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文物——天祝銅犛牛
銅犛牛
昝莉芳
文物檔案
銅犛牛(元代)
出土地點: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友愛村七組
文物介紹:青銅質犛牛,身長118釐米,前脊高61釐米,背高51釐米,臀高52釐米,腹徑30釐米,尾長30釐米,角長40釐米,重75公斤。
甘肅省曾出土了兩件以動物形象為題材的國寶,一件是舉世聞名的銅奔馬,而另一件就是天祝的銅犛牛。
1972年6月,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友愛村出土的這件犛牛青銅器,通長118釐米,高61釐米,腹徑30釐米,重75公斤,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1990年6月,被甘肅省博物館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1997年4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
對於這樣一件稀世罕見的珍貴文物,是如何發現它,並且將它保護得這麼好呢?這其中發生了不少故事:它從出土至被納入天祝縣博物館收藏的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
1972年,哈溪鎮友愛村的村民們修建飼養院時,意外地發現了它。它被存放在生產隊的庫房內。一周後,村民們將它拉運到當時的哈溪供銷社廢品收購站出售。具有一定文物知識的收購員覺得這件物品不同尋常,讓村民們趕緊請示公社的領導,後來這件銅犛牛又被送到公社的庫房,整整存放了六年。
1979年秋,這件銅犛牛又被第二次拉運到供銷社的廢品收購站,按廢銅出售,當時價值180元。到了年底,收購站將這件銅犛牛及其他廢品全部拉運到天祝縣火車站的廢品倉庫,打算送去冶煉廠熔煉。
1980年6月,時任天祝藏族自治縣文教局的副局長多識,在哈溪下鄉時得知了有關銅犛牛的事情,趕緊通知天祝博物館前去徵集,幾經周折後,這件銅犛牛最終以360元的價格被博物館收回。從此,這件銅犛牛有了最終的歸宿,成為天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銅犛牛作為珍貴的文物有很多方面值得人們探究。它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有著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在造型藝術和鑄造風格上均達到了很深的造詣。該器採用寫實手法選擇犛牛佇立時的造型姿態,其頭部微前傾,頭大額寬,牛角粗長,角尖細且向外後上方彎曲伸出,鼻孔圓開,口寬唇薄而靈活,呈半開狀,頸粗,耆甲顯著隆起,前軀寬闊,腹部稍大圓實,四肢較短,體型健碩,蹄穩而結實,完全符合一頭雄犛牛正在佇立吼叫時的形象特徵。
銅犛牛的尾巴造型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從造型來看,鑄刻在犛牛尾巴上的細密、規則的流線型裝飾線,視覺上給人增添了動勢美感,顯得生動活潑,富於變化。銅犛牛尾紋與牛頭面部、眼部及鼻部裝飾紋線形成了呼應關係,使整體塑像顯得更加和諧統一;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造型設計,使整個塑像顯得平衡穩定,更加協調。
銅犛牛向前微伸的頭部和大幅度彎曲的牛角,使其重心明顯前傾,再加之高高隆起的脊峰也處於犛牛前半部,倘若沒有這一呈流線型垂直於後尾部經過變形、誇張處理的犛牛尾巴的特殊作用,將會讓塑像失去力度平衡,造成重心不穩、頭重腳輕之感。可見犛牛尾巴別具一格的造型設計,在這尊青銅器造型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令人叫絕。它雖然是靜止的銅像,但給人似靜既動,似動又靜的感覺,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工匠師們高超的想像力和藝術創造力,並極具浪漫主義風格。
銅犛牛對於天祝藏族自治縣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牛圖騰崇拜存在於世界各地,但犛牛圖騰崇拜卻只存在於我國的藏區,所以在天祝藏區發現它並不是巧合。據《後漢書·西羌傳》載,秦漢時期西羌分化為以犛牛為圖騰的「犛牛種」,以白馬為圖騰的「白馬種」和以參狼為圖騰的「參狼種」。
犛牛是藏文化的精神象徵,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幾千年來,犛牛為藏人的生存、繁衍、發展與強盛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這就是犛牛精神,在這種偉大精神的激勵下,藏民族在與大自然艱苦卓越的鬥爭中,勇敢而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並且創造出了光輝燦爛令世人矚目的歷史文化。
銅犛牛以它獨特的文物價值贏得了世界的眼光,自出土以來,多次出外巡展,以它獨特的風情不僅展示了藏族文化的深遠內涵,同時也反映了古代藏區青銅製作工藝的高超技術和藏族工匠們在造型領域的深厚功力,體現了漢藏民族之間的文化、冶煉技術的交流狀況,成為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這是我國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犛牛為造型的青銅器,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藝術瑰寶,是我們研究藏族歷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實物資料。
【來源:中國甘肅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