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胡蘇敏
2015-10-21 06:40 來源:澎湃新聞
近一個多月,「封殺海外代購」、「海關扣押包裹」的說法在網上頻傳。這些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10月20日,長三角某地海關內部人士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海關總署的確通知相關業務部門,要嚴格執行總署2010年第43號公告(關於調整進出境個人郵遞物品管理措施有關事宜),所以部分海淘客或海外代購感受到海關查得「更嚴」了。上海海關給
澎湃新聞的回應是,
上海海關一貫執行總署規定,近期沒有出臺新的規定,仍是按總署公告正常監管。對於屬於應稅商品的,依法徵收進口稅,並非「扣押」。海關總署的2010年第43號公告規定,個人郵寄進境物品,海關依法徵收進口稅,但應徵進口稅稅額在人民幣50元(含50元)以下的,海關予以免徵。個人寄自或寄往港、澳、臺地區的物品,每次限值為800元人民幣;其他國家和地區每次限值為1000元人民幣。對於超出規定限值的,「應辦理退運手續或者按照貨物規定辦理通關手續。」
儘管相關公告2010年就出臺,但有的海關在執行上還是「比較人性化」。
上述長三角某地海關內部人士表示:
「基本上只要帶上相關的憑證,證明你是『自用合理數量』,不會嚴摳1000元的標準。奶粉的話,按規定只能放行5-6罐,但考慮到消費者的孩子的確小,奶粉消耗快,一箱子12罐也就放行了。」一名郵政系統資深人士也表示,過去,海關在郵政一般每天會查出幾百個包裹需要「補繳關稅」,「這還是松的。按照相關規定,起碼有兩三千件需要繳稅。」
最近網上傳出所謂「海關扣押包裹」的說法,其實不過是政策嚴格執行之下的消費體驗。
滬上一名消費者告訴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之前請美國的朋友在二手市場買了一些衣服、首飾,從美國郵局寄往上海,金額寫了200美金。「物流顯示,10月4日就到上海了,但一直沒收到,15號就收到了海關的通知。」這名女士說,「本以為補稅就可以提包裹了,沒想到超過1000元不能辦。因為是二手的東西,部分沒有單據。現在我只能退運回美國。」
這名消費者在海關駐郵辦看到的一則海關告示寫到:
請您提供貨物的相關購物零售小票(正規機打類)或者網絡交易截屏(含域名和用戶名)。如能證明整箱物品價值在1000元人民幣及以內的可以辦理個人繳稅取件業務,如超過1000元人民幣請辦理商業報關或至「退運窗口」直接退運(港澳800元人民幣限值)。商業報關,主要是針對做生意的人,手續複雜,除了繳納進口稅等,還得繳納檢驗的費用。而海外代購一直是以灰色的方式存在,這些環節都「省掉」了。所以海關嚴格執行總署公告後,除了一般的海淘受影響,代購商家更是感到「被封殺」。
近幾年,進口包裹量逐月遞增。一名郵政系統資深人士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的確存在不少消費者或代購者不願意如實申報,或是說不清內件品名和數量,對入境包裹的海關監管規定也不了解,造成不守規的結果,「如果大家都守規,或者法規更廣為人知,就沒這麼多『暫扣』了。」有分析認為,海關嚴格執行個人郵遞物品管理措施,跟中國目前大力推行跨境電子商務的背景也不無關係。
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在海外消費量驚人,監管部門對跨境電商的支持政策頻出。針對跨境電商進口的行郵稅政策,也在多處試點。處於灰色地帶的海外代購已經面臨「生存」考驗。
一名進口跨境電商業界人士對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分析,現在國家想發展跨境電商,海關完全可以合法合規地「擠壓」代購。
上海海關提醒消費者,再過一個多月就是感恩節,美國的「黑五」促銷季即將到來,消費者在海外網站購物時一定要注意限額的問題,否則包裹進境後可能需要辦理退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跨境電商,海關,海淘,代購,澎湃,澎湃新聞
相關推薦
評論(1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