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國寶級文物講述風雲傳奇

2020-12-13 大眾網

《如果國寶會說話》宣傳海報。

  延伸閱讀

  南方日報訊(駐京記者/劉長欣)你知道「中國」一詞出現在哪件文物中嗎?你知道龍的形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

  2018年1月1日晚10時,一款百集紀錄片將在央視紀錄頻道開播,越王勾踐劍、杜虎符、三星堆青銅人像、清明上河圖等百件國寶級文物,將在節目中「開口說話」,講述自己的傳奇「人生」。

  這部紀錄片名叫《如果國寶會說話》,是由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中央電視臺共同實施的國家涵養工程項目。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表示,文物是現代人與古代對話的有力證物,證明了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輝煌和博大精深,而藉助電視這種傳媒手段,將使更多人了解古代文物所蘊含的內涵。

  幕後

  帶著一顆「童心」,

  發現「國寶」的美好

  從新石器時代到宋元明清,《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目光跨越八千年,將近20位導演帶領各自的團隊,用一年多的時間深入全國各地博物館,從全國億件文物中精選出100件代表性國寶級文物。

  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陶鷹鼎、四羊方尊、婦好玉鳳等多件藏品入選,故宮博物院也選送了凌家灘玉器、先秦石鼓、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宋代孩兒枕等多件文物。

  按總導演徐歡的說法,在拍攝「國寶」時,他們試圖「帶著一顆童心去發現國寶的美好」。

  單是宣傳海報,就盡顯文物的生動一面。比如「三星堆青銅人像」的海報中,以調侃姿態寫道:「說我像奧特曼的,你別走」;「太陽神鳥金箔」也拿自己的形象打趣:「這款美瞳我要了」;「越王勾踐劍」的宣傳語則簡單明了:「看劍!」「90後」導演寇慧文更是以動畫的形式,用動起來的象形文字,生動再現了甲骨文上一位商人「日出而獵,日落歸家」的一天,妙趣橫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回憶,2015年,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中央電視臺聯合啟動了《如果國寶會說話》這一項目。國家文物局曾多次召開專家座談會,並委託有關單位遴選拍攝對象清單,而在拍攝工作2016年正式啟動後,國家文物局給各省文物部門發文,協調相關文物單位推薦拍攝對象,對拍攝工作提供支持。「節目沒有渲染、獵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非高冷的學術敘事,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嘗試跟觀眾平等對話,相信會給廣大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欣賞體驗。」顧玉才說。

  「其根本訴求是希望每一位觀眾都能為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而讚嘆,為國寶背後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和中國價值所感染。」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表示。

  嘗試

  多屏互動傳播,

  為國寶建「朋友圈」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國寶會說話》首次在電視領域運用了最新的全息數字採集技術和全息存拓技術。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國寶能「說話」。

  將在節目中出現的國之重器「何尊」,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其自身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影響深遠,其尊身底部所記載的12行122字銘文,可謂字字如金。其中更首次出現「中國」二字。「何尊」的導演孫戈霆表示,觀眾在博物館裡往往只能隔著玻璃罩來觀看文物,難有機會細觀細品,而3D掃描技術或將彌補這一遺憾。「我們把何尊從裡到外變成數據後,重新恢復出來一個1:1比例動畫版本的何尊,基本上復原了當年的模樣。」孫戈霆說,新技術也讓尊底的122字銘文得以放大呈現。

  而為了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碎片化傳播特徵,《如果國寶會說話》以每集5分鐘這般短小精悍的面貌呈現。它也是央視紀錄頻道「微9視頻」品牌的第一批探索性產品。

  從紀錄片創作角度,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張同道教授對《如果國寶會說話》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這部紀錄片有文物散發的文化氣息,是文明之根上開出的藝術之花。

  「文物之重,短片之輕。」張同道說,《如果國寶會說話》把文物的重量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傳達出去,讓紀錄片尤其是短片成為文明傳播的新途徑。

  據悉,為了擴大該片影響力,央視紀錄頻道還聯合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多家機構共同發起了「如果國寶會說話,看見美好中華」等推廣活動。「我們期待利用多屏互動,多渠道傳播的優勢,為一百件國寶建個『朋友圈』,把更多熱愛中華文化的人們加進來。」總導演徐歡表示自己有一個願景,希望這100個5分鐘節目能夠成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5分鐘請你點擊進去,激發你更渴望了解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

