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官方協議中文版_京都議定書特別工作組草案(下)_哥本哈根...

2020-12-11 網易財經

網易財經12月14日訊 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本周談判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進入可能達成各項實質性協議的關鍵期。

氣候變化談判目前同時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軌道」之下進行,分為兩個特設工作組。《京都議定書》不涉及美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則覆蓋所有國家。這樣,既可以使《京都議定書》得到延續,又能夠將美國拉上應對氣候變化的戰車。

11日本次大會氣候談判的兩個工作組,也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以及《京都議定書》特設工作組分別提出了兩份案文,也稱「主席案文」。這兩份文件反映了過去兩年的談判成果,也將是呈送各國領導人的藍本。

就案文來說,其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磋商。接下來幾天,各國將在此案文的框架上討論具體細節,解決仍然存在的分歧,爭取產生最終的談判成果。

以下是《京都議定書》修正案的主席案文:

相關焦點

  • 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峰會
    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峰會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 官方名稱為COP15,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15次締約方會議(COP)。本次大會期間,與會代表圍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10周年來取得的成就和未來面臨的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以及在公約框架下的技術轉讓、資金機制、能力建設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討論。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中國於1998年5月籤署並於2002年8月核准了該議定書。
  •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_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是什麼意思-天氣網...
    官方「草案文本」192個締約國家認同 2009年12月11日上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產生了官方草案文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的「主席草案文本」,以及《京都議定書》修正案的「主席草案文本」。《公約》長期合作行動計劃的主席草案只有7頁,《京都議定書》修正案的主席草案為27頁。
  • 哥本哈根峰會六大看點 不走《京都議定書》老路
    所以,12月份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為期一周的峰會上,各國代表要找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使得我們永遠不會超過這個最高界限。  1.為何說今年12月份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要確定低碳排放的切實方案?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國(UNFCCC)2007年在峇里島召開的會議上一致同意在兩年時間內起草一份防止氣候變化的長期計劃,而最終確定這份計劃的截止日期為2009年12月18日(也是本屆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結束日期)  2.這次峰會上的協議會不會和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一樣,會徒勞無益?
  • 哥本哈根別重蹈京都覆轍(圖)
    眼下,「拯救地球」的任務落到了參加哥本哈根會議的各國代表身上。在未來兩周內,他們將討論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後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框架。全世界的人們都期盼哥本哈根能夠成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性轉折點」。然而,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減排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等關鍵問題上依然存在嚴重分歧,對於哥本哈根會議的期望被不斷調低。
  • 從斯德哥爾摩到哥本哈根:氣候談判從未一帆風順
    此後在聯合國的推動下,在70到80年代關於氣候問題的國際會議和國際協議大量出現。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環保問題逐漸超出發達國家的視野,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通過了歷史性文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認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 《京都議定書》是目前氣候旅程上唯一的一雙鞋
    作為聯合國專門負責氣候變化談判的最高官員,他在2007年組織各方籤署了「峇里路線圖」,期望國際社會能在其指引下走向今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為迄今唯一有法律效力的《京都議定書》在2012年第一承諾期到期後的減排問題做出安排。
  • 搜狐綠色「通往哥本哈根」大型策劃
    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國領導人將齊聚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商討《京都議定書》第一個承諾期(2008年~2012年)結束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道路何去何從,為後京都時代定下行動的基調。  考慮到協議的實施操作環節所耗費的時間,如果《哥本哈根議定書》不能在今年的締約方會議上達成共識並獲得通過,那麼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之後,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文件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
