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不如喝湯,日常藥膳食療養生之法

2020-12-14 二二有一三

中醫食療重視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偏勝來調整人體氣血陰陽,扶正祛邪,以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食物的性是指「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食性。涼性和寒性,溫性和熱性,在作用上有一定同性。只是在作用大小方面稍有差別。此外,有些食物其食性平和,稱為平性。人也有寒熱之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食療來治療疾病、調養身體、促進健康已走進了千家萬戶。但是,在選擇食療的過程中,如果不對身體狀況和疾病作具體分析、盲目死搬硬套是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所以必須正確的認識自身的體質為自己制定合理的藥膳食譜。本人應該是屬寒體質,因為有時會怕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面色不潤、尿清長等等,所以可以考慮使用熱性的食物作為飲食的主菜,如牛肉、羊肉、雞、牛奶、鵪鶉、帶魚、鯽魚、黃鱔、韭菜、洋蔥、大蒜、紅棗、烏棗、慄子、杏子、桃子等等。

除了個人體質的區別以外,食療藥膳還應根據四季,地區的不同而適當的更換,以達到真正的治病保健的功效,下面將根據四季的不同進行闡述。

在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中有春溫、夏熱、秋涼和冬寒的氣候變化規律。萬物在這種四季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等相應的變化。人體也不例外,必須與之相適應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我們根據四季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養生措施。「春防風、夏防溼、秋防燥、冬防寒」是中醫四季護理的要點,其旨主防外感表證或病中加感,表證人裡,感而不愈。

春(立春始)主風邪,風性善行而數變,主動。春季大地復甦,萬物萌生,但寒氣猶存,楊體經過棉實的一冬,使之感而不愈。故可配的食療藥膳是《黃芪姜棗湯》,用以益氣補虛,解表散寒,膳方如下:

配方:黃芪15克,大棗15克,生薑3片。

製法:以上三物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約1小時即可。

功效:益氣補虛,解表散寒。

用法:吃棗飲湯。

《黃芪姜棗湯》

夏(立夏始)季氣候炎熱,暑邪亢盛,暑性炎熱升散,易耗傷津液,若防護不慎會導致傷暑,中暑之證,表現出高熱,煩渴,面紅,汗出,脈洪數。可食以清涼飲料,瓜果及綠豆粥,湯汁等以抗暑熱之邪,補充人體水分,長夏多陰雨,溼氣衝盛,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飲食方面可配食少量的辛溫燥之品.如生薑等,儘量少飲肥甘厚味等肋溼生痰之物。常用的膳方是《苦瓜蓮肉湯》,用來清暑解毒,利溼和中,膳方如下:

配方:苦瓜30克,蓮葉1張,豬瘦肉50克。

製法:將苦瓜、鮮蓮葉、豬瘦肉均切片,把全部用料一起放人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約1小時,至肉熟,調味即可。

功效:清暑解毒,利溼和中。

用法:飲湯食肉。

《苦瓜蓮肉湯》

秋(立秋始)季氣候乾燥,久晴不雨所致疾病多為「燥病」,主要表現為口舌咽幹而津少,乾咳少痰一派津汙液少之象,秋季人應相應地多飲水,多食清涼可口的瓜果,飲料,忌食辛辣。故首烏參豆湯用以滋補肝腎,益氣潤膚,膳方如下:

配方:首烏10克,黑豆50克,北沙參30克,烏雞300克

製法:黑豆浸泡一夜後,烏雞黑豆先煮1小時,再加入北沙參、首烏,共煮半小時取汁飲用。

功效:滋補肝腎,益氣潤膚。

用法:每日1劑,不拘時頻飲。

《首烏參豆湯》

冬(立冬始)季氣溫下降,霜冰雨,寒邪強盛,衛陽不固者尤易感病,致病有」傷寒」,」中寒」等,主要表現為肢冷,腹痛腹瀉,嘔吐清水,或頭身疼痛,關節冷痛等,飲食時配以溫熱性食物,如熱湯熱粥,牛、羊狗肉等,熱服中藥,忌食生冷寒涼之物。可以用《薑絲蘿蔔湯》用以祛風散寒解表,膳方如下:

配方:生薑25克,蘿蔔50克。

製法:生薑切絲,蘿蔔切片,兩者共放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0~15分鐘,再加入紅糖適置,稍煮1~2分鐘即可。

功效:祛風散寒解表。

用法:每日1次,熱服。

《薑絲蘿蔔湯》

人體的生理變化是隨四季氣候的變化而相應的改變的。了解了人與自然統一性後,所以在食療上應做好四季變換,結合自身體質的不同和疾病特點,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做好四季的養生保健。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藥膳食療養生的效果。

當然在日常飲食過程中除了主要的食療之外,通常還可以配一些粥、湯、涼茶等結合進行日常機體的保護工作,像下面的一些食養方就可以經常食用,在這裡介紹一些比較有代表的。

①現代人時常不注意飲食經常會食用一些油膩,大辛大熱的食物以致腸道乾燥而致便秘可食用《松子粥》以養陰潤腸通便

配方:松子仁15~2o克,粳米60克。

製法:松子仁研碎,同梗米煮粥。

功效:養陰潤腸。

用法:每日2次,或隨意食之。

《松子粥》

②現在流感還在肆虐,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染上流感,但是偶爾感冒咳嗽還是有的這時可以喝一些《川貝杏仁飲》以潤肺化痰止咳。

配方:川貝母6克,杏仁3克,冰糖少許。

製法:將杏仁去皮,與川貝母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後,放入冰糖,改用文火煮30分鐘。

功效:潤肺化痰止咳。

用法:每日臨睡前服1次

《川貝杏仁飲》

③現代人工作壓力很大,時常會進行超負荷的工作以致身心疲憊,其後遺症就是忙完之後很多人會變成失眠這時服用一些《桑椹茉莉飲》有助於改善精神狀態,提高睡眠質量。

配方:桑椹20克,百合20克,茉莉花5克。

製法:桑椹、百合濃煎,將沸湯倒入裝茉莉花之容器中,加蓋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補血安神開鬱。

