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宣傳海報。
延伸閱讀
南方日報訊(駐京記者/劉長欣)你知道「中國」一詞出現在哪件文物中嗎?你知道龍的形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
2018年1月1日晚10時,一款百集紀錄片將在央視紀錄頻道開播,越王勾踐劍、杜虎符、三星堆青銅人像、清明上河圖等百件國寶級文物,將在節目中「開口說話」,講述自己的傳奇「人生」。
這部紀錄片名叫《如果國寶會說話》,是由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中央電視臺共同實施的國家涵養工程項目。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表示,文物是現代人與古代對話的有力證物,證明了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輝煌和博大精深,而藉助電視這種傳媒手段,將使更多人了解古代文物所蘊含的內涵。
幕後
帶著一顆「童心」,
發現「國寶」的美好
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目光跨越八千年,將近20位導演帶領各自的團隊,用一年多的時間深入全國各地博物館,從全國億件文物中精選出100件代表性國寶級文物。
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陶鷹鼎、四羊方尊、婦好玉鳳等多件藏品入選,故宮博物院也選送了凌家灘玉器、先秦石鼓、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宋代孩兒枕等多件文物。
按總導演徐歡的說法,在拍攝「國寶」時,他們試圖「帶著一顆童心去發現國寶的美好」。
單是宣傳海報,就盡顯文物的生動一面。比如「三星堆青銅人像」的海報中,以調侃姿態寫道:「說我像奧特曼的,你別走」;「太陽神鳥金箔」也拿自己的形象打趣:「這款美瞳我要了」;「越王勾踐劍」的宣傳語則簡單明了:「看劍!」「90後」導演寇慧文更是以動畫的形式,用動起來的象形文字,生動再現了甲骨文上一位商人「日出而獵,日落歸家」的一天,妙趣橫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回憶,2015年,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中央電視臺聯合啟動了《如果國寶會說話》這一項目。國家文物局曾多次召開專家座談會,並委託有關單位遴選拍攝對象清單,而在拍攝工作2016年正式啟動後,國家文物局給各省文物部門發文,協調相關文物單位推薦拍攝對象,對拍攝工作提供支持。「節目沒有渲染、獵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非高冷的學術敘事,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嘗試跟觀眾平等對話,相信會給廣大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欣賞體驗。」顧玉才說。
「其根本訴求是希望每一位觀眾都能為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而讚嘆,為國寶背後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所感染。」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表示。
嘗試
多屏互動傳播,
為國寶建「朋友圈」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國寶會說話》首次在電視領域運用了最新的全息數字採集技術和全息存拓技術。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國寶能「說話」。
將在節目中出現的國之重器「何尊」,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其自身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影響深遠,其尊身底部所記載的12行122字銘文,可謂字字如金。其中更首次出現「中國」二字。「何尊」的導演孫戈霆表示,觀眾在博物館裡往往只能隔著玻璃罩來觀看文物,難有機會細觀細品,而3D掃描技術或將彌補這一遺憾。「我們把何尊從裡到外變成數據後,重新恢復出來一個1:1比例動畫版本的何尊,基本上復原了當年的模樣。」孫戈霆說,新技術也讓尊底的122字銘文得以放大呈現。
而為了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特徵,《如果國寶會說話》以每集5分鐘這般短小精悍的面貌呈現。它也是央視紀錄頻道「微9視頻」品牌的第一批探索性產品。
從紀錄片創作角度,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張同道教授對《如果國寶會說話》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這部紀錄片有文物散發的文化氣息,是文明之根上開出的藝術之花。
「文物之重,短片之輕。」張同道說,《如果國寶會說話》把文物的重量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傳達出去,讓紀錄片尤其是短片成為文明傳播的新途徑。
據悉,為了擴大該片影響力,央視紀錄頻道還聯合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多家機構共同發起了「如果國寶會說話,看見美好中華」等推廣活動。「我們期待利用多屏互動,多渠道傳播的優勢,為一百件國寶建個『朋友圈』,把更多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們加進來。」總導演徐歡表示自己有一個願景,希望這100個5分鐘節目能夠成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5分鐘請你點擊進去,激發你更渴望了解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