  •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COP15)背景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將於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將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籤署新的協議。
  •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沒有失敗 未能成功
    從某種角度上看,哥本哈根峰會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功——或者毋寧說,沒有失敗,因為儘管直到最後一刻各方仍相持不下,但發達國家和基礎四國間終究還是取得了某些共識並以協議草案的形式出現了:富國雖然仍堅持自己的基本立場,卻也總算接受「2050年前減排80%」的大框架,即便仍不願接受具體的援助窮國指標,卻也原則上同意在2020年前向不發達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同樣也在基本要點上堅持不退讓
  • 中方稱有發達國家曾明確表示拋棄《京都議定書》
    」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中國代表團副團長於慶泰在15日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代表團是帶著希望來到哥本哈根的,到現在我們還沒有放棄希望,仍願在最後的時間裡與各方一道,以開放的、建設性的態度進行交流談判,為爭取大會取得預期成功作出我們最大的貢獻。
  •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_網易財經
    11:00 「我們最終促成了一個協議(seal a deal),」哥本哈根當地時間12月19日上午11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8:00:經過徹夜談判,當地時間早晨8時許,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主席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協議》草案未獲通過。
  • 外交部在哥本哈根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等
    何亞非表示,中方高度重視哥本哈根會議。溫家寶總理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這是繼胡錦濤主席今年9月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之後,中國領導人再次與各國領導人共商應對氣候變化大計的一次重要活動,這顯示了中國政府和領導人對氣候變化問題和哥本哈根會議的高度重視。
  • 京都議定書成氣候大會焦點 日本固執己見遭抨擊
    中新社坎昆11月30日電 題:《京都議定書》成氣候大會焦點 日本固執己見遭抨擊  中新社記者 李洋  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剛剛進入第二天,談判氣氛卻陷入了緊張狀態。《京都議定書》成為談判焦點。日本談判代表堅決反對延續《京都議定書》,遭到很多談判代表和非政府組織的強烈反對。
  • 「基礎四國」:堅持京都議定書及峇里路線圖
    本報綜合消息被稱為「基礎四國」的中國、巴西、印度、南非4國代表15號在丹麥哥本哈根聯合發表聲明,表明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的立場。  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說,中國、印度、巴西、南非4國是完全站在一起,立場是一致的。
  • 德班氣候峰會今開幕 京都議定書前景不樂觀
    記者:我現在就在南非東部城市德班,為期兩周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自然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七次締約方會議就要在德班開幕了,這是繼去年的南非世界盃之後,南非再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記者: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一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究竟能不能達成,這是《京都議定書》本身能不能存亡的問題,目前來看發展中國家對達成《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態度十分堅決,但是部分發達國家卻堅持反對達成《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綜合各種因素,目前各地普遍對《京都議定書》前景感到悲觀。
  • 誰在反對《京都議定書》
    2007年第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締約方大會通過的峇里路線圖,明確了氣候談判的「雙軌制」——「《京都議定書》(KP)」和「長期合作行動(LCA)」。《京都議定書》將隨著第一承諾期2012年底的結束而失效,承不承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一二期之間的無隙連接,就成為近幾年氣候變化談判的焦點之一。
  • 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15)介紹
    丹麥將舉辦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15)。COP15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這次大會定於2009年12月7日-12月18日召開。在這次大會上,世界各國領導人將就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安排達成協議,以取代《京都議定書》,並在2012年後生效。
  • 專訪:拋棄《京都議定書》將是國際氣候談判倒退
    專訪:拋棄《京都議定書》將是國際氣候談判的嚴重倒退——訪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    新華社曼谷10月9日電(記者 朱麗 張秋來)聯合國2009年第四次氣候變化談判會議9日下午在曼谷落幕,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
  •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主席被替換 丹麥首相接任
    康妮則被任命為大會主席的特別代表,負責組織非正式磋商。康妮在隨後的官方聲明中稱:「由於有115個國家元首參與此次的峰會,因此,由丹麥首相擔任大會主席一職更為合適。」而拉斯穆森也認為,這種安排可以讓康妮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組織高級別的非正式磋商,推動大會向前發展。但是隨著大會的談判進程陷入膠著狀態,各方利益集團對各自的立場堅持不下,此時換帥,難免引起各種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