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千古名詩捧紅了:什麼是陽關?

2020-10-19 最愛歷史本尊

被唐詩捧紅的地方很多,但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陽關這樣:

老早老早就湮沒廢棄了,卻突然在唐詩裡「復活」,隨後經過歷代吟詠傳唱,未曾間斷,迄今仍是旅遊打卡勝地。

這一切,要歸功於詩人王維的經典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好詩總是超越具體的情境,而在任何時候都能直戳人心。明朝人評論這首詩說,「唐人別詩,此為絕唱」。唐朝人寫了許多著名的送別詩,但這一首堪稱「絕唱」。

而這首經典之作的誕生,可能源於一個「錯誤」。

 

1

從古到今,到陽關的路都是一樣的寂寞荒涼。這個著名的關隘,位於如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裡處,每年吸引很多驢友去尋訪漢唐時光。

當然,歷史的痕跡已經很少了,但大漠荒沙還能感受到。僅有的歷史遺蹟,是一座漢代的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最晚在清代雍正年間,這座殘存的烽火臺便被遷居到此的移民稱為「墩墩兒」,山因此才被叫做「墩墩山」。

1944年,著名考古學家向達到陽關訪古,將這座烽火臺形容為「陽關眼目」

  

那裡,還有一個被當地人稱為「古董灘」的地方。據說在古董灘沙丘之間,散布著許多古代的錢幣、陶片、兵器等遺物,隨手可撿,所以當地人說「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

1972年,文物普查隊曾對古董灘進行考古勘察,發現了大片版築土牆遺址。經過挖掘,挖出了排列整齊的房屋基礎,以及城牆基礎。從遺址、文物分布判斷,考古學家認為,古董灘就是古代陽關的關城所在地,曾經是一座繁華邊城。

但陽關古城是什麼時候湮沒的,迄今沒有定論,眾說紛紜。

一般認為,陽關古城是唐代後期湮沒的。從大趨勢來看,由於唐宋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陸上絲綢之路不再是東西交往的唯一通道,陽關作為關隘的重要性日益下降。但更重要的是,安史之亂後,吐蕃崛起,並佔據了河西走廊,這條傳統的交通要道就此被切斷,陽關此後被徹底廢棄。

但從歷史文獻來看,陽關的廢棄可能發生得更早。盛唐詩人王維寫《送元二使安西》說「西出陽關」,但他的朋友元二不可能走陽關赴安西都護府。

陽關設立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年—前111年),跟玉門關一樣,都是因應漢代疆域的西拓而設置的關隘。《漢書·西域傳》把西漢以前中國疆域的西界變遷寫得很清楚:

自周衰,戎狄錯居涇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卻戎狄,築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今屬甘肅省定西市)。漢興至於孝武,事徵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其後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降渾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後稍發徙民充實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兩關焉。

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爭,到漢武帝時才迎來逆轉。張騫通西域後,漢朝開始籌劃反擊歷年侵擾邊郡的匈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名將霍去病在河西重創匈奴,此後10年間,漢朝先後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並將長城從酒泉修到了敦煌以西,在敦煌郡的西邊,北、南兩面分設玉門關陽關,扼守西域進入河西的大門,完成「列四郡,據兩關」的軍政布局。

四郡兩關的布局,基本確定了西漢疆域的西北角,不過,這裡長期都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爭奪交戰的地帶,有些年代曾將領土西拓到蔥嶺以西,設置西域都護府,有些年代則收縮到陽關以東。所以,這裡並不是領土意義上的邊界,而是文化意義上的邊界——陽關和玉門關是塞外與中原的分界,更是中華文化與異族文化的分界。

王維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在文化意義上強調,出了陽關便不再是中國傳統的家國、鄉關,而是完全陌生、難逢「故人」的異質文化區域。

陽關,在這裡只是文化上的一種譬喻,歷史典故的運用,並不是真的說唐人赴安西都護府要走陽關出關。

 

2

真實的情況是,傳說中的絲綢之路南路起點——陽關,可能在東漢永平末年(公元75年左右)就徹底廢棄了。而這跟當時漢朝領土的復擴有關。

兩漢時期,長安通往西域有兩條路:

