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級文物——天祝銅犛牛

2020-12-11 瀟湘晨報

國寶級文物——天祝銅犛牛

銅犛牛

昝莉芳

文物檔案

銅犛牛(元代)

出土地點: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友愛村七組

文物介紹:青銅質犛牛,身長118釐米,前脊高61釐米,背高51釐米,臀高52釐米,腹徑30釐米,尾長30釐米,角長40釐米,重75公斤。

甘肅省曾出土了兩件以動物形象為題材的國寶,一件是舉世聞名的銅奔馬,而另一件就是天祝的銅犛牛。

1972年6月,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友愛村出土的這件犛牛青銅器,通長118釐米,高61釐米,腹徑30釐米,重75公斤,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1990年6月,被甘肅省博物館專家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1997年4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級文物。

對於這樣一件稀世罕見的珍貴文物,是如何發現它,並且將它保護得這麼好呢?這其中發生了不少故事:它從出土至被納入天祝縣博物館收藏的經歷,可謂是一波三折。

1972年,哈溪鎮友愛村的村民們修建飼養院時,意外地發現了它。它被存放在生產隊的庫房內。一周後,村民們將它拉運到當時的哈溪供銷社廢品收購站出售。具有一定文物知識的收購員覺得這件物品不同尋常,讓村民們趕緊請示公社的領導,後來這件銅犛牛又被送到公社的庫房,整整存放了六年。

1979年秋,這件銅犛牛又被第二次拉運到供銷社的廢品收購站,按廢銅出售,當時價值180元。到了年底,收購站將這件銅犛牛及其他廢品全部拉運到天祝縣火車站的廢品倉庫,打算送去冶煉廠熔煉。

1980年6月,時任天祝藏族自治縣文教局的副局長多識,在哈溪下鄉時得知了有關銅犛牛的事情,趕緊通知天祝博物館前去徵集,幾經周折後,這件銅犛牛最終以360元的價格被博物館收回。從此,這件銅犛牛有了最終的歸宿,成為天祝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銅犛牛作為珍貴的文物有很多方面值得人們探究。它不僅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有著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在造型藝術和鑄造風格上均達到了很深的造詣。該器採用寫實手法選擇犛牛佇立時的造型姿態,其頭部微前傾,頭大額寬,牛角粗長,角尖細且向外後上方彎曲伸出,鼻孔圓開,口寬唇薄而靈活,呈半開狀,頸粗,耆甲顯著隆起,前軀寬闊,腹部稍大圓實,四肢較短,體型健碩,蹄穩而結實,完全符合一頭雄犛牛正在佇立吼叫時的形象特徵。

銅犛牛的尾巴造型設計可謂獨具匠心,從造型來看,鑄刻在犛牛尾巴上的細密、規則的流線型裝飾線,視覺上給人增添了動勢美感,顯得生動活潑,富於變化。銅犛牛尾紋與牛頭面部、眼部及鼻部裝飾紋線形成了呼應關係,使整體塑像顯得更加和諧統一;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造型設計,使整個塑像顯得平衡穩定,更加協調。

銅犛牛向前微伸的頭部和大幅度彎曲的牛角,使其重心明顯前傾,再加之高高隆起的脊峰也處於犛牛前半部,倘若沒有這一呈流線型垂直於後尾部經過變形、誇張處理的犛牛尾巴的特殊作用,將會讓塑像失去力度平衡,造成重心不穩、頭重腳輕之感。可見犛牛尾巴別具一格的造型設計,在這尊青銅器造型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令人叫絕。它雖然是靜止的銅像,但給人似靜既動,似動又靜的感覺,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工匠師們高超的想像力和藝術創造力,並極具浪漫主義風格。

銅犛牛對於天祝藏族自治縣有著重要的象徵意義。牛圖騰崇拜存在於世界各地,但犛牛圖騰崇拜卻只存在於我國的藏區,所以在天祝藏區發現它並不是巧合。據《後漢書·西羌傳》載,秦漢時期西羌分化為以犛牛為圖騰的「犛牛種」,以白馬為圖騰的「白馬種」和以參狼為圖騰的「參狼種」。

犛牛是藏文化的精神象徵,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幾千年來,犛牛為藏人的生存、繁衍、發展與強盛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這就是犛牛精神,在這種偉大精神的激勵下,藏民族在與大自然艱苦卓越的鬥爭中,勇敢而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並且創造出了光輝燦爛令世人矚目的歷史文化。

