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鱗草
來源產地
為景天科植物大葉火焰草的全草。
夏季採收,洗淨,鮮用,或用沸水潦過,曬乾
生於海拔940m以下低山陰溼的石上或磚牆、碎石縫中。
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東部、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別名毛石辣草、大葉火焰草、光板貓葉草
【原形態】
大葉火焰草 一年生肉質草本,高7-25cm。基部稍傾斜,上部有分枝。柔弱纖細,全株被白色腺毛。莖下部葉對生或4葉輪生,上部葉互生,質較薄,卵形至寬橢圓形,長2-4cm,寬1.4-2.5cm,先端鈍圓,基部下延成葉柄,全緣。
疏散圓錐狀花序,頂生,花少數,兩性;花西風長4-8mm;萼片5,深裂,長圓形至狹披針形,長2-2.5mm;花瓣5,白色,長圓形,長3-4mm;雄蕊10,2輪;鱗片5,寬匙形,先端有微缺至淺裂;心皮5,略叉形,與花瓣等長。蓇葖果,有多數細小種子,種子有縱紋。花期4-6月,果期8月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微甘、苦,平。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並治吐血,咳血,肺炎,小兒消化不良,外傷出血。
《中藥大辭典》
苦,平。"
清熱涼血,消腫解毒。治吐血,咳血。
《中華本草》
苦;平
歸肺;脾經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吐血;咳血;外傷出血;肺熱咳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0-30g;鮮品絞汁,60-9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