相關焦點

  • 國寶級文物來了 市博物館展出漢王室珍貴文物百件
    青島新聞網7月26日訊(記者 王爽)從27日起,青島市博物館聯合河北博物院精心打造的年度大展「冀地漢風·河北博物院藏漢代文物展」即將啟幕。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王朝。河北省地處華夏中原,兩漢時期在今河北地區分封過數十個諸侯國,中山國便是其中之一。河北漢代文物遺存眾多,其中尤以中山國諸侯王墓的發現最為豐富。
  • 百件國寶級文物、上百專家入川 只為揭開三星堆千古之謎(組圖)
    (原標題:百件國寶級文物、上百專家入川 只為揭開三星堆千古之謎(組圖))
  • 24件國寶級文物,不認識會被鄙視的
    下面,我們一起來鑑賞陝西歷史博物館24件必看文物,先來個圖片,文物級別不一定完全準確,哪裡不對還望各位海涵。6、【五祀衛鼎】國寶級文物。鼎造型簡單 大方 ,內壁鑄有銘文19行共207個字,講述了西周中期一件土地交易事件。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亮相瀋陽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亮相瀋陽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 臨安博物館28日開館 三件國寶級文物亮相
    這個以吳越國國史及文化內涵為核心的展廳,將以482件(套)文物前溯根脈基因,後續文脈傳承,有重點地展現臨安歷史文化的全貌。其中,一級文物2件(套),二級文物8件(套),三級文物105件(套)。  臨安博物館館長鮑偉華說:「這是一項彰顯臨安優秀歷史文化、實現遺產保護成果社會共享的文化惠民工程,項目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 500餘件義大利國寶級文物武漢展出 多件文物為首次出境
    人民網武漢2月22日電 (肖璐欣)21日,來自義大利的500多件文物運抵武漢,它們分別來自於佛羅倫斯國家考古博物館、龐貝考古博物館、羅馬國家考古博物館等20多家博物館,其中狄諾斯瓶、金橄欖葉頭飾、阿波羅頭像三件文物在湖北省博物館進行了開箱展示。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2020-12-02 17:1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 陝西歷史博物館被譽為華夏寶庫,收藏了18件國寶級文物
    陝西歷史博物館位於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佔地 6.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6萬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0.8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1萬平方米,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屬於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中國4A級旅遊景點,以豐富的館藏獲得了「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美譽。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
  • 中國流落到日本的四大「國寶級」文物,件件價值連城,令人惋惜!
    【中國流落到日本的四大「國寶級」文物,件件價值連城,令人惋惜!】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是唐朝的一種鑲嵌質地樂器。現屬於御物等級文物,收藏於宮內廳正倉院北院。漢委奴國王金印是一件文物,印面正方形,邊長2.3釐米,印臺高約0.9釐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釐米,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天明四年 ( 1784 ) 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農,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現的。金印出土以後輾轉百年,直至1979年一個家族的後人把它捐獻給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曜變天目茶碗:乃南宋的傳世孤品,後流傳到了日本。
  • 馬未都撿漏的4件寶貝,件件堪比國寶級文物,有一件就了40塊錢
    馬未都撿漏的4件寶貝,件件堪比國寶級文物,有一件就了40塊錢馬未都是撿漏行家,在收藏界已經是共識。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馬未都創建的觀復博物館,其中藏品基本上都是他撿漏所得。每一件藏品的背後,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撿漏故事。
  • 中國4件國寶級文物,如今被「永久禁止出境」,件件都是中國瑰寶
