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球瓶是受外來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天球瓶」。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每個青花除了具有藝術色彩外,都有自己的寓意。「漁樵耕讀」「鬼谷子下山」「竹林七賢」「昭君出塞」「蕭何月下追韓信」等都事青花瓷器中比較典型的故事紋。
「漁」即漁夫垂釣,歷史上「漁」的代表是東漢時期的嚴子陵。嚴與漢光武帝劉秀為同窗,深得劉秀賞識。劉秀做皇帝後,數次邀其做官,但嚴子陵堅辭不出,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
「樵」指打柴之人。歷史上「樵」的代表是西漢時期的大臣朱買臣。班固《漢書》記載,朱買臣早年出身貧寒,以打柴賣薪度日,但其酷愛讀書,熟讀《春秋》《楚辭》,後其妻不堪忍受貧困離之改嫁他人。朱買臣後由同鄉嚴助推薦,官至漢武帝時的中大夫、文學侍臣。
「耕」即農夫耕田。歷史上「耕」的代表人物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是東晉末年的大詩人和文學家。曾做過幾年小吏,因厭倦官場的黑暗,辭官回家,從此隱居寒廬,寄意田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衝淡邈遠、恬靜自然的人生態度和詩文風格,成為後世文人推崇學習的典範。
「讀」指讀書之人。其實歷史上有名的漁翁、樵夫、耕農,大多都是讀書人。他們或苦讀於鄉間,或歸隱於山林,或入仕,或出世。而入仕者亦多在晚年回歸鄉土,退隱林泉。他們嚮往著高枕青山、閒看白雲、遙望明月、臥聽松風的靜寂生活。歸隱,成為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終極追求和最高的人生理想。
「漁樵耕讀」是我國農耕社會基本的生活方式,漁夫靠打漁補給,樵夫憑砍柴燒煮,農夫以躬耕種地,「漁、樵、耕」是「讀」的生活基礎,而「讀」才能真正領略「漁、樵、耕」的自然之趣,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的超脫和安適。「漁樵耕讀」青花瓷盤是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展現了瓷作匠人在盤子的方寸之間所表達的嚮往田園、回歸自然的人生最高境界。
該藏品「漁樵耕讀」青花天球瓶,胎質細膩,保存完好。直口,圓唇,長頸,豐肩,圓腹似球,下腹弧收至底,淺圈足。屬於清期的器物。球身的青花發色深淺有別,用筆溼潤淡雅,有「水墨畫」的效果。
歷史成交記錄(數據來源Artron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