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吃盡穿絕天津衛」天津擁有眾多中華老字號,隨著時間流逝,有的上市了,有的卻銷聲匿跡了…而天津人對老字號的堅持卻始終沒有隨著歲月而消失...
今兒就帶您細數曾天津紅極一時的中華老字號餐飲老店:
桂發祥
據說清朝末年,在天津衛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劉老八的人在這兒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桂發祥」。
「桂發祥」聞名於金黃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綿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廣受歡迎,成為天津衛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絕」之首。
耳朵眼
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晚清光緒年間,由回民劉萬春創製,炸糕選料精、製作細,物美價廉,贏得「炸糕劉」的綽號。
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
狗不理
清朝鹹豐年間,小名叫「狗子」的武清縣人高貴友開了一家包子鋪——「德聚號」。由於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客人越來越多,「狗子」就顧不上客人了,於是客人們就戲稱:「狗子賣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桂順齋
回族人劉珍於1924年創建,以經營各式清真糕點而聞名。京劇大師馬連良、相聲泰鬥馬三立等,當年都曾是桂順齋糕點的常客。
桂順齋生產的薩其馬、蜜麻花、一品桃糕最有名,味道好,做工細,這幾樣東西在不少老天津人的眼裡特別親切。
石頭門坎
全國做素包最早的老字號,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原為清乾隆末年在宮南大街開業的「真素園」。後來得慈禧太后御賜下來的「石頭門坎」字號。
白記餃子
1890年,天津人白興恆創製「白記蒸食鋪」。之後由其子白文華沿用「白記」字號並發揚。白記餃子製作精細,餃子皮薄、邊小、餡大,是群眾喜愛的常用食品。
登瀛樓
1913年,山東人士蘇振芝先生於當時繁華的南市建物街,創建登瀛樓。聞名於津魯菜系,1984年再度落地重建,新址古樸、莊重、華麗。
紅旗飯莊
經營正宗津菜的老字號餐飲名店之一,前身為「同聚樓」,原坐落在北馬路108號。日常經營天津風味菜點300餘種。
正陽春
天津正陽春,津城特色烤鴨,與北京全聚德同屬一宗。許多賓客來店就餐後稱道:「色香味形俱佳,美味烤鴨貫中華」。
會芳樓
會芳樓取自「群芳薈萃」,匯集各種美食。是一家以清真菜為主的餐廳,建立於清朝末年。
馬三立先生曾經說相聲時說到:搞對象就要吃「會芳樓」。可見會芳樓久負盛名多年。
燕春樓
創始於1927年,是天津市馳名清真餐館。老天津餐飲界有「八大成」、「九大樓」、「十大飯莊」之說,燕春樓就是「九大樓」之一。
祥德齋
1846年,有位叫陳二的,在北門裡府署街、戶部街一帶,以沿街叫賣元宵為生。在1855年,創辦了祥德齋糕點鋪,本著「用料考究,製作精細」的原則,專門生產風味獨特的點心,使祥德齋名聲大振。
大福來
據說乾隆下江南回程中路過津門張掌柜的煎餅鋪,無意間吃到了「把煎餅撕碎,加上鹽、香油、香菜,用沸水一衝」的佳餚,並御賜名為「鍋巴菜」。
幾天過後,御前侍衛帶著皇上賞賜的銀子回到煎餅店,進門便喊:「你的大福來了!」於是,「大福來」就此成名。
宴賓樓
始源於遼寧路回民食堂,距今近百年歷史。「宴請賓朋」的寓意讓這座飯莊見證著一些食客從二人世界升級為三口之家,可以說,在它的味道裡充滿了幾代人的記憶。
至美齋
至美齋是天津一家百年清真老店,前身是劉義元經營的「劉記醬牛肉店」。自從1915年創辦以來,已經形成獨特的製作工藝,色、香、味能夠保持經久不變。
起士林
「起士林」是天津乃至中國最早的西餐館,首創於1901年。
從精美的餐具到花樣繁多的西式菜品、從布置考究的店堂到周到禮貌的服務,都是老一輩天津人津津樂道的傳奇篇章。
四遠香
創辦於1883年(光緒9年)北門外大街東側東南馬路北端,創辦人趙炳林。在生產傳統風味糕點基礎上,還生產西式糕點,風味獨特,四遠馳名。
鴻起順
1936年,左鴻林,左鴻發兩兄弟由於家鄉洪水逃到了天津。之後又遇到了從寶坻來的李佔起,三人一拍即合,開了飯店叫做「鴻起順」。
以清真菜為龍頭,已擁有傳統菜、特色菜、系列菜、時令菜千餘種。
永元德
永元德創建於北京,1919年遷入天津,迅速佔領銅鍋市場,成為津門涮肉的代表,一直延續至今。
利順德
利順德大飯店始建於1863年,號稱「中國第一家涉外飯店」。經歷了100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保持了英國古典建築和歐洲中世紀田園建築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