一條出玉門關西行,沿北山(今天山山脈)南麓經伊吾(今新疆哈密)、龜茲(今新疆庫車東)、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越過蔥嶺,到大宛(今烏茲別克費爾幹納一帶)、康居(今哈薩克斯坦),稱天山北路;

另一條出陽關,沿南山(今崑崙山脈)北麓,經鄯善(今新疆若羌附近)、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莎車(今新疆塔裡木盆地西部),越過蔥嶺,向西到大月氏(在阿富汗境內)、安息(今伊朗)等地,稱為天山南路。

這便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在海路未開通以前,中西交往無不仰賴這兩條道路,因而,玉門關和陽關也就成為中西交通的鎖鑰之地。

但經過西漢末年的內亂,東漢初年,朝廷沒有能力顧及邊事,下詔「罷諸邊郡亭侯吏卒」,敦煌郡遭到裁撤,陽關廢棄,整個國家的防線收縮東移到了酒泉郡嘉峪山玉門關

到了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竇固出兵打北匈奴,並命班超出使西域,這才在斷絕了六七十年後,重新恢復了絲路通行。

第二年,擊敗車師,恢復設置西域都護府。這時,嘉峪山玉門關已變成帝國腹地,無需設防,於是西遷到了敦煌西北90公裡小方盤城(即現在的玉門關遺址),作為通西域道路的共同起點。不論是東漢,還是後來的曹魏,從敦煌入西域,南、中、北三道都是從玉門關出發。陽關消失了。

 

西晉有陽關縣的建制,轄區大致是西漢的龍勒縣,涵蓋原來的陽關關隘。唐代改設壽昌縣。這應該就是陽關古城的所在。但作為西漢邊關的陽關,在隋唐時期已成為沙丘中的古蹟,只剩下基址,無聲訴說一段遠去的歷史。到了晚唐,則連陽關基址都不存在了。

這說明,陽關在東漢以後,關隘廢棄不存,但陽關所在的地區已發展出一座古城。這座古城何時湮沒,史無記載,一般認為宋元以後就消失在漫漫黃沙之中。

 

3

陽關再被世人頻繁提起,已經成為一個代表「家國」「鄉關」的歷史典故。

最早將陽關寫入詩中的人,不是王維,而是南北朝時期大文學家庾信(513年—581年)。

庾信現在在一般人中沒有什麼知名度,但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人物。葉嘉瑩說,庾信是「在杜甫之前一個小型的集大成的人物」,唐朝有很多人推崇庾信。杜甫就曾在詩中多次讚美庾信,說「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還以「清新庾開府(庾信),俊逸鮑參軍(鮑照)」來形容李白。可見在唐朝人心中,庾信是大神級的人物,他寫的詩不能不在唐朝激起強烈的迴響。

屬國徵戍久離居,陽關音信絕能疏。

願得魯連飛一箭,持寄思歸燕將書。

——庾信《燕歌行》(節錄)

陽關萬裡道,不見一人歸。

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庾信《重別周尚書》(其一)

庾信的經歷比較複雜。他原是梁朝的官員,侯景之亂後,奉命出使西魏,因梁朝為西魏所滅,遂居留長安為官。北周代魏後,陳朝與北周通好,要求北周放還當年被俘或滯留長安的南朝官員。看到其他人都陸續遣歸金陵了,但庾信卻不得南歸,內心痛苦憤懣。

他在詩裡寫到「陽關」,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陽關,而是用陽關來指代邊塞。他想回金陵,卻羈留長安多年,這種感覺,就跟身處陽關之外的塞外之地一樣,苦寒寂寥。

庾信為陽關賦予的邊塞別離的文化內涵,深深影響了唐代詩人的書寫。唐詩中有四五十首專門寫到陽關,基本都是在用庾信的詩意。區別在於,在唐代的不同時期,由於國家實力強弱變化,詩人採用的敘述基調也不一樣。

在初唐和盛唐,國家處於上升期,主動經略西域。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以高昌國國王麴文泰勾結西突厥阻斷絲綢之路為名,派侯君集率軍進攻高昌國,麴文泰憂懼而死,其子開城投降。高昌國被滅後,唐朝便在故地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並於同年創設安西都護府

到唐高宗時期,朝廷曾派名將蘇定方蕭嗣業率大軍長驅直入,攻取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唐朝的版圖在此時達到頂點。

