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2018年國慶期間,南京龍馬遺址文化公園在南京市浦口區雨發生態園揭開神秘面紗。至此,南京市江北新區又添一處歷史文化公園,民眾和遊客在遊山玩水的同時,可與千年之前的商周文化近距離接觸。當地時間10月1日,中國新聞社記者實地探訪位於南京市江北新區老山腳下的「龍馬遺址」,用鏡頭記錄千年的文化脈絡。
【解說】「龍馬遺址」是南京市浦口地區已發現的七十二處古文化遺址之一,也是南京江北地區一處具有代表性的商周時期古文化遺址。根據考古調查發現,龍馬遺址文化內涵豐富,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先民的生產、生活、信仰、居住等諸多場景。
【同期】龍馬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 汪慶斌
現在來到就是我們龍馬遺址的考古展示區,大家看到現在我們這邊,上邊是一層鋼化玻璃,透過鋼化玻璃大家可以發現裡面有一些夾沙紅陶、黑皮陶罐、幾何印紋陶罐等殘片,它這邊屬於一個周文化的遺存。
【解說】在此次文物展覽現場,記者發現了諸如西周時期的「貝幣」和楚國時期的「蟻鼻錢」等原始的「交換錢幣」。
【同期】龍馬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 汪慶斌
它也是一種錢幣,當時因為龍馬先人捕撈狩獵,捕來的獵我們可以吃它的肉,穿它的皮,然後它的骨頭可以用來交換,當時最原始的還是骨質。整個遺址(佔地面積)是3200平方米,它是其中的一部分,它是20世紀80年代考古專家在這邊發現的。這個遺址俗稱「陳子頭」,整個遺址高是4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
【解說】汪慶斌告訴記者,這種始祖錢幣便於攜帶、便於計數,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逐漸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文化學者、書法家林散之弟子毛祖斌稱,龍馬先人所處的商周時期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高峰期,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值得當下民眾借鑑、傳承和學習。
【同期】文化學者、林散之弟子 毛祖斌
古遺址它的存在,通過今天的開發、展覽,可以看到了我們的祖先在那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下,經過長時間的奮鬥,留下了很多生產、生活和他們的奮鬥足跡,這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一些文化非常有好處。
【解說】據悉,「龍馬遺址」展覽館由金陵先祖、龍馬遺蹟和九州禹跡三個章節構成,講述了千年之前先民的生活場景和獨特的地域文化,展現了中華文化燦爛悠久的歷史根基。
記者 葛勇 江蘇南京報導
責任編輯:【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