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創建於1918年,現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收藏各類文物近20萬件。20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館迎來了百歲的生日,專門展出了一些平時很少示人的鎮館之寶。這樣難得的機會不能錯過,所以我專程去天津博物館參觀了這些珍寶,分享給大家。
這些珍寶平時來參觀可不一定能夠看到的喲!先來看最珍貴的三大鎮館之寶中的第一件,另外兩件珍寶放在文章後面壓軸。
這是第一件最珍貴的鎮館之寶: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圖玉壺春瓶。琺瑯彩瓷製作技術始於康熙年間,製作這樣一件瓷器需要多道工序,且成品率極低。這件瓷瓶製作之精美自不必說,它原藏於清宮,後輾轉歸天津收藏家潘之翹所有,上世紀60年代被天津博物館以13200元收購。據目前所知,這種琺瑯彩瓷瓶存世僅有四隻,兩隻流落國外,另一隻在2005年10月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以1.15億港元成交。
再來看這件寶貝:清代翡翠蟈蟈白菜。這是用一整塊翡翠玉石雕刻而成,玉石本身的綠色部分被雕刻成三隻昆蟲:兩隻蟈蟈和一隻螳螂,其他部分雕刻成一棵大白菜。白菜寓意為:百財,又因綠葉白幫,寓意為:青青白白,即清白之意。這件珍寶因寓意喜人,設計精巧,雕刻工藝精湛而成為一件稀世珍寶。
這件寶貝是清乾隆御賞款折方開光人物紋匏[páo]制瓶。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它竟是一隻自然長成的葫蘆,是由人工罩上陰刻外殼,隨著葫蘆的逐漸長大,不斷為它罩上略大些的外殼,最終成長為這種方形樣子的。整個製作過程要求時間、外殼尺寸都非常精確才行。這款有著眾多紋飾的匏制葫蘆瓶歷經幾百年,仍然如此精美,實屬罕見之珍品。
這款寶貝是南宋的玉壺冰琴,製作於約900年前的南宋年間,是當時的制琴名家金公路的作品。琴體為鹿角灰製成,通身有蛇腹間斷紋,琴底刻草書」玉壺冰「。此琴原為清宮舊藏,是流傳下來的南宋年間的琴中珍品,至今彈奏時音色仍然悅耳動聽。
這件寶貝可是年代久遠,距今約3000年的歷史了,是西周的夔[kuí]紋銅禁。這是當年的一件重要禮器,用於盛酒之用。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很多的記載,但存世實物目前僅發現三件。這件銅禁是20世紀初軍閥黨玉琨在陝西寶雞戴家灣盜掘所得。後歷經多次轉手,躲過多次破壞和盜賣的危險,傳奇般的保留了下來。另外還有兩件早已流失國外了。
這幅繪畫巨作是清代《萬笏朝天圖卷》,畫幅長達17米。要知道《清明上河圖》才長5米多點,這幅畫是它的三倍還多。《萬笏朝天圖》是世居蘇州的範瑤(範仲淹的裔孫)組織人員繪製。它的特點是用金粉在青絹上繪製的。畫面的內容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蘇州一帶的風光。其中山川樓閣、風土人情、市井生活無不表現得淋漓盡致,是極難得的繪畫珍品。
下面就來看天津博物館第二件最珍貴的鎮館之寶:大保鼎。
此鼎為商周時期青銅器的最典型的代表作品,是在清道光、鹹豐年間,在山東壽張縣梁山出土的著名的「梁山七器」之一。「梁山七器」造型莊嚴厚重,紋飾繁複華美。此鼎是唯一一件保存在國內的「梁山七器」,歷經多位名家收藏,1958年由徐世昌的孫媳張秉惠女士捐贈給了天津博物館。此鼎是我國禁止出國展覽的珍寶之一。
最後來看天津博物館第三件最珍貴的鎮館之寶:北宋繪畫大師範寬所繪的《雪景寒林圖》,這可是真跡啊!距今已近千年了。
由於觀看的人太多,拍了好幾次也拍不好,只能這樣了。當時有好些人舉著望遠鏡在那欣賞,半天都不動啊!仔細看這幅畫,中間有兩條略深的豎線,那是因為它是由三幅絹拼接在一起的。《雪景寒林圖》中群峰聳立,深谷中一座寺廟掩映在叢林之中,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圖中並沒有畫出雪來,只是通過留白來表現白雪的感覺,真實生動地表現出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
我只是介紹了天津博物館八件鎮館之寶,還有很多寶貝就不一一列舉了,如果你對這些文物感興趣,可以去天津博物館參觀,門票免費喲!
本文由天涯色影人原創,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