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中,一燈大師身邊有著「漁樵耕讀」四弟子,分別是點蒼漁隱、樵夫、武三通、朱子柳。原為大師出家前手下四名得力大臣。
這裡面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般人們都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這「漁樵耕讀」的排列卻是漁夫在前,讀書人在後,那麼,這裡面存在什麼道理呢?

有人認為漁夫的形象與道家有關,因為莊子和屈原都做過與「漁夫」相關的文章,如《莊子·雜篇·漁父》寫了孔子見到漁父以及和漁父對話的故事,《楚辭.漁父》中也有屈原和楚辭的對話。道家思想在中國影響深遠,因此作為道家的代表,農耕社會四業中漁夫居於首位。

樵夫的形象則與佛教有關,中國禪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大師,在出家之前是樵夫,傳說在賣柴時聽到《金剛經》中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根據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樵夫形象與佛教掛鈎,佛教自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化有著無法磨滅的影響。

至於耕者,在農耕文明時代,農夫是主流,農夫靠體力付出養活家人,在當時地位不低。但是當時的農業生產受天氣、病害、河流的影響,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

讀書人的形象在歷史上並非一直被放在尊位上,在元代時,有所謂「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讀書人被排在末尾,地位甚至比娼更低,我們今天的「臭老九」的說法也起源於元朝。
又有一說,漁夫為水上勞動,樵夫為陸上勞動,耕者為體力勞動,讀者為腦力勞動,都有其本身存在的代表意義。
有趣的是,通士民階層的「漁樵耕讀」情結,更多地是因「有餘」、「多薪」、「有糧」、「出仕」這些吉祥的寓意。
「漁樵耕讀」作為過去農耕社會的四業,被文人用來作為歸隱田園的象徵,經常是文人墨客用來作畫吟詩的題材,寄託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比如明代詩人楊慎的「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在古時常用器物和家具的上方也有「漁樵耕讀」景象的雕刻,清代青花瓷瓶上就能找到相關的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