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在《走向生命的大美》中,認為凡是追求生命完美的,必經三重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語出蘇東坡《蝶戀花》)
第二種境界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語出辛棄疾《賀新郎》)
第三種境界是「千捶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方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語出于謙《詠石灰》
在看我林清玄的這三重境界後,感覺到很難理解,於是又看了王國維《人間詞話》,感覺有收穫。
清朝詞評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語》裡,曾經說到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人必須經過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
王國維先生是從古代幾位大詞人的詞作中摘引出這幾段名句來講做學問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立志、下決心。
表明當前形勢相當惡劣,在亂世之中,也只有真正爬上高樓,居高臨下高瞻遠矚,清晰地看到遠方,看到天涯海角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的人,才有機會成功。
說明能排除幹擾,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
能看到形勢發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主要的矛盾,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礎。
北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原詞是: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在這首詞中的其中一句話,最能說明王囯維的第一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意思是說有感性的胸懷,見到西風裡凋零的碧樹心有所感。
在內心裡有思想的抱負與未來的追尋,雖有孤獨與蒼茫之感。
但有遠見,對生命有遼闊的視野,乃對人生的迷茫,孤獨而不知前路幾何。
第二境界:守望志向。
人要有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為此下決心而努力奮鬥,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終不悔」。
就是說儘管在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難。
但還要堅持奮鬥,繼續前進,為了事業一切在所不惜。
在這個世界上幹什麼都沒有平坦大道,要敢於創新,也要善於等待。這是執著地追求,忘我地奮鬥。
北宋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的原詞是: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首詞裡面最能說明王維的第二種境界的一句話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只要有追尋理想的熱情與勇氣。
還要有堅持、有執著,去實踐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變瘦了、衣帶變寬了,也能百折不回。
投影至人生,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後形容消瘦而卻繼續追逐無怨無悔。
第三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出自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一境:尋覓千百次,竟然是在燈火冷落之處發現了那人。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外。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清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於世間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詩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夠的積累後,量變成為質變,不經意間已追逐到了。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經過多次周折,經過多次的磨練之後,逐漸成熟起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會突然豁然領悟貫通。這時他在事業上就會有創造性的獨特的貢獻。這是功到事成。這是用血汗澆灌出來的鮮花,是用畢生精力鑄造的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