大體上,這時寫到陽關的詩,仍以陽關作為邊塞的代名詞,但詩中往往充斥著立功邊塞的豪情。「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寫他奉命出使蜀地的情景:

陽關積霧萬裡昏,劍閣連山千種色。

蜀路何悠悠,岷峰阻且修。

迴腸隨九折,迸淚連雙流。

寒光千裡暮,露氣二江秋。

長途看束馬,平水且沉牛。

——駱賓王《疇昔篇》(節錄)

實際上,到唐朝時陽關已廢棄了幾百年,駱賓王從長安到四川,也根本不經過陽關。陽關作為一個經典意象,在這裡只是詩人的一個想像,強化了詩人追求功名遠赴邊塞的決心。

不識陽關路,新從定遠侯。

黃雲斷春色,畫角起邊愁。

瀚海經年到,交河出塞流。

須令外國使,知飲月氏頭。

——王維《送平澹然判官》

長安少年唯好武,金殿承恩爭破虜。

沙場烽火隔天山,鐵騎徵西幾歲還。

戰處黑雲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陽關。

玉笛聲悲離酌晚,金方路極行人遠。

計日霜戈盡敵歸,回首戎城空落暉。

始笑子卿心計失,徒看海上節旄稀。

——錢起《送張將軍徵西》

在安史之亂以前,唐人有不少送人從軍、送人出塞、送人西徵的離別詩,這跟當時國家開疆拓土的歷史背景是吻合的。邊塞苦寒,但建功立業的豪情未減,這就是盛唐氣象。

但安史之亂成為歷史的轉折點,《資治通鑑》記載:

及安祿山反,邊兵精銳者皆徵發入援,謂之行營,所留兵單弱,胡虜稍蠶食之。數年間,西北數十州相繼淪沒,自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皆為左衽矣。

也就是說,安史之亂發生後,吐蕃強勢崛起,不僅侵吞西域,還佔據河西,今陝西鳳翔以西、今陝西彬州以北的國土都淪陷了。西漢雄關陽關所在之地,此時已是唐朝失地。

雪下陽關路,人稀隴戍頭。

封狐猶未翦,邊將豈無羞。

白草三冬色,黃雲萬裡愁。

因思李都尉,畢竟不封侯。

——耿湋《隴西行》

邊將無能,失地未復,成為此時詩人吟詠陽關的主調。在這些哀戚的詩中,詩人們通通在感嘆,曾經的大唐盛世一去不返了。

偶逐星車犯虜塵,故鄉常恐到無因。

五原西去陽關廢,日漫平沙不見人。

——儲嗣宗《隨邊使過五原》

在儲光羲曾孫、晚唐詩人儲嗣宗筆下,陽關連同古城早已湮沒在茫茫絕域之中。

此後歷經西夏、蒙元的邊族統治,沙州(今敦煌)、瓜州(今酒泉)漸次湮滅。明朝朱元璋時期,以嘉峪關為疆界,後曾西進,但到明英宗時,沙州又被廢。嘉靖初年,閉嘉峪關,其以西之地盡為吐魯番所佔。

▲明代帝國西界曾東移到嘉峪關一帶

4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陽關早已不具備邊關的功能,甚至連其所在之地都不在中國疆域之內,但這並不妨礙中國人對陽關寄予思古幽情。

正如同為西漢雄關的玉門關有王之渙的《涼州詞》代言,陽關則在接近一千三百年的時光裡,靠了王維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揚名至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一首神奇的詩。實際上,它的詩題《送元二使安西》經常被人遺忘,人們更習慣稱它為《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那是因為,在王維寫出這首詩後,它就被譜成樂曲傳唱開來,一舉成為中國音樂史上最流行、傳唱最久的古曲。它是真正的唐代送別名曲。

據記載,王維「偶於路旁,聞人唱此詩(指《陽關曲》),為之下淚」。活躍在唐玄宗時期的宮廷樂師李龜年三兄弟中,李鶴年以善唱《渭城曲》出名。

到了中晚唐,這首歌的傳唱就更廣泛了。白居易很喜歡此曲,不管心情好不好,不管什麼場合,都要讓人唱《陽關曲》,他在詩中記錄了這些聽歌的場景:

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

更無別計相寬慰,故遣陽關勸一杯。

最憶陽關唱,珍珠一串歌。

高調管色吹銀字,慢拽歌詞唱渭城。

不飲一杯聽一曲,將何安慰老心情。

……

戴叔倫、張祜、李商隱等人也是《陽關曲》的超級粉絲。據唐人筆記記載,連一個賣餅的小攤販,都天天哼唱這首歌。

到了宋代,這首已經傳唱了兩三百年的經典老歌,依然高居點歌臺排行榜榜首。凡是送別的場合,基本都會唱《陽關曲》:

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馬皂貂留不住。回首處。孤城不見天霖霧。——蘇軾

千萬縷、藏鴉細柳,為玉尊、起舞回雪。想見西出陽關,故人初別。——姜夔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辛棄疾

……

直到明清時期,這首歌雖然不像唐宋時期那麼流行了,但仍未被遺忘,而且被改成了古琴曲

《陽關曲》流行之廣、歷時之長,絕對連王維本人都想像不到。其實,王維當年在長安渭水畔送別友人元二的時候,他對安西都護府的位置和絲綢之路的線路是不太了解的。正常從長安西行到沙州後,應出玉門關,而不是走早已廢棄的陽關,然後繼續西行可抵安西(今新疆庫車一帶)。

但也正是王維犯下的這個「美麗的錯誤」,才使得陽關之名成為永恆的地理符號和文化符號。

 

這首詩以深摯的情誼,寫出了普天下離人的共同感受,自古迄今都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明朝人李東陽說:

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

而這恰是經典的魅力。

現在很多人貶低文學的功用,看不起唐詩宋詞,認為文人無用。在他們眼裡,只有帝王將相才是歷史的推動力,只會寫幾首「破詩」「破詞」的李白、杜甫、王維、杜牧、李商隱、蘇軾、秦觀、李清照……都不值一提。

真是如此嗎?

如前面所說,陽關作為一代雄主漢武帝開疆拓土的功績象徵,在東漢以後因為帝國西界的擴張或收縮而廢棄,此後,還長期因帝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拉鋸而失陷。

但是,千百年來,中國人仍對這個湮沒於歷史風塵中的小地方念念不忘,歸根到底並不是帝王將相的功勞,而是唐詩宋詞的功勞

往小了說,我們認同陽關是家國邊關,往大了說,我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認同腳下的土地是中國,這些本質上都是對本民族文化親切感和歸屬感的體現。而這正是文化建構的結果。如果我們沒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學作品打底,再大的功業和疆土,也都只是一盤散沙,無法產生認同感。

我們說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因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自動就成為中國人;而是因為我們接受了共同的文化,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從論語孟子到史記漢書,是這些文本塑造了我們的歷史和文化記憶,才使我們變成中國人。

我們經常說,幾千年的歷史中,凡是徵服中國的,最後都被中國同化。為什麼?帝王將相都不行了,硬實力幹不過人家了,為什麼中國還能夠實現反徵服?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啊!

黃鶴樓燒了那麼多次,為什麼我們還對重建的「贗品」趨之若鶩?還不是因為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嶽陽樓毀了那麼多次,為什麼我們還對它抱有執念?還不是因為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赤壁就是一面峭壁,懷古還容易找錯地方,為什麼我們還對它的內涵深信不疑?還不是因為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陽關都湮沒了,現在只能看到黃沙戈壁和新建的景區,為什麼我們還要執著地穿越千裡去打卡?還不是因為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是非功名轉頭空,只有經典永流傳。

如果有機會,請一定要去陽關走一走。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這一首傳唱了近1300年、從小就能倒背如流的《送元二使安西》。

參考文獻: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註:《漢書》,中華書局,1975年

[南朝宋]範曄撰,[唐]李賢等註:《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

[北周]庾信撰,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中華書局,1980年

[唐]王維著,[清]趙殿成箋註:《王右丞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中華書局,1999年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潘竟虎、潘發俊:《陽關興廢時間初考》,《克拉瑪依學刊》,2017年第6期

王兆鵬:《千年一曲唱<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傳唱史考述》,《文學評論》,2011年第2期