銅犛牛以它獨特的文物價值贏得了世界的眼光,自出土以來,多次出外巡展,以它獨特的風情不僅展示了藏族文化的深遠內涵,同時也反映了古代藏區青銅製作工藝的高超技術和藏族工匠們在造型領域的深厚功力,體現了漢藏民族之間的文化、冶煉技術的交流狀況,成為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這是我國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犛牛為造型的青銅器,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藝術瑰寶,是我們研究藏族歷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實物資料。

【來源:中國甘肅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文物中的歷史」國寶級文物——天祝銅犛牛
    【文物中的歷史】國寶級文物——天祝銅犛牛銅犛牛昝莉芳文物檔案銅犛牛(元代)出土時間:1972年6月出土地點: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友愛村七組文物介紹:青銅質犛牛,身長118釐米,前脊高61釐米,背高51釐米,臀高52釐米,腹徑30釐米,尾長30釐米,角長40釐米,重75公斤。
  • 天祝銅犛牛的鑄造出自誰手?
    對於天祝銅犛牛的斷代,或曰「元代」,或曰「鑄造時間不晚於明代」,或曰「或許是文成公主的嫁妝」。那麼,該物件到底是屬於哪個朝代的東西?在搞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得搞清以下兩組問題。
  • 此文物價值堪比馬踏飛燕,曾差點在廢品站被毀,如今已是鎮館之寶
    >比例準確,被甘肅省博物館列為鎮館之寶,同時也是國寶級文物。其實在甘肅博物館,還有另外一件極其珍貴的,動物類型的青銅雕塑,其價值絕對不輸上文提到的馬踏飛燕,那就是天祝青銅犛牛,但是這件文物在剛出土的一段時間裡,差點被當廢銅爛鐵賣掉。
  • 此文物價值堪比馬踏飛燕,曾差點在廢品站被毀,如今已是鎮館之寶
    >比例準確,被甘肅省博物館列為鎮館之寶,同時也是國寶級文物。其實在甘肅博物館,還有另外一件極其珍貴的,動物類型的青銅雕塑,其價值絕對不輸上文提到的馬踏飛燕,那就是天祝青銅犛牛,但是這件文物在剛出土的一段時間裡,差點被當廢銅爛鐵賣掉。
  • 【武威文旅之音】天祝西大灘:一群犛牛咀嚼詩與遠方
    【武威文旅之音】天祝西大灘:一群犛牛咀嚼詩與遠方 2021-01-07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祝白犛牛: 涼州南山雪峰青草孕化的美生靈
    白犛牛是中國及世界稀有珍貴的地方類半野生特有種群犛牛,白犛牛產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以該縣的西大灘、朵什鄉、抓喜秀龍灘和阿昆沿溝草原為主要產地。天祝白犛牛是中國青藏高原型犛牛中的一個珍貴而特異的地方良種。
  • 國寶級文物復刻,馬踏飛燕,銅鎏金家居擺件
    馬踏飛燕 國寶級家居擺件尺寸:長50 寬12 高40 重量:15 斤馬踏飛燕是東漢青銅藝術的傑出代表。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文物目錄》。銅奔馬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其造型方式,實際上沿用了通行於當時的奔馬的形象,並且創造性地加上了飛鳥,既起到了實際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馬飛奔的氣勢。
  • 「天祝八珍」「天祝八俗」「天祝八藝」「天祝八景」剛剛發布,快來...
    「天祝八珍」天祝大地處處盛產著奇珍異寶,為文旅農融合發展,天祝縣通過網絡徵集、評選,精選了八種物產,快來一起品嘗吧!白犛牛肉「天下白犛牛,唯獨天祝有」。白犛牛這一廣告因而聞名於世,成為天祝高原奉獻給人類的一件稀世珍品。天祝白犛牛是中國稀有而珍貴的地方犛牛類群,經過長期自然選育和人工選育而成。是中國乃至世界珍稀的犛牛種質資源,已被列入國家級畜禽保護品種。白犛牛肉質鮮嫩,品質優良,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少,肌纖維較細,礦物質豐富,熱能值和胺基酸含量高,是深受消費者青睞的無汙染天然綠色食品。
  • 中國西部巖畫中的犛牛
    位於青藏高原邊緣地帶的甘肅省天祝縣窯溝,20世紀80年代曾出土一尊罕見的巨大犛牛青銅雕像,雕像長120、高61釐米,重量為150公斤[10]。甘肅天祝出土青銅犛牛及細部在雪域其他藝術品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發現犛牛的身影。西藏地區的佛教寺廟中,一般都繪有大幅壁畫,犛牛也是壁畫中經常出現的形象。在阿里古格故城的公元16世紀前後的壁畫中,就有犛牛圖像。
