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順利,我們有希望找到馬航MH370客機。水下搜尋的技術有所進展,且來自不同獨立領域(海洋學、航空航天、衛星和『弱信號傳播報告器』無線電技術)的數據,都指向同一位置,我對報告中的定位非常有信心。」
全文3030字,閱讀約需6分鐘
新京報記者 侯吳婷 姚遠 編輯 張磊
近日,英國航空工程師理察·戈弗雷(Richard Godfrey)發表研究報告稱,其利用「弱信號傳播報告器」無線電技術,已定位馬航MH370客機的具體位置。從2020年3月開始,戈弗雷便在「MH370搜尋」網站上持續發表相關研究成果,而其相關定位研究已經持續了7年半。他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解釋稱,新增加的數據來自無線電業餘愛好者社區,去年之前,沒人將該技術用於定位航班路線。對於網上的批評聲音,他回應稱,相關數據都是公開的,批評者可以閱讀他的研究報告或自行嘗試處理公開數據,以對其研究進行驗證。2014年3月8日,從馬來西亞吉隆坡飛往中國北京的馬航MH370客機失聯,機上載有239人。2015年1月29日,馬來西亞民航局宣布該客機失事,並推定機上所有人員遇難。自馬航MH370客機失蹤以來,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中國三方聯合開展搜索行動,完成了對南印度洋一塊12萬平方公里海域的水下搜索。在搜索未果後,三方於2017年1月宣布中止搜索行動。2018年,水下探測公司「海洋無限」對馬航MH370客機進行探索,但最終也未能成功。新京報:這次相關報導都提到你利用了「弱信號傳播報告器」無線電技術,可以解釋一下這一技術具體如何運作嗎?理察·戈弗雷:這一數據來自無線電業餘愛好者社區,他們會在全世界範圍內,以每兩分鐘數百個信號的頻率發送無線電信號,當它們穿過飛機飛行路徑時,信號就會被阻斷。當我們檢測到數次信號幹擾時,就可以開始逐步繪測航線。另外,通過澳大利亞交通安全局(ATSB)的數據,我們也知道當時其他飛機的航線,以此進行排除。當時南印度洋的飛機並不多,使實際檢測簡單許多。▲12月8日,新京報《地球連線》專訪理察·戈弗雷,他解釋了其報告中馬航MH370客機定位所用技術。新京報:能否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一下,這一定位為何被稱為一次「突破」?理察·戈弗雷:首先,我們原先就有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海洋學家和波音公司的數據,但這三者都有其弊端。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的衛星數據每小時只有一次,而海洋學家的數據基於印度洋上發現的33個飛機殘骸,相對精準,但並不可以具體定位飛機位置是南緯32度還是33度,而我們可以從波音公司的數據中得知飛機燃料儲備、其可持續時間,但不可以追蹤飛機航線。「弱信號傳播報告器」無線電技術之所以被稱為突破,是因為其資料庫可追溯到2008年,且每兩分鐘就有成百上千信號發出,使定位更加精準。其實這次我們就是整合了不同來源的數據,衛星、海洋學家、飛機製造商(如波音公司),以及無線電業餘愛好者社區的數據,他們擅長各自領域,但彼此之間交流有限,之前從未有人將這些數據整合起來。新京報:「弱信號傳播報告器」無線電技術的歷史數據可追溯到2008年,那為何之前沒人想過用其定位馬航MH370客機?理察·戈弗雷:因為這是一個無線電業餘愛好者社區收集的數據,去年之前,沒人想過將其用於定位航班路線。一位名為羅伯特·韋斯特法爾(Robert Westphal)的學者最先想到這一用途,他既是「弱信號傳播報告器」無線電技術的專家,也是無線電的業餘愛好者,對此非常了解。我現在跟他一起進行相關研究,他給我提供了很多幫助。這是利用數據的一種橫向擴散思維,將原本用於一個功能的數據用於其他目的。其實,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的衛星數據也是如此,其原本用於與地面溝通,而非記錄航線。但我們通過這個數據,記錄了飛機與衛星的距離和相對飛行速率。━━━━━
「若一切順利,有希望找到馬航MH370客機」
新京報:你的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會對你報告中定位的位置進行搜尋嗎?理察·戈弗雷:會的,實際進行搜尋的組織已經開始認真閱讀我的報告,也問了我一些相關問題。同時,他們也在認真閱讀之前水下搜索中這一定位附近的聲納相關數據。2018年,水下探測公司「海洋無限」進行過搜尋,他們將其視為未完成工作,也想回去重新搜尋馬航MH370客機。現在我們需要馬來西亞官方的許可,以便進行下一步工作。▲12月8日,新京報《地球連線》專訪理察·戈弗雷,他講述了其下一步計劃。
新京報:你覺得我們要找到馬航MH370客機,最重要的是什麼?理察·戈弗雷:我們必須重新回到南印度洋進行搜索。水下搜索的技術這些年有所進步,現在有很先進的自主水下航行器。有些都不需要派出船隻,水下航行器可以直接從飛機降落至海下,還可以浮出海面利用太陽能電池板充電,通過衛星進行交流。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需特意派出船隻進行搜尋,只有檢測到殘骸且想進行打撈時,才需要派出船隻和起重機,還需要遠程操控及深入海底的水下航行器。新京報:水下探測公司「海洋無限」之前搜尋的位置與你定位的位置只有28公裡之差,一直以來也都有搜尋馬航MH370客機的項目,但都沒有成功。你對這次最終找到馬航MH370有多大信心?理察·戈弗雷:如果一切順利,我們有希望找到馬航MH370客機。水下搜尋的技術有所進展,且來自不同獨立領域(海洋學、航空航天、衛星和「弱信號傳播報告器」無線電技術)的數據,都指向同一位置,我對報告中的定位非常有信心。━━━━━
定位位置水壓極大、地形複雜,增加搜尋難度
新京報:你定位的位置在海面下4000米,其搜尋難點是什麼?