相關焦點

  • 被一首唐詩捧紅了千年的景點,你不去就不知道什麼叫熱淚盈眶
    不得不說,這個地方確實是被一首唐詩捧紅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來陽關走一趟,你真的無法體會王維這首千古名詩的意境。陽關如此出名,其實並不在於它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而是被一些千古名詩捧紅了。
  • 陽關,陽關
    走出關口,我就算是西出陽關了。  步出陽關,我也就是西遊之人了。  其實,當年吟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王維並未蒞臨過陽關,他離開長安去得最遠的地方大抵是西涼,他在那裡慰勞官兵之後,寫下了盪氣迴腸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 敦煌陽關風景區,這裡就是王維詩句「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
    甘肅陽關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區西南70公裡處,是由漢唐歷史遺蹟、大漠自然風光、以及陽關博物館等景觀構成的具有文化價值型、旅遊觀光型、體閒體驗型等多元素的特色景區。陽關風景區,門票並不貴40元,進門還有免費的講解員。陽關風景區在甘肅省還不算什麼知名景點。
  • 餘秋雨:陽關雪
    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 馮小剛捧紅她,洪金寶等著捧,成龍一眼看中她,網友:想不紅都難
    馮小剛捧紅她,洪金寶等著捧,成龍一眼看中她,網友:想不紅都難於去年馮小剛電影《芳華》喚起了一代人的回憶,最後的票房更是超過了14億。而鍾楚曦也憑藉著這部作品被馮小剛捧紅,沒想到因為《芳華》這部電影,鍾楚曦被成龍一眼看中,出席活動時經常把她帶在身邊,讓她出演自己的電影《神探蒲松齡》和阮經天等大腕合作,搖身一變成了龍女郎。不得不說鍾楚曦這運氣沒誰了,想不火都難,而且後來還曝光了一張只有四個人的照片,有成龍,洪金寶,馮小剛,鍾楚曦三個男人可都是圈內大佬。
  • 「驢友手記」正是陽關雪滿山
    【驢友手記】正是陽關雪滿山麻守仕陽關景區進入隆冬時節,廣袤無垠的戈壁灘就像一座天然的冰窟我趕忙伸出雙手,掬起一捧捧飄落的雪花,輕輕一吹,雪花紛紛飄離我的手掌,輕輕一呵,雪花隨即滑過我的手指,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心裡一陣悸動,腦袋裡突然想起一句話:「雪是雨的精靈!」真的,這話說的太有詩意啦!
  • 抖音兄弟我講的對不對是什麼歌 無形捧紅了一個草根代言人
    抖音兄弟我講的對不對是什麼歌 無形捧紅了一個草根代言人時間:2018-11-20 16:20   來源:趣味百曉僧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兄弟我講的對不對是什麼歌 無形捧紅了一個草根代言人 抖音兄弟我講的對不對是什麼歌?
  • 將夜:有了渭城,有了朝雨,什麼是陽關
    只是不知道陽關之外,是否就是寧缺的真正故鄉。因為《將夜》裡面,只提到了渭城,沒有提到陽關。很少有人知道寧缺在梳碧湖為什麼會活下來。但是從寧缺回到渭城之後,那些馬賊的態度,就說明了一切。當那些馬賊圍住寧缺的馬車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寧缺就是當年的梳碧湖砍柴人。所以他們氣焰囂張,看著寧缺他們的馬車,像是看養已入狼口。
  • 陽關和玉門關在唐朝詩人眼中意味著什麼?
    陽關、玉門關的地理條件據文獻記載,在漢武帝元鼎年間,開通河西,設四郡,據陽關、玉門二關。文獻《漢書·地理志下》中記載到"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在漢朝時期,陽關、玉門關就已經納入政府的管轄之下,並設置專門的官員進行管理。
  • 捧紅過林俊傑、薛之謙的海蝶音樂公司,為何遲遲捧紅不了許嵩?
    作為最具影響力之一的唱片公司,海蝶音樂捧紅了不少的明星藝人,林俊傑、金莎、薛之謙都是旗下藝人。可唯獨沒捧紅音樂才子許嵩,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慢慢的他也從網絡走到舞臺前,大家除了欣賞他的音樂才華,他俊朗的長相也為他圈了不少粉絲,後來他籤約了海蝶音樂,開始發專輯和演唱會,人氣自然也是不減當年,相比於以前那個走紅網絡的許嵩,籤了公司之後的他選擇了慢慢沉澱下來認真做自己的音樂,不是說海蝶不去捧紅他了,而是他不圖名利,為人誠懇低調的本性,讓他選擇了堅持做自己。
  • 青海大環線遊記(二)-西出陽關無故人