  • 國寶級文物復刻,馬踏飛燕,銅鎏金家居擺件
    馬踏飛燕 國寶級家居擺件尺寸:長50 寬12 高40 重量:15 斤馬踏飛燕是東漢青銅藝術的傑出代表。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文物目錄》。銅奔馬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其造型方式,實際上沿用了通行於當時的奔馬的形象,並且創造性地加上了飛鳥,既起到了實際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馬飛奔的氣勢。
  • 白犛牛的故鄉「天祝」
    白犛牛的故鄉「天祝」 2020-12-03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祝:「玉門4000年歷史文物展」開展
    9月17日,由玉門市博物館策展的「華夏初光 玉露河西——玉門4000年歷史文物展」在天祝縣博物館開展。據了解,此次展覽精選了玉門市博物館館藏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91件/套。觀展群眾 徐世婷:今天觀賞了玉門四千年歷史文物展,感到非常的震撼。展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出天祝就能了解玉門歷史、玉門文化的機會。
  • 天祝之地
    「天祝」,是甘肅的一個以藏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隸屬武威地區管轄。縣名很美,美得吉祥如意,內涵豐富,寓意深刻。這美麗的縣名,是我們共和國首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同志於1953年親自為之命名的,其來源是天堂寺和祝貢寺。
  • 天祝白犛牛:雪峰青草孕化的精靈
    天下白犛牛惟中國獨有中國白犛牛惟天祝獨有雪山下的精靈天祝白犛牛生長於甘肅境內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白犛牛終年在高寒缺氧和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生存。歷史傳說天祝白犛牛屬古老品種,很早以前就開始繁衍,但最初數量極少,因而在古代被認為是山神的化身。
  • 難得一見的國寶級文物:第四個是象徵兵權的虎符,第六個是鈴簋
    難得一見的國寶級文物:第一個「錯金銀雲紋青銅犀」按種類劃分,屬於蘇門答臘犀。如今,我國境內已沒有野生犀牛。但在古時,犀牛也曾廣泛分布在我國華南地區。難得一見的國寶級文物:第二個「文帝行璽」金印:兩廣正式納入中華版圖是在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但是將嶺南地區發展起來確實在漢代時期,而漢初時期這裡曾出現過一個強大的地方國家,那就是「南越國」。1983廣州越秀區在基建時發現了第二代南越王的墓穴,出土了大量的稀世珍寶,而這件「文帝行璽」金印便是最珍貴的一件,同樣是一件禁止出境展覽的頂級文物。
  • 隆重推出 四館聯展 「塔映燈輝——涼州會盟暨藏傳佛教文物展」
    2020年9月24日,「塔映燈輝——涼州會盟暨藏傳佛教文物展此次展覽分為「前言」「涼州會盟」「藏韻遺珍」「結語」四個部分,通過「涼州會盟」唐卡、高原之魂「銅犛牛」、佛造像、藏文大藏經經葉等一系列展品,再現了涼州會盟的歷史經過和藏傳佛教在武威的傳播和發展。
  • 天祝的味道
    白犛牛,好比天賜人類的一件稀世珍品,是中國乃至世界珍稀的犛牛種質資源,已被列入國家級畜禽保護品種。綠水青山滋養下天祝白犛牛,與雪一樣不染俗塵。「天下白犛牛,唯獨天祝有」。越珍稀的物品,越容不得輕看。自然,這牛肉,得用了心地做,用了心地享用,含糊不得。 恰好,這工匠精神,如微風細雨潛入每一個界域。 纖塵不染的果香,沾葷帶腥的肉味,貌若風牛馬不相及的事,卻在天祝飲食的江湖裡相濡以沫,互相成就一道美食:藏鄉果味白犛牛肉。 吃起來,猶如走過一段有情有義的江湖,好的讓人驚喜。
  • 「青藏之眼.綠色天祝」蘭州百家旅行社走進天祝冰溝河景區
    」「百家旅行社」踩線天祝文化旅遊推介會在天祝賓館舉行。景色瑰麗的天祝三峽、靜謐秀美的冰溝山水、雄奇險峻的馬牙雪山,完美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畫卷;萬人鍋莊舞、華銳藏族民歌、土族格薩爾說唱,生動演繹一場場滌蕩心靈的文化盛宴;「唯獨天祝有」的高原珍珠白犛牛,健康美麗的「糧食之母」藜麥,肉質鮮美的手抓羊肉,充分展示「天祝原生」的綠色品質和回味悠長。