用法:每日1劑,分早晚服食

《桑椹茉莉飲》

④有時候人會無故頭痛,當然原因有很多,如果是風寒血瘀所致的頭痛,為預防這類頭痛平常可以飲用一些《川芎紅花茶》,當茶喝口感好又能治病保健,兩全其美。

配方:川芎3~6克,紅花3克,茶葉3~6克。

製法:上物水煎取汁,當茶飲。

功效: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用法:每日1劑,不拘時飲服

《川芎紅花茶》

藥膳食療是日常的飲食改善身體機能,有病治病沒病也可以養生健體,但是藥膳食療也並非人人都可以食用,需要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摸索適合自己的飲食食譜,這樣才能達到以膳保健,以膳養生的效果,這樣才能將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草藥入菜能治病養生?想食療可別被《舌尖3》誤導了!
    有觀眾認為,裡面所提到的煲湯養生並非人人適用,喝湯也有學問;草藥入菜也絕非「缺啥補啥」那麼簡單,隨意食補可能適得其反。而節目中自己用中藥做口紅等化妝品的做法,也引起了不少專家的質疑。今天,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巧用陳皮:與其尋醫問藥,不如食療養生
    既能保健又能增香的陳皮,嶺南百姓常常用來「看家」,與其病了的時候再尋醫問藥,不如通過日常的飲食來保健養生。陳皮一直是藥膳食療中常用的材料,一直都有「一兩陳皮一兩金」的美譽。食療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節機體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
  • 食療藥膳:這是我堅持多年的養生方式
    自周代起,宮廷就設有「食醫」;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說「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唐代著名的大醫學家孫思邈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明代的醫藥學名家李時珍也特別強調「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其實,不僅僅我國先賢重視飲食養生,公元前400年,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說過:「我們應該以食物為藥,飲食就是你合適的醫療方式。」
  • 【24節氣藥膳食療藝術】 大暑養生
    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通常酷熱多雨,氣壓較低,暑氣逼人。起居方面:「要適四時之法常」,讓身體順應炎熱的天氣,切不過於貪涼露宿或通宵達旦地使用空調電扇,大汗之後不可冷水淋浴。大暑時節最易中暑,應及時補充水分,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精神調養方面要謹守靜心養生之原則。盛夏酷暑最易傷津耗氣,飲食調養以清為補,可選用新鮮可口、性質平和、易於消化、補氣清暑之品。
  • 中醫食療、食養與藥膳的區別
    食療的概念要從「食」字本身及其作用開始,飲食是人不可或缺的營養與能量來源,攝食也是人們本能的行為,中國文化中「民以食為天」的思想又讓飲食與社會文化緊密聯繫。中醫食療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受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具有較為系統民族與地方特色。要學習中醫食療,首先要明確中醫食療的基本範疇和概念,即它與其他相關術語如食養和藥膳學的關係。
  • 藥鄉與藥膳:服食養生的困境與未來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關注,具有食療養生功能的藥膳也越來越受歡迎。然而,由於概念不清、定義混亂,導致藥膳市場定位困難,使藥膳食療發展舉步維艱。  藥鄉開發藥膳受歡迎  在甘肅隴南宕昌的4A級景區官鵝溝裡,當地建成的藥膳館依山傍水,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常常變身「食客」,品嘗當地開發的諸多藥膳。
  • 蓮子湯雪梨水 堪比降火藥的養生藥膳
    原標題:蓮子湯雪梨水 堪比降火藥的養生藥膳   壓力、情緒波動、受熱、受涼、過食辛辣等都會導致上火,有些人一有上火症狀就會去吃降火藥,其實一些食療的去火方法效果也很好,針對五臟之火,養生專家給出了不同降火食療方。
  • 老中醫飲食養生,8大食療養生好方法
    養生保健成為現代人所推崇的生活方式,由於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很大,人們都出現了亞健康的情況,因此及時的養生才能保護我們的身體,讓我們的身體恢復更好的健康狀態,那麼怎麼養生保健效果好呢?接下來為大家介紹老中醫食療養生方法。
  • 盲目追風食療藥膳是為健康做「減法」
    掉頭髮要吃何首烏、腎虛要進補枸杞、補血就要多吃當歸……老百姓的養生食譜上,總有各種各樣的中藥材。電視臺熱播的養生節目、網絡社交媒體瘋轉的養生秘訣,被很多人奉為「金科玉律」。(9月8日《新華網》)  食療和藥膳,都是古已有之的中醫養生文化。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如今在醫療和保健行業中使用甚廣。
  • 藥膳養生靠不靠譜?
