今之成大事者,必經過這三種境界
    語出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三重境界,年紀越大越覺得精準深刻!
    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是謂境界。(按照莊子的說法,境界就是隨著意境意會,不能用語言文字來形容)——《莊子·天道》在中國的眾多學者中,唯有清末民初的王國維把人生之境界上升到了一種美學和詩學層面。為何如此說呢?王國維為何被後世學者極其推崇並長期學習和效仿呢?
  • 《送我上青雲》:從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解讀人生的立、守、得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是他在《人間詞話》中註解的學習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人間詞話》第26則)。
  • 王國維,古今成大事者,必經歷三種境界
    這就是王國維所說的若想成就大事者,人生必須經歷的三種境界。他們分別是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就是王國維著名的三種境界說。自從誕生之日起,它就成為世人心中,為了高遠的理想,越挫越勇,成就大事業的名言佳話,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 王國維萬字《人間詞話》12句話,無一句不美,體現人生至高境界
    周策縱《論王國維人間詞》中說:「(王國維)往往以沉重之心情,不得已之筆墨,透露宇宙悠悠、人生飄忽、悲歡無據之意境,亦即無可免之悲劇。」離別是一個悲劇,歸來還是一個悲劇。王國維詞中的悲劇色彩特別濃厚,他筆下的人間悲劇,不是一時、一地的,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延綿相續、重重疊疊的。在靜安眼中,人生的苦海,從時、空兩方面看都是無邊無際、沒有盡頭的。
  • 王國維自殺之謎,自沉昆明湖魚藻軒到底為哪般?
    王國維如他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一般,孤獨而清冷,他縱身一躍,跳下冰冷的昆明湖,沒人知道他當初是怎麼想的,他跳下去之前,是否有對這個人世的留念,亦或者有對生命的嘆息。沒人知道他鼓起勇氣,沉默不語,然後做出的那個沉痛決定到底是為什麼? 當他的屍體被打撈起來後,人們在他的衣服口袋裡發現了遺書,上面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三境界評述《主角》憶秦娥
    對於這本書,有太多想寫的了,以上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三境界,我以為娥是這樣的。
  • 讀王國維:人總要歷經孤獨躊躇,才真正望向「詩與遠方」
    談及王國維,許多人首先意識到的是他的詩詞修為,但以《人間詞話》為代表的,王國維首先體現出的是身為學人的獨立思考和研判。為何這樣一部作品,深深影響了葉嘉瑩等詩詞大家?作品中「境界說」審美內涵,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在中國文化的發展路徑中,《人間詞話》又承載了怎樣的角色?今天,與你一同走進作品背後王國維的審美境界。
  • 讀書|王國維 人生的至高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第一章上卷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另外提出了三種「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一代宗師王國維: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投湖頤和園
    1927年6月2日上午,一代大師王國維來到頤和園昆明湖邊。此時已是中華民國成立的第15個年頭,王國維卻依然拖著一條象徵清朝的長辮子,縱身投湖自盡,年僅50歲。稱王國維是「曠世奇才」也不為過,文史哲、經學、戲曲、教育、甲骨文等方面均有極深造詣,尤其是他《人間詞話》「人生三重境界」理論直接進入中小學課本。他的身上卻充滿了矛盾感、悲劇感,追根溯源,100年前的他已經擁有了當今世人反覆強調的「獨立人格」。留著辮子的老古董卻是介紹西學的第二人。
  •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到了第幾重?
    王國維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人生來便註定了要成長、要追逐、要反思、要前行……這條旅途你已經一個人走了很久,累的時候不妨停下來,看看自己的目標是否還在自己的正前方,看看自己是否還依然守著最初的那顆心,看一看人生這條路,你究竟到了哪一重境界。
  • 王國維說詞有三種境界,是哪3種境界?讀懂這一句你就明白了!
    近代詞人王國維著有《人間詞話》,是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裡程碑式的作品,在書中,王國維提出了一個「境界」說,評價一首詞的好壞,不在於寫了什麼內容,而在於所寫內容是否具有境界。「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 林清玄眼中的「清朝詞評家王國維」和他的《人間詞語》
    林清玄在《走向生命的大美》中,認為凡是追求生命完美的,必經三重境界:第一種境界是「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語出蘇東坡《蝶戀花》)第二種境界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 王國維《人間詞話》:好作品一定是真情實感之流露
    但這位老人,深深的將臉埋在泥中直至窒息斷氣,以這樣壯烈的方式與世界決別,這位老人便是王國維。文學愛好者無人不知王國維大名,他是浙江海鹽人,曾受末代皇帝傅儀之邀,出任「南書房行走」,也曾在北大、清華兩大中國最高學府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