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藝術,當你看到這個詞會想到些什麼呢?跟藝術二字聯繫起來,總有些不明覺厲的意味。
其實「波普」是Pop一詞的音譯,它是Popular的縮寫,意為「流行」。所以波普藝術也應該被理解為流行藝術。我們聽說過流行音樂,流行服飾,流行顏色等等,那麼「流行藝術」也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樣,是一種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流行的、通俗的藝術。
波普藝術由來和發展
在英國萌發
一般認為,波普藝術是從1950年代開始,由一群自稱「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的英國藝術家、批評家和建築師開啟,他們對新興的都市大眾文化十分感興趣,對各種大眾消費品進行創作。
1956年,獨立團體舉行了畫展「此即明日」(This is Tomorrow),其中展出了理察·漢密爾頓的一幅拼貼畫《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畫裡有手持「POP」字樣的巨型棒棒糖、肌肉發達的健美男子,貼了金屬片胸貼的性感半裸女郎,牆上貼著漫畫《青春浪漫》(Young Romance)的海報,樓梯、沙發、電視機、錄音機、吸塵器、檯燈……
這些都是當時的流行物件,都可以從畫中最顯眼的三個大寫字母得到解釋:POP。這是一種輕鬆愉快的享樂和渴求慾念的轉化。
這幅作品在倫敦的展出普遍被認為是波普藝術的第一次正式亮相,被視為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在藝術史上具有深遠意義。
在美國繁榮
二戰後,美國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經濟體。美國經濟的瘋狂增長導致消費主義肆意發展,為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市場上衍生出各種豐富的廣告及作品創意,都為波普藝術提供了適宜快速發展的現實環境。
二戰後美國豐富的廣告作品
波普藝術將商業、消費與自身緊緊捆綁在一起,成為美國現代商業文化的旗幟。藝術與金錢緊密掛鈎,也許就是波普藝術被詬病「不高貴」的主要原因。
波普藝術定義
理察·漢密爾頓
1957年,英國畫家理察·漢密爾頓為「波普(Pop)」這個詞下了定義:
流行的(面向大眾而設計的),轉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隨意消耗的(易忘的),廉價的,批量生產的,年輕人的(以青年為目標),詼諧風趣的,性感的,惡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業的。
波普藝術流行於街頭,有時候會用到很多誇張的顏色和造型,在很多商品設計中都能發現它的影子。波普藝術也簡單直接,不像博物館中的藝術,需要經過精細揣摩畫中的內涵。它能讓每一個看到作品的人,都能夠欣賞藝術,直接與藝術家達到共鳴。
藝術家從商業社會裡選擇提煉出元素進行創作,讓商業消費品融入藝術,打破藝術和生活之間的壁壘,使得大眾知道我們生活在藝術中,我們從未脫離藝術。
波普藝術風格特點
波普風格並不是一種單純的、一致性的風格,而是各種風格的混合,它追求大眾化、通俗化的趣味,反對現代主義自命不凡的清高。
波普藝術所面對和觀察的是現代商業世界,經常以搬運大眾社會圖形、複製生活原貌作為創作的基本元素。
波普藝術實質上始於「拼貼」,因為拼貼手法是其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特徵。
對元素不斷進行複製、疊加、重現,從而形成一種特殊的而富有衝擊力的視覺效果。
大量「圓點」和「短線」的運用,構成極具特色的畫面。
波普風的作品中經常會看到飽和度較高的紅色、藍色和黃色,再加上幹練硬朗的線條,塑造出的視覺感比現實事物更強、更具有典型性的形象。
Attention
knock knock(敲黑板)
理論知識學習完畢,該走出去感受一下了
趁著8天大長假
看看POP如何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記得來告訴小編喲~~
節後
我們將進一步討論
波普藝術大師們是如何表達的
一起來揭秘POP藝術的魔力吧!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華人會資訊」企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