    春節期間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3》,因「藥食同源」「藥膳」「食療」,一經播出就引發爭議,有觀眾認為,裡面所提到的煲湯養生並非人人適用;草藥入菜也絕非「缺啥補啥」那麼簡單,隨意食補可能適得其反。用來治病的就稱為藥物,但單純只作飲食之用,則稱為食物。中國古代的「食療」觀念,源於和中藥一樣的四氣、五味、歸經、升降,也就是說,食物可以分出寒、熱、溫、涼,同時,食物的酸、苦、甘、 辛、鹹等味道可以對應人體的不同器官。同時,食物是有「偏性」的,所以需要搭配。
  • 補腎的食療 這些藥膳食療要記住
    男性養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男性保健和女性養生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男性養生最重要的就是補腎,你們知道男性補腎食品有哪些嗎?男性補腎的方法有哪些呢,想要達到補腎的效果我們平時生活中該怎麼做呢?是藥三分毒,男性食療補腎具體的怎麼做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學習一下男性補腎粥的做法吧!
  • 教給你如何正確使用藥膳食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由於特殊的生理構造,女性每個月都會有月經的現象,月經不調的問題會給女性健康帶來許多困擾,例如頭暈、色斑、乏力、鬆弛、皮膚晦暗、氣急等現象,我們可以選擇調經補血湯來養生,也可以選擇調經補血的中藥來養生,今天為大家介紹如何藥膳食療。
  • 濫用中藥材 食療藥膳入誤區
    掉頭髮要吃何首烏、腎虛要進補枸杞、補血要多吃當歸……老百姓的養生食譜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中藥材。  信奉「藥食同源」,於是未雨綢繆地調理養生,身體微恙依靠添加中藥材的膳食來調理,「食療」是當下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電視臺熱播的養生節目、網絡社交媒體瘋轉的養生秘訣,眼下成為很多熱愛養生的人們的金科玉律。
  • 除了藥膳,食療文化還有個瑰寶——盤龍雲海排毒養顏膠囊
    作者: 企業信息    藥膳起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藥膳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 400餘國內外專家學者探討藥膳食療發展趨勢
    原標題:400餘國內外專家學者 探討藥膳食療發展趨勢 昨日,世界中聯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第八屆學術年會在西安正式召開,4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名專家匯聚古城,共同探討藥膳食療發展趨勢,助推健康產業發展。
  • 帶魚的功效和養生藥膳
    小編在「女貞子的養生功效和調理藥膳」一文中提到:女貞子蒸帶魚,有提高抗病能力、護肝、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帶魚有哪些功效和養生藥膳呢?下面逐一介紹一下。帶魚,又叫鞭魚、裙帶魚、帶柳、鱗刀魚、海刀魚、白帶魚、牙魚、刀魚、牙帶魚、青宗帶等。
  • 甘肅省開辦中醫食療藥膳培訓班
    人民網蘭州8月28日電(牟健)日前,由甘肅省衛生計生委、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甘肅省腫瘤醫院、省醫學科學研究院承辦的「甘肅省中醫食療藥膳培訓班」在甘肅省腫瘤醫院正式開班。 據悉,此次培訓班通過講座交流、製作演示、品嘗試飲等環節,讓學員交流中醫藥膳理論,體驗藥膳茶飲,觀摩中醫適宜技術。
  • 老中醫話說食療養生知識、食療食譜大全
    中醫食療養生一直很流行,生活中有很多小毛病可以通過中醫食療養生藥方來解決。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治癒脫髮藥膳方:適用於肝腎陰虛型的脫髮 熟地黃30克,枸杞子15克,制何首烏15克,丹參18克,茯苓12克,當歸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
  • 健康養生時代來臨,江中越光米稀讓「古法食療」一手掌握
    大健康時代來臨,讓當代人對健康養生的關注也日漸提升,且不斷呈現年輕化趨向。迫於生活節奏的變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大,養生終不再是中老年群體的標籤,越來越多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群體紛紛開始嘗試各種養生手段,調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作息,「藥補不如食補」是我國自古以來的養生方法,「食療」更是一度成為當代人的養生首選。
  • 秋季養生食療有哪些 推薦7種食療方做法
    那麼在秋季如何養生來防病呢?下面推薦幾種秋季養生食療,幫助你健康過秋天。  秋季養生食療有哪些  1、胡蘿蔔粥  材料:胡蘿蔔150克,大米100克  做法:胡蘿蔔去皮,清洗乾淨,切成碎末  秋季養生飲食原則  秋季是最適合滋補的季節,在炎熱的夏季我們身體消耗了許多的津液,在秋季的時候我們需要通過養生,食療藥膳的方法滋補回來。所以,秋季養生常識就是:補回夏季失去的,為寒冷的冬季禦寒做準備。  秋季是很乾燥的一個季節,秋季養生攝取的時候要注意水分充足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