    中國4件國寶級文物,如今被「永久禁止出境」,件件都是中國瑰寶前些日子央視辦了一套講述國家寶藏的欄目,深受大眾的喜愛。其實文物這種東西從古至今一直備受關注,生活中大家都樂意去了解一些珍貴文物及其背後的故事,在我們國家多如繁星的文物中有那麼四件比較特殊,它們屬於一批永遠不能出境的群體,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寶藏,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感受下這四件國寶的魅力。第一件國寶名叫「獸首瑪瑙杯」,這是一件唐代的遺物。
  • 陶瓷界罕見的日本國寶級文物,8件中國瓷器,你認識幾件
    日本有8件中國古陶瓷被指定為國寶,在對嗎,每件藏品進行賞析之前,先了解一下日本所謂的"國寶"級別究竟是什麼,日本政府對於文物是怎麼分級的。日本文化等級分類I、國寶級日本的國寶特指日本文部科學省文化廳根據《文化財保護法》規範認定的、具備極高歷史或藝術價值的有形文化財(中譯:物質文化財產)。是日本政府對文物的最高分級。
  • 國寶級文物——天祝銅犛牛
    國寶級文物——天祝銅犛牛銅犛牛昝莉芳文物檔案銅犛牛(元代)出土地點: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友愛村七組甘肅省曾出土了兩件以動物形象為題材的國寶,一件是舉世聞名的銅奔馬,而另一件就是天祝的銅犛牛。1972年6月,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友愛村出土的這件犛牛青銅器,通長118釐米,高61釐米,腹徑30釐米,重75公斤,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1990年6月,被甘肅省博物館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1997年4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
  • 六件國寶級文物,詩書畫「憶江南」
    數千年來,這背景前鋪陳過眾多文人墨客的風雅情懷,上演了無數風花雪月的浪漫故事,也見證了多少金戈鐵馬的歷史滄桑……在2020年5月26日,一場名為「春風千裡」的江南文化藝術展在上海博物館隆重拉開帷幕,一百九十多件精品文物,為我們鋪展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江南歷史文化長卷。為此,《詩書畫》欄目組也特別推出了「憶江南」系列節目來共襄盛舉。
  • 中國4大國寶級文物,其中1件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被評為鎮國之寶!
    中國4大國寶級文物,其中1件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被評為鎮國之寶! 雲夢睡虎地秦簡。上過中國法制史的同學,肯定學到過關於它的介紹。雲夢秦簡的珍貴之處有很多,這裡僅僅列舉幾個和法律有關的。1、世界上最早的法醫記錄,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上記載了縊死、流產、外傷檢驗等且還規定了檢驗縊死者的方法。
  • 231件阿富汗國寶級珍貴文物在香港驚豔亮相
    新華社記者李震攝新華社香港11月12日電(記者丁梓懿)法羅爾丘地的公牛飾文、阿伊哈努姆的方柱形雕像、蒂拉丘地的金腰帶、貝格拉姆的彩繪玻璃杯……231件阿富汗國寶級珍貴文物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輾轉了28站後,終於來到香港,驚豔亮相。
  • 浙江溫嶺博物館開館 國寶級文物青銅夔紋蟠龍盤亮相
    12月24日,浙江溫嶺博物館開館,含國寶級文物青銅夔紋蟠龍盤在內的1500餘件文物引得觀眾與文博專家駐足。   博物館是洞悉城市文化之窗,也是承載文化記憶的殿堂。12月24日,浙江溫嶺博物館開館,含國寶級文物青銅夔紋蟠龍盤在內的1500餘件文物引得觀眾與文博專家駐足。
  • 軍事博物館1300件文物講述建軍強軍偉業
    軍博主題展27日向公眾開放 可從軍博官網、微信公眾號預約「銘記光輝歷史 開創強軍偉業——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向觀眾講述了人民解放軍從建軍到強軍的發展歷程。閉館改造近5年的軍事博物館推出首個大展。
  • 「文物中的歷史」國寶級文物——天祝銅犛牛
    【文物中的歷史】國寶級文物——天祝銅犛牛銅犛牛昝莉芳文物檔案甘肅省曾出土了兩件以動物形象為題材的國寶,一件是舉世聞名的銅奔馬,而另一件就是天祝的銅犛牛。1972年6月,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友愛村出土的這件犛牛青銅器,通長118釐米,高61釐米,腹徑30釐米,重75公斤,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1990年6月,被甘肅省博物館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1997年4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
  • 西安值得一去的景點,藏134件國寶級文物,曾為西安孔廟所在地
    因為首先它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它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並且在這裡收藏著134件國寶級的文物,這個數量甚至比陝西歷史博物館還要多上不少。很多人聽到碑林的時候,以為這個景點裡面只能看到石碑,但其實這個景點裡面除了看到石碑外,還可以看到不少的佛像塑像,甚至還可以看到著名的「昭陵六駿」等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