理察·戈弗雷:海底這個位置黑暗寒冷,水壓極大,這個位置的地形也使得搜尋更加困難。這裡有山脈、峽谷、山脊、懸崖甚至水下火山,所以這7年半以來,飛機殘骸可能被沙子、淤泥、泥土或火山灰覆蓋。
但他們的探測器可以檢測到被泥沙、淤泥等覆蓋的大塊金屬(比如說發動機核心或者起落架),所以我還是對新搜尋工作抱有很大期待。
▲12月8日,新京報《地球連線》專訪理察·戈弗雷,他介紹了海下搜尋的難點。
新京報:之前也有很多搜尋工作,他們沒有覆蓋你這次定位的區域嗎?
理察·戈弗雷:覆蓋了,但深海搜尋原本就非常困難,而他們覆蓋的區域又極廣,一共有12萬平方公裡。當覆蓋領域如此之廣時,其搜尋也有限制,一個區域只能過一遍,而小範圍的焦點使搜尋簡單很多。
比如說,在我定位的墜機區域周圍5海裡(約300平方公裡)進行搜尋,假設飛機殘骸在懸崖或峽谷背後,也可以多角度進行數次搜尋。
新京報:除此之外,你覺得接下來尋找馬航MH370客機還有什麼困難?
理察·戈弗雷:我們需要在技術和政治層面取得認可,一方面,我的研究成果已經得到一些同行評審,但還需要更多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認可。
另一方面,我們接下來需要取得馬來西亞官方的認可。在有人願意為搜尋工作投資前,這些程序必然花費一定時間。但我沒有加入這些政治討論,我的工作還是圍繞著技術研究展開的。
━━━━━
「我認為外界有質疑聲很正常」
新京報: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馬航MH370客機的定位?理察·戈弗雷:從2014年開始,每天平均八個小時,已經七年半了。理察·戈弗雷:2009年我在巴西裡約熱內盧時,原本預訂了法航AF477次航班飛往巴黎,但後來因為工作又改籤了航班。得知法航AF477次班機墜毀後,我便一直關注相關調查。馬航MH370客機事故後,我也開始進行相關研究。(註:2009年6月1日,法航AF447次航班在大西洋海域上空失事墜海,客機上共有216名乘客和12名機組人員,其中包括中國乘客9人。)▲12月8日,新京報《地球連線》專訪理察·戈弗雷,他回應了外界質疑。新京報:網上有批評聲音認為,這次所謂新發現只是為了博取眼球,徒增希望,只會傷害遇難者家屬。你對此有何回應?理察·戈弗雷:質疑的聲音很正常,當你介紹新技術時,人們總會有疑問和顧慮。這周我們發起了一項挑戰,讓批評者們直接從「弱信號傳播報告器」無線電技術的網站上下載公開數據並進行數據處理。他們可以選擇閱讀我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自己試著處理數據,以對我的研究成果進行驗證。我經常想起馬航MH370客機事故的遇難者親屬,也經常和其中一些家屬聯繫。這周他們看到媒體報導,也給我發了數封電子郵件。他們非常支持我的工作,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另外,我也非常在意馬航MH370客機上的中國乘客,機上的中國乘客比其他任何國家乘客都要多,我自己也親身經歷過悲劇,可以想像他們有多麼痛苦。值班編輯 吾彥祖
點擊下圖進入"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實時地圖"
養不起、扔不掉、「死不起」的千餘只老虎
我過得很好,不是「身殘志堅」的那種好
本文部分首發自新京報公號「外事兒」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