    特別是我們走了一段「柳格高速」,即柳園至格爾木的高速,或稱215國道,被網紅炒成「全國最美公路」,公路有一處有條連接道,將左右兩邊連接起來,也許是便於車輛掉頭或疏散之用,前面是一段長長的坡道,中央隔離帶也寬,從下面向前看,路基和來往的車輛一目了然,所有此地成了一個天然的道路拍攝點,也成了網紅的打卡點,網紅們在連接道或在隔離帶上攝影,甚至有人在路邊結隊跳舞,錄製抖音題材,嚇得過往的大貨長長鳴笛,呼嘯而過
  •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陽關道在哪裡?
    實際上真有這麼條道路,陽關道原指古代通往西域的一條道路,因要經過陽關,所以就叫陽關道。陽關二字在國人的印象中再熟悉不過了,有很多古代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的詩詞裡面都出現過,最著名的莫過於唐代大詩人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敦煌縣陽關之謎玉門關
    唐詩人李嶙詩「邊愁離上國, 春夢失陽關七這裡的陽關就是泛指邊遠地方「李商隱詩「紅綻櫻桃含 白雪,斷腸聲裡唱陽關」,這裡的陽關,用語雙關,可能是曲名.也可 能是實指。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陽關名氣之大。那麼,陽關究竟在哪裡呢?據巴黎藏石室本《沙州圖經》殘卷記載: 陽關「在縣西十裡,今見毀壞,基跡見存。
  • 敦煌陽關景點簡介
    陽關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區西南70公裡處,是由漢唐歷史遺蹟、大漠自然風光、生態農業觀光以及陽關博物館等景觀構成的具有文化價值型、旅遊觀光型、休閒體驗型等多元素的特色景區。 陽關,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西漢武帝時期,曾是中國漢唐時期重要的邊塞關隘和最早的海關,為保疆安民、維護西域穩定,保障絲綢之路暢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及歷代文人紛紛吟唱,使陽關成為人們告別故土,告別親人,出徵遠遊,表達離情別緒的場所。
  • 【文人旅途】西出陽關
    站在戰爭的角度說:陽關是軍士們日夜把守的要塞,是信使們更換馬匹的驛站;站在商旅的角度說,陽關是商人們打尖歇腳的旅店,是遊子們瞭望故鄉的樓臺;站在文旅的角度說,陽關是詩人們抒情言志的意象,是後人們追尋歷史的符號……陽關累積了太多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想像
  • 西出陽關無故人,你走你的陽關道,原來說的都是這裡
    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墨客似乎格外鍾情這裡,「陽關萬裡道,不見一人歸」、「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在流露慷慨悲歌的同時,都把陽關籠罩在一片神秘的色彩之中。勸君更敬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正是王維的這首邊塞詩,一句「西出陽關無故人」,立刻把人們的思緒帶進那種黃沙瀰漫、鳥獸依稀、大漠孤煙的悽涼境地。
  • 西出陽關有故人
    出了陽關,就是浩渺無際的大沙漠,別說見到人,見到動物那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實際上看到的只是陽關旁邊一座年代久遠的黃土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並沒有到陽關,身在千裡之外的長安,卻寫出了至今流傳的千古名句。
  • 1992年,餘秋雨寫23封信「裸辭」去找西北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自己一個人,帶著唯一的行李破棉襖跑到大西北去了,準備去體驗「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當時的餘秋雨一人來到大西北,人生地不熟的,自己也不知道去哪找啊,於是就向一位當地的農民去打聽,問了一圈都不知道陽關在哪。
  • 「名家散文」陽關雪/餘秋雨
    他們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裡。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
  • 「陽關旅遊再度火爆」陽關景區接待遊客同比達到127.59%
    甜美的葡萄和壯美的大漠戈壁風光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敦煌陽關景區觀光遊覽。據敦煌陽關景區統計:9月16日,陽關景區接待遊客同比增長127.59%。大批遊客在陽關景區參觀遊覽。一批批遊客來到陽關博物館。遊客在陽關景區參觀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